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94612发布日期:2021-10-09 12:3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2.锅炉供暖系统作为一种常见的供暖设备被广泛使用,现有的锅炉供暖设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锅炉供暖设备其系统管路通常易于结垢,不但会造成管路堵塞,而且会损坏设备,现有锅炉供暖设备在使用时,由于水介质的温度变化以及水的损耗,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整个系统的压力,从而导致压力不稳,现有锅炉供暖设备其锅炉还存在着锅炉加热效率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其整体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锅炉供暖设备使用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软化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和储水装置,软化水处理装置用于水的软化,软化水检测装置能够在线检测软化后的水,以便储水装置分类储存;软化水装置包括立式软化罐,立式软化罐设置有中心管、布水器、驱动管和刷洗装置,不但结构紧凑,而且清洗时采用刷洗和反洗相互配合清洗效果显著,同时还原树脂时,刷洗装置具有搅拌的作用,还原效果显著;布水器包括布水座和布水支管,导流和均布效果显著,有效保证软化效果,驱动管套设于中心管上,且可转动设置在布水座上,结构紧凑牢固;刷洗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毛刷,使毛刷与驱动管同步转动,结构牢固,刷洗效果显著;定压补水装置包括进液管路、补水驱动装置、立式稳压罐和稳压管路,进液管路和稳压管路用于软化水的导流,补水驱动装置和立式稳压罐相互配合,补水稳压效果显著,稳压管路上设置有排气装置,排空效果显著,避免因系统管路内部空气过多而导致的使用过程中的压力不稳、爆管等现象,极大地减少了管路故障,减少了运营成本;封堵组件包括球面堵头和浮子,球面堵头作为执行件,用于排气通道的封堵和导通,浮子作为动力件,随着管道内部水位的升降能够带动球面堵头升降,排空效果显著;阀体设置有导向孔,球面堵头和浮子通过导向杆相连,导向杆和导向孔滑动配合,具有导向的作用,避免球面堵头在升降过程中发生晃动而与阀体内侧碰撞,造成损伤,延长使用周期,保证封堵效果;排气装置设置有封盖,封盖与阀体之间存在间隙,且封盖为桶体结构,在保证排气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灰尘、杂质等进入系统管路;锅炉装置包括炉体、供气装置、点火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供气装置提供燃料,点火装置用于火焰的点燃,余热回收装置能够充分吸收燃烧后产生高温烟气中的热量,用于新进软化水的预热,节能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烟箱、换热管和第二烟箱,第一烟箱和第二烟箱用于高温烟气的收集和导流,换热管使高温烟气与第二腔室内的水进行换热,从而对新进的冷水进行预热,提高水的加热效率;锅炉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和安全装置,检测装置能够检测炉体内部水的温度、压力、酸碱度、水质和水位,安全装置使锅炉
使用过程更加安全可靠;锅炉装置包括生活用水装置,其设置有水处理装置和储水箱,水处理装置能对炉体内输出的热水进行处理,以使其达到生活用水的指标,储水箱用于生活用水的储存等);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包括软化水装置、定压补水装置、锅炉装置和供暖装置,其中:所述软化水装置的进水端与供水源相连,所述软化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和第二出水支路;所述锅炉装置的补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支路相连,所述锅炉装置的循环水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所述供暖装置相连通,所述供暖装置连接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与所述锅炉装置的循环水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
6.优选地,所述软化水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和储水装置,其中: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包括立式软化罐和储盐罐,所述立式软化罐和所述储盐罐均与供水源相连,所述立式软化罐与所述储盐罐相连;所述立式软化罐沿轴向竖直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顶端穿过所述立式软化罐且与第一出水管相连通;所述中心管的底端设置有布水器;所述立式软化罐的内部设置有驱动管,所述驱动管套设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驱动管的驱动端穿过所述立式软化罐与驱动装置相连,所述驱动管位于所述立式软化罐内部的区段连接设置有刷洗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驱动管转动,以使所述刷洗装置刷洗所述立式软化罐的内壁;所述软化水检测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所述储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储存装置和废水储存装置,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软化水储存装置相连,所述软化水储存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水支路和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所述第二导流管与所述废水储存装置相连。
7.优选地,所述布水器包括布水座,其中:所述布水座的内部设置有腔室,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布水座的顶部且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布水座的外壁上周向均匀设置有布水支管,所有所述布水支管均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驱动管的底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布水座上,所述驱动管的顶端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相连,所述驱动管的顶端形成驱动端。
8.优选地,所述刷洗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毛刷,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支撑和下支撑,所述上支撑和所述下支撑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管上,所述上支撑和所述下支撑之间连接设置有毛刷,所述上支撑和所述下支撑均与所述驱动管同步转动,以使所述毛刷刷洗所述立式软化罐的内壁。
9.优选地,所述定压补水装置包括进液管路、补水驱动装置、立式稳压罐和稳压管路,其中:所述进液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通,所述进液管路的出液端与所述稳压管路相连通;所述补水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液管路上;所述立式稳压罐连接设置在所述稳压管路上;所述稳压管路上设置有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包括阀体和封堵组件,所述阀体设置在所述稳压管路上,所述阀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安装腔室和下安装腔室,所述阀体顶部与所述上安装腔室连通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封堵组件的浮动端设置在所述下安装腔室内,所述封堵组件的封堵端设置在所述上安装腔室内且能封堵或者导通所述排气通道。
10.优选地,所述封堵组件包括球面堵头和浮子,所述阀体设置有导向孔,所述上安装
腔室和所述下安装腔室通过所述导向孔相连通,其中:所述球面堵头和所述浮子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安装腔室和所述下安装腔室内,所述球面堵头和所述浮子通过导向杆相连,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相适配,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滑动配合。
11.优选地,所述排气装置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封盖位于所述阀体顶部的排气孔上方;所述封盖与所述阀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和所述排气孔形成所述排气通道;所述封盖设置为底端开口的桶体结构。
12.优选地,所述锅炉装置包括炉体、供气装置、点火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炉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下侧,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换热炉胆,所述炉体上连通设置有补水口、循环水进水口、生活用水出水口和循环水出水口,所述补水口和循环水进水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所述生活用水出水口和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设置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供气装置包括燃气供应管路和空气供应管路,所述燃气供应管路和所述空气供应管路均与所述换热炉胆相连;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燃烧嘴,所述燃烧嘴设置在所述换热炉胆内,所述燃烧嘴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所有所述燃烧嘴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烟箱、换热管和第二烟箱,所述第一烟箱和所述第二烟箱相对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的两侧,所述第一烟箱通过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二烟箱相连通,所述第一烟箱与所述换热炉胆相连通;所述第二烟箱连通设置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上设置有排风扇和烟气处理装置。
13.优选地,所述锅炉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和安全装置,其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水质检测装置、酸碱度检测装置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水质检测装置、所述酸碱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水位检测装置均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安全装置包括安全阀和卸压组件,所述安全阀设置在所述炉体顶部;所述卸压组件包括支撑组件、防爆膜和刺穿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炉体顶部,所述防爆膜和所述刺穿件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刺穿件位于所述防爆膜远离所述炉体的一侧。
14.优选地,所述锅炉装置包括生活用水装置,所述生活用水装置包括水处理装置和储水箱,其中:生活用水管路与所述生活用水出水口相连,所述储水箱通过所述生活用水管路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生活用水管路上设置有水处理装置。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所述智能锅炉供暖系统包括软化水装置、定压补水装置、锅炉装置和供暖装置,所述软化水装置的进水端与供水源相连,所述软化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和第二出水支路,软化水装置软化水源提供的水,使整个系统中所使用的水为软化水,有效减少系统管路、设备中出现的结垢现象,减少运营成本,第一出水支路和第二出水支路用于软化水的导流。
17.所述锅炉装置的补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支路相连,首次使用时,软化水可以经第一出水支路和补水口进入至锅炉装置内部,所述锅炉装置的循环水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所述供暖装置相连通,所述供暖装置连接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与所述锅炉装置的循环水进水口相连通,锅炉装置用于水的加热,其加热后的水经输水管输送至供暖装置,当换热完成后,软化水再经回流管回流至锅炉装置,形成内循环,不但能够实现水的重复利用,节
约资源,而且供暖效果显著。
18.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水温度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系统的压力,通过定压补水装置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稳压补水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化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立式软化罐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式软化罐罐体半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和图7是本实用新型定压补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排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稳压罐结构示意图;
27.图10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装置结构示意图;
28.图13是本实用新型卸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软化水装置;11、软化水处理装置;111、立式软化罐;1111、动力装置;1112、传动装置;1113、中心管;1114、布水器;1115、驱动管;1116、上支撑;1117、毛刷;1118、下支撑;112、储盐罐;113、第二进水管;114、浮球阀;115、第一进水管;116、第二出水管;117、第一出水管;118、第三电磁阀;119、第一排水管;110、第二排水管;12、软化水检测装置;13、储水装置;131、软化水储存装置;132、废水储存装置;133、第一电磁阀;134、第一导流管;135、第二导流管;136、第二电磁阀;2、定压补水装置;21、进液管路;211、第一进液支路;212、第二进液支路;22、补水驱动装置;221、补水泵;23、稳压罐;231、罐体;232、气囊;233、气室;234、水室;235、固定法兰;236、封盖法兰;237、接头;24、稳压管路;25、排气装置;2501、阀体;2502、上安装腔室;2503、下安装腔室;2504、排气孔;2505、球面堵头;2506、导向杆;2507、浮子;2508、导向孔;2509、封堵塞;2510、小型排气口;2511、间隙;2512、封盖;26、第六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压力表;29、充气阀;3、锅炉装置;31、炉体;311、补水口;312、循环水进水口;313、循环水出水口;314、排水口;32、换热炉胆;33、供气装置;331、燃气供应管路;332、空气供应管路;333、混合器;334、燃气气流表;335、燃气控制阀;336、空气气流表;337、空气控制阀;34、点火装置;35、余热回收装置;351、第一烟箱;352、换热管;353、第二烟箱;36、生活用水装置; 361、生活用水出水口;362、活性炭过滤器;363、矿石过滤器;364、储水箱; 365、反渗透膜;37、安全装置;371、安全阀;372、卸压组件;3721、支撑件; 3722、上夹持法兰;3723、第一刺穿;3724、下夹持法兰;3725、多孔支撑板; 3726、防爆膜;3727、第二刺穿;3728、触点开关;373、热储存装置;38、排烟管;381、除尘电极;382、次级过滤装置;383、初级过滤装置;384、排风扇;391、温度检测装置;392、酸碱度检测装置;393、水质检测装置;394、
压力检测装置;395、水位检测装置;4、供暖装置;5、驱动泵;6、第一出水支路;7、第二出水支路;8、输水管;9、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锅炉供暖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智能锅炉供暖系统包括软化水装置1、定压补水装置2、锅炉装置3和供暖装置4,软化水装置1的进水端与供水源相连,软化水装置1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6和第二出水支路7;锅炉装置3的补水口311与第一出水支路6相连,锅炉装置3的循环水出水口313通过输水管8与供暖装置4相连通,供暖装置4 连接设置有回流管9,回流管9与锅炉装置3的循环水进水口312相连通;定压补水装置2的进水端与第二出水支路7相连,定压补水装置2的出水端连接设置在回流管9上。
33.使用时,供水源提供的水进入至软化水装置1,软化水装置1制得软化水,并流入至第一出水支路6和/或第二出水支路7,第一出水支路6内的软化水经补水口311进入至锅炉装置3内部,第二出水支路7内的软化水经定压补水装置2和回流管9进入至锅炉装置3内部,锅炉装置3对软化水加热后,并将热水通过输水管8输送至供暖装置4,供暖装置4与外界进行换热,热水转化为冷水,并经回流管9回流至锅炉装置3。
34.本实用新型通过软化水装置1使整个系统中所使用的水为软化水,软化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系统内部管路所出现的结垢现象,通过定压补水装置2 用于系统的稳压补水,效果显著,通过锅炉装置3和供暖装置4,不但供暖效果显著,而且能够形成内循环回路,节约用水量。
35.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

图5所示,软化水装置1包括软化水处理装置11、软化水检测装置12和储水装置13,软化水处理装置11、软化水检测装置12和储水装置13依次设置,软化水检测装置12采用现有在线检测装置。
36.软化水处理装置11包括立式软化罐111和储盐罐112,立式软化罐111顶部设置有控制器和多向集水阀,该部分结构和原理与现有软化水装置1相同。立式软化罐111内部盛放有树脂,储盐罐112内盛放有盐。
37.优选地,立式软化罐11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可拆卸法兰连接有盖板,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多向集水阀均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便于树脂的更换和补充;储盐罐112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可拆卸法兰连接有盖板,便于盐的补充。
38.立式软化罐111连接设置有第一进水管115和第一出水管117,储盐罐112 连接设置有第二进水管113和第二出水管116,立式软化罐111通过第一进水管115与供水源相连,软化水检测装置12连接设置在第一出水管117上,储盐罐112通过第二进水管113与供水源相连,第二进水管113的出水端设置有浮球阀114,供水源提供的水经第二进水管113进入至储盐罐112内,当储盐罐 112内的水位到达浮球阀114位置时,浮球阀114阻流第二进水管113的出水端,储盐罐112通过第二出水管116与立式软化罐111相连;当还原立式软化罐111
内部的树脂时,储盐罐112内部的盐水经第二出水管116进入至立式软化罐111,从而还原再生立式软化罐111内部的树脂,保证软化效果。
39.立式软化罐111沿轴向竖直设置有中心管1113,中心管1113的顶端穿过立式软化罐111且与第一出水管117相连通;中心管1113的底端设置有布水器 1114。
40.立式软化罐111的内部设置有驱动管1115,驱动管1115套设在中心管1113 上,驱动管1115的驱动端穿过立式软化罐111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管1115 位于立式软化罐111内部的区段连接设置有刷洗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带动驱动管1115转动,以使刷洗装置刷洗立式软化罐111的内壁。
41.使用时,供水源提供硬水,硬水进入至软化水处理装置11进行软化,软化后的水依次经布水器1114、中心管1113和第一出水管117排出,排出的软化水经软化水检测装置12适时检测,之后由储水装置13储存。
42.清洗时,将软化水调节至反洗状态,此时,所述驱动装置打开,所述驱动装置带动驱动管1115转动,刷洗装置与驱动管1115同步转动,刷洗装置开始刷洗立式软化罐111的内壁。
43.还原树脂时,将软化水调节至还原状态,此时,所述驱动装置打开,所述驱动装置带动驱动管1115转动,刷洗装置与驱动管1115同步转动,刷洗装置起到搅拌的作用,促进树脂还原。
44.储水装置13包括软化水储存装置131和废水储存装置132,第一出水管 117的进水端与中心管1113的顶端相连,软化水检测装置12连接设置在第一出水管117上,第一出水管117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导流管134和第二导流管135。
45.第一导流管134与软化水储存装置131相连,软化水储存装置131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6和第二出水支路7;第二导流管135与废水储存装置132相连;软化水储存装置131和废水储存装置132分别收集质量合格的软化水和质量不合格软化水。
4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布水器1114包括布水座,所述布水座的内部设置有腔室,中心管1113竖直设置在布水座的顶部且与所述腔室相连通。
47.布水座的外壁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布水支管,所有所述布水支管均与所述腔室相连通;供水源提供的硬水进入立式软化罐111软化后,软化水依次经所述布水支管、所述腔室和中心管1113,并由第一出水管117排出,均布效果显著,保证软化质量。
48.驱动管1115的底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布水座上,驱动管1115的顶端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相连,驱动管1115的顶端形成驱动端。
49.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电动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装置1111和传动装置1112,动力装置1111设置为电机,传动装置1112设置为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
50.优选地,传动装置1112设置为齿轮传动机构,其包括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减速齿轮组,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输出齿轮均与所述减速齿轮组相啮合,所述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输出齿轮固定套设在驱动管 1115上。
5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刷洗装置与立式软化罐111的内部腔室相适配,所述刷洗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毛刷1117,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支撑1116和下支撑1118,上支撑1116和下支撑1118固定套设在驱动管1115上,上支撑1116 和下支撑1118之间连接设置有
毛刷1117,上支撑1116和下支撑1118均与驱动管1115同步转动,以使毛刷1117刷洗罐体231的内壁。
52.所述刷洗装置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所有刷洗装置周向均匀设置在驱动管1115上。
53.如图5所示,上支撑1116包括套筒和若干支撑杆,所述套筒固定套设在驱动管1115的上部区段上,所有所述支撑杆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外壁上,下支撑1118与上支撑1116结构相同,上下支撑杆一一对应,对应上侧的支撑杆和下侧的支撑杆之间均竖直设置有毛刷1117。
54.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导流管134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133,第二导流管135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36,软化水装置1包括软化水控制装置,软化水处理装置11、软化水检测装置12、第一电磁阀133和第二电磁阀 136均与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电连接。
55.在使用的过程中,软化水检测装置12在线适时检测第一出水管117输出的软化水,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
56.当软化水质量合格时,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磁阀133打开,第二电磁阀136关闭,合格的软化水经第一导流管134进入至软化水储存装置 131。
57.当软化水质量不合格时,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磁阀133关闭,第二电磁阀136打开,不合格的软化水经第二导流管135进入至废水储存装置 132。
58.软化水检测装置12在检测到软化水不合格后,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及时作出反应,关闭第一电磁阀133和第二电磁阀136,控制软化水处理装置11依次开启清洗功能和树脂还原功能。
59.立式软化罐111上连接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19,清洗功能或者树脂还原功能时,第一排水管119用于废水的排放,第一排水管119与废水储存装置132 相连,第一排水管119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60.储盐罐112连接设置有第二排水管110,第二排水管110与废水储存装置 132相连,第二排水管110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18,第三电磁阀118与所述软化水控制装置电连接,废水储存装置132上设置有液位计,第二排水管110用于废水的排放。
61.软化水储存装置131连接设置有第三排水管,所述第三排水管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6和第二出水支路7,软化水储存装置131上设置有液位计,所述第三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支路,所述排水支路上设置有阀门。
6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

图9所示,定压补水装置2包括进液管路21、补水驱动装置22、立式稳压罐23和稳压管路24。
63.进液管路21的进液端与第二出水支路7相连通,进液管路21的出液端与稳压管路24相连通。
64.补水驱动装置22包括补水泵221,补水泵221设置在进液管路21上。
65.立式稳压罐23连接设置在稳压管路24上。
66.稳压管路24上设置有排气装置25,排气装置25包括三通接头、阀体2501 和封堵组件,所述三通接头连接设置在稳压管路24上,阀体2501设置在所述三通接头上,阀体250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安装腔室2502和下安装腔室 2503,阀体2501顶部与上安装腔室2502
连通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封堵组件的浮动端设置在下安装腔室2503内,所述封堵组件的封堵端设置在上安装腔室 2502内且能封堵或者导通所述排气通道。
67.当系统内的水量减少,系统压力降低时,立式稳压罐23内的水会返回系统,当稳压罐23内的水量较少,或者用完时,补水泵221打开,一方面为系统补水,另一方面能够向稳压罐23内补水,当系统达到设定的最大压力时,补水泵221关闭。
68.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排气装置25用于管路内空气的排出,当管路内部气体较多时,所述封堵组件的封堵端脱离所述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导通,排出空气;当气体排尽后,随着水位的上升,所述封堵组件的浮动端上升,带动所述封堵组件的封堵端上升并封堵所述排气通道,避免空气再次进入管路内部。
6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封堵组件包括球面堵头2505和浮子2507,阀体2501水平设置有隔块,所述隔块将阀体250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安装腔室2502和下安装腔室2503,所述隔块上竖直设置有导向孔2508,上安装腔室2502和下安装腔室2503通过导向孔2508相连通。
70.球面堵头2505和浮子2507分别设置在上安装腔室2502和下安装腔室2503 内,球面堵头2505和浮子2507通过导向杆2506相连,导向杆2506与导向孔 2508相适配,导向杆2506与导向孔2508滑动配合,球面堵头2505形成所述封堵组件的封堵端,浮子2507形成所述封堵组件的浮动端;相比较现有的排空装置,导向杆2506和导向孔2508相互配合,能够有效防止球面堵头2505在升降过程中发生晃动,有效地避免了球面堵头2505两侧与阀体2501内侧壁触碰,使用寿命长久。
71.可选地,导向孔2508和导向杆2506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在不影响升降的前提下,进一步稳定升降过程,避免发生晃动。
7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排气装置25设置有封盖2512,阀体2501的顶部周向设置有安装支柱,封盖2512通过螺钉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柱上,封盖 2512位于阀体2501顶部的排气孔2504上方,排气孔2504与球面堵头2505相适配。
73.封盖2512与阀体2501之间设置有间隙2511,间隙2511和排气孔2504形成所述排气通道。
74.封盖2512设置为底端开口的桶体结构;能够有效减少异物、灰尘等进入系统管路。
75.阀体2501顶部相对于排气孔2504周向均匀设置有小型排气口2510,球面堵头2505上对应小型排气口2510的位置设置为封堵塞2509;当球面堵头2505 距离排气孔2504较近或者球面堵头2505部分进入至排气孔2504时,空气主要由小型排气口2510排出,当空气排完后,球面堵头2505完全封堵排气孔2504,封堵塞2509封堵小型排气口2510,小型排气口2510的设置,避免因球面堵头 2505距离排气孔2504较近或者球面堵头2505部分进入至排气孔2504时影响排空。
7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稳压罐23包括罐体231,罐体231内部设置有气室 233和水室234;罐体231上连接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水室 234和稳压管路24相连。
77.如图9所示,罐体231内部设置有气囊232,气囊232的内部空间形成水室234;气囊232外壁与罐体23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气室233,稳压罐23设置为气囊式稳压罐,稳压效果显著,设备使用周期长久。
78.优选地,如图9所示,罐体23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法兰安装盘和下法兰安装盘,气囊2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缘安装部和下凸缘安装部,所述上法兰安装盘法兰连接有封盖法兰236,所述上凸缘安装部位于所述上法兰安装盘和封盖法兰236之间;所述下法兰安装盘法兰连接有固定法兰235,所述下凸缘安装部位于所述下法兰安装盘和固定法兰235之间,气囊232的底端与水室234连通设置有接头237,接头237穿过固定法兰235与所述导流管相连,采用该结构,不但气囊232能够实现更换,而且更换操作便捷,同时配合密封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79.如图6和图7所示,罐体231上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与气室233相连通,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充气阀29,定压补水装置2包括定压补水控制装置,充气阀29和补水驱动装置22均与所述定压补水控制装置电连接。
80.进液管路21包括第一进液支路211和第二进液支路212,第一进液支路 211的进液端和第二进液支路212的进液端均与第二出水支路7相连,第一进液支路211的出液端和第二进液支路212的出液端均与稳压管路24相连。第一进液支路211和第二进液支路212上均设置有补水驱动装置22,两个补水驱动装置22一个正常使用,另一个为备用。
81.第一进液支路211和第二进液支路212上分别设置有第五电磁阀27和第六电磁阀26,第五电磁阀27和第六电磁阀26均与定压补水控制装置电连接;稳压管路24上位于补水驱动装置22和稳压罐23之间设置有压力表28,压力表28与所述定压补水控制装置电连接。
8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0

图13所示,锅炉装置3包括炉体31、供气装置33、点火装置34和余热回收装置35。
83.炉体31内连通设置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侧,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换热炉胆32,换热炉胆32的内部形成燃烧室。
84.换热炉胆32设置为球形换热炉胆32,所述球形换热炉胆的胆壁设置为波浪形,换热炉胆32整体结构为球形,其胆壁为波浪形能够有效提高换热面积,保证加热效果。
85.炉体31上连通设置有补水口311、循环水进水口312、生活用水出水口361 和循环水出水口313。
86.补水口311和循环水进水口312设置在炉体31侧壁的上侧,且均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生活用水出水口361和循环水出水口313设置在炉体31侧壁的下侧,且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
87.生活用水出水口361与生活用水装置36相连,能够提供生活、洗浴用热水。
88.供气装置33包括燃气供应管路331和空气供应管路332;燃气供应管路 331的出气端和空气供应管路332均与混合器333相连,燃气和空气在混合器 333内混合后进入至换热炉胆32内部。
89.燃气供应管路331上设置有燃气控制阀335和燃气气流表334,空气供应管路332上设置有空气控制阀337和空气气流表336,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控制燃气和空气的比例,以确保燃料能够充分地燃烧。
90.点火装置34包括燃烧嘴,燃烧嘴设置在换热炉胆32内,燃烧嘴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所有所述燃烧嘴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燃烧效果显著。
91.余热回收装置35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余热回收装置35与换热炉胆32 相连,换热炉胆32内的烟气进入至余热回收装置35且能通过余热回收装置35 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
水换热。
92.余热回收装置35包括第一烟箱351、换热管352和第二烟箱353,第一烟箱351和第二烟箱353均采用换热烟箱。
93.第一烟箱351和第二烟箱353相对设置在炉体31内部的两侧,第一烟箱 351通过换热管352与第二烟箱353相连通。
94.可选地,换热管352设置为多个,所有换热管352呈阵列均匀分布,提高烟气换热面积,确保换热效果。
95.另一可选地,换热管352设置为蛇形管,能够有效延长烟气流动时间,保证换热效果。
96.第一烟箱351与换热炉胆32通过导烟管相连通;所述导烟管设置为换热管,所述导烟管上设置有排风扇384,用于烟气流动动力的提供。
97.第二烟箱353连通设置有排烟管38,排烟管38上设置有排风扇384和烟气处理装置。
98.所述烟气处理装置包括初级过滤装置383、次级过滤装置382和除尘电极 381,初级过滤装置383采用活性炭过滤装置,次级过滤装置382采用达到hepa 标准的高级过滤器,粗滤、精滤和除尘分三步对烟气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烟气净化效果。
99.空气供应管路332和所述导烟管之间设置有换热件,所述导烟管内的高温烟气能对空气供应管路332内的空气进行预热。
10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锅炉装置3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检测装置394、温度检测装置391、水质检测装置393、酸碱度检测装置392和水位检测装置395。
101.压力检测装置394包括压力探头,温度检测装置391包括温度探头,水质检测装置393包括水质探头,酸碱度检测装置392包括酸碱度探头,水位检测装置395包括水位探头,分别用于水压、水温、水质、酸碱度和水位的适时检测,便于水质的调节,保证采暖效果,生活用水质量,使用安全,设备寿命长久。
102.锅炉装置3包括安全装置37,安全装置37包括安全阀371和卸压组件372。
103.安全阀371设置在炉体31顶部,安全阀371连接设置有热储存装置373,用于取暖或者晾晒衣物等。
104.卸压组件372包括支撑组件、防爆膜3726和刺穿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3721和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法兰3722和下夹持法兰 3724,支撑件3721、上夹持法兰3722和下夹持法兰372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炉体31顶部。
105.上夹持法兰3722和下夹持法兰3724之间夹持设置有多孔支撑板3725,防爆膜3726设置在多孔支撑板3725上。
106.支撑件3721上设置有刺穿件,所述刺穿件包括第一刺穿3723和第二刺穿 3727,第一刺穿3723和第二刺穿3727位于防爆膜3726的上侧,第一刺穿3723 的长度大于第二刺穿3727的长度,当炉体31内部气压较大时,防爆膜3726 向上突起与所述刺穿件接触,从而使防爆膜3726破裂,进而起到卸压的作用,采用两个长度不同的刺穿能够有效保证卸压效果。
107.如图13所示,卸压组件372还包括触点开关3728,触点开关3728设置在支撑件3721上,当防爆膜3726向上突起至上限位置时与触点开关3728接触,此时,触点开关3728控制点火装置34和供气装置33停止,控制所述排水管上的电磁排水阀打开,排水口314贯通,进行
排水,从而减小内部压力,能够有效确保使用安全性。
10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锅炉装置3包括生活用水装置36,生活用水装置 36包括水处理装置和储水箱364。
109.生活用水出水口361连接设置有生活用水管路,储水箱364通过所述生活用水管路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生活用水管路上。
110.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活性炭过滤器362、矿石过滤器363和反渗透膜365,反渗透膜365采用半透膜,透水性能好,活性炭过滤器362、反渗透膜365和矿石过滤器363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保证生活用水质量。
111.如图3所示,炉体31的侧壁下侧设置有排水口314,排水口314连接设置有排水管,所述生活用水管路和所述排水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
112.锅炉装置3包括锅炉控制装置,炉体31内部设置有安装腔室,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室内,所述锅炉控制装置与点火装置34、供气装置33、所述检测装置等电气设备电连接。
113.可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安装腔室为独立的腔室,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侧。
11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