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组件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9065发布日期:2021-09-25 11: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导风组件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2.空调设备在出风口处往往设置有导风组件,现有导风组件一般包括驱动盒和导风板,驱动盒驱动导风板进行开合运动,例如公开号为cn21166798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推出闭合式导风板运动机构及空调。
3.然而,驱动盒的结构较为复杂,电机数量较多,且驱动导风板转动的电机需跟随导风板一起运动,导致电机布线难度较大,导致导风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导致驱动盒的负载较大,不适用于驱动大质量的导风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导风板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开启、结构简单且适于采用大质量导风板的导风组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包括壳体、导风板、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壳体具有出风口,导风板可开合地安装在出风口处;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摆杆,第一摆杆的一端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摆杆的另一端与导风板可转动地连接,第一驱动件安装在壳体上,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摆杆相对壳体转动;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摆杆和第三摆杆,壳体、第二摆杆、第三摆杆及导风板依次可转动地连接,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摆杆相对壳体转动;第一摆杆相对壳体转动的轴线沿第一方向,导风板相对第一摆杆转动的轴线沿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出风口的开口朝向,导风板与第一摆杆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轴线,导风板与第三摆杆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轴线,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错开分布,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间隔设置。
6.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摆杆相对壳体转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摆杆相对壳体转动,从而驱动导风板相对第一摆杆转动,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能够运动至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打开出风口,这样在导风板的引导下,应用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的空调设备既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又能够实现淋浴式制冷;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由于不用设置驱动盒,且驱动件并不跟随导风板运动,因而导风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且驱动件的布线较为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最少可以仅使用两个驱动件就能驱动导风板完成不同角度和位置的运动,有利于减少驱动件的数量,有利于简化导风组件的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并不跟随导风板运动,有利于减轻驱动负载,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适于采用大质量导风板。
7.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错开分布,即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不重合/不共线,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例如可以相交、异面、平行。
8.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间隔设置,这样能够避免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
单元的运动互相干涉。
9.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导风板具有朝向出风口内侧的内侧壁面,内侧壁面上凸出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摆杆与第一凸起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摆杆与第二凸起可转动地连接。
10.由上可见,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设置能够避免各摆杆的运动与导风板的运动之间干涉,有利于通过摆杆驱动导风板顺利实现开合运动。
11.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分置于出风口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12.再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驱动件为电机,第一驱动件的机壳与壳体固定连接;和/或第二驱动件为电机,第二驱动件的机壳与壳体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驱动件的驱动轴与第一摆杆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的驱动轴与第二摆杆固定连接。
14.又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各可转动地连接的轴线均沿第一方向,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15.由上可见,这样进一步有利于避免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出现运动干涉。
16.还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摆杆的数量为至少两根,各第一摆杆沿第一方向分布,各第一摆杆的相对导风板转动的轴线重合,各第一摆杆的相对壳体转动的轴线重合。
17.由上可见,这样有利于提升导风板运动的稳定性。
18.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连杆,连杆沿第一方向延伸,连杆与各第一摆杆均固定连接。
19.由上可见,这样进一步有利于提升导风板运动的稳定性。
2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驱动件的数量为一个,和/或第二驱动件的数量为一个。
2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杆直接与第一驱动件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的驱动轴与连杆的轴线重合。
2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空调设备。
2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前述的导风组件。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实施例在导风板关闭出风口时的状态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实施例在导风板从x轴正向侧打开出风口时的状态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实施例在导风板从x轴负向侧打开出风口时的状态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导风组件及空调设备实施例:
29.本实施例的图1及图4采用统一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右手系),以表示导风组件在导风板1关闭出风口411状态下的各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y轴方向为第一方向,z轴负向为下述出风口411的开口朝向。
30.本实施例的空调设备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
例中,空调设备也可以是立式空调室内机,以及可以是包括空调室内机在内的整个空调系统。
31.本实施例的空调设备包括实施例的导风组件。
32.请参照图1及图4,导风组件包括壳体4、导风板1、第一驱动单元2和第二驱动单元3,壳体4具有出风风道41,出风风道41具有出风口411(参见图2或图3),出风口411的开口朝向z轴负向,导风板1可开合地安装在出风口411处。
33.请参照图4,导风板1的z轴正向侧壁面为内侧壁面,也即导风板1的朝向出风风道41内的一侧壁面为内侧壁面,请参照图4,导风板1的内侧壁面上具有三个第一凸起11和一个第二凸起12,第一凸起11与第二凸起12均朝出风风道41内凸出,三个第一凸起11沿y轴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凸起12与第一凸起1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互相错开,第二凸起12与第一凸起1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互相错开。
34.第二凸起12与第一凸起1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互相错开,即第二凸起12与第一凸起11对应的x轴坐标不同;同理,第二凸起12与第一凸起1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互相错开,即第二凸起12的y轴坐标与第一凸起11的y轴坐标不同;三个第一凸起11的x轴坐标均小于第二凸起12的x轴坐标,三个第一凸起11的y轴坐标均小于第二凸起12的y轴坐标,三个第一凸起11在y轴方向上均与第二凸起12间隔设置。
35.第一驱动单元2包括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的一个实例)、连杆22和三根第一摆杆21,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出风风道41的y轴负向侧壁上,第一电机的驱动轴与连杆22同轴固定连接,三根第一摆杆2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与三个第一凸起11可转动地连接,三根第一摆杆21的第一端与第一凸起11可转动地连接的轴线互相重合,连杆22沿y轴方向延伸,三根第一摆杆21的第二端均与连杆22固定连接。
36.第二驱动单元3包括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驱动件的一个实例)、第二摆杆31和第三摆杆32,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出风风道41的y轴正向侧壁上,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二摆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摆杆31的另一端与第三摆杆3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摆杆32的另一端与第二凸起12可转动地连接。
37.第一电机的驱动轴的轴线、第二电机的驱动轴的轴线、以及本实施例各处可转动地连接的轴线均沿y轴方向,第一驱动单元2位于第二驱动单元3的y轴负向侧,第一驱动单元2与第二驱动单元3间隔设置。
38.导风板1与第一摆杆2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轴线,导风板1与第三摆杆3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轴线,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凸起11与第二凸起12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互相错开,因而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也为错开分布,即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不共线。
39.本实施例通过第一电机旋转带动第一摆杆21相对壳体4转动,从而确定导风板1的第一凸起11的位置,并且通过第二电机旋转带动第二摆杆31相对壳体4转动,从而驱动导风板1相对第一凸起11绕第一轴线转动,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导风板1能够运动至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使得本实施例的导风板1既能够从x轴正向侧打开和关闭出风口411,又能够从x轴负向侧打开和关闭出风口411,从出风口411吹出的出风气流能够在导风板1的引导下吹向不同方向,既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又能够实现淋浴式制冷。
40.并且,本实施例的导风组件通过两个电机就能够驱动导风板1调整至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而不用设置复杂的驱动盒,并且电机无需跟随导风板1运动,因而本实施例导风组
件的结构简单,并且导风组件的布线难度较低;此外,本实施例的两个电机均不跟随导风板1运动,还有利于减轻驱动负载,有利于实现对大质量导风板1的驱动。
41.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连杆22也可以不与第一电机的驱动轴的轴线重合。
42.本实施例将第三摆杆32设置为三根,这样能够提升导风板1运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采用连杆22将三根第三摆杆32固定连接,进一步有利于提升导风板1运动的稳定性;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摆杆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根、两根、四根等,当然在第三摆杆32的数量为一根时,导风板1的运动稳定性较差,因而优选第三摆杆32的数量为至少两根。
43.本实施例中,第一摆杆21与壳体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三轴线,第二摆杆31与壳体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轴线,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重合;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也可以错开分布,即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不共线。
44.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