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06350发布日期:2021-12-15 08:1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


背景技术:

2.蜂窝煤是一种蜂窝状的大煤块,在蜂窝煤炉中作为燃料燃烧,是东亚许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蜂窝煤一般放置于炉具中进行燃烧。
3.市面上的普通炉具,主要是烧直径为22厘米的蜂窝煤取暖炉具。炉瓦底部只有两根固定的钢筋炉条,蜂窝煤放置于钢筋炉条上进行燃烧,换煤时要把炉瓦内部的蜂窝煤一个一个夹取出来,经常出现烧红的蜂窝煤被夹碎的可能,蜂窝煤被夹碎后,到处掉落,不易清理,而且产生的灰尘多,煤气呛鼻。如果只有老人或者小孩在家,需要换煤时,独自操作夹取,很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其卸煤方便快捷,降低尘土的飞溅,提高室内环境质量。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包括炉体,炉体设有用于蜂窝煤燃烧的燃烧通道;燃烧通道的底部活动设有用于放置蜂窝煤的支撑件,炉体设有用于驱动支撑件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件连接。
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与支撑件之间设有第一转轴,支撑件设于第一转轴;驱动组件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
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第一从动杆和第二从动杆,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从动杆的一端铰接;第一从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从动杆的一端铰接,第二从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驱动杆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设于炉体。
9.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轴设有掰杆,掰杆的轴向与第二转轴的轴向垂直。
1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轴的数量为两个并相对设于燃烧通道底部开口的两侧,任一第一转轴均设有支撑件;任一第一转轴均固定设有第二从动杆,任一第二从动杆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铰接有第一从动杆;上述一个第一从动杆远离第二从动杆的一端与驱动杆的一端铰接,另一个第一从动杆远离第二从动杆的一端与驱动杆的另一端铰接。
1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复位弹簧,任一第一转轴设有复位拉杆;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复位拉杆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炉体连接。
1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锁止杆,炉体的侧壁设有直径大于锁止杆外径的滑孔;锁止杆的一端与驱动杆的一端铰接,锁止杆的另一端穿过滑孔;
锁止杆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炉体的侧壁卡接的卡接槽。
1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滑动设有用于承接蜂窝煤的抽屉,抽屉设于支撑件的下方。
14.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沿其外侧壁设有防烫网。
1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转动设有用于遮挡燃烧通道顶部开口的封火拨片。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包括炉体,炉体设有用于蜂窝煤燃烧的燃烧通道;燃烧通道的底部活动设有用于放置蜂窝煤的支撑件,炉体设有用于驱动支撑件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件连接。
18.实际使用时,将多个蜂窝煤放置于燃烧通道内,并位于支撑件上,通过支撑件对蜂窝煤进行支撑;蜂窝煤燃烧进行加热取暖。蜂窝煤都是从下往上燃烧,一般同时叠放三块蜂窝煤在燃烧通道内,最底下的一块蜂窝煤最先燃烧完毕,此时需要对最底下燃烧完毕的蜂窝煤进行取出。
19.当取出时,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移动,使支撑件移动远离蜂窝煤底部,蜂窝煤失去支撑件的支撑,从燃烧通道底部开口掉落下来,然后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复位即可,支撑件继续对剩下的蜂窝煤进行支撑,使剩下的蜂窝煤继续燃烧。整个卸煤过程方便快捷,不需要将蜂窝煤一个一个夹取出来,降低尘土的飞溅,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体的剖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第一转轴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的正视图;
26.图6为图4中添加锁止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标:1

炉体;2

燃烧通道;3

支撑件;4

第一转轴;5

驱动杆;6

第一从动杆;7

第二从动杆;8

第二转轴;9

掰杆;10

复位弹簧;11

复位拉杆;12

抽屉;13

锁止杆;14

卡接槽;15

滑孔;16

防烫网;17

封火拨片。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此外,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者竖直,而是可以稍微的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于“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3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实施例
36.请参照图1

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包括炉体1,炉体1设有用于蜂窝煤燃烧的燃烧通道2;燃烧通道2的底部活动设有用于放置蜂窝煤的支撑件3,炉体1设有用于驱动支撑件3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件3连接。
37.实际使用时,将多个蜂窝煤放置于燃烧通道2内,并位于支撑件3上,通过支撑件3对蜂窝煤进行支撑;蜂窝煤燃烧进行加热取暖。蜂窝煤都是从下往上燃烧,一般同时叠放三块蜂窝煤在燃烧通道2内,最底下的一块蜂窝煤最先燃烧完毕,此时需要对最底下燃烧完毕的蜂窝煤进行取出。
38.当取出时,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3移动,使支撑件3移动远离蜂窝煤底部,蜂窝煤失去支撑件3的支撑,从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掉落下来,然后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3复位即可,支撑件3继续对剩下的蜂窝煤进行支撑,使剩下的蜂窝煤继续燃烧。整个卸煤过程方便快捷,不需要将蜂窝煤一个一个夹取出来,降低尘土的飞溅,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而且安全性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使用的蜂窝煤一般采用现有常用的直径为22厘米的蜂窝煤。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炉体1顶部可设置盖板,炉体1侧壁可设置与燃烧通道2顶部开口连通的排烟管。
39.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与支撑件3之间设有第一转轴4,支撑件3设于第一转轴4;驱动组件与第一转轴4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转轴4转动。
4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与支撑件3之间设有第一转轴4,支撑件3设于第一转轴4;如此便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转轴4转动,进而带动支撑件3进行转动,使支撑件3转动远离蜂窝煤的底部,便于蜂窝煤掉落下来。
41.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支撑件3为柱状,第一转轴4间隔设有多个支撑件3。需要说明的是,正常状态时,支撑件3水平设置,支撑件3位于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区域内,如此蜂窝煤在燃烧通道2内能放置于支撑件3上。当取蜂窝煤时,第一转轴4转动带动支撑件3转动到倾斜甚至竖直状态,此时支撑件3远离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区域内,如此蜂窝煤失去了支撑件3的支撑,自动掉落下来。
42.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5、第一从动杆6和第二从动杆7,驱动杆5的一端与第一从动杆6的一端铰接;第一从动杆6的另一端与第二从动杆7的一端铰接,第二从动杆7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4固定连接;驱动杆5设有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转动设于炉体1。
43.工作原理:当卸煤时,如图4所示,用户转动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带动驱动杆5旋转,驱动杆5的顶部往上移动,驱动第一从动杆6往左移动,此时第一从动杆6推动第二从动杆7转动,进而通过第二从动杆7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从而带动支撑件3转动到倾斜或者竖直状态,此时蜂窝煤失去支撑件3的支撑,掉落下来。
44.当需要对剩余的蜂窝煤进行支撑时,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二转轴8即可,此时第一转轴4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转动,带动支撑件3转动到水平状态,对蜂窝煤进行支撑。此时支撑件3、第一转轴4和驱动组件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
45.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轴8设有掰杆9,掰杆9的轴向与第二转轴8的轴向垂直。
46.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转轴8设有掰杆9,掰杆9的轴向与第二转轴8的轴向垂直,如此用于可以用手拨动掰杆9以转动第二转轴8,便于第二转轴8的转动。
47.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轴4的数量为两个并相对设于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的两侧,任一第一转轴4均设有支撑件3;任一第一转轴4均固定设有第二从动杆7,任一第二从动杆7远离第一转轴4的一端铰接有第一从动杆6;一个第一从动杆6远离第二从动杆7的一端与驱动杆5的一端铰接,另一个第一从动杆6远离第二从动杆7的一端与驱动杆5的另一端铰接。
4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转轴4的数量为两个并相对设于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的两侧,任一第一转轴4均设有支撑件3,如此两侧的支撑件3能同时对蜂窝煤进行支撑,提高蜂窝煤支撑时的稳定性。
49.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复位弹簧10,任一第一转轴4设有复位拉杆11;复位弹簧10的一端与复位拉杆11连接,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与炉体1连接。
5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复位弹簧10,任一第一转轴4设有复位拉杆11;复位弹簧10的一端与复位拉杆11连接,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与炉体1连接,如此当卸煤完成后,可通过复位弹簧10的拉力拉动复位拉杆11移动,进而通过复位拉杆11拉动第一转轴4转动复位,便于操作。
51.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锁止杆13,炉体1的侧
壁设有直径大于锁止杆13外径的滑孔15;锁止杆13的一端与驱动杆5的一端铰接,锁止杆13的另一端穿过滑孔15;锁止杆13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炉体1的侧壁卡接的卡接槽14。
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锁止杆13,当不需要卸煤时,如图3和图6所示,通过锁止杆13的卡接槽14卡接在炉体1的侧壁,此时锁止杆13不能移动,进而限制了驱动杆5转动,防止小孩等误操作造成驱动杆5转动,也能提高驱动组件的安全性。当需要卸煤时,移动锁止杆13,使锁止杆13的卡接槽14从炉体1的侧壁移动出来,此时锁止杆13可以自由沿着滑孔15滑动,驱动杆5没有了锁止杆13的限制,便于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卡接槽14设置于锁止杆13的底部,卡接槽14的开口朝下,便于通过锁止杆13的重力使锁止杆13下移,进而使卡接槽14卡接在炉体1的侧壁。
53.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1滑动设有用于承接蜂窝煤的抽屉12,抽屉12设于支撑件3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抽屉12,抽屉12设于支撑件3的下方,如此掉落下来的蜂窝煤可以落在抽屉12内,便于收集和清理。
54.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1沿其外侧壁设有防烫网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烫网16,防止用户靠近炉具烤火时烫坏裤子,增加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选地,本实施例的防烫网16可与炉体1的外侧壁间隔一段距离,降低热量传递。
55.如图1

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炉体1转动设有用于遮挡燃烧通道2顶部开口的封火拨片1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封火拨片17,如此便于转动封火拨片17,以调整燃烧通道2顶部开口的大小,进而调整空气的进入量,以调整蜂窝煤的燃烧时间。
56.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卸煤的取暖炉具,包括炉体1,炉体1设有用于蜂窝煤燃烧的燃烧通道2;燃烧通道2的底部活动设有用于放置蜂窝煤的支撑件3,炉体1设有用于驱动支撑件3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件3连接。
57.实际使用时,将多个蜂窝煤放置于燃烧通道2内,并位于支撑件3上,通过支撑件3对蜂窝煤进行支撑;蜂窝煤燃烧进行加热取暖。蜂窝煤都是从下往上燃烧,一般同时叠放三块蜂窝煤在燃烧通道2内,最底下的一块蜂窝煤最先燃烧完毕,此时需要对最底下燃烧完毕的蜂窝煤进行取出。
58.当取出时,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3移动,使支撑件3移动远离蜂窝煤底部,蜂窝煤失去支撑件3的支撑,从燃烧通道2底部开口掉落下来,然后驱动组件驱动支撑件3复位即可,支撑件3继续对剩下的蜂窝煤进行支撑,使剩下的蜂窝煤继续燃烧。整个卸煤过程方便快捷,不需要将蜂窝煤一个一个夹取出来,降低尘土的飞溅,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5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