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级提升预热式的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结构,尤其是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组件。
背景技术:2.导热油具有抗热裂化和化学氧化的性能,传热效率好,散热快,热稳定性很好。导热油作为工业油传热介质具有以下特点:在几乎常压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很高的操作温度。即可以大大降低高温加热系统的操作压力和安全要求,提高了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满足不同温度加热、冷却的工艺需求,或在同一个系统中用同一种导热油同时实现高温加热和低温冷却的工艺要求。
3.导热油在换热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常应用于夹套换热器以及板式换热器设备内作为加热介质,然而传统的夹套换热器、板式换热器以及蛇管换热器在进行换热加热导热油时,其加热效果虽然能达到行业要求,但是对于一些超标准高温要求的使用工况来说,由于传统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局限性会使得换热面积通常无法达到换热要求,在上述情况下一般会选择经过外部换热来达到特殊换热要求。
4.因此,本技术特此设计了一款多级提升预热式的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结构,用以更好地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加热部件、下游加热部件,所述上游加热部件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之间连接有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上游端部与所述上游加热部件的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伸至所述下游加热部件的内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用于实现对其内部的待加热流体的初步加热,所述下游加热部件用于实现对经过初步加热后的待加热流体的再次加热。
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之间的换热管上安装有过渡加热部件,所述过渡加热部件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形成导热油自循环系统。
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所述下游加热部件、所述过渡加热部件外部的换热管的外侧壁上均涂设有保温涂层。
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包括夹套加热桶体,所述夹套加热桶体包括中心的盛料腔与外围的环形加热腔,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的环形加热腔内盛装有导热油,在所述环形加热腔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上游电加热板,各所述上游电加热板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的上部安装有与盛料腔内相连通的流体进料管,所述流体进料管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的待加热换热的流体,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的顶部设置带有换气口的夹套密封盖,所述夹套密封盖分别用于实现
对盛料腔于环形加热腔的密封,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的底部连接有所述换热管,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所述盛料腔内部相连通。
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还包括一搅拌件,所述搅拌件包括一安装在所述盛料腔内的搅拌轴,在搅拌轴的下部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的上段向上活动穿出所述夹套密封盖后并与一搅拌电机的电机轴固连,所述搅拌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夹套密封盖的顶部。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加热部件包括一立式加热桶,在所述立式加热桶的内腔内盛装导热油,在所述所述立式加热桶的内腔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下游电加热板,各所述下游电加热板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立式加热桶的顶部设置有带有换气口的封堵密封盖,在所述立式加热桶的上部安装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导热油回料管,所述换热管的下游端部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的内腔内并有其下部活动密封穿出至立式加热桶外部,在立式加热桶外部的所述换热管的下游端连接有一用于排出加热后的流体的加热流体外排管,在所述加热流体外排管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流体循环泵。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立式加热桶的下部安装有一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导热油循环排出管,所述导热油循环排出管的内端向下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的内腔下部,所述导热油循环排出管通过循环外流管道与所述过渡加热部件的导热油进口相连,在所述循环外流管道上安装导热油循环输出泵。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过渡加热部件包括一同轴套接在所述换热管外侧壁上的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的内腔与所述换热管外侧壁的外侧壁之间预留有供导热油流过的导热换热腔,所述加热套管的两端部均密封封堵设置,在所述加热套管的下游端与上游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导热换热腔内部相连通的循环导热油进口、循环导热油出口,所述循环导热油出口通过循环回流管道与所述导热油回料管相连,在所述循环回流管道上安装有导热油回流泵,所述循环导热油进口与所述循环外流管道相连通。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加热桶内部的所述换热管呈蛇形弯曲设置。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管路上均安装有控制阀门。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6.1、本组件采用上游加热部件、下游加热部件的多级配合加热方式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提高换热量,可以实现大容量换热;
17.2、组件增设过渡加热部件后可以进一步的保证立体初级加热后输送过程中继续进行持续加热后落入下游加热部件进行最终即热,进一步的有效保证加热过程中的加热效果;
18.3、设置的搅拌件可以保证初步加热时流体受热的均匀度,保证初级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
绘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过渡加热部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上游加热部件;2、下游加热部件;3、换热管;4、过渡加热部件;5、夹套加热桶体;6、盛料腔;7、环形加热腔;8、上游电加热板;9、流体进料管;10、夹套密封盖;11、搅拌轴;12、搅拌叶片;13、搅拌电机;14、立式加热桶;15、导热油;16、下游电加热板;17、封堵密封盖;18、导热油回料管;19、加热流体外排管;20、流体循环泵;21、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2、导热油进口;23、循环外流管道;24、导热油循环输出泵;25、加热套管;26、导热换热腔;27、循环导热油出口;28、循环回流管道;29、导热油回流泵;30、控制阀门;31、动力输送泵;32、电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1:
27.如图1中所示,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加热部件1、下游加热部件2,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之间连接有一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上游端部与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的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换热管3的下端伸至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的内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用于实现对其内部的待加热流体的初步加热,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用于实现对经过初步加热后的待加热流体的再次加热。
28.本组件通过上游加热部件1内部的导热油对流体进行初步加热,进而通过换热管3传导至下游加热部件2内进行二次加热,多级配合实现整体的高校加热与换热效果、效率。
2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外部的换热管3的外侧壁上均涂设有保温涂层。
30.保温涂层可以保证流体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向外部散发热量的情况,有效地减少内部流体的温度下降。
3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包括夹套加热桶体5,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包括中心的盛料腔6与外围的环形加热腔7,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环形加热腔7内盛装有导热油,在所述环形加热腔7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上游电加热板8,各所述上游电加热板8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上部安装有与盛料腔6内相连通的流体进料管9,所述流体进料管9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的待加热换热的流体,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顶部设置带有换气口的夹套密封盖10,所述夹套密封盖10分别用于实现对盛料腔6于环形加热腔7的密封,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底部连接有所述换热管3,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与所述盛料腔6内部相连通。
32.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
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在此上游电加热板8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采用现有的串、并联即可,具体连接方式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常规选择控制连线即可。
33.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3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包括一立式加热桶14,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盛装导热油15,在所述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下游电加热板16,各所述下游电加热板16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顶部设置有带有换气口的封堵密封盖17,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上部安装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导热油回料管18,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部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并有其下部活动密封穿出至立式加热桶14外部,在立式加热桶14外部的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一用于排出加热后的流体的加热流体外排管19,在所述加热流体外排管19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流体循环泵20。
35.进入立式加热桶14内腔的流体会在各下游电加热板16的加热的作用下实现对流体的再次升温加热,由于此处的导热油的量大且包裹的换热管3的管径较细,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内部的流体的再次快速加热。
36.加热好以后的流体在流体循环泵20的作用下会从加热流体外排管19向外流出,进行外部循环换热。
3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加热桶14内部的所述换热管3呈蛇形弯曲设置。
38.设置成蛇形弯曲的目的是可保证换热管3在与导热油接触时的总长度,保证充分的进行加热换热,提高加热换热效果与效率。
3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管路上均安装有控制阀门30,可以方便的控制各个管路的开闭。
40.具体工作原理:
41.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
42.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43.附图上各个控制阀门30由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其开启与关闭。
44.实施例2:
45.如图2中所示,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加热部件1、下游加热部件2,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之间连接有一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上游端部与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的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换热管3的下端伸至所述下游
加热部件2的内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用于实现对其内部的待加热流体的初步加热,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用于实现对经过初步加热后的待加热流体的再次加热。
46.本组件通过上游加热部件1内部的导热油对流体进行初步加热,进而通过换热管3传导至下游加热部件2内进行二次加热,多级配合实现整体的高校加热与换热效果、效率。
4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外部的换热管3的外侧壁上均涂设有保温涂层。
48.保温涂层可以保证流体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向外部散发热量的情况,有效地减少内部流体的温度下降。
4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包括夹套加热桶体5,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包括中心的盛料腔6与外围的环形加热腔7,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环形加热腔7内盛装有导热油,在所述环形加热腔7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上游电加热板8,各所述上游电加热板8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上部安装有与盛料腔6内相连通的流体进料管9,所述流体进料管9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的待加热换热的流体,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顶部设置带有换气口的夹套密封盖10,所述夹套密封盖10分别用于实现对盛料腔6于环形加热腔7的密封,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底部连接有所述换热管3,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与所述盛料腔6内部相连通。
50.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在此上游电加热板8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采用现有的串、并联即可,具体连接方式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常规选择控制连线即可。
51.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5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还包括一搅拌件,所述搅拌件包括一安装在所述盛料腔6内的搅拌轴11,在搅拌轴11的下部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搅拌叶片12,所述搅拌轴11的上段向上活动穿出所述夹套密封盖10后并与一搅拌电机13的电机轴固连,所述搅拌电机13通过电机架32固定安装在所述夹套密封盖10的顶部。
53.搅拌件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保证在进行流体初步换热时起到均匀搅拌流体的作用,有效地保证流体可以更加快速的与导热油进行热传导与交换,提高换热效果与效率。
54.通过控制搅拌电机13与外部电源接通,控制搅拌电机13的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交换混料效果。
5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包括一立式加热桶14,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盛装导热油15,在所述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下游电加热板16,各所述下游电加热板16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顶部设置有带有换气口的封堵密封盖17,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上部安装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导热油回料管18,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部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并有其下部活动密封穿出至立式加热桶14外部,在立式加热桶14外部
的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一用于排出加热后的流体的加热流体外排管19,在所述加热流体外排管19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流体循环泵20。
56.进入立式加热桶14内腔的流体会在各下游电加热板16的加热的作用下实现对流体的再次升温加热,由于此处的导热油的量大且包裹的换热管3的管径较细,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内部的流体的再次快速加热。
57.加热好以后的流体在流体循环泵20的作用下会从加热流体外排管19向外流出,进行外部循环换热。
5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加热桶14内部的所述换热管3呈蛇形弯曲设置。
59.设置成蛇形弯曲的目的是可保证换热管3在与导热油接触时的总长度,保证充分的进行加热换热,提高加热换热效果与效率。
6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管路上均安装有控制阀门30,可以方便的控制各个管路的开闭。
61.具体工作原理:
62.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通过控制搅拌电机13与外部电源接通,控制搅拌电机13的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交换混料效果。
63.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64.附图上各个控制阀门30由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其开启与关闭。
65.加热后的流体排出后直接进入下一工序的供应端进行循环。
66.实施例3:
67.如图3中所示,导热油快速循环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加热部件1、下游加热部件2,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之间连接有一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上游端部与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的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换热管3的下端伸至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的内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用于实现对其内部的待加热流体的初步加热,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用于实现对经过初步加热后的待加热流体的再次加热。
68.本组件通过上游加热部件1内部的导热油对流体进行初步加热,进而通过换热管3传导至下游加热部件2内进行二次加热,多级配合实现整体的高校加热与换热效果、效率。
6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之间的换热管3上安装有过渡加热部件4,所述过渡加热部件4与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形成导热油自循环系统。
70.保温涂层可以保证流体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向外部散发热量的情况,有效地减少内部流体的温度下降。
7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所述过渡加热部件4外部的换热管3的外侧壁上均涂设有保温涂层。
7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包括夹套加热桶体5,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包括中心的盛料腔6与外围的环形加热腔7,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环形加热腔7内盛装有导热油,在所述环形加热腔7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上游电加热板8,各所述上游电加热板8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上部安装有与盛料腔6内相连通的流体进料管9,所述流体进料管9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的待加热换热的流体,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顶部设置带有换气口的夹套密封盖10,所述夹套密封盖10分别用于实现对盛料腔6于环形加热腔7的密封,在所述夹套加热桶体5的底部连接有所述换热管3,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与所述盛料腔6内部相连通。
73.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在此上游电加热板8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采用现有的串、并联即可,具体连接方式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常规选择控制连线即可。
74.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7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游加热部件1还包括一搅拌件,所述搅拌件包括一安装在所述盛料腔6内的搅拌轴11,在搅拌轴11的下部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搅拌叶片12,所述搅拌轴11的上段向上活动穿出所述夹套密封盖10后并与一搅拌电机13的电机轴固连,所述搅拌电机13通过电机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夹套密封盖10的顶部。
76.搅拌件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保证在进行流体初步换热时起到均匀搅拌流体的作用,有效地保证流体可以更加快速的与导热油进行热传导与交换,提高换热效果与效率。
77.通过控制搅拌电机13与外部电源接通,控制搅拌电机13的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交换混料效果。
7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游加热部件2包括一立式加热桶14,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盛装导热油15,在所述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壁上安装有若干个下游电加热板16,各所述下游电加热板16均通过导线与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应连接,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顶部设置有带有换气口的封堵密封盖17,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上部安装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导热油回料管18,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部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内并有其下部活动密封穿出至立式加热桶14外部,在立式加热桶14外部的所述换热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一用于排出加热后的流体的加热流体外排管19,在所述加热流体外排管19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流体循环泵20。
79.进入立式加热桶14内腔的流体会在各下游电加热板16的加热的作用下实现对流体的再次升温加热,由于此处的导热油的量大且包裹的换热管3的管径较细,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内部的流体的再次快速加热。
80.加热好以后的流体在流体循环泵20的作用下会从加热流体外排管19向外流出,进行外部循环换热。
81.设置成蛇形弯曲的目的是可保证换热管3在与导热油接触时的总长度,保证充分
的进行加热换热,提高加热换热效果与效率。
8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下部安装有一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1,所述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1的内端向下伸至所述立式加热桶14的内腔下部,所述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1通过循环外流管道23与所述过渡加热部件4的导热油进口22相连,在所述循环外流管道23上安装导热油循环输出泵24。
83.在此设置的导热油循环输出泵24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对应位置处的控制阀门30的开闭来将导热油从下部的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1进行排出。
8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过渡加热部件4包括一同轴套接在所述换热管3外侧壁上的加热套管25,所述加热套管25的内腔与所述换热管3外侧壁的外侧壁之间预留有供导热油流过的导热换热腔26,所述加热套管25的两端部均密封封堵设置,在所述加热套管25的下游端与上游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导热换热腔26内部相连通的循环导热油进口22、循环导热油出口27,所述循环导热油出口27通过循环回流管道28与所述导热油回料管18相连,在所述循环回流管道28上安装有导热油回流泵29,所述循环导热油进口22与所述循环外流管道23相连通。
85.在此增设的过渡加热部件4的主要热源提供是由立式加热桶14将内部的导热油通过下部的导热油循环排出管21、导热油循环输出泵24输送至循环导热油进口22内,然后与流动的流体进行逆向的热交换,从而达到过渡加热换热的目的,经过过渡加热换热的流体最终进入立式加热桶14时可以有效地缩短加热时间,多级逐级加热提高加热效果;加热套管25内经过换热后的导热油又会经过循环导热油出口27、循环回流管道28、导热油回料管18回流至立式加热桶14内部进行继续加热。
86.加热套管25内部的导热油与流体实现相对逆向换热,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
8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式加热桶14内部的所述换热管3呈蛇形弯曲设置。
88.设置成蛇形弯曲的目的是可保证换热管3在与导热油接触时的总长度,保证充分的进行加热换热,提高加热换热效果与效率。
8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管路上均安装有控制阀门30,可以方便的控制各个管路的开闭。
90.具体工作原理:
91.夹套加热桶体5内部一直存放足量的导热油,导热油在接收各个上游电加热板8的热量后会实现升温,最终通过导热油将热量传导至盛料腔6内的低温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得到初步的升温;加热时需要控制外部加热电源以及外部温控器对上游电加热板8进行适当的升温加热,达到指定温度后可以通过外部温控器保持保温;通过控制搅拌电机13与外部电源接通,控制搅拌电机13的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交换混料效果。
92.加热后的流体经过初步的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控制对应的阀门开启,然后通过对应换热管3上的动力输送泵31输送至下游加热部件2的立式加热桶14内部,继而进行再次升温加热。
93.在流向下游加热部件2的过程中换热管3内的流体会在过渡加热部件4部分进行二级过渡加热,经过过渡加热换热的流体最终进入立式加热桶14时可以有效地缩短加热时间,多级逐级加热提高加热效果。附图上各个控制阀门30由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其
开启与关闭。
94.加热后的流体排出后直接进入下一工序的供应端进行循环。
95.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96.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