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0924发布日期:2022-01-19 15:3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u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


背景技术:

2.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3.地源热泵主要包括至少两根地埋管,地埋管是竖直向下插入土壤中,两根地埋管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连接形成u形结构。为了避免两根地埋管交叉拧在一起,形成热短路,在两根地埋管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以保证地埋管之间的水平间距。
4.在地埋管和连接件安装完毕后,需要对土壤进行回填,但现有的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缺少对应的支撑装置,在对连接件进行回填时,可能会出现管道晃动,导致地埋u管结构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缺少对应的支撑装置,在对连接件进行回填时,可能会出现管道晃动,导致地埋u管结构不够稳定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所述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包括连接体、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和支撑装置,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第三连接头和第四连接头,所述第一管体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头相对应,所述第二管体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相对应,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形成第一u型管,所述第三管体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头相对应,所述第四管体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头相对应,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形成第二u型管,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靠近地面的一端均设置有所述支撑装置;
7.每个所述支撑装置均包括固定环和四个支撑脚,所述固定环套设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的外部,所述固定环的四周均匀设置有四个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一个螺纹柱,每个支撑脚分别贯穿一个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螺纹柱相对应,每个所述支撑脚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均与地面螺钉连接。
8.将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放置在管道坑内,将所述连接体放置在安装坑内,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形成所述第一u型管,将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形成所述第二u型管,当对安装坑进行填埋时,将所述固定环套设在对应的管体的外部,将所述支撑脚贯穿所述固定件,利用螺钉将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地面连接,利用所述螺纹柱将所述支撑脚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从而避免填埋安装坑时,管体晃动,换热管体的整体结构不够稳定。
9.其中,每个所述固定件上均设置有通孔和第一固定孔,所述支撑脚贯穿所述通孔,所述支撑脚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内部均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柱与所述螺纹相适配。
10.将所述支撑脚的一端贯穿所述通孔,拧动所述螺纹柱,将所述螺纹柱拧紧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内部,从而完成所述支撑脚的固定。
11.其中,每个所述支撑脚均包括固定板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与地面螺钉连接。
12.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制造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制成结构更加牢固。
13.其中,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件、连接柱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三连接头和所述第四连接头。
14.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连接柱固定连接,制造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制成结构更加牢固。
15.其中,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靠近所述连接体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三连接头和所述第四连接头上均设置有第二法兰,每个所述第一法兰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法兰相对应。
16.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相对应,将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安装在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三连接头和所述第四连接头上。
17.其中,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靠近所述连接体的一端均还设置有插入管,每个所述插入管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三连接头和所述第四连接头。
18.将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上的所述插入管,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三连接头和所述第四连接头,从而使得安装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时更加方便。
19.其中,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一半环上的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二半环上的所述连接块螺栓连接。
20.将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的外部,拧紧所述连接块上的螺栓,从而将所述固定环固定在对应的管体上。
21.其中,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接触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滑层。
22.在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内侧设置所述防滑层,从而避免所述固定环在对应的管体上滑动。
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所述固定环的四周均匀设置有四个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一个螺纹柱,每个支撑脚分别贯穿一个所述固定件,并与
所述螺纹柱相对应,每个所述支撑脚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均与地面螺钉连接,将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放置在管道坑内,将所述连接体放置在安装坑内,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形成所述第一u型管,将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形成所述第二u型管,当对安装坑进行填埋时,将所述固定环套设在对应的管体的外部,将所述支撑脚贯穿所述固定件,利用螺钉将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地面连接,利用所述螺纹柱将所述支撑脚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从而避免填埋安装坑时,管体晃动,换热管体的整体结构不够稳定。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的正视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3的a-a线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0.1-连接体、11-第一连接头、12-第二连接头、13-第三连接头、14-第四连接头、15-第一连接件、16-连接柱、17-第二连接件、18-第二法兰、2-第一管体、21-第一法兰、22-插入管、3-第二管体、4-第三管体、5-第四管体、6-支撑装置、 61-固定环、611-固定件、612-螺纹柱、613-通孔、614-第一固定孔、615-第一半环、616-第二半环、617-连接块、618-防滑层、62-支撑脚、621-固定板、622-支撑柱、623-第二固定孔、7-第一u型管、8-第二u型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所述新型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包括连接体1、第一管体2、第二管体3、第三管体4、第四管体5和支撑装置6,所述连接体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11、第二连接头 12、第三连接头13和第四连接头14,所述第一管体2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头11相对应,所述第二管体3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
述第二连接头12相对应,所述第一管体2和所述第二管体3形成第一u型管7,所述第三管体4 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头13相对应,所述第四管体5位于地底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头14相对应,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形成第二u型管8,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靠近地面的一端均设置有所述支撑装置6;
34.每个所述支撑装置6均包括固定环61和四个支撑脚62,所述固定环61套设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 5的外部,所述固定环61的四周均匀设置有四个固定件611,每个所述固定件 611上设置有一个螺纹柱612,每个支撑脚62分别贯穿一个所述固定件611,并与所述螺纹柱612相对应,每个所述支撑脚62远离所述固定件611的一端均与地面螺钉连接。
3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放置在管道坑内,将所述连接体1放置在安装坑内,将所述第一管体2和所述第二管体3与所述连接体1连接,形成所述第一u型管7,将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与所述连接体1连接,形成所述第二u型管 8,当对安装坑进行填埋时,将所述固定环61套设在对应的管体的外部,将所述支撑脚62贯穿所述固定件611,利用螺钉将所述支撑脚62的一端与地面连接,利用所述螺纹柱612将所述支撑脚62固定在所述固定件611上,从而避免填埋安装坑时,管体晃动,换热管体的整体结构不够稳定。
36.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固定件611上均设置有通孔613和第一固定孔614,所述支撑脚62贯穿所述通孔613,所述支撑脚62靠近所述固定件6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孔623,所述第一固定孔614和所述第二固定孔623的内部均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柱612与所述螺纹相适配,每个所述支撑脚均包括固定板621 和支撑柱622,所述支撑柱622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孔623,所述支撑柱 622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62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621与地面螺钉连接。
37.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支撑脚62的一端贯穿所述通孔613,拧动所述螺纹柱612,将所述螺纹柱612拧紧在所述第一固定孔614和所述第二固定孔623 的内部,从而完成所述支撑脚62的固定,所述支撑柱622与所述固定板621固定连接,制造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制成结构更加牢固。
3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1包括第一连接件15、连接柱16和第二连接件17,所述连接柱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5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头11和所述第二连接头12,所述第二连接件1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三连接头13和所述第四连接头14。
3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5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7均与所述连接柱16固定连接,制造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制成结构更加牢固。
4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靠近所述连接体1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法兰21,所述第一连接头11、所述第二连接头12、所述第三连接头13和所述第四连接头14上均设置有第二法兰18,每个所述第一法兰21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法兰18相对应,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靠近所述连接体1的一端均还设置有插入管22,每个所述插入管22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 11、所述第二连接头12、所述第三连接头13和所述第四连接头14。
4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
管体5上的所述插入管22,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11、所述第二连接头12、所述第三连接头13和所述第四连接头14,从而使得安装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时更加方便,通过所述第一法兰21和所述第二法兰18相对应,将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 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安装在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头11、所述第二连接头12、所述第三连接头13和所述第四连接头14上。
4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61包括第一半环615和第二半环616,所述第一半环615和所述第二半环616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617,所述第一半环615上的所述连接块617与所述第二半环616上的所述连接块617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半环615和所述第二半环616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接触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滑层618。
43.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半环615和所述第二半环616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2、所述第二管体3、所述第三管体4和所述第四管体5的外部,拧紧所述连接块617上的螺栓,从而将所述固定环61固定在对应的管体上,在所述第一半环615和所述第二半环616的内侧设置所述防滑层618,从而避免所述固定环61在对应的管体上滑动。
4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