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6341发布日期:2022-01-01 00:22阅读:55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消毒装置采用在水槽上设置湿膜支架,湿膜转动安装在所述湿膜支架上。这样,在消毒装置工作时,湿膜相对于湿膜支架持续转动,以吸附水槽中的消毒液体(盐水),空气经过湿膜后带走湿膜上的消毒液体,从而可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然而,当消毒装置不工作时,湿膜仍会吸附水槽中的消毒液体,该消毒液体如果浓度较高则容易在湿膜上结晶析出盐份,导致湿膜变硬,使得湿膜难以转动,从而会影响该消毒装置的空气处理效果,影响该消毒装置的正常使用,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湿膜的使用寿命。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中湿膜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6.壳体;
7.水槽,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8.加湿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水槽的上方,所述加湿机构包括支架和湿膜,所述湿膜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的下端相对于所述水槽槽底的间距可调,以使所述湿膜具有伸入所述水槽的加湿工位,以及位于所述加湿工位上方的闲置工位。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活动连接,所述湿膜套设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相对于所述上支架可上下移动。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和齿轮组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齿轮组件连接所述齿条。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框条,所述上框条上设置有滑槽,所述下支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框条,所述下框条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中。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下框条间隔设置,所述导轨位于所述滑槽的外侧,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导轨上。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上设置有齿轮盖,所述齿轮盖罩盖所述驱动电机和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盖与所述导轨之间设置有毛刷。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还包括位于两所述下框条之间的立杆,所述立杆沿上下方向延伸。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还包括位于两所述上框条之间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立杆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下支架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所述湿膜套设在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支撑轴上,所述第二支撑轴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轴下方。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两限位框,其中一个限位框套设所述第一支撑轴和所述第二支撑轴的一端,另一个所述限位框套设所述第一支撑轴和所述第二支撑轴的另一端。
19.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分别对应安装于所述水槽两侧的两支撑臂,所述上支架安装于两所述支撑臂。
2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所述加湿机构向下移动至加湿位置,此时所述加湿机构的下端浸没在所述水槽的液面下,湿膜可以吸附水槽中的液体,空气经过所述加湿机构后带走加湿机构上的液体,从而可对空气进行加湿消毒。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停止工作时,所述加湿机构向上移动至闲置工位,此时所述加湿机构的下端脱离所述水槽,这样所述湿膜不会继续吸附水槽中的液体,从而可以避免湿膜上发生结晶而变硬,确保了湿膜在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能够正常运转,进而提高了该空气处理装置中湿膜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剖视图;
24.图3为图1中加湿机构与水槽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3的侧视图;
26.图5为图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湿膜处于加湿工位);
27.图6为图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湿膜处于闲置工位);
28.图7为图3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装有齿轮盖);
29.图8为图3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齿轮盖拆卸后);
30.图9为图8中上支架与下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上支架与下支架的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图10的剖视图。
33.附图标号说明:
[0034][0035][0036]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9]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0]
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0041]
请参阅图1至图6,该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0a、水槽10b和加湿机构11,其中水槽10b设于所述壳体10a内;加湿机构11设于所述壳体10a内且位于所述水槽10b的上方,所述加湿机构11包括支架13和湿膜14,所述湿膜14安装于所述支架13;所述支架13的下端相对于所述水槽10b槽底的间距可调,以使所述湿膜14具有伸入所述水槽10b的加湿工位,以及位于所述加湿工位上方的闲置工位。
[0042]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器、加湿器、消毒器等。所述空调器的壳体10a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壳体10a设有进风口(图1和图2中未标示)和出风口(图1和图2中未标示),所述加湿机构11设于所述壳体10a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这样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壳体10a的内部,经过加湿机构11加湿后再从所述出风口排出,从而带出加湿机构11上的水分,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湿作用。
[0043]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水槽10b设于所述壳体10a内且位于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方,以为所述加湿机构11提供水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水槽10b内盛放的液体中具有杀菌消毒功能,例如可以是盐水(nacl溶液),可以产生可以使得浸泡过该液体的湿膜14附带该液体,这样,当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壳体10a后,在带走加湿机构11上的水分的同时,还能够携带有杀菌消毒物质的液体,并且,在空气的流动下,杀菌消毒物质还能够进入室内空气中,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0044]
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相对于水槽10b槽的底间距可调节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整个加湿机构11相对于所述水槽10b可整体上下移动,从而使得加湿机构11具有加湿工位和闲置工位。也可以是整个加湿机构11可以上下摆动,从而也可以实现加湿机构11的下端相对于水槽10b槽底的间距可调节。关于加湿机构11的其他实施例,后续内容将进一步阐述。
[0045]
当所述加湿机构11处于加湿工位时(参照图5),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浸没在水槽10b的液面下,所述湿膜14可以吸附水槽10b中的液体,空气经过所述加湿机构11后带走加湿机构11上的液体,从而可对空气进行加湿、消毒等空气处理。当所述加湿机构11处于所述闲置工位时,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脱离所述水槽10b,也即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10b的液面以上,所述加湿机构11则不能继续吸附水槽10b中的液体,吸附在湿膜14上的部分盐水一方面在重力作用下,可以继续滴落至水槽10b中;另一方面,在气流的作用下,盐水也会逐渐挥发,最终残留在湿膜14上的盐分较少。因此,可以避免在加湿机构11上因残留过多液体,导致盐结晶析出,进而导致加湿机构11变硬的问题;能够确保加湿机构11在空气处理装置10工作时能够正常运转,从而确保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正常使用。同时也提高了湿膜14的使用寿命。
[0046]
至于驱动所述支架13的下端相对于水槽10b槽底的间距调节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用户通过手动的方式来驱动所述加湿机构11上下移动,也可以是通过驱动机构来驱动所述加湿机构11上下移动。后续内容将进行详细介绍。
[0047]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工作时,所述加湿机构11向下移动至加湿位置,此时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浸没在所述水槽10b的液面下,湿膜14可以吸附水槽10b中的液体,空气经过所述加湿机构11后带走加湿机构11上的液体,从而可对空气进行加湿消毒。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停止工作时,所述加湿机构11向上移动至闲置工位,此时所述加湿机构11的下端脱离所述水槽10b,这样所述湿膜14不会继续吸附水槽10b中的
液体,从而可以避免湿膜14上发生结晶而变硬,确保了湿膜14在空气处理装置10工作时能够正常运转,进而提高了该空气处理装置10中湿膜14的使用寿命。
[0048]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由于空气处理装置10内部空间一般比较紧凑,如果加湿机构11整体移动,一方面可能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从而会造成故障或者导致加湿机构11受损,或者导致空气处理装置10内部其他结构受损。另外在制造上,需要为加湿机构11预留较大活动空间,从而需要扩大空气处理装置10的体积,这种方式往往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加湿机构11的活动空间,所述支架13包括上支架13a和下支架13b,所述上支架13a与所述下支架13b活动连接,所述湿膜14套设所述上支架13a和所述下支架13b。
[0049]
在此,对于上支架13a和下支架13b的活动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转动连接和滑动连接。如果下支架13b与上支架13a转动连接,上支架13a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下支架13b可以相对于上支架13a上下转动。当下支架13b向上转动时,可以转动至所述闲置工位,当下支架13b向下转动时,可以转动至所述加湿工位。如此,不需要整个支架13都转动,大大缩减了转动力臂,转动所需要的空间大大缩小。
[0050]
另外,如果下支架13b与上支架13a滑动连接,上支架13a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下支架13b可以相对于上支架13a上下滑动,从而具有所述加湿工位和所述闲置工位。如此,支架13不需要转动空间,效果更佳。
[0051]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尽量减少下支架13b移动所占据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13b相对于所述上支架13a可上下移动。例如,所述上支架13a和所述下支架13b通过伸缩节连接。再例如所述上支架13a与所述下支架13b通过螺杆连接(上支架13a上设置螺杆,下支架13b上安装有套设在螺杆上的螺母,保持下支架13b相对于上支架13a不旋转,并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螺杆旋转,从而可以使下支架13b相对于上支架13a上下移动)。
[0052]
还可以是在上支架13a和下支架13b其中一者设置滑槽133,另一者设置滑轨,二者通过槽轨配合,使所述下支架13b相对于所述上支架13a可上下滑动。
[0053]
还可以是上支架13a和下支架13b采用弹性件连接,通过压缩弹性件,使下支架13b相对于上支架13a上下移动。当然,为了将下支架13b保持在闲置工位,还可以在下支架13b上设置卡扣,在上支架13a上设置卡槽,下支架13b在闲置工位时,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于上支架13a。
[0054]
上述实施例中,实现加湿工位和闲置工位的切换可以是人工操作,也可以是电动操作,当然相对于人工操作,电动操作更方便。对于电动操作的方式也有多种,例如通过皮带传动、齿轮传动、连杆传动、绳索传动等。考虑到驱动的稳定性,请参阅图5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13b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1340,所述上支架13a上设置有驱动电机137a和齿轮组件(图中未标示),所述驱动电机137a通过所述齿轮组件连接所述齿条1340。
[0055]
也就是,驱动电机137a固定在上支架13a上,驱动电机137a的电机轴上安装一个主动齿轮137b,该主动齿轮137b与传动齿轮137c啮合,并且传动齿轮137c与齿条1340啮合。当然,一个齿轮也可以实现,但是考虑到一个齿轮难以调整主动齿轮137b与齿条1340啮合的松紧度,从而会导致装配上不方便。所以,采用两个或以上数量的齿轮较佳。
[0056]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至图11,支架13大致是方框状,所述上支架13a和
下支架13b大致呈u形设置(上支架13a的开口朝下的u形,下支架13b的开口朝上的u形),所述上支架13a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上框条131(上框条131指上支架13a的框边,后续下框条132指下支架13b的框边),所述上框条131上设置有滑槽133,所述下支架13b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下框条132,所述下框条132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133中。
[0057]
上框条131下端大致呈开口向下的桶状设置,该桶状结构的内部形成所述滑槽133,在驱动装置驱动下支架13b向上移动时,下支架13b的下框条132可以伸入滑槽133中,当驱动装置驱动下支架13b向下移动时,伸入滑槽133中的部分下支架13b,逐渐从滑槽133中向下移出。
[0058]
为了保障上述实施例中下支架13b相对于上支架13a移动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13b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134,所述导轨134与所述下框条132间隔设置,所述导轨134位于所述滑槽133的外侧,所述齿条1340设置于所述导轨134上。也就是导轨134和下框条132大致平行,导轨134上的齿条1340与齿轮组件啮合,滑槽133和下框条132的滑动配合保障了二者滑动的稳定性。
[0059]
由于水槽10b中的盐溶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在驱动下支架13b上下移动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盐溶液或者雾气会对齿轮或电机造成腐蚀,时间久了,会影响驱动装置的传动。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13b上设置有齿轮盖138,所述齿轮盖138罩盖所述驱动电机137a和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盖138与所述导轨134之间设置有毛刷139(参照图7)。
[0060]
一方面,齿轮盖138可以对电机和齿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盐溶液或者其产生的雾气直接腐蚀电机或齿轮,另一方面,毛刷139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盐溶液或者其产生的雾气进入齿轮盖138中。
[0061]
由于导轨134是上下移动的,所以导轨134与齿轮盖138之间必须保持有一定的间隙,否则会对导轨134的移动产生干涉,但是间隙的宽度不好把控,该宽度如果过大,直接影响齿轮盖138的遮挡效果,该宽度如果过小,很可能对导轨134的移动造成摩擦。在此,毛刷139的设置解决了该问题,一方面毛刷139可以直接与齿轮盖138和导轨134抵接,毛刷139自身容易形变,其对导轨134没有干涉性。另一方面,毛刷139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可以降低盐溶液溅入齿轮盖138内,也可以降低盐溶液产生的雾气进入齿轮盖138内。如此,既满足了下支架13b顺利滑动,又可以防止过多盐溶液或其产生的雾气进入齿轮盖138内。
[0062]
请参阅图4至图6,湿膜14在支架13上的安装主要是依靠设置在湿膜14两端的轴,但是由于下支架13b向上移动后,湿膜14必然会冗余部分出来,为了防止冗余的湿膜14从支架13的一侧下沉到水槽10b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13b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杆135,所述立杆135位于两所述下框条132之间。设置立杆135后,即便下支架13b向上移动,部分湿膜14冗余出来,冗余出来的湿膜14会向支架13的两侧同时下沉。例如下支架13b的下端向上移动10cm,那么湿膜14在支架13的相对两侧冗余出来的部分不会超过5cm,并且,由于湿膜14上吸附有水,在重力作用下,湿膜14也不会朝向支架13的同一侧下沉。如果没有立杆135,那么在下支架13b向上移动时,有可能湿膜14冗余的部分直接从支架13的中部朝向同一侧下沉,而在下沉过程中,湿膜14还会相对于下支架13b的下端滑动,从而即便下支架13b向上移动10cm,湿膜14可能会在支架13同一侧下沉将近10cm,从而导致湿膜14再次进入水槽10b中,进而达不到对湿膜14的保护效果。
[0063]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下支架13b的移动已经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加固下支架13b上下移动的稳定性,所述上支架13a还包括位于两所述上框条131之间的支撑条136,所述支撑条136上设置有导向槽1361(开口向下),所述立杆135与所述导向槽1361滑动配合。如此,下支架13bb与上支架13a的滑动配合结构更多,移动更顺畅,不易卡死。
[0064]
湿膜14套设在支架13上下两端,湿膜14自身是要围绕支架13转动的。下支架13b向上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湿膜14从水槽10b的液面下方移出来,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所述上支架13a上端设置有转轴15a,转轴15a连接湿膜电机,所述下支架13b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轴15b和第二支撑轴15c,所述湿膜14套设在所述转轴15a和所述第一支撑轴15b上,所述第二支撑轴15c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轴15b下方。在此,转轴15a是用来带动湿膜14围绕支架13转动的,第一支撑轴15b是将湿膜14展开绷紧的(也就是向下支撑的),第二支撑轴15c是向上支撑湿膜14的。
[0065]
当驱动电机137a驱动下支架13b向上移动时,第一支撑轴15b不再对湿膜14产生向下的支撑力,此时冗余的湿膜14搭载于第二支撑轴15c上,随着第二支撑轴15c向上移动,冗余的湿膜14在第二支撑轴15c的带动下向上移动,从而逐渐从水槽10b液面以下向上移出。
[0066]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轴15b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第一支撑轴15b可以在湿膜14转动时,随湿膜14一起转动;第二种是第一支撑轴15b保持固定,湿膜14相对于第一支撑轴15b可滑动。同样,第二支撑轴15c与第一支撑轴15b的情况相似,也可以是转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
[0067]
对于第一支撑轴15b和第二支撑轴15c的固定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所述支架13还包括两限位框16,其中一个限位框16套设所述第一支撑轴15b和所述第二支撑轴15c的一端,另一个所述限位框16套设所述第一支撑轴15b和所述第二支撑轴15c的另一端。
[0068]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没有安装第一支撑轴15b之前,在下支架13b下端一侧设置有通孔1320,另一侧设置有缺口1321,安装第一支架13时,只需要将第一支架13的一端插入通孔1320中,另一端卡入缺口1321中即可。
[0069]
第一支撑轴15b的两端和第二支撑轴15c的两端均设置有端盖151/152,第一支撑轴15b的端盖151上侧设置有上卡凸,第二支撑轴15c的端盖152下侧设置有下卡凸,并且端盖151/152上均设置有形变槽,当限位框16套设两个端盖151/152时,端盖151/152受到限位框16的挤压发生形变,当限位框16将两端盖151/152完全套设时,端盖151/152回复形变,卡凸与限位框16卡接,从而第二支撑轴15c通过限位框16安装于第一支撑轴15b。
[0070]
另外,当下支架13b向上移动时,冗余的湿膜14会搭接在第二支撑轴15c上,并且向下垂落,此时,如果湿膜14相对于第二支撑轴15c发生相对滑动,那么湿膜14有可能会从第二支撑轴15c的一侧垂落,如此就很可能导致垂落的湿膜14又落入水槽10b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轴上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支撑轴15c与湿膜14发生相对滑动。
[0071]
上述实施中,请参阅图5至图7,加湿机构11是位于水槽10b上方的,但是加湿机构11的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加湿机构11安装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底盘或侧板。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湿机构11的维护,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分别对应安装于所述水槽10b两侧
的两支撑臂17,所述上支架13a安装于两所述支撑臂17。例如上支架13a通过螺钉固定在两支撑臂17上,也可以是上支架13a与两支撑臂17通过卡扣固定。如此,加湿机构11和水槽10b可以同时从空气处理装置10中拉出来,简化了加湿机构11的拆装。
[007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