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5249发布日期:2022-01-29 13:3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沉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用循环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化工行业,循环水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方一般采用开式冷却塔,但是在风沙比较大的北方,开式冷却塔会造成砂浆含量太多,严重时会导致相关设备堵塞,管道结垢等情况发生。涉及到换热装置的,容易降低设备的换热效率。闭式冷却塔是另一种可选的结构形式,但闭式冷却塔的投资成本较开式冷却塔而言昂贵很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降冷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塔无法同时兼顾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控制设备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降冷却装置,包括:多个冷却塔,多个所述冷却塔的底部设有整体式接液盘;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设在所述整体式接液盘下方,所述沉淀池中设有多个溢流板,多个所述溢流板将所述沉淀池分隔成多个沉淀区,所述整体式接液盘的出水管口与多个所述沉淀区的第一沉淀区相通;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设置在所述沉淀池的外部,并与多个所述沉淀区的清液区相接。
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对应于每个所述沉淀区均设置有管口,每个所述管口均由能够开关的盲板封堵。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与每个所述沉淀区相对应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部分均设置成倾斜底面,并且每个所述沉淀区中的管口所在位置形成所述倾斜底面的最低位置。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所述倾斜底面的斜度设置成2
°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所述管口的所在位置与所述溢流板的所在位置相邻。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每个所述溢流板的顶部均与所述整体式接液盘的底部间隔开,并且多个所述溢流板彼此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整体式接液盘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水管口,并且每个所述出水管口均与所述第一沉淀区相通。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多个所述冷却塔彼此并排布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所述循环水泵与所述清液区相接的位置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相邻。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沉淀池中进一步设有两个所述溢流板,两个所述溢流板将所述沉淀池分隔成所述第一沉淀区、所述清液区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第二沉淀区。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中,多个冷却塔底部设有整体式接液盘,接液盘
可以对冷却水进行收集。接液盘收集的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口被送入沉淀池中进行多级沉淀,经多级沉淀之后的清液即可以由循环水泵抽出供给到外部设备进行冷却使用。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设备结构更加简单且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18.100:沉降冷却装置;
ꢀꢀ
102:冷却塔;
ꢀꢀꢀꢀꢀꢀꢀꢀ
104:沉淀池;
19.106:循环水泵;
ꢀꢀꢀꢀꢀꢀ
108:溢流板;
ꢀꢀꢀꢀꢀꢀꢀꢀ
110:出水管口;
20.112:第一沉淀区;
ꢀꢀꢀꢀ
114:第二沉淀区;
ꢀꢀꢀꢀ
116:清液区;
21.118:管口;
ꢀꢀꢀꢀꢀꢀꢀꢀꢀꢀ
120:倾斜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7.现参见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定。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降冷却装置100。该沉降冷却装置100总的来说可以包括多个冷却塔102、沉淀池104以及循环水泵106。
29.具体来说,在多个冷却塔102的底部可以设有整体式接液盘(未在图中标示),该整体式接液盘可以用来对全部冷却塔102的塔底产出的冷却水进行承接,并输送给下方的沉淀池104进行沉降。沉淀池104可以设在整体式接液盘的下方。进一步地,在沉淀池104中可以设有多个溢流板108,这些溢流板108可以将沉淀池104分隔成多个沉淀区,从而使得沉淀池104中形成多级沉淀的效果。其中,如上所述的整体式接液盘的出水管口110可以与多个沉淀区中的第一沉淀区相通,从而将冷却水导入沉淀池104中进行沉淀。而循环水泵106可以设置在沉淀池104的外部,并且循环水泵106可以与多个沉淀区中的清液区相接,从而将经沉淀后的循环水清液泵送至后续的处理设备以进行设备冷却使用。
30.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100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设备结构更加简单且成本相对较低。
31.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例如,每个溢流板108的顶部可以均与整体式接液盘的底部间隔开,从而形成供冷却水流通到下一沉淀区的空间。此外,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溢流板108可以彼此平行布置,并且垂直于沉淀池104的底部设置。
3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整体式接液盘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多个出水管口110,并且每个出水管口110均可以与第一沉淀区相通。此外,对于冷却塔102而言,多个冷却塔102可以例如彼此并排布置,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
33.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循环水泵106的设置位置(即循环水泵106与清液区相接的位置)可以与沉淀池104的底部相邻。这样,使得清液区中的冷却水清液可以更加方便地经循环水泵106抽出。
3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沉淀池104中例如可以设有两个溢流板108,这两个溢流板108可以将沉淀池104分隔成第一沉淀区112、清液区116以及位于第一沉淀区112和清液区116之间的第二沉淀区114。也就是说,出水管口110排出的冷却水可以首先进入第一沉淀区112进行一级沉淀。然后,冷却水经溢流进入第二沉淀区114进行二级沉淀。接下来,沉淀后的清液经溢流进入清液区116,从而供循环水泵106将冷却水清液泵送至后续的处理设备以进行设备冷却使用。使用之后的冷却水会再次返回至多个冷却塔102中再次进行冷却,从而形成冷却水循环。
35.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及如图1所示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溢流板108的数量以及相应形成的沉淀区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即可以设置更多或更少的溢流板108,并且形成相应的更多或更少的沉淀区。换句话说,以上所述及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定。
36.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在沉淀池104的底部,对应于每个沉淀区(例如第一沉淀区112、第二沉淀区114、清液区116)均可以设置有管口118。具体来说,每个管口118均可以由能够开关的盲板(未标示)封堵。在实际应用时,管口118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可以打开盲板,放出沉淀区中的渣浆。
3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管口118的所在位置可以与溢流板108的所在位置相邻,例如图1所示。但是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管口118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38.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与每个沉淀区相对应的沉淀池104的底部部分均可以设置成倾斜底面120。具体来说,在图1的实施例中,每个沉淀区中的管口118所在的位置可以形成倾斜底面120的最低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每个沉淀区中沉淀下来的砂浆能够向最低处流动,从而便于将砂浆由管口118导出到外部。
3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倾斜底面120的斜度可以设置成2
°
;当然应当理解,倾斜底面120的斜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而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度数。也就是说,倾斜底面120的具体斜度度数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100的实际应用期间,以图1所示实施例为例,系统循环水可以通过循环水泵106将循环水输送至冷却塔102的上端,该冷却塔102内装满填料,冷却塔102的数量依据循环水量选型。
41.经过冷却塔102填料的循环水通过下方的整体式接液盘的出水管口110落入第一沉淀区112进行沉淀,第一沉淀区112底部的倾斜底面120的斜度度数为2
°
,保证砂浆向最低处流动。在第一沉淀区112的最低点预留管口118,管口118的尺寸依据水量决定,水量大,则管口118的尺寸尽量大。此外,管口118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打开盲板,放出渣浆。
42.经过第一沉淀区112的循环水通过溢流板108进入第二沉淀区114进行再次沉淀,第二沉淀区114底部的倾斜底面120的斜度度数为2
°
,保证砂浆向最低处流动。在第二沉淀区114的最低点预留管口118,管口118的尺寸依据水量决定,水量大,则管口118的尺寸尽量大。此外,管口118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打开盲板,放出渣浆。
43.经过第二沉淀区114的循环水通过溢流板108进入清液区116。清液区116底部的倾斜底面120的斜度度数为2
°
,保证砂浆向最低处流动。在清液区116的最低点预留管口118,管口118的尺寸依据水量决定,水量大,则管口118的尺寸尽量大。此外,管口118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打开盲板,放出渣浆。
44.最终,经过两级过滤沉降的循环水进入循环水泵106进行循环。
45.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100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设备结构更加简单且成本相对较低。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100不会增加设备投资,不对行业进行限制,并能够保证设备换热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