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谷电储能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2.目前,用电时段主要分为峰、平和谷三个时段,且用电价格也随峰、平和谷电时段依次下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制冷系统均在上述用电阶段开启时,使用的电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谷电储能循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在三个用电阶段开启时导致用电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谷电储能循环系统,所述谷电储能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储冷箱、储液箱、室内机和控制装置;储冷时,所述储液箱、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储冷箱通过储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储冷,所述储冷回路上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储冷比例阀、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一控制阀;送冷时,所述储冷箱、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储液箱通过送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送冷,所述送冷回路上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送冷比例阀、第二动力装置和第二控制阀。
6.优选地,所述储冷回路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上依次设有储冷比例阀、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一控制阀;
7.储冷时,所述储液箱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流路流入所述第一蒸发器内,流入所述第一蒸发器内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制冷后形成冷冻液,所述第一蒸发器内的冷冻液通过第一流路流入所述储冷箱内以形成所述储冷回路。
8.优选地,所述送冷回路包括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路连接,所述第三流路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机连接,所述第三流路上依次设有第二控制阀、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四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接,所述第四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机连接,连通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的管路上设有所述送冷比例阀;
9.送冷时,所述储冷箱内的冷冻液依次通过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流入所述室内机内以给室内供冷,室内机内供冷完成后的液体依次通过第四流路与第二流路流入所述储液箱内以形成所述送冷回路。
10.优选地,所述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还包括通过制冷回路与室内机连通的第二蒸发器,所述制冷回路包括第五流路和第六流路,所述第二蒸发器通过第五流路连通所述第三流路,以及通过第六流路连通所述第四流路,且所述第五流路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第三控制阀;
11.制冷时,室内机流出的液体依次通过第四流路和第六流路流入第二蒸发器内,经过第二蒸发器制冷后的液体依次经过第五流路和第三流路流入室内机内形成制冷回路以实现制冷。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均为输送泵。
13.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为微电脑控制板。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第一感温头,且所述第一感温头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15.优选地,所述第三流路上设置有第二感温头,且所述第二感温头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该谷电储能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储冷箱、储液箱、室内机和控制装置;储冷时,储液箱、第一蒸发器和储冷箱通过储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储冷,储冷回路上设有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储冷比例阀、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一控制阀;送冷时,储冷箱、室内机与储液箱通过送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送冷,送冷回路上设有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送冷比例阀、第二动力装置和第二控制阀;制冷时第二蒸发器通过制冷回路与室内机连通;在谷电运行时间段时,该谷电储能循环系统使得储液箱的液体经第一蒸发器制冷后形成冷冻液,再将冷冻液存储在储冷箱内以实现储冷,在峰电运行时间段时,将存储在储冷箱内的冷冻液输送至室内机内以实现送冷,从而达到降低用电成本的目的。
18.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谷电储能循环系统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案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谷电储能循环系统的流程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第一蒸发器;2-储冷箱;3-储液箱;4-室内机;5-控制装置;
23.61-第一流路;62-第二流路;63-储冷比例阀、64-第一动力装置;65-第一控制阀;
24.71-第三流路;72-第四流路;73-送冷比例阀;74-第二动力装置;75-第二控制阀;
25.8-第二蒸发器;
26.91-第五流路;92-第六流路;93-第三控制阀;
27.10-第一感温头;
28.11-第二感温头。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案采用递进的方案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件分相互参见即可。
3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案”、“一些实施方案”、“示意性实施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油箱一个实施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案结合。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目前,用电时段主要分为峰、平和谷三个时段,且用电价格也随峰、平和谷电时段依次下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制冷系统均在上述用电阶段开启时,使的用电成本居高不下。
3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空调在三个用电阶段开启时导致用电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谷电储能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该谷电储能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蒸发器1、储冷箱2、储液箱3、室内机4和控制装置 5;储冷时,储液箱3、第一蒸发器1和储冷箱2通过储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储冷,储冷回路上设有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的储冷比例阀63、第一动力装置 64和第一控制阀65;送冷时,储冷箱2、室内机4与储液箱3通过送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送冷,送冷回路上设有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的送冷比例阀73、第二动力装置74和第二控制阀75。该谷电储能循环系统可以将谷电运行时间段的冷冻液存储在储冷箱2内,在峰电运行时间段时,将存储在储冷箱2内的冷冻液输送至室内机4内实现送冷,从而达到降低用电成本的目的。其中,一动力装置和第二动力装置74均为输送泵,控制装置5可为微电脑控制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谷电储能循环系统所用的液体媒介可优选为水。
3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储冷回路包括第一流路61和第二流路62;第一流路61上依次设有储冷比例阀63、第一动力装置64和第一控制阀 65;储冷时,储液箱3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流路62流入第一蒸发器1内,流入第一蒸发器1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蒸发器1制冷后形成冷冻液,第一蒸发器1内的冷冻液通过第一流路61流入储冷箱2内以形成储冷回路,具体的,储液箱3、第二流路62、第一蒸发器1、第一流路61和储冷箱2依次连通以形成储冷回路。
35.进一步的,参照图1,送冷回路包括第三流路71和第四流路72,第三流路 71的一端与第一流路61连接,第三流路71另一端与室内机4连接,第三流路 71上依次设有第二控制阀75、第二动力装置74;第四流路72的一端与第二流路62连接,第四流路72的另一端与室内机4连接,连通第三流路71和第四流路72的管路上设有送冷比例阀73;送冷时,储冷箱2内的冷冻液依次通过第一流路61和第三流路71流入室内机4内以给室内供冷,室内机4内供冷完成后的液体依次通过第四流路72与第二流路62流入储液箱3内以形成送冷回路。
36.更进一步的,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还包括通过制冷回路与室内机4连通的第二蒸发器8,制冷回路包括第五流路91和第六流路92,第二蒸发器8通过第五流路91连通第三流路71,以及通过第六流路92连通第四流路72,且第五流路 91上设置有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的第三控制阀93;制冷时,室内机4流出的液体依次通过第四流路72和第六流路92流入第二蒸发器8内,经过第二蒸发器8制冷后的液体依次经过第五流路91和第三流路71流入室内机
4内形成制冷回路以实现制冷。
37.为实现温度监测,第一流路61上还设置有第一感温头10,且第一感温头 10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第三流路71上还设置有第二感温头11,且第二感温头11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通过第一感温头10和第二感温头11传递温度信号至控制装置5,以实现实时温度监测,从而调节温度。
38.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在谷电运行时段时,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进行储冷,储液箱3、第一蒸发器1和储冷箱2通过储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储冷,具体的,控制装置5关闭第三流路71上的第二控制阀75和第二动力装置74,打开第一流路61上的第一控制阀65和第一动力装置64,此时,储液箱3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流路62流入第一蒸发器1内,流入第一蒸发器1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蒸发器1制冷后形成冷冻液,经过第一蒸发器1制冷后的冷冻液通过第一流路61上的第一动力装置64流入储冷箱2内进行存储,此时的储冷箱2内冷冻液的温度在1℃左右。
39.进入峰电运行时段时,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进行送冷,储冷箱2、室内机4与储液箱3通过送冷回路依次连通以用于送冷,具体的,控制装置5关闭第一流路61上的第一控制阀65和第一动力装置64,打开第三流路71上的第二控制阀 75和第二动力装置74,此时,将储冷箱2内的冷冻液依次通过第一流路61和第三流路71流入室内机4内以给室内供冷,第三流路71上的第二输送泵提供输送动力,室内机4内供冷完成后的液体依次通过第四流路72和第二流路62 流回储液箱3内,在送冷循环过程中,若第二感温头11检测到冷冻液液温低于设定值时由控制装置5反馈给送冷比例阀73控制其开启,将流回储液箱3内的液体通过第三流路71和第四流路72之间的管路上添加至第三流路71的冷冻液中,使第三流路71中的冷冻液温在5
°
~6℃,使得流入室内机4中的液体温度在5-6℃,以减少室内机4温度太低而给用户带来不适。
40.而在平电运行时段,可以开启第一蒸发器1,使储液箱3内的液体经过第一蒸发器1后流入至室内机4中。若储冷箱2内在峰电运行时段还有多余的冷冻液,也可以按照峰电运行时段来进行操作。
4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谷电储能循环系统还包括作为备用的第二蒸发器8,当谷电储冷时,室内机4还需送冷时,第二蒸发器8通过制冷回路与室内机4连通,第二蒸发器8通过第五流路91来连接第三流路71,以及通过第六流路92连接第四流路72。可以理解的是,从室内机4流出的液体会通过第四流路 72流入第六流路92中,最后在流入第二蒸发器8中,经过第二蒸发器8制冷后的液体依次经过第五流路91、第三流路71流入室内机4实现制冷。
42.此外,第五流路91上设置有控制阀,该控制阀与控制装置5连接。即,在第一蒸发器1正常运行状态时,控制装置5控制第五流路91上的控制阀使其关闭,不进行工作。当第一蒸发器1出现状况或维修时,可以通过控制装置5控制第五流路91上的控制阀打开其流路,使第二蒸发器8运作。
43.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控制阀65可优选为第一电磁阀,第二控制阀75可优选为第二电磁阀,第三控制阀93可优选为第三电磁阀。其中,第一电磁阀设置在第一流路61上,第二电磁阀设置在第三流路71上,第三电磁阀设置在第五流路91上,这些电磁阀通过控制装置5控制其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谷电运行时段存储液体,峰电运行时段将存储的液体输送至室内机4 送冷,进而降低用电成本。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动力装置64和第二动力装置74均为输送泵,其中,第一动力装置64可优选为第一输送泵,第一输送泵设置在第一流路 61上,这样能够为第一蒸发器1中的冷冻液输送至室内机4以及储冷箱2中提供动力。此外,第一输送泵还有控制装置5连接,以通过控制装置5来控制其开启和关闭。第二动力装置74可优选为第二输送泵,第二输送泵设置在第三流路71上,这样既能为第一蒸发器1中冷冻液输送至室内机4中提供动力,也能为第二蒸发器8中冷凝液输送至室内机4中提供动力。此外,该第二输送泵还与控制装置5连接,以通过控制装置5来控制其开启和关闭。
4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控制装置5为微电脑控制板。如上,该微电脑控制板与上述电磁阀、输送泵等连接,以控制其开启和关闭,进而提高谷电储能循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46.另外,为了能够准确得到储冷箱2中冷冻液的温度,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流路61上设置有第一感温头10,该第一感温头10靠近第一流路61 与储冷箱2的连接处。此外,第一感温头10与控制装置5通信连接。
4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三流路71上还设置有第二感温头11,且该第二感温头11与控制装置5连接,以更好实现控制流入室内机4冷冻液的温度。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或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体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件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互相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件分或者全件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