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5725发布日期:2022-03-19 23:2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冷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槽,进水口和出水口,循环水带走炉体内的热量流入冷却水槽内,然后排出,或者在冷却水槽之间循环;而冷却水槽大都是采用单独的水槽与炉体连接来进行冷却。
3.现有技术cn200910147124.1中,公开了一种锅炉底座强制冷却以及强制排气结构,包括底盘、含夹套冷却介质的钟罩式双层炉体、视镜孔、底盘冷却水进水管、底盘冷却水出水管、底座冷却水进水管、底座冷却水出水管,在所述的锅炉底座外面设置冷却夹套和冷却介质分布管路,在底盘的底部设置有集气腔;在所述的集气腔旁边右上角设置气体导管;所述的气体导管称“l”形分布。该发明虽然对管道内的气体进行排出来增强冷却水道的冷却效果,但是冷却管道还是采用的单独成型的管道,使液体与需冷却的炉体之间多间隔一层管体,极大的降低了液体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通过直接把槽钢焊接在炉体的底座上,使液体充分与炉体接触,增加液体的冷却效果。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提供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冷却水道、炉体底板;
7.所述冷却水道包括至少三圈由内向外连通的注水分管;
8.所述注水分管由焊接在炉体底板上的槽钢与炉体底板围合而成;
9.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最内圈的注水分管和最外圈的注水分管连通。
10.优选地,所述注水分管呈螺旋状自内向外延伸成;采用一体成型的注水分管,使液体在冷却水道中的流动更加顺畅。
11.优选地,所述注水分管呈多边形设置,且自内向外依次连通;使液体能够充分吸收炉体的热量。注水分管优选为正n边形,其中,n为整数,4≤n≤12。
12.优选地,所述相邻正多边形注水分管之间通过一根槽钢连通,且所述注水分管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在正多边形注水分管相对的两边上,使液体在注水分管中的流动距离更长。
13.优选地,所述冷却水道下还设有用于支撑冷却水道和炉体底板的支撑架,使炉体底部充分散热。
14.优选地,所述支撑架由至少两个加强件组成,所述加强件由一个加强梁板和两个加强筋块组成;所述加强筋块设置在加强梁板同侧两端,且与加强梁板垂直。
15.优选地,所述加强筋块顶端设有与注水分管对应的凹槽,且所述注水分管嵌入凹槽内固定,所述加强筋块顶端与炉体底板抵接,使支撑架直接对炉体进行支撑。
16.优选地,所述炉体底板的中部设有加强钢圈,所述加强钢圈上端与炉体底板平齐,下端侧面与加强梁板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使支撑架更加稳固。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通过使用槽钢直接与炉体底部连接形成注水通道,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而且能够使液体充分与炉体接触,增加的液体冷却的效果,极大的提高冷却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冷却水道,11-注水分管;2-炉体底板;3-出水管;4-进水管;5-支撑架,51-加强件,511-加强梁板,512-加强筋块,52-连接块;6-加强钢圈。
24.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指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和2所示,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4、出水管3、冷却水道1、炉体底板2;
28.所述冷却水道1包括至少三圈由内向外依次连通的注水分管11;
29.所述注水分管11由焊接在炉体底板2上的槽钢与炉体底板2围合而成;
30.所述出水管3与最内圈的注水分管11连通,所述进水管4与最外圈的注水分管11连通。
31.所述注水分管11呈螺旋状自内向外延伸形成。
32.所述冷却水道1下还设有用于支撑冷却水道1和炉体底板2的支撑架5。
33.所述炉体底板2的中部设有加强钢圈6,所述加强钢圈6上端与炉体底板2平齐,下端侧面与加强梁板511通过连接块52固定连接。
34.本实施例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利用液体冷却的方法,采用槽钢连接形成的螺旋注水分管111与炉体底板2围合形成注水通道;需要降温时,从进水口4输入冷水,使水通过注水通过与炉体底板2充分接触,吸收炉体底板2的热量,再从出水管3排出吸收热量的水,以此循环,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
36.实施例二
37.如图3和4所示,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4、出水管3、冷却水道1、炉体底板2;所述冷却水道1包括三圈由内向外依次连通的注水分管11;
38.所述注水分管11由焊接在炉体底板2上的槽钢与炉体底板2围合而成;所述进水管4和最外圈的注水分管11连通,所述出水管3和最内圈的注水分管11连通。
39.所述注水分管11呈多边形设置,且自内向外依次连通;所述最外圈注水分管11为正八边形,内部注水分管11为正六边形;
40.所述相邻多边形注水分管11之间通过一根槽钢连通,且所述注水分管11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在正多边形注水分管11相对的两边上。
41.所述冷却水道1下还设有用于支撑冷却水道1和炉体底板2的支撑架5。
42.所述支撑架5由至少两个加强件51组成,所述加强件51由一个加强梁板511和两个加强筋块512组成;所述加强筋块512设置在加强梁板511同侧两端,且与加强梁板511垂直。
43.所述加强筋块512顶端设有与注水分管11对应的凹槽,且所述注水分管11嵌入凹槽内固定,所述加强筋块512顶端与炉体底板2抵接。
44.所述炉体底板2的中部设有加强钢圈6,所述加强钢圈6上端与炉体底板2平齐,下端侧面与加强梁板511通过连接块5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4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炉体底部冷却装置,利用液体冷却的方法,采用槽钢连接形成的多边形注水分管111与炉体底板2围合形成注水通道;需要降温时,从进水口4输入冷水,使水通过注水通过与炉体底板2充分接触,吸收炉体底板2的热量,再从出水管3排出吸收热量的水,以此循环,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在冷却水道1底部设置支撑架5,使炉体底板2下方的空气充分流通,还能起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46.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上端”、“下端”、“上表面”、“下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