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0308发布日期:2022-01-05 11:40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于空调的功能要求不仅限于制冷、制热,同时也要求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调一般会引入新风功能以提高用户舒适度,并改善用户室内环境。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上一般仅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排风功能。如果需要将室内污风排出的话,往往需要再增加一个排风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机壳,新风机壳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新风出口和切换口,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出口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内,排风结构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的上方,室内进风口与排风结构的排风腔连通,新风出口与新风引风结构的新风腔连通;其中,切换口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的风经切换口流出、或使由切换口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后由新风出口排出。
6.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切换风道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之间,切换风道具有间隔设置的切换口、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一连通口用于与排风腔连通,第二连通口用于与新风腔连通,切换口可选择地与第一连通口或第二连通口连通。
7.进一步地,切换口和第一连通口分别位于切换风道的两端,第二连通口位于切换风道的侧部。
8.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具有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处的切换部;当切换部关闭第一连通口并打开第二连通口时,切换口与第二连通口连通;当切换部打开第一连通口并关闭第二连通口时,切换口与第一连通口连通。
9.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连通口处,以通过第一切换板打开或关闭第一连通口;第二切换板,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连通口处,以通过第二切换板打开或关闭第二连通口。
10.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内。
11.进一步地,新风出口设置在新风机壳的一侧,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均设置在新风
机壳的另一侧;和/或,室内进风口设置在切换口的上方。
12.进一步地,新风引风结构还包括:过滤件,安装在新风腔内,过滤件与第二连通口间隔设置,以使过滤件对由第二连通口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
13.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新风进风口与过滤件相对设置,过滤件位于第二连通口远离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14.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安装在新风机壳上,切换机构位于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之间,切换机构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口;切换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以使多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连通,或者使多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新风出口和切换口连通。
15.进一步地,切换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套筒,可转动地设置,第一旋转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第一连接口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第一连接口间隔设置在第一旋转套筒的侧壁上;第二旋转套筒,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旋转套筒内,第二旋转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第二连接口间隔设置在第二旋转套筒的侧壁上;其中,当切换口用于排风时,两个第一连接口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口相对设置以分别形成切换口和室内进风口;当切换口用于引入新风时,两个第一连接口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口相对设置以分别形成切换口和新风出口。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提供的新风装置。
1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切换口的连通方式,能够改变新风装置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当切换口与排风腔连通时,室内污风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并经切换口流出,此时,新风装置实现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当切换口与新风腔连通时,室外新风经切换口流入至新风腔内,并经新风出口流入室内,此时,新风装置实现向室内引新风的功能。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和新风进风口均用于进风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用于排风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用于进风的气流流路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电机驱动第一驱动板的结
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第一旋转套筒和第二旋转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第一旋转套筒和第二旋转套筒运动至切换口进行排风的流路示意图;
27.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第一旋转套筒和第二旋转套筒运动至切换口引新风的流路示意图;
28.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第一旋转套筒和第二旋转套筒运动至关闭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切换的逻辑流程图;
30.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用于进新风的逻辑流程图;
31.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和切换口均用于进新风的逻辑流程图;
32.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用于排风的逻辑流程图。
3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4.10、新风机壳;11、室内进风口;12、新风出口;13、切换口;14、切换风道;15、第一连通口;16、第二连通口;17、新风进风口;20、新风引风结构;21、新风腔;22、过滤件;23、新风风机;30、排风结构;31、排风腔;32、排风风机;40、切换机构;41、第一切换板;42、第二切换板;43、第一旋转套筒;431、第一连接口;44、第二旋转套筒;441、第二连接口;45、电机;50、新风管;60、排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6.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包括新风机壳10、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新风机壳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1、新风出口12和切换口13,室内进风口11和新风出口12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13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10内,排风结构30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20的上方,室内进风口11与排风结构30的排风腔31连通,新风出口12与新风引风结构20的新风腔21连通。其中,切换口13可选择地与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排风腔31内的风经切换口13流出、或使由切换口13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21后由新风出口12排出。
37.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通过改变切换口13的连通方式,能够改变新风装置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当切换口13与排风腔31连通时,室内污风由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排风腔31内,并经切换口13流出,此时,新风装置实现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当切换口13与新风腔21连通时,室外新风经切换口13流入至新风腔21内,并经新风出口12流入室内,此时,
新风装置实现向室内引新风的功能。另外,通过将排风结构30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20的上方,这样,能够减小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厚度,也能够使得新风引风结构20的室内进风口11位于整个新风装置的较高的位置处,以便于使室内空气充分流入至室内进风口11,从而便于充分将室内污风排出。同时,这样的结构布局,也能够使得新风出口12位于底部的新风引风结构20上,从而使得新风出口12和室内进风口11间隔设置,以避免新风出风和室内污风排风发生相互干扰,以更好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使用舒适度。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问题。
3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壳10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14,切换风道14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之间,切换风道14具有间隔设置的切换口13、第一连通口15和第二连通口16,第一连通口15用于与排风腔31连通,第二连通口16用于与新风腔21连通,切换口13可选择地与第一连通口15或第二连通口16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使得切换口13顺利切换至与第一连通口15连通,以便于顺利进行排风操作;或者,使得切换口13顺利切换至与第二连通口16连通,以便于通过切换口13将室外新风引入至新风腔21以实现引新风操作。
39.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口13和第一连通口15分别位于切换风道14的两端,第二连通口16位于切换风道14的侧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优化切换口13、第一连通口15和第二连通口16的结构布局,以便于使切换口13、第一连通口15和第二连通口16分别与对应的结构进行配合和安装,从而能够便于优化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的布局。
4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40,切换机构40具有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连通口15和第二连通口16处的切换部,以在切换机构40的切换作用下使切换口13与第一连通口15或第二连通口16连通。具体的,当切换部关闭第一连通口15并打开第二连通口16时,切换口13与第二连通口16连通;当切换部打开第一连通口15并关闭第二连通口16时,切换口13与第一连通口15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切换机构40使切换口13与第一连通口15或第二连通口16连通,以顺利将新风装置切换至引新风功能或排污风功能。
41.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第一切换板4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连通口15处,以通过第一切换板41打开或关闭第一连通口15。第二切换板4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连通口16处,以通过第二切换板42打开或关闭第二连通口16。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能够方便使切换口13切换至与第一连通口15或第二连通口16连通的位置,以便于实现引新风或排污风功能。上述结构简单,作用可靠。具体的,当第一连通口15被打开时,第一切换板41转动至避让第一连通口15的位置处;当第一连通口15被关闭时,第一切换板41转动至遮盖第一连通口15的位置处。当第二连通口16被打开时,第二切换板42转动至避让第二连通口16的位置处;当第二连通口16被关闭使,第二切换板42转动至遮盖第二连通口16的位置处。
4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17与新风腔21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17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21内。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新风装置实现新风功能时,可以仅通过新风进风口17进风,或者通过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同时引入新风即可,以便于根据对新风的需求量实现不同的进新风模式、具体的,当通过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同时引入新风时,能够
有效增加新风进风量,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43.具体的,可以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新风出口12用于向室内排出新风,因而可以将新风出口12朝向室内用户设置,将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设置在远离室内用户的一侧,这样,既能够避免对新风出口12的出风影响,也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外观美观度。或者,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以便于通过室内进风口11引入足够量的污风,以便于提高排污风效果。或者,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并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
44.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并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这样,能够更好地使新风能够顺利通入至室内,以有效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也优化了外观美观性,也便于提高排污风效果。优选的,当新风装置适用于空调室内机时,可以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底部,新风出口12可以与空调的制冷或制热的风间隔设置。
45.优选的,当新风机壳10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时,可以将切换口13设置在新风进风口17和室内进风口11之间。
46.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引风结构20还包括过滤件22(具体的,过滤件22可以为过滤网),过滤将安装在新风腔21内,过滤件22与第二连通口16间隔设置,以使过滤件22对由第二连通口16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过滤件22能够有效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以提高新风质量。
4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17与新风腔21连通,新风进风口17与过滤件22相对设置,过滤件22位于第二连通口16远离新风进风口17的一侧。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过滤件22能够便于对由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引入的新风都进行充分的过滤,从而有效提高新风质量。
4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新风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切换机构40的结构以及切换风道14的形成的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40安装在新风机壳10上,切换机构40位于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之间,切换机构4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口;切换机构40可活动地设置,以使多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连通,或者使多个连接口中的两个连接口分别与新风出口12和切换口13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切换机构40顺利将不同的连接口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引新风或排污风功能。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切换结构内具有切换风道14,多个连接口均与切换风道14连通。
49.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机构40包括第一旋转套筒43和第二旋转套筒44,第一旋转套筒43可转动地设置,第一旋转套筒4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431,第一连接口431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第一连接口431间隔设置在第一旋转套筒43的侧壁上。第二旋转套筒4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旋转套筒43内,第二旋转套筒4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口441,第二连接口441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第二连接口441间隔设置在第二旋转套筒44的侧壁上。其中,当切换口13用于排风时,两个第一连接口431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口441相对设置以分别形成切换口13和室内进风口11;当切换口13用于引入新风时,两个第一连接口431分别与两个
第二连接口441相对设置以分别形成切换口13和新风出口1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旋转套筒43上的第一连接口431与第二旋转套筒44上的第二连接口441的对接或错开,能够便于顺利切换至引新风功能或排污风功能。具体的,第一旋转套筒43和第二旋转套筒44内形成有切换风道14。
50.上述两个实施例提出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装置运行时,风道经切换结构进行转换,充分利用与室外连接的换气管,可根据用户选择的功能程序,实现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送风功能。装置关闭时,新风腔21充分封闭,可有效防止昆虫进入室内,还可防止台风等恶劣天气时,室外乱流由新风装置向室内泄露,避免引起风啸声,将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51.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解决的如下技术问题: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多种新风功能,包括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送风功能。新风装置功能关闭时,新风腔21可充分封闭,可有效防虫,并防止台风等恶劣天气室外乱流由新风装置向室内泄露,避免引起风啸声。
52.本实用新型提出新风装置为用户提供了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功能。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启相关新风功能。当用户选择普通室内送风功能时,程序控制电机45将排风风道的阀门(阀门包括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闭合,新风风机23开启,排风风机32关闭,室外空气经滤网过滤后由风机引入室内,实现普通室内送新风。当用户选择强化室内送风功能时,开启排风风道相关阀门,令排风管60变为进风管,新风风机23开启,排风风机32关闭,此时双管进风,进风风量显著加大,实现强化室内送新风。当用户选择室内外换气送风功能时,调整阀门位置,令排风流道开启,新风风机23运行,排风风机32运行,此时新风风机23向室内送新风,排风风机32向室外排旧风。
53.本新风装置中的新风风机23与排风风机32独立运行,新旧风腔不混合,保证新风风机23不被污染。装置关闭时,各流道充分封闭,可有效防止昆虫进入室内,还可防止台风等恶劣天气室外乱流由新风装置向室内泄露,避免引起风啸声,将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54.本实用新型提出空调新风切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为用户提供了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功能。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启相关新风功能。本实用新型中风道阀门与步进电机45直连驱动,如图2所示,故闭合紧密,扭矩大,不会被风机运行吹动,确保了阀门转动位置后相关风道密封较佳。各类功能切换的控制逻辑见图所示。
55.当用户选择普通室内送风功能时,程序控制步进电机45将第一驱动板转动至关闭第一连通口15的位置处、第二驱动板旋转至关闭第二连通口16的位置处,而后开启新风风机23,排风风机32保持关闭,室外空气从新风管50引入,经过滤件22过滤后由新风风机23引入室内,实现普通室内送新风。
56.当用户选择强化室内送风功能时,程序控制步进电机45将风道的阀门1旋转至位置1,阀门2均旋转至位置2,如图4所示,令排风管60也变为进风管,新风风机23开启,排风风机32保持关闭,此时双管进风,进风风量显著加大,从而实现强化室内送新风。
57.当用户选择室内外换气送风功能时,程序控制步进电机45将风道的阀门1旋转至位置2,阀门2均旋转至位置1,如图5所示,新风风机23开启,排风风机32开启,此时新风风机
23向室内送新风,排风风机32向室外排旧风,实现室内外的气体交换。
58.本新风装置的新风风机23与排风风机32独立运行,新旧风流道不混合,保证新风风机23不被污染。装置关闭时,程序控制步进电机45将风道的阀门1(第一切换板41)旋转至位置1,阀门2(第二切换板)均旋转至位置1,令流道充分封闭,可有效防止昆虫进入室内,还可防止台风等恶劣天气室外乱流由新风装置向室内泄露,避免引起风啸声,将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59.具体的,上述新风装置还可以用于新风机、空气净化器、风扇等可与室外换气的送风设备中;利用多个风机数量实现普通送新风,强化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多种新风送风方式。
60.具体的,在实施例一中其切换机构40可替代为齿轮传动,进而令风道阀门旋转至预定位置。齿轮传动机构如图所示。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经过该齿轮传动机构实现旋转,进而开启或关闭相关流路。从而实现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功能。
61.或者,实施例二中的切换机构40为筒状旋转切换机构40,第一旋转套筒43和第二旋转套筒44上均开有孔洞,由两电机45分别控制内/外测的套筒分别旋转至不同位置,进而孔洞间互相配合,从而开启或关闭相关流路。从而实现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三种功能。
6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新风装置。
6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空调新风切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提供多种新风功能,包括普通室内送新风、强化室内送新风和室内外换气送风,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开启相关新风功能,运行时,送入室内的新风经过滤网过滤,室内旧风由排风风机排至室外,两风机运行独立,新旧风互不混合,保证送入室内的为洁净新风。关闭时,新风流道充分封闭,可有效防止昆虫进入室内,还可防止台风等恶劣天气时,室外乱流由新风装置向室内泄露,避免引起风啸声,将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6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5.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
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