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空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柜式空调器可以对较大的室内空间制冷或制热,且造型美观,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但市面上现有的柜式空调器大多采用离心风道的设计,其出风口设置在柜式空调器整机的上方,且仅有一个出风口,送风角度小,难以实现多方位的送风,无法满足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的效果,房间温度升温不均匀,顾客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具有多方位送风、送风角度大以满足快速制冷或制热的优点。
4.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离心风机组件、换热器;所述壳体包括面板、上吹出格组件以及下吹出格组件,所述面板位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正面,所述上吹出格组件位于所述面板上方,所述下吹出格组件位于所述面板下方;所述壳体开设有进风口;所述上吹出格组件开设有主出风口以及位于所述主出风口两侧的侧出风口;所述下吹出格组件开设有下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流动风道,所述流动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流动风道的出风端与所述主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连通,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以及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流动风道内。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其通过所述主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的设置,实现了多方位的送风,有效扩大了送风角度,满足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的需求,使用时室内环境温度升温均匀,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6.进一步地,所述上吹出格组件包括上吹出格、主导风叶片组件以及侧导风叶片组件,所述主出风口以及所述侧出风口设置于所述上吹出格,所述主导风叶片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主出风口内,所述侧导风叶片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侧出风口内,并使所述侧出风口开启或闭合。通过所述侧导风叶片组件的设置,使得能够独立控制所述侧出风口的开启或闭合,便于对送风角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7.进一步地,所述上吹出格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吹出格件以及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二吹出格件,所述第一吹出格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吹出格件固定连接,并围合形成所述主出风口;所述第二吹出格件沿其长度方向贯穿开设若干通孔形成所述侧出风口。通过所述上吹出格的结构优化设计,将所述上出风口以及所述侧出风口集成设计于同一结构部件,有助于提高部件加工生产及整机组装的效率。
8.进一步地,所述下吹出格组件包括下吹出格、左右叶片组件以及上下叶片组件;所述下出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吹出格;所述左右叶片组件包括若干左右叶片,若干所述左右叶片活动设置于所述下出风口内,并使所述下出风口开启或闭合;所述左右叶片组件还可用
以沿水平方向对所述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以调整送风角度,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能够在无需所述下出风口出风时对其进行封闭,避免漏风,以实现送风方位的独立控制;所述上下叶片组件包括上下叶片,所述上下叶片活动设置于所述下出风口的出口处,并使所述下出风口开启或闭合;所述上下叶片组件用以沿竖直方向对所述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
9.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形成一夹角,并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斜侧方设置;所述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斜前下方设置。以上设置能够有效扩大送风角度,同时所述下出风口出风方向的设置尤其对于制热模式,能够将热空气朝向空间下部输送,利用热空气密度较小的特性,能够迅速上升并充斥整个使用空间,便于均匀地对提升温度,且实现快速制热。
10.进一步地,所述左右叶片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若干所述左右叶片沿单一方向依次平行排列设置,并对应绕沿同一方向设置的若干转动轴转动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每一所述左右叶片驱动连接,并驱动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11.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左右叶片相对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所述下出风口闭合时,相邻两个所述左右叶片的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抵接嵌合,且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厚度之和与所述左右叶片的厚度相同,使得所述左右叶片在闭合后能够很好地对所述下出风口进行封闭,避免出现漏风现象。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出风口相对的两侧内壁表面开设有线形槽以及弧形槽;所述上下叶片组件还包括摆臂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摆臂包括摆动端以及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转动固定于所述下出风口内壁表面,所述摆动端沿所述摆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条形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摆臂绕所述固定端转动;所述上下叶片包括叶片本体以及两个限位件,所述叶片本体呈与所述下出风口出口处相匹配的形状,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叶片本体的两端;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动穿设于所述条形孔并限位穿设于所述线形槽,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穿设于所述弧形槽,所述摆臂绕所述固定端转动时,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及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在所述线形槽以及所述弧形槽内沿其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利用所述线形槽、所述弧形槽以及所述摆臂结构的设置,实现所述上下叶片的活动设置,结构简单,且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及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设置,使运动过程稳定,避免出现晃动。
13.进一步地,所述线形槽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限位件运动至所述第一端时,所述叶片本体与所述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平行,下出风口开启;所述第一限位件运动至所述第二端时,所述叶片本体盖设于所述下出风口,并与所述壳体的外侧表面平齐,此设计有助于提高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形美观度。
14.进一步地,还包括挡风板,其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正面一侧;所述挡风板对应所述上吹出格组件的位置处开设或围合形成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挡风出口,所述挡风板对应所述下吹出格组件的位置处开设或围合形成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挡风出口。所述挡风板的设置能够避免所述壳体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吹向所述面板背面,并进一步因为内外温差而可能导致出现结露,影响面板正常功能的问题。
15.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正面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纵剖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吹出格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吹出格结构俯视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导风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出风口开启状态时整机结构横剖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出风口闭合状态时整机结构横剖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吹出格组件结构纵剖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出风口开启状态时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出风口闭合状态时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28.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抵接嵌合示意图;
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活动状态示意图一;
31.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活动状态示意图二;
32.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壳体、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位置关系示意图;
33.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挡风板与所述下吹出格组件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实施例1
36.请参照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纵剖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离心风机组件2、换热器3;壳体1包括面板11、上吹出格组件12以及下吹出格组件13,面板11位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正面,上吹出格组件12位于面板11上方,下吹出格组件13位于面板11下方;壳体1开设有进风口(图未示);上吹出格组件12开设有主出风口121以及位于主出风口121两侧的侧出风口122;下吹出格组件13开设有下出风口131;壳体1内形成有流动风道,所述流动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流动风道的出风端与主出风口121、侧出风口122以及下出风口131连通,离心风机组件2以及
换热器3设置于所述流动风道内。
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其通过主出风口121、侧出风口122以及下出风口131的设置,实现了多方位的送风,有效扩大了送风角度,满足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的需求,使用时室内环境温度升温均匀,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38.具体地,上吹出格组件12包括上吹出格123、主导风叶片组件14以及侧导风叶片组件15,请参照图2、4-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吹出格结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吹出格结构俯视示意图,主出风口121以及侧出风口122设置于上吹出格123,主导风叶片组件14活动设置于主出风口121内;请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导风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侧导风叶片组件15活动设置于侧出风口122内,并使侧出风口122开启或闭合,请参照图7-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出风口开启状态时整机结构横剖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侧出风口闭合状态时整机结构横剖示意图,如图所示,通过侧导风叶片组件15的设置,使得能够独立控制侧出风口122的开启或闭合,便于对送风角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39.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上吹出格123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吹出格件124以及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二吹出格件125,第一吹出格件124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吹出格件125固定连接,并围合形成主出风口121;第二吹出格件125沿其长度方向贯穿开设若干通孔形成侧出风口122。通过上吹出格123的结构优化设计,将主出风口121以及侧出风口122集成设计于同一结构部件,有助于提高部件加工生产及整机组装的效率。
40.请参照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吹出格组件结构纵剖示意图,下吹出格组件13包括下吹出格132、左右叶片组件16以及上下叶片组件17;下出风口131设置于下吹出格132。请参照图10-1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出风口开启状态时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下出风口闭合状态时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左右叶片组件16包括若干左右叶片161,若干左右叶片161活动设置于下出风口131内,并使下出风口131开启或闭合;左右叶片组件16还可用以沿水平方向对下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以调整送风角度,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能够在无需下出风口131出风时对其进行封闭,避免漏风,以实现送风方位的独立控制。
41.具体地,左右叶片组件16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图未示),若干左右叶片161沿单一方向依次平行排列设置,并对应绕沿同一方向设置的若干转动轴转动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每一左右叶片161驱动连接,并驱动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42.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左右叶片161相对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62以及第二凸起部163;下出风口131闭合时,请参照图1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抵接嵌合示意图,相邻两个左右叶片161的第一凸起部162与第二凸起部163对应抵接嵌合,且第一凸起部162与第二凸起部163的厚度之和与左右叶片161的厚度相同,使得左右叶片161在闭合后能够很好地对下出风口131进行封闭,避免出现漏风现象。
43.具体地,上下叶片组件17包括上下叶片,所述上下叶片活动设置于下出风口131的出口处,并使下出风口131开启或闭合;上下叶片组件17用以沿竖直方向对下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
44.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4-16,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活动状态示意图一,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上下叶片组件活动状态示意图二,在本实施例中,下出风口131相对的两侧内壁表面开设有线形槽133以及弧形槽134;上下叶片组件17还包括摆臂174以及第二驱动装置(图未示),摆臂174包括摆动端以及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转动固定于下出风口131内壁表面,所述摆动端沿摆臂17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条形孔175,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摆臂174绕所述固定端转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轴176与摆臂174的固定端固定连接,并可通过驱动轴176的绕轴转动带动摆臂174绕所述固定端转动;所述上下叶片包括叶片本体171以及两个限位件,叶片本体171呈与下出风口131出口处相匹配的形状,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固定设置于叶片本体171的两端;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172以及第二限位件173,第一限位件172活动穿设于条形孔175并限位穿设于线形槽133,第二限位件173限位穿设于弧形槽134,摆臂174绕所述固定端转动时,第一限位件172以及第二限位件173分别在线形槽133以及弧形槽134内沿其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利用线形槽133、弧形槽134以及摆臂174结构的设置,实现所述上下叶片的活动设置,结构简单,且通过第一限位件172以及第二限位件173的设置,使运动过程稳定,避免出现晃动。
45.线形槽133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限位件172运动至所述第一端时,如图15所示,叶片本体171与下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平行,下出风口131开启;第一限位件172运动至所述第二端时,如图16所示,叶片本体171盖设于下出风口131,并与壳体1的外侧表面平齐,此设计有助于提高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形美观度。
46.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照图5,图中箭头表示侧出风口122内的气体流动方向,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侧出风口122的出风方向形成一夹角,并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斜侧方设置;请参照图16,图中箭头表示下出风口131内的气体流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斜前下方设置。以上设置能够有效扩大送风角度,同时下出风口131出风方向的设置尤其对于制热模式,能够将热空气朝向空间下部输送,利用热空气密度较小的特性,能够迅速上升并充斥整个使用空间,便于均匀地对提升温度,且实现快速制热。
47.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挡风板4,请参照图17-18,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壳体、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挡风板与所述下吹出格组件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挡风板4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于壳体1内,其位于离心风机组件2上方并位于换热器3朝向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正面一侧;挡风板4对应上吹出格组件12的位置处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挡风出口41,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挡风出口41为挡风板4与壳体1的内壁围合形成;挡风板4对应下吹出格组件13的位置处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挡风出口42。挡风板4的设置能够避免壳体1内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吹向面板11背面,并进一步因为内外温差而可能导致出现结露,影响面板11正常功能的问题。
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其通过所述主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的设置,实现了多方位的送风,有效扩大了送风角度,并进一步结合位于所述主出风口内的主导风叶片、位于所述侧出风口的侧导风叶片以及位于所述下出风口内的上下叶片组件、左右叶片组件,结合出风方向的优化设计,在扩大送风角度,实现快速制热、快
速制冷及均匀调温的同时,能够对出风角度进行调节,并且实现了所述侧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开启及闭合的独立控制,使功能多样化,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另外,通过对所述上下叶片组件以及所述左右叶片组件的结构限定,结构简单且组件运动稳定性良好;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能够实现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且使用时室内环境温度升温均匀,出风角度可调,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4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