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设备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3259发布日期:2022-02-12 13:3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新风设备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设备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舒适室内环境的追求,家用空调普及到千家万户,现如今已成为大多数家庭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产品之一,通过空调可以对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制冷或制热的目的。但是,单纯使用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若能利用自然冷源,采用空调与新风相结合,在空调使用时引入新风,不仅可以降低空调的负荷实现节能,而且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为此,在很多地方通常额外配置与空调配合使用的新风设备,另外,为避免长时间使用造成室内空气干燥,新风设备一般还具有加湿功能。
3.然而,对于现有的具有加湿功能的新风设备,其传动系统通常较为复杂,依然存在耗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及空调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新风设备的传动系统复杂,存在耗能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新风设备包括新风装置、加湿装置以及连接管路,所述加湿装置包括转轴、吸湿组件及供水组件,所述供水组件用于通过水流驱动所述吸湿组件绕所述转轴旋转且用于形成水体,以使得所述吸湿组件在旋转过程中始终具有一部分位于所述水体内,所述连接管路用于将所述新风装置引入的新风导流至所述加湿装置。
6.可选地,所述吸湿组件包括多个吸湿板,多个所述吸湿板绕所述转轴的外圆周周向分布,所述吸湿组件还包括连杆,多个所述吸湿板依次固定在所述连杆上。
7.可选地,所述吸湿板具有能够容纳部分水体的凹陷部。
8.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水体的储水空间,且在所述吸湿组件旋转过程中,多个所述吸湿板依次经过所述储水空间。
9.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水位开关,所述水位开关用于检测所述储水空间内水体的液位高度,且所述水位开关与所述供水组件电性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蜗壳、离心风叶及电机,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连接管路与所述新风装置连接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离心风叶位于所述蜗壳内,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离心风叶在所述蜗壳内旋转。
11.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挡雨板,所述挡雨板位于所述出风口处并封闭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连接管路之间的间隙。
12.可选地,所述连接管路包括风管及设置在所述风管内的过滤网组件及电辅热组件。
13.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加湿装置分体式设置,所述加湿装置用于安装在室内,所述新风装置用于安装在室外。
14.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可拆卸安装在墙体上。
15.可选地,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加湿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及所述连接管路均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吸湿组件处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及空调,所述新风设备与所述空调联动控制。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上述新风设备,主要由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组成,通过设置新风装置可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外,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并且为保证室内空气的湿润,通过设置加湿装置实现蒸发冷却和加湿功能,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通过连接管路进行连接,使得由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连接管路导流至加湿装置,通过加湿装置降温或者带走加湿装置上面的水流,然后再吹向室内,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环境、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以及降低负荷实现节能的目的。由于加湿装置包括转轴、吸湿组件及供水组件,工作时,供水组件用于提供水流且形成水体,在水流的冲击下能够驱动吸湿组件绕转轴旋转,即该加湿装置是通过供水组件提供的水流为吸湿组件提供旋转的动力,不需要齿轮等其它传动系统带动,结构更简单可靠,可有效降低加湿装置的能耗,进而实现节能,另外,吸湿组件在旋转过程中始终具有一部分位于水体内,以使吸湿组件布有水分,满足加湿装置降温或者加湿的需求。
18.上述空调系统,除了包括新风设备以外,还包括空调,新风设备与空调联动控制。通过新风设备与空调的联动,在空调使用时,可通过新风设备引入蒸发冷却或者加湿后的室外新风,实现利用自然冷源降低空调负荷,使空调节能的目的,而且,从室外引入新风还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因空调的使用造成房间密闭、室内空气质量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新风设备的加湿装置的主视图;
22.图3是图2中加湿装置的左视图;
23.图4是图2中加湿装置的吸湿板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24.图5是图2中加湿装置的吸湿板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25.图6是图1中新风设备的新风装置的主视图;
26.图7是图6中新风装置的左视图;
27.图8是图1中新风设备与空调联动控制的流程图;
28.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9.10、新风装置;11、蜗壳;12、离心风叶;13、电机;14、挡雨板;15、过滤格栅;
30.20、加湿装置;21、转轴;22、吸湿组件;221、吸湿板;2211、凹陷部;23、供水组件;231、进水管;232、进水阀;24、连杆;25、接水盘;26、水位开关;27、开关轨道;28、壳体;281、
外壳;282、面板;
31.30、连接管路;31、风管;32、过滤网组件;33、电辅热组件;
32.4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如图1所示,新风设备包括新风装置10、加湿装置20以及连接管路30,新风装置10用于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外,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求,加湿装置20用于对由室外引入的新风降温或者加湿,使室内空气湿润以及实现节能,连接管路30用于将新风装置10引入的新风导流至加湿装置20,使得由新风装置10送入室内的新风经过加湿装置20降温或者加湿后再吹向室内。
37.在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加湿装置20包括转轴21、吸湿组件22及供水组件23,吸湿组件22能够绕转轴21旋转,供水组件23用于通过水流驱动吸湿组件22绕转轴21旋转且用于形成水体,以使得吸湿组件22在旋转过程中始终具有一部分位于水体内,实现降温或者加湿。
38.上述新风设备,主要由新风装置10和加湿装置20组成,通过设置新风装置10可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外,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并且为保证室内空气的湿润,通过设置加湿装置20实现蒸发冷却和加湿功能,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新风装置10和加湿装置20通过连接管路30进行连接,使得由室外引入的新风经过连接管路30导流至加湿装置20,通过加湿装置20降温或者带走加湿装置20上面的水流,然后再吹向室内,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环境、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以及降低负荷实现节能的目的。由于加湿装置20包括转轴21、吸湿组件22及供水组件23,工作时,供水组件23用于提供水流且形成水体,在水流的冲击下能够驱动吸湿组件22绕转轴21旋转,即该加湿装置20是通过供水组件23提供的水流为吸湿组件22提供旋转的动力,不需要齿轮等其它传动系统带动,结构更简单可靠,可有效降低加湿装置20的功耗,进而实现节能,另外,吸湿组件22在旋转过程中始终具有一部分位于水体内,以使吸湿组件22布有水分,满足加湿装置20降温或者加湿的需求。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吸湿组件22包括多个吸湿板221,多个吸湿板221绕转轴21的外圆周周向分布,吸湿组件22还包括连杆24,多个吸湿板221依次固定在连杆24上。即该吸湿组件22采用的是旋转叶片的形式,多个吸湿板221相当于叶片可绕转轴21进行旋转,供水组件23位于吸湿组件22的一侧,工作时,供水组件23向多个吸湿板221提供水流且形成水体,在水流的冲击下使得多个吸湿板221绕转轴21进行旋转,并且使得多个吸湿板221布有水分,当外界新风通过新风装置10并经连接管路30送入室内时,会先经过加湿装置20,通过吸湿组件22上的水流实现蒸发冷却或者加湿的功能,而且,多个吸湿板221是在水流的冲击下进行旋转,不需要齿轮等其它传动系统带动,结构更简单可靠,满足节能和加湿的需求。另外,通过设置连杆24,以便将多个吸湿板221均固定在连杆24上,使整个吸湿组件22成为一体结构,其中,连杆24呈圆柱状并与转轴21同轴设置,多个吸湿板221沿着连杆24周向均匀分布,结构设置合理、美观。
40.值得一提地,在本实施例中,吸湿板221具有能够容纳部分水体的凹陷部2211。由于吸湿板221具有凹陷部2211,当凹陷部2211容纳一定量的水体后,伴随着吸湿板221的旋转,凹陷部2211内的水体会流动至整个吸湿板221上,保证整个吸湿板221均匀布满水分,当新风通过此吸湿板221时即可降温加湿,实现良好的加湿功能。
41.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还包括接水盘25,接水盘25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水体的储水空间,且在吸湿组件22旋转过程中,多个吸湿板221依次经过储水空间。通过设置接水盘25,以便于存储水体,接水盘25位于吸湿组件22的下方,当供水组件23提供驱动的水流且形成水体时,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接水盘25内,那么当多个吸湿板221经过接水盘25内时,每一吸湿板221的凹陷部2211就会容纳一定的水分,伴随着吸湿板221的旋转,每一吸湿板221上均布满水分,进而整个吸湿组件22布满充足的水分,保证加湿装置20的功能。另外,由此供水组件23提供的水流不仅起到了驱动吸湿组件22绕转轴21旋转的效果,而且水体通过接水盘25得到存储,当吸湿板221经过依次经过储水空间旋转后整个吸湿组件22布满水分,而不需要额外通过水泵向吸湿板221泵水,结构简单,可降低功耗,更加节能。
42.在具体地实施例中,位于转轴21右侧的吸湿板221向上方凹陷,位于转轴21左侧的吸湿板221向下方凹陷,供水组件23的出水口位于转轴21右侧吸湿板221末端的正上方。如此型线设计,当吸湿板221旋转至图4所示位置时,供水组件23可以更好的给该吸湿板221一个竖直向下的冲击力,使吸湿板221绕转轴21顺利旋转,直至吸湿板221旋转经过接水盘25时,吸湿板221的凹陷部2211容纳一定的水体,然后吸湿板221继续旋转至图5所示位置,随着吸湿板221的旋转,凹陷部2211内的水体由末端向中间的转轴21处流动,保证整个吸湿板221布满水分,当新风通过吸湿板221时即可降温加湿,也无需水泵向吸湿板221泵水。
43.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吸湿板221之间的距离可以做的较宽一些。这样,降温加湿后的新风的阻力也较小,便于降温加湿后的新风通过,进一步降低了整个加湿装置20的能耗,避免因吸湿板221阻力大影响蒸发冷却或者加湿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吸湿板221组件采用高分子材料、植物纤维材料、无纺布材料、树脂材料、陶瓷材料等吸湿性能较好且容易成型的材料,以使得吸湿板221组件具有足够的湿度,有效保证加湿装置20对新风装置10引入的新风的加湿功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实现节能。
44.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还包括水位开关26,水位开关26用于检测储水空间内水体的液位高度,且水位开关26与供水组件23电性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供水组件
23包括进水管231及进水阀232,其中,进水阀232为电磁水阀,水位开关26与进水阀232电性连接,水位开关26位于接水盘25内,随着接水盘25内水量的增多,在浮力的作用下水位开关26逐渐浮起,直至水位开关26浮至接水盘25上方时,可向进水阀23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进水阀232停止注水。通过水位开关26可检测储水空间内的水位,防止水由接水盘25内溢出,工作时,当新风设备接收到蒸发冷却或者加湿信号时,进水阀232开启,水流由进水管231流出冲击吸湿板221后流入到接水盘25内,当接水盘25内水分蒸发速度不够快,水位开关26位于接水盘25上方时,进水阀232停止注水,直到水位开关26下降到预定位置时再重新注水,有效防止了水溢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还包括限制水位开关26浮动轨迹的开关轨道27,使水位开关26沿着开关轨道27的轨迹进行浮动,其中,开关轨道27与吸湿组件22接触一侧的外形适配吸湿组件22的旋转轨迹。如此,通过设计此开关轨道27,避免干扰吸湿组件22的正常旋转,保证加湿装置20的正常工作。通过采用此种水位开关26和开关轨道27的结构设计形式,既可以实现液位检测功能,又可以避免干扰加湿装置20的降温加湿,结构设置合理。
45.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还包括外壳281及面板282,外壳281及面板282装配形成圆柱状的壳体28,外壳281构成圆柱体的侧面,面板282构成圆柱体的底面,转轴21、吸湿组件22、连杆24、接水盘25均固定在壳体28内,在接水盘25内还形成有开关轨道27,水位开关26位于开关轨道27内,并可沿着开关轨道27的方向浮动。通过设置壳体28,以便固定设置各结构件,并且壳体28由外壳281及面板282两部分装配形成,也便于各结构件在壳体28内的安装,也可对壳体28内的各结构件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231部分结构设置在壳体28,以便于接水,而进水阀232设置在进水管231的进水口端,以控制水流径进水管231对吸湿组件22形成冲击。
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新风装置10包括蜗壳11、离心风叶12及电机13,蜗壳11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连接管路30与新风装置10连接的一端设置在出风口处,离心风叶12位于蜗壳11内,电机13驱动离心风叶12在蜗壳11内旋转。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1的左右两侧开设有进风口,在电机13驱动离心风叶12旋转时,通过左右两侧的进风口使得新风进入蜗壳11内,且蜗壳11的出风口朝上方开设,使得新风由上方的出风口经连接管路30导流至室内,从而实现新风装置10的通风或者新风功能。工作时,通过电机13驱动离心风叶12旋转,在离心风叶12的作用下,新风装置10内外形成气压差,室外新风可从两侧的进风口进入蜗壳11内,再由朝上方开设的出风口吹出,然后经设置在出风口处的连接管路30送入室内形成室内新风,实现降低负荷及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47.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还包括挡雨板14,挡雨板14位于出风口处并封闭出风口与连接管路30之间的间隙。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挡雨板14由两块板组成,两块板从连接管路30的两侧实现卡紧,同时遮挡住出风口与连接管路30的间隙。如此,通过设置该挡雨板14,可避免雨水进入新风装置10内而影响新风装置10的正常工作。
48.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还包括过滤格栅15,过滤格栅15设置在蜗壳11的左右进风口处,可用于对进入蜗壳11内的室外新风进行过滤。
4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管路30包括风管31及设置在风管31内的过滤网组件32及电辅热组件3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风管31的一端与蜗壳11的出风口连接,风管31的另一端与加湿装置20连接,在风管31内形成有可供新风流通的通道,以将新风由新风
装置10导流至加湿装置20,且在风管31内,沿着新风装置10至加湿装置20的方向,依次设置有过滤网组件32及电辅热组件33,进而在某些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室外新风在风管31内可先过滤再进行加热。通过安装过滤网组件32,可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保证送入室内新风的清洁,而通过设置电辅热组件33,用于冬季对室外新风加热,防止送入室内的新风温度过低。
5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新风装置10与加湿装置20分体式设置,加湿装置20用于安装在室内即位于墙体40的内侧,新风装置10用于安装在室外即位于墙体40的外侧,或者新风装置10也可以安装在空调外机的顶部或侧面,新风装置10与加湿装置20通过连接管路30实现连接。分体式设计一方面将噪音较大的电机13放到室外,室内噪音更小,使用舒适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还使室内装置体积更小,从外观上也更加美观。
5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可拆卸安装在墙体40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20与墙体40之间可采用卡扣固定的方式。如此,该加湿装置20可以很方便的从墙体40上拆卸下来,进而便于更换风管31内的过滤网组件32,保证新风装置10的过滤功能,进而保证室内新风的清洁度。
52.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加湿装置20、新风装置10及连接管路30均电性连接。通过新风设备设置的控制装置可控制加湿装置20、新风装置10及连接管路30的工作,从而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定不同的工作模式,新风设备主要有通风、蒸发冷却、新风及加湿四种功能。
53.上述新风设备可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常规家用空调联动控制,其中,常规家用空调包括但不限于壁挂机、柜机、窗机、穿墙机、多联机等形式。为此,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新风设备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新风设备与空调联动连接,实现空调与新风相结合使用,达到降低空调的负荷实现节能以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新风设备与空调联动控制时,可使用空调上的室内外温度传感器,通过读取空调上的室内外温度传感器的数值以及用户设定的温湿度数值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新风设备与空调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通讯方式或者也可以通过线缆连接。
54.上述空调系统,除了包括新风设备以外,还包括空调,新风设备与空调联动连接。通过新风设备与空调的联动,在空调使用时,可通过新风设备引入蒸发冷却或者加湿后的室外新风,实现利用自然冷源降低空调负荷,使空调节能的目的,而且,从室外引入新风还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因空调的使用造成房间密闭,室内空气质量不好的问题。
55.一种用于控制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空调的运行设定模式;读取室内外温湿度值和设定温湿度值;以及根据室内外温湿度值和设定温湿度值开启新风设备的不同模式。
56.在新风设备与空调结合使用时,先判断空调的运行设定模式,同时读取空调上的室内外温湿度值和设定温湿度值,根据室内外温湿度值和设定温湿度值开启新风设备的不同模式,满足不同工作模式下的需求。新风设备主要有通风、蒸发冷却、新风、加湿四种模式,通风和蒸发冷却模式时,将室外低温低湿或高温高湿的新风送入室内,降低室内湿热负荷,减少空调开启时间,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而新风和加湿模式时,根据室内人数或房间面积开启新风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57.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功能主要用于降低室内热湿负荷,也就是将低湿新风送到室
内来降温和/或除湿,进而减少空调开启时间实现节能,此时风量需求大,运行过程中再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风量调节;新风功能用于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定时开启或co2、pm10等污染物浓度超标时开启,此时风量需求小;蒸发冷却是指当室外空气温度较高而湿度较低时,将新风通过吸湿组件22降温后送入室内,降低室内热负荷,进而减少空调开启时间实现节能,此时风量需求大;加湿是指室内相对湿度较低时,新风加湿后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相对湿度,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此时风量需求小。
58.可参考图8,上述新风设备与空调的联动控制具体流程为:使用空调系统时,开机并读取用户设定模式是制冷或者是制热,若是制热模式下,读取当前室内外温湿度值(tn、tw、rhn、rhw)及用户设定温湿度值(ts、rhs),根据tn与ts之间的差值确定压缩机转速,开启电机13,此时电机13处于低转速,开启电辅热组件33,进入新风模式,若rhn<rhs,同时开启进水阀232进入加湿模式,否则不开启;若是制冷模式下,读取当前室内外温湿度值(tn、tw、rhn、rhw)及用户设定温湿度值(ts、rhs),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当前室内外空气含湿量(dn、dw)、焓值(hn、hw)及用户设定温湿度的含湿量、焓值(ds、hs),若同时满足dw<ds、hw<hs和tw<ts三个条件时,开启电机13,此时电机13处于高转速,使风量值=(11~18)*房间面积值,进入通风模式,运行预设时间后若tn≥ts,则进入蒸发冷却模式;若同时满足dw<ds、hw<hs和tw≥ts三个条件时,开启电机13,此时电机13处于高转速,使风量值=(11~18)*房间面积值,开启进水阀232,进入蒸发冷却模式,运行预设时间后若tn≥ts,则进入压缩机制冷模式;若dw≥ds时,开启压缩机制冷,根据tn与ts之间的差值确定压缩机转速,开启电机13,此时电机13处于低转速,使风量值=(3~8)*房间面积值,进入新风模式,若满足rhn<rhs条件时,开启进水阀232,进入加湿模式,否则不开启,最后各模式按预设时间运行,如用户关机,则运行关机程序,如未关机,则重新进入读取当前室内外温湿度值(tn、tw、rhn、rhw)及用户设定温湿度值(ts、rhs),直至关机,通过此控制方式实现该新风设备与空调的联动,满足多模式的使用需求,其中,ts为设定温度,rhs为设定相对湿度,hs为设定焓值,ds为设定含湿量,tn为室内环境温度,rhn为室内相对湿度,hn为室内空气焓值,dn为室内空气含湿量,tw为室外环境温度,rhw为室外相对湿度,hw为室外空气焓值,dw为室外空气含湿量。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