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87669发布日期:2022-03-09 12:12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固定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部分柜式空调器采用流体型离心蜗壳风道,以增加出风风量、降低电机功率和提高能效。蜗壳风道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蜗壳变形,导致蜗壳内部的流线型发生改变,造成出风风量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蜗壳变形而导致出风风量减少的问题。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包括:蜗壳,设有开口部和第一扣部,所述第一扣部形成于所述蜗壳的周面上;导流圈,设有折边部和形成于所述折边部上的第二扣部,所述折边部和所述蜗壳的周面相对设置而所述第一扣部和所述第二扣部卡扣连接,以使所述导流圈固定于所述蜗壳的开口部。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部和所述第二扣部中的一者为扣臂部、另一者为扣孔部,所述扣臂部可插拔地和所述扣孔部卡扣连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扣孔部具有百叶窗孔构造,所述百叶窗孔构造开口于其沿所述导流圈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端。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扣臂部具有钩状构造,所述钩状构造的主体挂设于所述扣孔部的外周侧,所述钩状构造的末端钩设于所述扣孔部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扣臂部上设有加强筋。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边部具有环形构造。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上设有多个第一扣部,所述多个第一扣部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蜗壳的周面上;所述导流圈设有多个第二扣部,所述多个第二扣部沿所述导流圈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折边部上;所述多个第一扣部和所述多个第二扣部一一对应地卡扣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圈包括本体板部,所述折边部设置于所述本体板部的外周侧边缘,所述折边部被配置为和所述蜗壳的外周面套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板部上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导流口,所述导流口和所述开口部相对连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圈还包括被配置为和蒸发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本体板部的一侧边缘。
14.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蜗壳和所述导流圈围合形成开口容腔;风叶,设置于所述开口容腔内;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开口容腔内,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风叶旋转。
1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风道组件和蒸发器,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上。
1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蜗壳的周面上设置第一扣部、在导流圈上设置折边部和形成于折边部上的第二扣部,使导流圈的折边部和蜗壳的周面相对设置形成套接关系,而第一扣部和第二扣部卡扣连接使导流圈固定在蜗壳的开口部,这样,蜗壳的周面和折边部进行连接、使得导流圈可以沿蜗壳的径向对蜗壳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和蜗壳受到的向/离心力部分或全部抵消,从而降低或杜绝蜗壳及其内部的流线型因向/离心力而发生变形的风险,保证出风风量维持在较佳状态。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结构的轴测结构图;
19.图2是图1中固定结构的m处的一种放大结构图;
20.图3是图1中固定结构的m处的另一种放大结构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轴测结构图;
22.图5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轴测结构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4.1-空调器,100-风道组件,101-固定结构,10-蜗壳,11-开口部,12-第一扣部,121-加强筋,20-导流圈,21-折边部,22-第二扣部,23-本体板部,231-导流口,24-连接部,102-风叶,103-驱动元件,200-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8]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
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9]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30]
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101,该固定结构101包括蜗壳10和导流圈20,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蜗壳10变形而导致出风风量减少的问题。
[0031]
蜗壳10设有开口部11和第一扣部12,第一扣部12形成于蜗壳10的周面即周向表面上。这里,蜗壳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端面,蜗壳10的周面位于上述两端端面之间而连接上述两端端面。开口部11可以设置于上述两端端面中的至少一者上,以提供空气流动的交换口。
[0032]
导流圈20设有折边部21和第二扣部22,而第二扣部22形成于折边部21上。在对蜗壳10和导流圈20进行固定时,可以将折边部21和蜗壳10的周面相对设置、而将第一扣部12和第二扣部22进行卡扣连接,以使导流圈20固定于蜗壳10的开口部11。这样,导流圈20可以沿蜗壳10的径向对蜗壳1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和蜗壳10受到的向/离心力部分或全部抵消,从而降低或杜绝蜗壳10及其内部的流线型因向/离心力而发生变形的风险,保证出风风量维持在较佳状态。
[0033]
这里,折边部21可以通过折弯工艺、焊接工艺等方式形成,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折边部21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折边部21具有环形构造。这里,环形构造可以整环结构,也可以是部分环段结构;环形构造可以是连续整体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分立子部依次环形分布构成的分立结构。
[0034]
第一扣部12和第二扣部22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以能实现卡扣连接为准,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部12和第二扣部22中的一者可以为扣臂部、而另一者可以为扣孔部,扣臂部可插拔地和扣孔部进行卡扣连接,结构简单而插拔方便。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扣部12可以是扣臂部,而第二扣部22可以是扣孔部;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扣部12可以是扣孔部,而第二扣部22可以是扣臂部。在进行连接时,扣臂部至少部分地嵌入于扣孔部内,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弹性变形而在二者之间产生弹性力,使二者实现可靠的连接。
[0035]
这里,扣孔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通孔、槽孔等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扣孔部可以具有百叶窗孔构造,百叶窗孔构造开口于其沿导流圈20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这里,百叶窗孔构造可以通过冲压模具在蜗壳10的周面或导流圈20的折边部21上冲压而成,使得百叶窗孔构造和其所在的表面之间的连接结构比较可靠,防止在发生较大的向/离心力时结构失效。示例性的,百叶窗孔构造可以是仅开口于其沿导流圈20的厚度方向的一端的槽孔构造,并于其所在的表面上开口;又示
例性的,百叶窗孔构造可以是开口于其沿导流圈2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的通孔构造,并于其所在的表面上开口。
[0036]
这里,扣臂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直臂、曲臂等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扣臂部具有钩状构造,钩状构造的主体挂设于扣孔部的外周侧,钩状构造的末端钩设于扣孔部内。换言之,钩状构造的主体位于扣孔部的外部、自扣孔部的一端绕到另一端后,将钩状构造的末端和扣孔部进行卡钩固定。这样,可以利用钩状构造的主体对扣孔部进行限位,增加扣臂部和扣孔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37]
在一些示例中,扣臂部上还可以设有加强筋121。这样,可以增加扣臂部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扣臂部和扣孔部的连接可靠性。如图2所示,示例性的,加强筋121可以形成于扣臂部的两侧边缘位置;如图3所示,又示例性的,加强筋121可以形成于扣臂部的中间位置。
[0038]
第一扣部12和第二扣部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是分别是一个或多个,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10上可以设有多个第一扣部12,多个第一扣部12沿蜗壳1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蜗壳10的周面上。相应地,导流圈20可以设有多个第二扣部22,多个第二扣部22沿导流圈20的轴向间隔设置于折边部21上。这里,多个第一扣部12和多个第二扣部22可以一一对应地卡扣连接,共同地对蜗壳10和导流圈20施加固定力、使二者进行可靠连接。
[0039]
导流圈20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圈20可以包括本体板部23,折边部21设置于本体板部23的外周侧边缘,且折边部21被配置为和蜗壳10的外周面套接。这样,折边部21套设于蜗壳10的外周侧,使得导流圈20对蜗壳10施加的力沿蜗壳10的径向离心作用,减少蜗壳10塌陷、流线型破坏的风险,保证出风风量维持在较佳状态。
[0040]
在一些示例中,本体板部23上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导流口231,导流口231和开口部11相对连通。这样,空气可以通过导流口231和开口部11的导流而在蜗壳10内外进行定向流动,实现通风导流。
[0041]
示例性的,导流圈20还可以包括被配置为和蒸发器200连接的连接部24,连接部24形成于本体板部23的一侧边缘。这样,导流圈20可以通过连接部24而连接在蒸发器200上,实现空气换热调节。
[0042]
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100,该风道组件100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结构101、风叶102和驱动元件103。这里,蜗壳10和导流圈20围合形成开口容腔,风叶102和驱动元件103分别设置于开口容腔内,驱动元件103被配置为驱动风叶102旋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100具有上述固定结构101,导流圈20可以沿蜗壳10的径向对蜗壳1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和蜗壳10受到的向/离心力部分或全部抵消,从而降低或杜绝蜗壳10及其内部的流线型因向/离心力而发生变形的风险,保证风道组件100的出风风量维持在较佳状态。
[0043]
风叶102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风叶102可以是离心风叶。驱动元件103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旋转电机、液压马达等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驱动元件103可以是旋转电机。
[0044]
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1,该空调器1包括风道组件100和蒸发器200,风道组件100设置于蒸发器200上。这里,空调器1可以采用相关技术的通用类型,如柜式空调器、挂壁空调器等类型。
[0045]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固定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