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
背景技术:2.空气源热泵在运行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从热泵中输出能量给末端用户供热,空气源热泵在安装时,通常设置在室外通风处。但有时候室外通风处不允许放置空气源热泵,因而有时把空气源热泵放置在一个通风不良的地方,随着空气源热泵的运行,周围空气温度不断降低,由于没有外来空气的补充与置换,造成热泵周围空气的温度低于正常的空气温度,从而形成冷岛效应。
3.一旦形成冷岛效应,热泵机组从周围环境中的吸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热泵的工作效率随着室外温度的不断降低会降低,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空气源热泵周围形成冷岛效应,导致热泵机组换热性能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空气源热泵,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排风口,所述机壳内设置有换热器、风机和控制模块,所述空气源热泵还包括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的进气端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通风装置具有第一排气端口和第二排气端口,所述第二排气端口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所述通风装置具有用于切换将所述进气端与所述第一排气端口连通或者将所述进气端与所述第二排气端口连通的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通风装置包括由隔挡板围成的风道,所述风道至少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进气端和第一排气端口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两端,所述第一风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连通口,所述第二风道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排气端口开设在所述第二风道上。
8.进一步的,所述排风口开设在所述机壳的顶部,所述第一风道至所述排风口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机壳固定,所述连通口开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排气端口相衔接,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开口,且与所述连通口相连接,且在水平方向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延伸,所述切换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端口和连通口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气端口封堵或者将所述连通口封堵。
9.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10.第一电机,其固定在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的顶部;
11.挡板,其与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所述挡板在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带动下绕轴转动,能够将所述第一排气端口封堵或者将所述连通口封堵。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气端口与所述第一电机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13.第二电机,其与所述第一风道固定;
14.支撑扣,其与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
15.进一步的,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朝向所述机壳上进风口所在的一侧延伸。
16.进一步的,所述机壳的外侧靠近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气端口处设置有导风结构。
18.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结构呈喇叭口状。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气端口具有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源热泵,通过设置通风装置,可开启风机对机壳周围进行通风换气,以破坏冷岛效应,使得空气源热泵周围的空气温度接近实际环境温度,进而提高空气源热泵的工作效率,维持较高的能效比。
22.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 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源热泵在实施例一中其中一种状态时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源热泵在实施例一中再一种状态时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源热泵的一种实施例中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实施例一
30.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如图1所示,包括机壳11,机壳11上开设有排风口110,机壳11内设置有换热器12、风机17和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的空气源热
泵还包括通风装置13,通风装置13的进气端131与排风口110连通,通风装置13具有第一排气端口132和第二排气端口133,第二排气端口132朝向机壳11的一侧,通风装置13具有切换装置14,切换装置14用于切换将进气端131与第一排气端口132连通或者将进气端131与第二排气端口133连通,切换装置14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其状态受控制模块的控制,以用于将进气端131与第一排气端口132连通或者将进气端131与第二排气端口133连通。
31.当空气源热泵正常制热时,机壳11周围环境的空气进入机壳11内,与换热器12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如图1所示,此时切换装置14受控将第一排气端口132与进气端131连通,同时第二排气端口133与进气端131封堵,在风机17的抽排作用下,换热后的空气依次经排风口110、通风装置13的进气端131以及第一排气端口132排出至外部。
32.当机壳11周围的空气温度低于设定时,或者热泵的能效降低时,控制模块控制压缩机停机,停止制热,且控制切换装置14进行切换,如图2所示,将第二排气端口133与进气端131连通,同时第一排气端口132与进气端131封堵,在风机17的抽排作用下,换热后的空气依次经排风口110、通风装置13的进气端131以及第二排气端口133排出至机壳11周围,从而与机壳11周围的空气形成对流,快速打破冷岛效应,当机壳11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到正常的室外环境温度时,可恢复正常的制热,同时控制切换装置14切换,再次将第一排气端口132与进气端131连通,同时第二排气端口133与进气端131封堵。
33.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通风装置13包括由隔挡板134围成的风道,风道至少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风道135和第二风道136,进气端131和第一排气端口132分别形成在第一风道135的两端,第一风道135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二风道136连通的连通口,第二风道136朝向机壳的一侧延伸,第二排气端口133开设在第二风道136上。
34.排风口110开设在机壳11的顶部,第一风道135至排风口110向上延伸且与机壳11固定,连通口开设在第一风道135的侧壁上且与第一排气端口132相衔接,第二风道136的第一端1361开口,且与连通口相连接,且在水平方向朝向机壳11的一侧延伸,切换装置14设置在第一排气端口132和连通口之间,用于将第一排气端口132封堵或者将连通口封堵。
35.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切换装置14包括第一电机141和挡板142,第一电机141固定在第二风道136的第一端1361的顶部,挡板142与第一电机141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一电机141的动力输出轴在第一风道135和第二风道136的交界面上沿水平方向延伸,挡板142在第一电机141的动力输出轴的带动下绕轴转动,能够将第一排气端口132封堵或者将连通口封堵。当挡板142将第一排气端口132封堵时,连通口是敞开的,可实现将进气端131与第二排气端口133连通,反之,当挡板142将连通口封堵时,第一排气端口132是敞开的,进而可实现将进气端131与第一排气端口132连通。
36.第一排气端口132与第一电机14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机构15,支撑机构15包括第二电机151和支撑扣152,第二电机151与第一风道135固定;支撑扣152与第二电机151的动力输出轴固定。
37.当第一电机141带动挡板142绕轴朝向第一排气端口132运动时,支撑扣152应当位于避让出第一排气端口132的位置,且在当挡板142运动至第一排气端口132上部之后,第二电机151带动支撑扣152动作,朝向第一排气端口132运动,运行至挡板142的下方,用于支撑住挡板142,挡板142可将第一排气端口132封堵,防止在第一电机141掉电之后导致挡板142受重力作用垂下。
38.当切换装置4要切换至进气端131与第二排气端口133连通时,第二电机151应当带动支撑扣152动作,从第一排气端口132避让,第一电机141带动挡板142绕轴朝向连通口转动,进而挡板142可将连通口封堵。
39.机壳11的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角度原因图中未示出),第二风道136朝向机壳11上进风口所在的一侧延伸。用于快速破除进风口附近的冷岛效应。
40.机壳11的外侧靠近进风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6,用于检测靠近进风口处的环境空气温度,以便及时检测出冷岛效应进而可及时破除,最大化提高热泵工作效率。
41.为了扩大第二风道136排出的风的范围,扩大本装置能够破坏的冷岛效应的范围,第二排气端口133处设置有导风结构137,其用于向第二排气端口133的周围导风,不单向下直吹,进而提高所能够破坏的冷岛效应的范围。
42.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导风结构137呈喇叭口状,可以以第二排气端口133为中心,朝向其周向导风。
43.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气端口133具有多个,且沿着第二风道136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同样可以起到扩大第二风道136排出的风的范围的作用。
4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