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7169发布日期:2022-03-05 09:0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2.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广泛应用于对湿度敏感的场合,涵盖了工业领域与民用领域,前者包括各类生产车间、过程制造与实验室应用,后者包括种植养殖、家用除湿等。
3.除湿是根据生活或生产中对空气中水汽含量的要求而将空气中多余水汽去除,其原理是通过除湿器将空气中多余水蒸汽冷凝为水,使空气含湿量减少,使之符合要求。目前,除湿的方法常用两种:一是物理吸附除湿,一是电子制冷除湿。物理吸附除湿是利用化学吸收剂或干燥剂将空气中水分子吸收以达到降低空气湿度的目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吸收水分或化学反应而失效。相比之下,电子制冷除湿以其除湿效果好、除湿量大、能长期使用而具有明显优势。
4.目前,市面上的电子制冷除湿产品一般分为半导体制冷除湿机和压缩机制冷除湿机,在标准工况下(环境温度30℃、环境湿度80%),半导体制冷除湿机的最大除湿量约为800ml/天,压缩机制冷除湿机的最小除湿量约为4000ml/天,而市面上并未出现一个合适的除湿机产品能覆盖800~4000ml/天的这一除湿量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能有效增大除湿装置的除湿量,便于覆盖现有除湿机产品未能覆盖到的除湿量范围,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快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包括通风罩、除湿机构和接水盒,所述通风罩和所述接水盒围成用于安装所述除湿机构的空腔;
8.所述通风罩开设有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且所述进风口环绕所述通风罩的侧壁均匀分布,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通风罩的顶部;
9.所述除湿机构包括导风壳、散热组件、冷凝组件和半导体制冷器件,所述散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内部,所述冷凝组件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外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安装于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冷凝组件之间,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的热端面与所述散热组件相连,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的冷端面与所述冷凝组件相连;
10.所述导风壳的内部开设有中空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导风壳的底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导风壳的顶部,且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面积大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入口面积。
11.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对应的竖直投影面内。
12.优选的,所述除湿机构安装于所述通风罩的内侧顶部,且所述通风罩的内侧顶面
与所述导风壳的上表面相抵。
13.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冷凝组件均设置有多个。
14.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板和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板的一板面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内侧壁,所述散热板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翅片,且所述散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
15.优选的,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板和多个冷凝翅片,所述冷凝板的一板面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外侧壁,所述冷凝板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所述冷凝翅片,且所述冷凝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
16.优选的,所述导风壳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装于所述导风壳;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位于所述散热板和所述冷凝板之间,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的热端面紧贴于所述散热板,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的冷端面紧贴于所述冷凝板。
17.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顶部和/或底部。
18.优选的,所述除湿机构还包括防护罩,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防护罩均安装于所述导风壳的底部,且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导风壳和所述散热风扇之间。
19.优选的,所述导风壳的顶部向外延伸有安装条,紧固件穿过所述通风罩和所述安装条,令所述除湿机构与所述通风罩相连。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1.1、通风罩开设有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有利于增大除湿装置的进风量和出风量,从而实现除湿装置的大容量除湿作用,且进风口环绕通风罩的侧壁均匀分布,进风口用于待除湿气体进入除湿装置,使得待除湿气体可以从除湿装置的侧壁360
°
无死角进入除湿装置,确保待除湿气体无阻碍地进入除湿装置;出风口位于通风罩的顶部,出风口用于干燥气体排出除湿装置,位于通风罩顶部的出风口有利于确保进出除湿装置的气体流向不会相互影响,保证除湿装置中气体的顺畅流动,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22.2、除湿装置由外至内分为除湿区和散热区,待除湿气体从进风口进入除湿装置后,首先经过位于除湿装置外围的除湿区,令待除湿气体因低温冷却而使其中的水汽冷凝为液珠自空气分离,实现冷凝除湿目的,然后除湿后的干燥冷空气进入位于除湿装置内围的散热区进行热量交换,待气体温度回复常温状态后从通风罩顶部的出风口排出除湿装置。以半导体制冷的冷凝方式对气体进行除湿,省却了复杂的机械结构,能有效简化结构和压缩体积,便于实现静音制冷,且安全可靠,方便实用,制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23.3、待除湿气体从进风口进入除湿装置的除湿区后,从导风壳的底部进入散热区,最后从导风壳的顶部排出除湿装置,使除湿装置内气体流向形成u型通路,有利于快速去除空气中的水汽,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24.4、除湿机构的分区设置配合气体流向的u型通路,能有效令除湿区底部的冷空气能够全部进入散热区,从而使干燥空气的送风量大大增加,使除湿效果明显提高。且本技术方案中导风通道的出口面积大于导风通道的入口面积,有利于进一步增大除湿装置的出风量,大进风量与大出风量进行配合,从而实现除湿装置的大容量除湿目的。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剖视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第二实施例中除湿机构的爆炸图。
31.其中:通风罩1、进风口101、出风口102、除湿机构2、导风壳21、安装孔211、安装条212、散热组件22、散热板221、散热翅片222、散热风扇223、冷凝组件23、冷凝板231、冷凝翅片232、半导体制冷器件24、接水盒3;
32.第一散热组件201、第二散热组件202、散热组件一203、散热组件二204、散热组件三205、散热组件四206。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包括通风罩1、除湿机构2和接水盒3,所述通风罩1和所述接水盒3围成用于安装所述除湿机构2的空腔;
38.所述通风罩1开设有多个进风口101和多个出风口102,且所述进风口101环绕所述通风罩1的侧壁均匀分布,所述出风口102位于所述通风罩1的顶部;
39.所述除湿机构2包括导风壳21、散热组件22、冷凝组件23和半导体制冷器件24,所述散热组件22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内部,所述冷凝组件23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外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安装于所述散热组件22和所述冷凝组件23之间,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热端面与所述散热组件22相连,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冷端面与所述冷凝组件23相连;
40.所述导风壳21的内部开设有中空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导风壳21的底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导风壳21的顶部,且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面积大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入口面积。
41.目前,市面上的电子制冷除湿产品一般分为半导体制冷除湿机和压缩机制冷除湿机,在标准工况下(环境温度30℃、环境湿度80%),半导体制冷除湿机的最大除湿量约为800ml/天,压缩机制冷除湿机的最小除湿量约为4000ml/天,而市面上并未出现一个合适的除湿机产品能覆盖800~4000ml/天的这一除湿量区间。
42.为了有效增大除湿装置的除湿量,便于覆盖现有除湿机产品未能覆盖到的除湿量范围,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大容量除湿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通风罩1、除湿机构2和接水盒3,其中,通风罩1用于待除湿气体进入除湿装置,以及干燥气体排出除湿装置,除湿机构2用于对待除湿气体进行除湿,接水盒3用于集聚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实现水的归集导流或储藏,通风罩1和接水盒3围成用于安装除湿机构2的空腔,从而实现除湿机构2的密封式封装。
43.具体地,通风罩1开设有多个进风口101和多个出风口102,有利于增大除湿装置的进风量和出风量,从而实现除湿装置的大容量除湿作用,且进风口101环绕通风罩1的侧壁均匀分布,进风口101用于待除湿气体进入除湿装置,使得待除湿气体可以从除湿装置的侧壁360
°
无死角进入除湿装置,确保待除湿气体无阻碍地进入除湿装置;出风口102位于通风罩1的顶部,出风口102用于干燥气体排出除湿装置,位于通风罩1顶部的出风口102有利于确保进出除湿装置的气体流向不会相互影响,保证除湿装置中气体的顺畅流动,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44.更具体地,除湿机构2包括导风壳21、散热组件22、冷凝组件23和半导体制冷器件24,散热组件22安装于导风壳21的内部,冷凝组件23安装于导风壳21的外部。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技术方案的除湿装置由外至内分为除湿区和散热区,待除湿气体从进风口101进入除湿装置后,首先经过位于除湿装置外围的除湿区,令待除湿气体因低温冷却而使其中的水汽冷凝为液珠自空气分离,实现冷凝除湿目的,然后除湿后的干燥冷空气进入位于除湿装置内围的散热区进行热量交换,待气体温度回复常温状态后从通风罩1顶部的出风口102排出除湿装置。半导体制冷器件24安装于散热组件22和冷凝组件23之间,且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热端面与散热组件22相连,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冷端面与冷凝组件23相连;半导体制冷器件24具有热端和冷端,半导体制冷器件24利用帕尔帖效应制成,帕尔帖效应是指当直流电流通过两种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电偶时,电偶一端吸热、一端放热的现象;换言之,半导体制冷器件24两种半导体材料制成,形成热端和冷端,冷端持续吸热,实现制冷;热端持续放热,本技术方案以半导体制冷的冷凝方式对气体进行除湿,省却了复杂的机械结构,能有效简化结构和压缩体积,便于实现静音制冷,且安全可靠,方便实用,制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45.进一步地,导风壳21的内部开设有中空的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入口位于导风壳21的底部,导风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壳21的顶部,令待除湿气体从进风口101进入除湿装置的除湿区后,从导风壳21的底部进入散热区,最后从导风壳21的顶部排出除湿装置,使除湿装置内气体流向形成u型通路,有利于快速去除空气中的水汽,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除湿机构2的分区设置配合气体流向的u型通路,能有效令除湿区底部的冷空气能够全部进
入散热区,从而使干燥空气的送风量大大增加,使除湿效果明显提高。且本技术方案中导风通道的出口面积大于导风通道的入口面积,有利于进一步增大除湿装置的出风量,大进风量与大出风量进行配合,从而实现除湿装置的大容量除湿的目的。
46.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出风口102均位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对应的竖直投影面内。
47.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出风口102均位于导风通道的出口对应的竖直投影面内,即出风口102均位于导风通道的出口围成的区域内,有利于令除湿散热后的干燥气体及时排出除湿装置,缩短除湿装置内气体的流动行程,从而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率。
48.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除湿机构2安装于所述通风罩1的内侧顶部,且所述通风罩1的内侧顶面与所述导风壳21的上表面相抵。
49.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更优实施例中,除湿机构2安装于通风罩1的内侧顶部,且通风罩1的内侧顶面与导风壳21的上表面相抵,令除湿装置内的气体只有单一流向的通路,有效避免待除湿气体未经过除湿而直接从出风口102排出除湿装置,上述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50.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散热组件22和所述冷凝组件23均设置有多个。
51.本技术方案的除湿机构2中设置有多个散热组件22和冷凝组件23,有利于确保除湿装置的除湿作用,将大进出风量的结构设计与多个散热组件22和冷凝组件23配合组合,有利于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量,实现除湿装置的大容易除湿的目的。
52.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散热组件22包括散热板221和多个散热翅片222,所述散热板221的一板面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内侧壁,所述散热板221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翅片222,且所述散热翅片2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
53.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的散热组件22包括散热板221和多个散热翅片222,散热板221的一板面安装于导风壳21的内侧壁,散热板221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222,多个散热翅片222之间形成贯通流道而导流空气,便于增加干冷空气与散热组件22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果,且散热翅片222的延伸方向与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确保除湿装置内气体的顺畅流动,确保除湿装置的散热效果。
54.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2设有2个,如图5所示,分别为第一散热组件201和第二散热组件202,第一散热组件201和第二散热组件202相对设置,能有效加快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大除湿装置的散热效率。
55.在本技术方案的第二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2设有4个,如图6所示,分别为散热组件一203、散热组件二204、散热组件三205和散热组件四206,散热组件一203和散热组件二204相对设置,散热组件三205和散热组件四206分别设置于散热组件一203和散热组件二204的两侧,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加快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大除湿装置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还可进一步增加干冷空气与散热组件22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56.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冷凝组件23包括冷凝板231和多个冷凝翅片232,所述冷凝板231的一板面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外侧壁,所述冷凝板231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所述冷凝翅片232,且所述冷凝翅片2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
57.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的冷凝组件23包括冷凝板231和多个冷凝翅片232,冷凝板231的一板面安装于导风壳21的外侧壁,冷凝板231的另一板面安装有间隔设置的冷凝翅
片232,多个冷凝翅片232之间形成贯通流道而导流空气,便于增加待除湿空气与冷凝组件23的接触面积,提升除湿效果,且冷凝翅片232的延伸方向与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相互平行,确保除湿装置内待除湿气体的顺畅流动,确保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58.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导风壳21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211,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通过所述安装孔211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位于所述散热板221和所述冷凝板231之间,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热端面紧贴于所述散热板221,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冷端面紧贴于所述冷凝板231。
59.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导风壳21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211,半导体制冷器件24通过安装孔211安装于导风壳21,确保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安装稳定;半导体制冷器件24位于散热板221和冷凝板231之间,且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热端面紧贴于散热板221,半导体制冷器件24的冷端面紧贴于冷凝板231,上述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半导体制冷器件24热量的直接、有效传导,从而提升除湿装置的冷凝散热效果。
60.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散热组件22还包括散热风扇223,所述散热风扇223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顶部和/或底部。
61.本技术方案的散热组件22还包括散热风扇223,散热风扇223安装于导风壳21的顶部和/或底部,有利于提升除湿装置内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提升除湿装置的除湿效率。
62.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扇223设置有一个,能有效减少散热风阻,且所述散热风扇223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底部,使得待除湿气体先经过冷凝组件23冷凝水汽,再进入到散热风扇223,而后散热风扇223向散热组件22输送干冷气体,便于增强除湿装置的散热效果。
63.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除湿机构2还包括防护罩,所述散热风扇223和所述防护罩均安装于所述导风壳21的底部,且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导风壳21和所述散热风扇223之间。
64.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除湿机构2还包括防护罩(图中未显示),散热风扇223和防护罩均安装于导风壳21的底部,且防护罩位于导风壳21和散热风扇223之间,防护罩的设置能有效避免冷凝水进入散热风扇233而造成安全隐患。
65.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导风壳21的顶部向外延伸有安装条212,紧固件穿过所述通风罩1和所述安装条212,令所述除湿机构2与所述通风罩1相连。
66.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导风壳21的顶部向外延伸有安装条212,紧固件(图中未显示)穿过通风罩1和安装条212,从而除湿机构2与通风罩1的稳定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的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用于安装固定的结构件。
6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