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8436发布日期:2022-06-08 07:2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侧出风机组出风方式如图1所示,空气通过扇叶经导风圈直接从前面的出风孔流出:但以上出风方式会存在以下问题:1、为满足机械安全,出风孔不宜设置过大,从而造成空气流体的阻力过大,产生较大的噪音;2、传统导风圈用镀锌板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冷凝水容易吸附在钣金上,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冰堵住风道,影响机器正常运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包括:
6.箱体和导风圈,所述导风圈设于所述箱体的内侧;
7.所述导风圈包括导风风道和导风腔体;
8.所述导风风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风腔体上下两端的上导风风道和下导风风道。
9.优选的,所述上导风风道自顶部向导风腔体的方向逐渐扩大,所述上导风风道包括上侧引风坡,所述上侧引风坡为倾斜面结构,所述上侧引风坡的底部位置靠近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
10.优选的,所述下导风风道自导风腔体向外侧的方向逐渐扩大,所述下导风风道包括下侧引风坡,所述下侧引风坡为倾斜面结构,所述下侧引风坡的顶部位置靠近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
11.优选的,所述下侧引风坡上设有多个下侧进风口。
12.优选的,所述下侧引风坡上设有多个电机支架安装口。
13.优选的,所述导风圈上设有与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口相连接的电机支架体,所述电机支架体上设有电机装置,所述电机装置的驱动端设有风扇叶,所述风扇叶处于所述导风腔体位置。
14.优选的,所述电机装置与所述机支架体以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
15.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顶盖、底座,所述顶盖设有与所述上导风风道的位置相对应的上侧进风口,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下侧进风口相通的下侧进风通道。
16.优选的,所述导风圈的材质为泡沫。
17.优选的,所述导风圈的边缘设有与之相贴合的钣金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将引风的位置设置为箱体的顶部位置,从翅片换热器端流出,这样结构设计出风远离风扇叶,可以选择较大的出风孔,降低了空气流体与出风孔间的阻力,同时降低了流体噪音。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圈的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导风圈,2-导风腔体,3-上侧引风坡,4-下侧引风坡,5-下侧进风口,6-电机支架安装口,7-电机支架体,8-电机装置,9-风扇叶,10-顶盖,11-底座,12-上侧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参照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包括:
29.箱体和导风圈1,所述导风圈1设于所述箱体的内侧;
30.所述导风圈1包括导风风道和导风腔体2;
31.所述导风风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风腔体2上下两端的上导风风道和下导风风道。
32.为了解决上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下进风的降噪结构,上导风风道和下导风风道分别设于导风腔体2的上下两端,空气从箱体顶部和底部的进风口流入,从翅片换热器端流出,这样结构设计出风远离扇叶,可以选择较大的出风孔,降低了空气流体与出风孔间的阻力,同时降低了流体噪音。
33.所述上导风风道的结构,所述上导风风道自顶部向导风腔体2的方向逐渐扩大,具体的,包括上侧引风坡3,所述上侧引风坡3为倾斜面结构,所述上侧引风坡3的底部位置靠
近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上导风风道用于将风量引流到内部腔体,吸入翅片,采用的倾斜面结构,可以更顺利的将风量引流到内部腔体。
34.所述下导风风道的结构,所述下导风风道自导风腔体2向外侧的方向逐渐扩大,具体的,包括下侧引风坡4,所述下侧引风坡4为倾斜面结构,所述下侧引风坡4的顶部位置靠近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下侧引风坡4用于将箱体底部的风引导到箱体的前面板(附图2有隐去),然后经由前面板反弹吸入吹向翅片换热器端。
35.采用上下进风的这样结构设计,出风远离扇叶,可以选择较大的出风孔,降低了空气流体与出风孔间的阻力,同时降低了流体噪音。
36.针对下侧引风坡4上的结构改进,具体的,所述下侧引风坡4上设有多个下侧进风口5,针对本方案中,所述下侧进风口5的数量为三个。
37.具体的,所述下侧引风坡4上设有多个电机支架安装口6,针对本方案中,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口6的数量为两个。
38.针对导风圈1与电机装置8的安装结构,具体的,所述导风圈1上设有与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口6相连接的电机支架体7,具体的,所述电机支架体7包括与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口6相配合的支架体,所述支架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架体的底部穿过所述电机支架安装口6并与所述底座11相连接,所述支架体的顶部与所述箱体的顶部连接,在两个所述的支架体之间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位置与所述导风腔体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电机支架体7的安装板上设有电机装置8,所述电机装置8的驱动端设有风扇叶9,所述风扇叶9处于所述导风腔体2位置。
39.该出风方式为当风扇叶9运转时,机组的内部形成负压,空气吸进机组腔体内部通过导风圈1后再通过扇叶吹向翅片,进行换热。
40.同时风扇叶9处于所述导风腔体2位置,结合导风腔体2结构,用于将箱体顶部和底部的进风口流入的空气流经并导入到翅片换热器端位置,防止空气在箱体内流动方向分散,可以对箱体内的空气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提高换热效率。
41.具体的,所述电机装置8与所述机支架体以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
42.箱体的结构,具体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顶盖10、底座11,所述顶盖10设有与所述上导风风道的位置相对应的上侧进风口12,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下侧进风口相通的下侧进风通道,设置的下侧进风通道用于将空气从外部流经导入到箱体的底部,并从下导风风道引入到箱体内部。
43.导风圈1的材质选择,具体的,所述导风圈1的材质为泡沫。不同于钣金材质的导风板风道,换热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冷凝水吸附在泡沫上,隔热效果更好,在低环境中不易造成结冰堵死风道,且价格便宜
44.导风圈1的结构强化改进,具体的,所述导风圈1的边缘设有与之相贴合的钣金件。这样可以无需用螺钉安装固定,可以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45.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
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4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