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111发布日期:2022-04-07 02:1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由于空调在制冷过程中,蒸发器会凝结大量的水。虽然空调设置有排水口,可将内部大部分的水排到室外,但在空调关机后,仍会残留部分水在冷凝器与接水盘内,给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空调再次开机后,微生物产生的异味会直接导致人体不适。
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进风口处设置负离子发生器的技术方案,使得通过蒸发器的空气中灰尘减少,提高了空调室内机净化空气的能力。但是这种方案效果有限,并不能在空调内部如接水盘等其它正常风经过的地方通过,因此对于室内机内的杀菌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难以对室内机接水盘或者其它角落的因为潮湿等产生的霉菌等进行有效的杀菌,从而会使空调内部产生异味。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直接能够杀菌的室内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体,面板体与壳体连接,面板体具有下出风口和上进风口,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下出风口关闭,将下出风口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其中,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具有打开下出风口的第一回风位置,当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从下出风口处排出的气流通过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与面板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导向后,通过上进风口进入壳体内。
6.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下出风口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面板的外侧,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7.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通道具有第一预设宽度l1,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回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回风通道,回风通道具有第二预设宽度l2,第一预设宽度l1大于第二预设宽度l2,且 l2大于或等于20mm。
8.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面板的长度为p1,未被遮挡部分的面板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2,其中,1/2≤p1/p2≤2/3。
9.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将下出风口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将下出风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关闭。
10.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外侧,且第二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远离第一导风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导风板的朝向第二出风通道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
11.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12.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下出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13.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下出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
14.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15.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三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之间,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16.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移动至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与第二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位于第一回风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
17.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
18.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导风板组件包括:第四导风板,第四导风板为多
个,多个第四导风板沿上进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四导风板具有遮挡上进风口的第三关闭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具有将上进风口打开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具有将上进风口打开的第二回风位置,第二回风位置位于第三关闭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之间。
19.进一步地,第四导风板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四导风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1,第四导风板位于第二回风位置,第四导风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2,β2<β1且β2<50
°

20.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风道导弧面段,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一端与面板体连接,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二端与蜗舌连接,风道导弧面段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h大于或等于30mm;其中,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一端到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二端之间,风道导弧面段沿竖直方向上逐渐远离蜗舌设置。
21.进一步地,壳体的顶部为弧面结构,上进风口开设于壳体的顶部,上进风口的靠近面板一侧的边缘与上进风口的远离面板一侧的边缘之间的连线为直线n,其中,直线n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为α1,α1大于或等于10
°

22.进一步地,上进风口处设置有紫外线杀菌装置,和/或,下出风口处设置有离子发生器。
23.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下出风口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的长度d2大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到面板的顶端的距离d1。
2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2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导风板组件,可大幅度调节导风板,达到舒适性较好的送风目的,解决了空调制热舒适性不好、热风不能落地的问题,同时导风板具有打开下出风口的第一回风位置,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导风板与面板之间构建了回风通道,回风通道能够对从下出风口处排出的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使得气流通过上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室内机构建了引导气流的回风通道,使得气流通过上进风口重新进入壳体内,对循环的气流进行杀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杀菌模式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杀菌模式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杀菌模式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6.10、壳体;11、下出风口;12、上进风口;13、容纳腔;
37.20、面板;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1、第一导风面;23、第三导风板;231、第二导风面;24、第四导风板;25、风道导弧面段;
38.31、第一出风通道;32、第二出风通道;33、回风通道;
39.40、紫外线杀菌装置;
40.50、离子发生器;
41.60、风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5.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46.结合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
47.室内机包括壳体10、面板体、导风板组件。面板体与壳体10连接。面板体具有下出
风口11和上进风口12。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20。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下出风口11关闭。将下出风口 11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20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20的外表面。其中,端部位于面板20的外侧的导风板具有打开下出风口11的第一回风位置。当端部位于面板20的外侧的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从下出风口11处排出的气流通过端部位于面板20的外侧的导风板与面板20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33导向后,通过上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
4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导风板组件,可大幅度调节导风板,达到舒适性较好的送风目的,解决了空调制热舒适性不好、热风不能落地的问题,同时导风板具有打开下出风口11的第一回风位置,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导风板与面板20之间构建了回风通道,回风通道33能够对从下出风口11处排出的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使得气流通过上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室内机构建了引导气流的回风通道33,使得气流通过上进风口12重新进入壳体内,对循环的气流进行杀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不好的问题。
49.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21。第一导风板21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21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靠近下出风口11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20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位于面板20的外侧。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面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31。将第一导风板21设置于面板20的外侧,可以将导风板的尺寸设计成最大尺寸结构,起到优化导风板的作用,可选地第一导风板21沿竖直方向的宽度大于室内机壳体沿竖直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上,这样设置使第一导风板21的打开角度可以大幅度调节,起到优化气流角度的作用。
50.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通道31具有第一预设宽度l1。第一导风板21具有第一回风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面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回风通道33。回风通道33具有第二预设宽度l2,第一预设宽度l1 大于第二预设宽度l2,且l2大于或等于20mm。这样设置使得经过回风通道33的气流不会沿第一导风板21吹向离面板20过远处,同时也不会因为回风通道33的宽度较小而影响出风速率和出风量。
51.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面板20的长度为p1。未被遮挡的部分的面板2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2。其中,1/2≤p1/p2 ≤2/3。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闭合时,第一导风板21可以更好地遮挡下出风口11,从而使空调的外观更加美观,同时使得第一导风板21能够达到引导气流的最佳效果,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板21的表面引导后更容易由上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
52.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下出风口11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下出风口11 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11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11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
出风通道32关闭。这样设置使第二导风板22可以具有大幅度调节的范围,并且当空调制热运行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出风通道32可以向下导风。当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配合将空调闭合,并对下出风口11起到外观遮挡作用,美化外观。
53.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外侧,且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远离第一导风板21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导风板22的朝向第二出风通道32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221。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时,热风经过第二导风板22的内表面导流后吹出,使得第二导风板22起到良好的引流和导向作用,提升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54.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3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如图5所示)和第二导风位置(如图8所示)。第一导风板 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 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内侧。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壳体10的风道面60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远离第二导风板22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60、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这样设置使得当空调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二出风通道32关闭,第一出风通道 31打开,冷风可以沿着第一出风通道31进行远距离的送风至靠近天花板处,让冷风吹得更高、送风更远,因为冷空气比较重,从而实现淋浴式制冷,且能够起到防止冷风吹人的作用,提升制冷送风舒适性。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冷流也会经过过流面导向吹出,更易从上进风口12重新进入室内机内部。
55.其中,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板21与下出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且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11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60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室内机形成容纳腔13,第一导风板21打开一定角度,热风从第二出风通道32吹出,实现地毯式的制热效果。同时通过第二导风面231有效地将热风导向地面,提升了室内机制热的送风舒适性。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22处于打开状态也能把下出风口11 遮挡住,起到美化室内机外观的作用。
56.具体地,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与下出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这样设置使从外观上不能看到第二导风板22,进一步美化了室内机的外观。
57.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3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内侧。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壳体10的风道面60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远离第二导风板22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60、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这样设置保证了室内机处于制
冷状态时,冷风沿着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60、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的过流面吹出,进一步提高了室内机制冷送风的舒适性。
58.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三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1之间,且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21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11 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231与风道面60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这样设置保证了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热风只能从第二出风通道32吹出,实现室内机向下出风。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风面231与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第二导风面231为同一导风面,即第三导风板23 位于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时起导流作用的表面不变。
59.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下,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三导风板23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一端搭接于第一导风板21靠近下出风口11的一端上,即第一导风板21靠近下出风口11的一端的端部平面被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导风面231隐藏,这样设置有利于热气流的平稳流出,防止气流倒灌入容纳腔13内。
60.可选地,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除如图7所示的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一导风板21的配合关系之外,第二导风板22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一端还可以设置为搭接于第一导风板21靠近下出风口11的一端上。
61.进一步地,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下,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 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一端与第三导风板23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一端共同搭接于第一导风板21靠近下出风口11的一端上。这样设置使得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的过渡处连接平滑,有利于减小风力的沿程损失。
62.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23、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一导风板21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23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23移动至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与第二导风板22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21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位于第一回风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导风板组件的打开和关闭状态,进而方便控制室内机进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杀菌模式的切换。其中,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机、电机输出轴上设置有齿轮,以及与齿轮配合的驱动齿条结构。
63.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这样设置以便是室内机制冷时,冷风均匀地通过第一导风板21的内面和外面,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导风板21出现凝露的问题。
64.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导风板组件包括第四导风板24,第四导风板24为多个,多个第四导风板24沿上进风口12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四导风板24具有遮挡上进风口 12的第三关闭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24具有将上进风口12打开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24具有将上进风口12打开的第二回风位置。第二回风位置位于第三关闭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之间。设置第四导风板24控制上进风口12的开闭,便于室内机准确地切换为不同的工作模式。将第二回风位置设置于第三关闭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之间,能够提高室内机的回风效果,进而提升室内机处于杀菌模式下的杀菌效率。
65.进一步地,第四导风板24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四导风板2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
1。第四导风板24位于第二回风位置。第四导风板2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2,β2<β1且β2< 50
°
。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四导风板24吸纳回流的风流的效果。
66.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风道导弧面段25。风道导弧面段25的第一端与面板体连接。风道导弧面段25的第二端与蜗舌连接。风道导弧面段25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h大于或等于30mm。其中,风道导弧面段25的第一端到风道导弧面段25的第二端之间,风道导弧面段 25沿竖直方向上逐渐远离蜗舌设置。风道导弧面段25能够起到引导蜗壳处的气流的作用。如图4所示,风道导弧面段25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形式,能够引导气流向上吹出,提高室内机的回风效果。
67.进一步地,壳体10的顶部为弧面结构。上进风口12开设于壳体10的顶部。上进风口12 的靠近面板20一侧的边缘与上进风口12的远离面板20一侧的边缘之间的连线为直线n。其中,直线n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为α1,α1大于或等于10
°
。如图2所示,这样设置使得上进风口12在结构上呈现左高右低的形式,有利于重新吸入经过回风通道33的气流。
68.进一步地,上进风口12处设置有紫外线杀菌装置40。下出风口11处设置有离子发生器 50。紫外线杀菌装置40能够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杀菌,离子发生器50能够对经由室内机内部的气流进行杀菌。当然也可以将本实施例中的紫外线杀菌装置40、离子发生器50设置于室内机其它地方,如接水盘等部件。
69.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靠近下出风口11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20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21的长度d2大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到面板20的顶端的距离d1。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21具有最佳的气流导向效果。
70.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还可以用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
7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开启杀菌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 21位于第一回风位置,第四导风板24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控制室内机的蒸发器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并持续预设时间;其中,被蒸发器加热的气流从回风通道33吹出后经过上进风口12重新进入室内机。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的气流循环效果较佳,进而极大提高了杀菌效率。
72.预设温度为56℃,预设时间小于30min。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室内机的杀菌效果。可选地,预设温度和预设时间均可由用户自行控制。
73.进一步地,控制室内机的蒸发器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并持续预设时间之前,方法还包括:控制室内机的风机的转速降低;控制离子发生器50处于工作状态,和/或,控制紫外线杀菌装置40处于工作状态。这样设置使得室内机能够通过多种杀菌方式有效地对室内机内的气流进行杀菌,提高室内机杀菌效率。
74.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开启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保证了室内机开启制冷模式时,第二出风通道32处于关闭状态,冷风只能从第一出风通道31吹出,实现了单上出风,提升了制冷送风舒适性。
75.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室内
机开启制热模式时,便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3处于最优导风位置。
76.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朝向壳体10内转动第一预设角度后移动至避让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从避让位置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后位于第二导风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3的运动过程,进而使导风板处于最优导风位置。
77.该控制方法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一导风板21打开第三预设角度后,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这样设置能够方便打开各个导风板,避免了导风板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
78.该控制方法控制第二导风板22沿第三导风板23的外侧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这样设置便于控制第一导风板21的运动过程,保证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1最终处于制热位置,保证了第一出风通道31关闭,同时外观上看不到第二导风板22,使空调外观比较美观。
79.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回风位置,第四导风板24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控制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控制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室内机构建了循环效果好的回风通道33,有效的解决了空调内微生物产生的异味经空调出风口吹出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单独采用离子发生器进行离子杀菌,其只局限于杀死部分流过空调的室内空气里的细菌,且杀菌的效果相对较差。现有技术中还有单独采用紫外线杀菌装置的技术方案,只能对蒸发器局部表面进行照射实现有效杀菌,其杀菌范围小,其它如接水盘等容易潮湿的地方容易滋生细菌,不能对其有效杀菌,空气中的细菌也不能杀灭。若单独采用蒸发器自洁里面的56℃高温烘干功能,但是其因为导风板是打开的,其热风会吹向房间里,影响房间的舒适性。
80.因此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高温干燥循环杀菌使得空调开机时无空调微生物产生的异味散出,构建回风通道33可多次循环杀灭空调内部各结构表面滋生的细菌,实现机内结构表面全方位杀菌、杀病毒,并且因为其产生的热风会在空调附近进行机内、机外循环,不会吹向房间的远处,不会影响室内环境舒适性。进一步地,通过增加离子发生器、紫外线杀菌装置登杀菌结构,结合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的室内机所实现的机外回风循环效果以及室内机的控制方式,可以实现空调内部零件表面和空调外部空气的杀菌,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屋杀菌效果。
81.具体来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室内机,室内机具有第一导风板21至第四导风板 24,通过设置第四导风板24、面板20和风道导弧面段25的特殊尺寸和结构以及相互关系,利用上述特殊结构及相互间关系等特点,通过对风速的特殊设定和导风板打开角度、打开距离等的组合控制方式,实现最优的空调器的进、出口气流机外回风循环效果。室内机通过蒸发器管路升温达到预设温度,对在本技术中的室内机中循环的气流进行杀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杀灭空调内部结构表面的细菌或者病毒的空调器。
82.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室内机上设置有第四导风板24、面板20、第一导风板21等零件组成。室内机正常制冷时,第一导风板21打开至一个制冷最佳角度即位于第一打开位
置时,实现远距离送风,房间快速制冷效果好。室内机除了具有正常的制冷、制热等常规功能外,还可以实现杀菌模式。空调内部因细菌、微生物繁殖而产生较大浓度的异味,当空调开机时易将异味吹散至房间内。而本技术中的室内机在空调开机时或者不进行制冷、制热时,可先处于杀菌模式以进入回风循环及高温干燥杀菌状态。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板21打开至一个回风杀菌的最佳角度(出风口宽度为l2),开启制热功能(制热功能不同于普通的制热工况),使风机处于中低风挡运行,此时空调热气流经进风腔、风叶、主风道、回风腔、风机腔,循环气流又通过上进风口12回流到蒸发器进入壳体10内部,实现对空调内部气流进行高温干燥杀菌净化,经过空调内部气流多次循环后,即可关闭第一导风板21或者第四导风板24,调整第一导风板21的角度,实现空调正常出风和制冷制热功能,并吹出洁净气流。
83.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多块第四导风板24均匀地遮住进风口,第四导风板24用于遮挡灰尘。上进风口12设置成一弧面,呈

左高右低’布局,且弧面前后两端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且设置α角度为不小于10
°
。在壳体10的下出风口处,设置有面板20和第一导风板21以及风道导弧面段25。其中第一导风板21遮盖住面板20的一部分,露出剩余的面板 20部分作为外观。室内机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导风板21作为关机时的外观,覆盖出风口, 美化外观,防止风口外漏,保证外观一体性。
84.风道导弧面段25设置于下出风口11蜗舌的前端部分,其呈

左低右高’弧面斜向上的趋势,其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h>30mm。在下出风口11的下方有一个第三导风板23,作为风道面60的延伸。第一导风板21和第四导风板24分别由电机或者运动机构驱动。
85.室内机处于正常制冷状态时,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21打开到一定角度,面板 20和第一导风板21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l1的冷风出口,与此同时,第四导风板24旋转打开至一定角度,打开后与水平夹角为β1(120
°
>β1>60
°
)。在此角度下,冷风出来后更容易向上向前吹出,且在第一导风板21的导向作用下实现远距离送风,房间快速制冷效果好,如图3所示为导风气流图。
86.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当室内机需要启用杀菌模式时,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板21打开到一定角度,面板20和第一导风板21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为l2的回风出口(l2<l1,且 l2>20mm),此时第一导风板21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导风板21的上端与进风口之间的距离,即d2>d1。另外,与此同时,第四导风板24旋转打开至一定角度,打开后与水平夹角为β2 (β2<β1,且β2<60
°
)。室内机同时开启制热功能(制热功能不同于普通的制热工况) 且把蒸发器管温升高至56℃并维持一段时间(t<30min),在蒸发器铜管的高温辐射以及风叶的强制对流作用下吹出,结合热空气相对比较轻的特性,热风沿着斜向上设置的风道导弧面段25往上吹出,通过面板20和第一导风板21两者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33,气流继续往上飘。在靠近上进风口12处时,热风又通过打开第四导风板24的上进风口12,回吸到壳体10内部,实现机外回风循环高温杀菌。气流图如图6所示。
87.进一步地,当开启回风循环杀菌功能时,需把风机转速设置较低的风挡。如果风速过快,气流难以与室内机的蒸发器、接水盘等潮湿含有大量细菌的壳体进行充分反应,并且热风直接吹向前方,不会回流到上进风口12处,从而不能实现循环高温除菌效果。因此在中低风挡下,除了能够促使出风口吹出的热空气更容易回流循环进入进风口的作用外,还可使热空气气流与室内机零件如接水盘、蒸发器等容易潮湿的零件能够得到充分地接触,使高温风遍布空调内部零件结构表面,增加机内杀菌效果。
8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机在开启制冷功能时,系统可以先进入杀菌模式,先对空调室内机内部零件进行杀菌,杀菌结束后自动进入开始进入的制冷功能。如果用户不想继续回风杀菌功能,或者想提前结束,也可以手动进行控制。室内机开启杀菌模式时,热空气是经由下出风口11吹出,然后在面板20与第一导风板21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33,贴着面板20 又回风进入机内,达到机内、机外循环杀菌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因为热空气没有直接吹向室内其它地方,不会影响室内环境舒适性。
89.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开启回风杀菌功能时,也可以仅仅开启电加热器,让电加热器的热量通过热辐射以及风叶的强制对流作用,代替之前的开启类似于制热功能使得蒸发器管温升高的方法来实现。同时也可以采用管温提高的同时开启电加热器,让气流温度快速上升至所需温度。
90.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出风口处可增加离子发生器装置,离子发生器持续释放出等离子、正负离子,离子随着回风气流循环进入空调内部,以达到对机内杀菌的效果。
91.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进风口处可增加一个或者多个紫外线杀菌装置,紫外线杀菌装置发出紫外灯光,强力破坏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生物结构,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循环回风效果,通过空气不间断的循环,持续杀菌空气中细菌和病毒。
92.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需要,可以对上述几种方案的任意组合(管温升高产生高温、电加热启动产生高温、离子发生器、紫外线杀菌装置等几种方案的任意组合)进行回风循环杀菌,可以实现空调内部零件表面和空调外部(或者室内)空气的杀菌,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屋杀菌效果。
93.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94.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95.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9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