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列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2.目前,在酯类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对酯类物质冷却是十分重要的工序,此工序需要用到冷凝器,列管式冷凝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利用含有热能的待冷却物料在换热管内运行时加热换热管,换热管再将能量传递给包裹在其外部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降温,因此换热管为换热器的核心部件;由于换热管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会附着有一层介质使得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往往需要隔一端时间对换热管表面进行清理,但是,目前换热管为一根光管加工制成,结构简单,通常将换热管的两端直接焊接在管板上,从而提高了清理难度,增加了维护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列管式冷凝器,主要解决了换热管使用一端时间后就需要清理一次,但由于换热管的两端直接焊接在管板上,从而提高了清理难度,增加了维护时间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列管式冷凝器,包括管体、螺旋管、分流盘、分流管、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管体与上壳体的相对面开设有一级安装槽,所述一级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的底端开设有排水孔,所述l型板将管体的内壁分隔为预冷却腔室和反应腔室,所述预冷却腔室内设置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贯穿安装板的上表面并与安装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贯穿l型板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分流盘,所述分流盘的顶端与l型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反应腔室内设置有多组分流管,多组所述分流管的一端贯穿分流盘的底端并与分流盘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分流管的另一端贯穿安装板的上表面与上壳体的内壁相连通。
6.优选的,所述管体与下壳体的相对面开设有二级安装槽,所述二级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的内壁套设有分流管。
7.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将上壳体的内壁分隔为进料腔室和出料腔室,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且位于进料腔室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且位于出料腔室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
8.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底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l型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相适配。
9.优选的,所述管体的外表面且位于预冷却腔室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管体的外表面且位于反应腔室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
10.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与折流板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密封垫。
11.优选的,所述密封垫的材质采用耐热性材料。
12.优选的,所述折流板和安装板与分流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级密封圈,所述一级密封圈的横截面呈扁平状结构。
13.优选的,所述l型板与螺旋管的连接处设置有二级密封圈,所述二级密封圈的横截面呈扁平状结构。
14.优选的,所述一级密封圈和二级密封圈的材质均采用耐热性材料。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螺旋管减缓介质的流速,延长冷却液与介质的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可以起到一定的预冷作用;然后通过分流盘将介质分流到多组分流管内,可以减小介质的流经,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将该装置作为分体式,便于对内部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使用方便,可以减少维护时间,提高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列管式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管体1、进水口101、出水口102、l型板2、限位块21、排水孔22、预冷却腔室3、反应腔室4、螺旋管5、分流盘6、分流管7、上壳体8、进料口81、出料口82、隔热板83、进料腔室84、出料腔室85、下壳体9、一级安装槽10、安装板11、限位槽111、二级安装槽12、折流板13、密封垫14、一级密封圈15、二级密封圈1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列管式冷凝器,包括管体1、螺旋管5、分流盘6、分流管7、上壳体8和下壳体9,管体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上壳体8和下壳体9,管体1与上壳体8的相对面开设有一级安装槽10,一级安装槽10内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1,管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l型板2,l型,2的底端开设有排水孔22,l型板2将管体1的内壁分隔为预冷却腔室3和反应腔室4,预冷却腔室3内设置有螺旋管5,螺旋管5的一端贯穿安装板11的上表面并与安装板11的内壁固定连接,螺旋管5的另一端贯穿l型板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分流盘6,分流盘6的顶端与l型板2的底
端固定连接,反应腔室4内设置有多组分流管7,多组分流管7的一端贯穿分流盘6的底端并与分流盘6的内壁滑动连接,分流管7的另一端贯穿安装板11的上表面与上壳体8的内壁相连通。
26.当介质从上壳体8进入到螺旋管5内时,介质能够与预冷却腔室3内的冷却液进行初步冷却,并且,能够通过螺旋管5减缓介质的流速,延长冷却液与介质的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然后介质从螺旋管5流入到分流盘6内,再从分流盘6依次分流到多组分流管7内,然后介质与反应腔室4内的冷却液进行二次冷却,可以通过分流管7减小介质的流径,能够对螺旋管5内的介质进行分流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将该装置作为分体式,便于对内部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使用方便,可以减少维护时间,提高清理效果。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管体1与下壳体9的相对面开设有二级安装槽12,二级安装槽12内固定连接有折流板13,折流板13的内壁套设有分流管7;能够对分流管7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上壳体8内设置有隔热板83,隔热板83将上壳体8的内壁分隔为进料腔室84和出料腔室85,上壳体8的外表面且位于进料腔室84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81,上壳体8的外表面且位于出料腔室85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82。
29.能够通过隔热板83将进料腔室84与出料腔室85内的介质进行隔开,防止进料腔室84内的介质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出料腔室85内,使得出料腔室85内的介质温度上升,进而降低冷却效果。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板11的底端开设有限位槽111,l型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限位块21与限位槽111相适配。
31.便于将螺旋管5插入到分流盘6内,进行快速安装。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管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预冷却腔室3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101,管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反应腔室4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102;便于管体1内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将介质中的热能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带走。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板11与折流板1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密封垫14;能够增强管体1的密封性。
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密封垫14的材质采用耐热性材料;能够延长密封垫14的使用寿命。
3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折流板13和安装板11与分流管7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级密封圈15,一级密封圈15的横截面呈扁平状结构;能够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密封性。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l型板2与螺旋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二级密封圈16,二级密封圈16的横截面呈扁平状结构;能够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密封性。
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级密封圈15和二级密封圈16的材质均采用耐热性材料;能够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密封圈变形,从而失去密封效果。
38.工作原理:当使用者需要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冷却液从进水口101排入到预冷却腔室3内,然后冷却液从排水孔22流入到反应腔室4内,再从出水口102流出到蓄水池内进行循环使用,等出水口102处有冷却液流出时,将介质从进料口81排入到进料腔室84内,然后
介质从进料腔室84流入到螺旋管5内,使得介质与预冷却腔室3内的冷却液通过热交换的方式进行初步冷却,同时,能够通过螺旋管5减缓介质的流速,延长冷却液与介质的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然后介质从螺旋管5流入到分流盘6内,再从分流盘6依次分流到多组分流管7内,然后介质与反应腔室4内的冷却液进行二次冷却,可以通过分流管7减小介质的流径,能够对螺旋管5内的介质进行分流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将该装置作为分体式,便于对内部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使用方便。
39.当介质的冷却效果降低时,需要对螺旋管5和分流管7进行清洗,首先将下壳体9拆卸下来,然后将多组分流管7单独拔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将分流管7插回原位,然后将下壳体9安装回原位;接着,将上壳体8拆卸下来,然后将安装板11从一级安装槽10内取出,便可以将螺旋管5取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可以通过安装板11底端的限位槽111对准限位块21将安装板11安装回一级安装槽10内,然后将上壳体8安装回原位即可继续使用,从而能够将螺旋管5和分流管7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清洗,便于清理,可以减少维护时间,提高清理效果。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