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通风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2.在实验室和工业厂房中,通风系统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带有净化功能的通风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一些老旧实验室和厂房纷纷加装带有净化功能的通风系统。在实际施工中,经常发生室内污染源的位置离原通风口位置较远的情况,施工方常需要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而受制于吊顶上部已有部分旧设备或吊顶上部本身空间就不足,新通风系统的安装或改造往往并不方便。
3.相关技术中,公开号cn2037851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通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机、进风口设于天花板的支进风管道、连接支进风管道的主进风管道、排风口设于天花板的第一支排风管道、连接第一支排风管道的主排风管道,全热交换机分别与主进风管道、主排风管道连接,还包括排风口设于室内的第二支排风管道,所述第二支排风管道的尾端连接有管道排风机,所述管道排风机的出风口连接主排风管道。通过本通风系统,减小了距离地面1000mm高度以下的风压及补充排出的1500mm高度以下的污染空气,有效解决了打印机异味及点钞机尘埃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排放;有效解决了因空间密封而导致风压增大时,新风不能送达室内空间底部的问题。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吊顶上部和夹层等位置空间狭窄,传统的镀锌钢板风道和pvc风管不适合在狭窄空间中布置和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改善通风系统不便于在吊顶和夹层等狭窄空间中布置和施工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包括穿设于吊顶或隔板的第一通风管道,第一通风管道一端连接有柔性管道,柔性管道内设置有多个能够控制柔性管道变形的支撑组件,柔性管道远离第一通风管道一端连接有排风机。
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施工时,工人通过支撑组件控制柔性管道呈扁平状,扁平状的柔性管道便于工人在狭窄空间中安装通风系统,便于最大化的利用吊顶或夹层中的空间;在狭窄空间中放置好扁平的柔性管道后,工人通过支撑组件控制柔性管道膨胀复原。
9.优选的,柔性管道内设置有主轴,主轴沿柔性管道长度方向设置,所有支撑组件沿柔性管道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支撑组件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主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均抵接于柔性管道的侧壁,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靠近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拉簧,拉簧给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靠近的力。
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施工时工人按压支撑组件使拉簧处于拉伸状态,此时第一
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靠近并折叠,柔性管道失去支撑呈扁平状;在柔性管道设置到位后,释放拉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复位。
11.优选的,第一支撑杆靠近拉簧一端设置有拉绳,拉绳依次穿过所有第一支撑杆靠近拉簧一端和所有第二支撑杆远离拉簧一端,拉绳呈环形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工人通过拉紧拉绳和松开拉绳来控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折叠和复位,拉绳便于工人狭小的空间里控制支撑组件。
13.优选的,拉簧设置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远离地面的一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设置于第一支撑杆远离地面一端的拉簧有利于支撑因重力下垂的柔性管道的侧壁,降低柔性管道对气流的阻力。
15.优选的,柔性管道包括硅酸盐纤维管。
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硅酸盐纤维管有利于提高柔性管道的耐火性,降低通风系统起火或在火灾中失效的概率。
17.优选的,柔性管道远离第一通风管道一端固定连接有静压箱,静压箱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远离静压箱一端固定连接于排风机。
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静压箱提高气流的静压并降低气流噪音,提高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19.优选的,第二通风管道内固定连接有单向阀。
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单向阀降低第二通风管道外的气体回流进静压箱的概率,降低通风系统发生交叉污染的概率。
21.优选的,第一通风管道内固定连接有防护网,防护网覆盖第一通风管道的截面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防护网降低室内的异物被吸入通风系统的概率,降低通风系统被堵塞的概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工人通过支撑组件控制柔性管道呈扁平状,扁平状的柔性管道便于工人在狭窄空间中安装通风系统,便于最大化的利用吊顶或夹层中的空间;
25.2.工人通过拉紧拉绳和松开拉绳来控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折叠和复位,拉绳便于工人狭小的空间里控制支撑组件;
26.3.设置于第一支撑杆远离地面一端的拉簧有利于支撑因重力下垂的柔性管道的侧壁,降低柔性管道对气流的阻力。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的第一通风管道的剖面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的第二通风管道的剖面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的柔性管道的剖面图;
31.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通风管道;11、防护网;12、风量阀;2、柔性管道;21、硅酸盐纤维管;22、静压箱;23、主轴;3、第二通风管道;31、单向阀;32、排风机;4、支撑组件;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3、拉簧;44、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穿设于吊顶或隔板的第一通风管道1,第一通风管道1内固定连接有防护网11,防护网11覆盖第一通风管道1的截面设置,第一通风管对应防护网11远离地面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风量阀12。防护网11降低室内的异物被吸入通风系统的概率,降低通风系统被堵塞的概率,风量阀12便于工作人员跟进需求便捷的调节通风系统的风量。
35.参照图3和图4,第一通风管道1远离地面一端固定连接有柔性管道2,柔性管道2设置于吊顶上或夹层中,柔性管道2包括硅酸盐纤维管21,硅酸盐纤维管21由硅酸盐纤维毯卷曲制成。柔性管道2利于工人在狭窄的空间中布置和施工通风系统,便于最大化的利用吊顶或夹层中的空间,硅酸盐纤维管21有利于提高柔性管道2的耐火性,降低通风系统起火或在火灾中失效的概率。柔性管道2远离第一通风管道1一端固定连接有静压箱22,静压箱22远离地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通风管道3,第二通风管道3内固定连接有单向阀31,气流由静压箱22流向第二通风管道3,第二通风管道3远离静压箱22一端固定连接有排风机32。静压箱22提高气流的静压并降低气流噪音,提高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和使用舒适度,单向阀31降低第二通风管道3外的气体回流进静压箱22的概率,降低通风系统发生交叉污染的概率。
36.参照图4和图5,柔性管道2内设置有主轴23,主轴23沿柔性管道2长度方向设置,主轴23上设置有多个支撑组件4,所有支撑组件4沿柔性管道2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支撑组件4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主轴23,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的端部均抵接于柔性管道2的侧壁,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远离地面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拉簧43,拉簧43给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相互靠近的力。第一支撑杆41远离地面一端设置有拉绳44,拉绳44依次穿过所有第一支撑杆41远离地面一端和所有第二支撑杆42靠近地面一端,拉绳44呈环形设置。施工时,先将拉绳44拉紧,拉绳44克服拉簧43的力将支撑组件4的高度降低,此时柔性管道2失去支撑呈扁平状,扁平状的柔性管道2便于工人在狭窄空间中安装通风系统;在狭窄空间中放置好扁平的柔性管道2后,切断或松开拉绳44,支撑组件4在拉簧43的作用下复原,柔性管道2在支撑组件4的作用下重新膨胀。设置于第一支撑杆41远离地面一端的拉簧43有利于支撑因重力下垂的柔性管道2的侧壁,降低柔性管道2对气流的阻力。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通风系统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先将拉绳44拉紧,拉绳44克服拉簧43的力将支撑组件4的高度降低,此时柔性管道2失去支撑呈扁平状,扁平状的柔性管道2便于工人在狭窄空间中安装通风系统,便于最大化的利用吊顶或夹层中的空间;在狭窄空间中放置好扁平的柔性管道2后,切断或松开拉绳44,支撑组件4在拉簧43的作用下复原,柔性管道2在支撑组件4的作用下重新膨胀。
38.本技术实施例改善通风系统不便于在吊顶和夹层等狭窄空间中布置和施工的情况。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