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6062发布日期:2022-05-17 10:2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将温度高的热流体与温度低的冷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装置,最典型的板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体结构由换热板片以及板间的胶条组成;
3.而板式换热器中的传热元件,主要用于将吸收的热量传导给低温介质,同时还能将热介质和冷介质隔离,从而保证介质之间的稳定性;
4.目前,现有的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在使用时,由于相邻两组之间通过胶条密封,当胶条出现损坏时,填充在胶条内的介质流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不但导致资源浪费,同时还容易使损坏进行一步扩大,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解决上述板片损坏后及时处理的技术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9.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包括板片以及开设在板片外部的介质孔和换热孔,且介质孔和换热孔的数量均为两组,所述板片的前后两面均开设有凹槽,其中一组凹槽与介质孔连通,另一组凹槽与换热孔连通,所述板片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检测板片是否漏水的检测组件,其中,所述检测组件包含:
10.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形状呈“匚”字形;
11.海绵条,所述海绵条粘接在连接座的前后两侧,且两组海绵条分别与板片的前后面贴合;以及
12.定位器和电池,所述电池和定位器均安装在连接座的内部,且连接座的内壁安装有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所述第一铜片、电池、定位器和第二铜片依次通过导线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多组呈“v”字形的隔条,且介质孔、换热孔以及凹槽的边缘均粘接有橡胶条。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积水槽,所述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分别位于积水槽的两侧。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积水槽的宽度与板片的厚度相等,且积水槽的内壁粘接有绝缘橡胶。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座的长度大于板片的宽度,且板片的厚度和橡胶条的厚度之和等于连接座的厚度。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座两侧内壁均粘接有呈弧形的挤压片,且挤压片的后端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通过弹簧与连接座的外部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杆远离挤压片的一端连接有按压帽,且按压帽的外部设置有防滑螺纹。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挤压片的内壁粘接有防滑垫,且挤压片的内侧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20.(三)有益效果
21.一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检测组件包含: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形状呈“匚”字形;海绵条,所述海绵条粘接在连接座的前后两侧,且两组海绵条分别与板片的前后面贴合;以及定位器和电池,所述电池和定位器均安装在连接座的内部,且连接座的内壁安装有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所述第一铜片、电池、定位器和第二铜片依次通过导线连接通过在连接座的内部两组铜片,且两组铜片之间连接定位器和电池,能够及时的发出信号,方便工作人员合金线及时的修理与更换;
22.二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所述连接座两侧内壁均粘接有呈弧形的挤压片,且挤压片的后端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通过弹簧与连接座的外部连接通过在连接座的两侧设置挤压片,且挤压片后端的支杆与连接座之间连接弹簧,能够降低装置的安装难度,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23.三是通过在连接座的外部设置海绵条,能够将板片泄漏的液体进行回收,提高装置的环保性。
附图说明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5.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图;
26.图2为实施例一中检测组件的结构图;
27.图3为实施例一图2中a的结构放大图;
28.图4为实施例一中连接座的横截面图;
29.图5为实施例一中连接座的局部纵截面图。
30.图例说明:1、板片;2、介质孔;3、换热孔;4、隔条;5、检测组件;51、连接座;52、海绵条;53、挤压片;54、按压帽;55、电池;56、定位器;57、第一铜片;58、第二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
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32.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参照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包括板片以及与板片连接的检测组件,具体说明如下:
33.1-板片
34.板片以及开设在板片外部的介质孔和换热孔,且介质孔和换热孔的数量均为两组,板片的前后两面均开设有凹槽,其中一组凹槽与介质孔连通,另一组凹槽与换热孔连通。通过在板片的前后两侧开设凹槽,使得冷热介质分别被限制在板片的两侧,且将热介质和冷介质的温度交换。
35.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凹槽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多组呈“v”字形的隔条,且介质孔、换热孔以及凹槽的边缘均粘接有橡胶条。通过在凹槽的内部设置隔条,能够对流入到凹槽内部的介质进行缓冲,从而增加温度交换的时间。
36.2-检测组件。
37.板片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检测板片是否漏水的检测组件,其中,检测组件包含:
38.连接座,上述连接座的形状呈“匚”字形;
39.海绵条,上述海绵条粘接在连接座的前后两侧,且两组海绵条分别与板片的前后面贴合;以及
40.定位器和电池,上述电池和定位器均安装在连接座的内部,且连接座的内壁安装有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上述第一铜片、电池、定位器和第二铜片依次通过导线连接。
41.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积水槽,上述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分别位于积水槽的两侧。通过连接板的内部开设集水槽,能够对从板片内部流出的介质进行收据,从而对介质进行回收。
42.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积水槽的宽度与板片的厚度相等,且积水槽的内壁粘接有绝缘橡胶。通过在积水槽的内壁粘接绝缘橡胶,能够避免电流沿着连接座向外传导。
43.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连接座的长度大于板片的宽度,且板片的厚度和橡胶条的厚度之和等于连接座的厚度。通过将板片的厚度和橡胶条的厚度之和设计为与连接座的厚度相等,能够避免连接座安装后,相互影响。
44.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连接座两侧内壁均粘接有呈弧形的挤压片,且挤压片的后端连接有支杆,上述支杆通过弹簧与连接座的外部连接。通过在挤压片的后端设置支杆,且支杆通过弹簧与连接座连接,能够对板片的外壁进行挤压,从而将连接座与板片连接在一起。
45.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支杆远离挤压片的一端连接有按压帽,且按压帽的外部设置有防滑螺纹。通过在支杆远离挤压片的一端连接有按压帽,方便对工作人员手动调整挤压片的位置。
46.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挤压片的内壁粘接有防滑垫,且挤压片的内侧安装有压力传感器。通过在挤压片的内侧设置防滑垫,避免连接座与板片发生相对移动。
47.需要特别指出,通过在挤压片的外部设置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连接座与板片之间贴合的紧密程度。
48.使用时,先将连接座两侧的按压帽向外拉,使得按压帽带动支杆以及连接在支杆外侧的挤压片一起向连接座的内壁方向移动,之后将检测组件套在板片的底部,当连接座
完全套在板片的外部时,松开按压帽,使得挤压片在支杆与连接座之间的弹簧作用下,向连接座内部的板片方向移动,从而将连接座与板片连接在一起,此过操作简单,且不需要使用工具即可完成装置的安装,降低装置的安装难度。
49.当板片之间介质流出时,介质沿着板片向下移动,由于连接座外侧的海绵条与板片的外壁贴合,因此在介质沿着板片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海绵条对介质进行吸收,并向连接座内部的积水槽方向移动,当介质进入到积水槽中时,位于积水槽内部的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通过介质连接在一起,此时,电池内部的电流——第一铜片——介质——第二铜片——定位器——最终流回电池,形成回路,从而使电池的对定位器供电,定位器通电发出信号,之后工作人员便可以通过信号了解,出现故障的传热元件位于哪里,降低检修的难度,避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50.实施例一:
51.基于上述构思,参照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向流板式换热器用传热元件,包括板片1以及开设在板片1外部的介质孔2和换热孔3,且介质孔2和换热孔3的数量均为两组,板片1的前后两面均开设有凹槽,其中一组凹槽与介质孔2连通,另一组凹槽与换热孔3连通,其特征在于:板片1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检测板片1是否漏水的检测组件5,其中,检测组件5包含:
52.连接座51,连接座51的形状呈“匚”字形;
53.海绵条52,海绵条52粘接在连接座51的前后两侧,且两组海绵条52分别与板片1的前后面贴合;以及
54.定位器56和电池55,电池55和定位器56均安装在连接座51的内部,且连接座51的内壁安装有第一铜片57和第二铜片58,第一铜片57、电池55、定位器56和第二铜片58依次通过导线连接。
55.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1所示,凹槽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多组呈“v”字形的隔条4,且介质孔2、换热孔3以及凹槽的边缘均粘接有橡胶条。
56.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2和图5所示,连接座51的内部开设有积水槽,第一铜片57和第二铜片58分别位于积水槽的两侧。
57.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5所示,积水槽的宽度与板片1的厚度相等,且积水槽的内壁粘接有绝缘橡胶。
58.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1所示,连接座51的长度大于板片1的宽度,且板片1的厚度和橡胶条的厚度之和等于连接座51的厚度。
59.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2-4所示,连接座51两侧内壁均粘接有呈弧形的挤压片53,且挤压片53的后端连接有支杆,支杆通过弹簧与连接座51的外部连接。
60.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4所示,支杆远离挤压片53的一端连接有按压帽54,且按压帽54的外部设置有防滑螺纹。
61.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4所示,挤压片53的内壁粘接有防滑垫,且挤压片53的内侧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6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专利所必须的。
6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
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64.以上公开的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专利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