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反射罩组件和取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8345发布日期:2022-09-20 21:28阅读:56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反射罩组件和取暖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一种反射罩组件和一种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在冬天等气温较低的天气下,人们常常通过采用取暖设备提高环境温度,特别是对于办公室环境下,不同人的适应温度不同,常常会采用小太阳等小型取暖设备以局部提高温度,提高特定区域内人群的环境舒适度。而现有小型取暖设备所采用的加热元件均为360
°
的发光元件,大部分热量需要经过反射罩的一次反射后才能被用户有效利用,极大的影响辐射能量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罩组件。
6.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管体;加热元件,设于管体内,且加热元件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加热元件呈片状。
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主要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管体内部的加热元件,其中,管体作为保护加热元件的结构,可防止外力直接与加热元件接触,以发生损坏,而加热元件作为主要的发热体,位于管体内,可保证发光发热的稳定性。具体地,加热元件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随着管体形状的不同,加热元件均可通过管体向外释放光能和热能,需要强调的,通过采用片状的加热元件,极大的提高正反面的面积,而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故而正反两侧面的辐射能量较高,厚度方向的辐射能力较低,在设置加热元件时,将正反面朝向前方,以使得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9.当然,还可说明的是,根据使用需求,可以调整加热元件的正反面的朝向,从而可实现不同的加热效果,而在调整时,只需要简单的转动机构,即可实现,后续更改难度较低,也可有效提高使用体验。
10.可以理解,管体可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设置为长条形,也可以设置为环形。
11.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方案中的加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2.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元件呈蛇形,加热元件包括:第一延伸部,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于管体内;第二延伸部,沿与管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于管体内;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二延伸部相连,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一延伸部相连。
13.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元件在管体内的整体走向为沿管体的延伸方向,更具体地,
在管体内部的布置方式则呈蛇形,加热元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沿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其二为垂直于管体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部,通过限制相互垂直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依次连接,即可实现蛇形的布置方式。采用蛇形的布置方式,可提高加热元件在管体内的填充率,通过提高发热面积以实现提高发光以及发热效率的效果。
14.需要强调的,对于管体而言,其延伸方向以及延伸长度可能存在差异,故而起始端可能为第一延伸部,也可能为第二延伸部,而位于端部的延伸部仅有一端与另一种类型的延伸部进行连接,故而仅需要限制存在一个第一延伸部的两端与第二延伸部相连,且至少存在一个第二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相连即可实现蛇形的布置结构。
15.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存在间隙。
1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制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并不相邻,而是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即存在间隙,可减少相互之间的热量影响,以保证正常的发光发热效率。
17.进一步地,间隙需要不小于0.5mm,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的空间较为宽裕,从而满足正常的散热空间,进而保证正常的发光发热效率。具体地,间隙设定为0.5mm。
18.上述技术方案中,管体的横截面呈矩形,在管体的横截面上,矩形的宽度方向与加热元件的厚度方向相平行。
1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制管体的横截面为矩形,使得管体的形状与加热元件的形状相适配,可减少不必要的管体体积,便于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和使用需求。
20.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管体,并限制管体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与加热元件的厚度方向相平行,以便于通过管体即可直接分辨加热元件前后面的朝向,利于后续的设计和使用调整。
21.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排气孔,设于管体上,且排气孔贯通管体的外壁和内壁。
2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管体上设置排气孔,以便于在外接设备时,将管体内抽真空,同时也便于通过排气口向管体内部填充气体。
23.上述技术方案中,管体的内壁与加热元件之间填充有惰性气体。
2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管体和加热元件内填充惰性气体,一方面可减少被空气中氧气进行氧化的时间,延长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填充气体后还可根据使用需求转变显示颜色。
25.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接线组件,包括两个接线端子,每个接线端子与加热元件的一端相连。
2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接线组件,可实现与外界电源的联通。具体地,接线组件包括两个接线端子,分别连接在加热元件的两端。可以理解,其中一个接线端子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以实现外部电源对加热元件的供电,保证加热元件的正常使用。
27.其中,整个管体以及加热元件通过两个接线端子实现封装,保证密封。
28.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连接件,设于接线端子和加热元件之间;其中,连接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导电棒。
29.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接线端子和加热元件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即接线端子通过连接件连接至加热元件,可有效提高封装强度,具体地,第一导电片可以为镍片,第二导电片可以为钼片,导电棒则可以为钼棒,三个结构之间可以通过压铆的方式进行连接,极大的提高连接强度,简化加工工艺,操作方便。
30.其中,镍片,钼片具有较高的强度,保证封装的稳固,而钼棒则由于其熔点较高,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能力,在高温环境下具有抗氧化能力高和强度大的优点,从而便于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31.上述技术方案中,管体的两端设有连接接口,第二导电片和导电棒设于连接接口内,第一导电片的两端分别与加热元件和第二导电片相连。
3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管体的两端设置专门的连接接口,将第二导电片和导电棒设置在连接接口内,以利于提高连接接口的连接强度以及密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第一导电片设置在加热元件和第二导电片之间,可保证正常的电连接。
3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罩组件,包括:反射罩本体,反射罩本体的一端设有开口;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加热组件;其中,加热组件设于反射罩本体朝向开口的一侧,且加热元件的厚度方向与反射罩本体的轴线方向相平行。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罩组件,包括反射罩本体以及加热组件,由于加热组件内的加热元件呈片状,一般地,可将加热组件设置在反射罩本体的前侧,也即反射罩本体朝向开口的一侧,在此基础上,限制加热元件的厚度沿反射罩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此时加热元件的前后面即朝向前侧,以便于增强对前侧用户或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
35.此外,由于反射罩组件内设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加热组件,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加热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6.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包括:支撑座;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反射罩组件,设于支撑座上。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包括支撑座和反射罩组件,其中,反射罩组件主要用于将热量集中向外反射,以保证所处环境的温度。此外,由于反射罩组件设置在支撑座上,还可根据不同的支撑座实现转动或固定取暖,需要补充的是,取暖设备内设有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反射罩组件,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反射罩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8.需要强调的是,取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太阳、小暖炉等对所处环境可以进行升温的设备。
3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反射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反射罩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42.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43.图4示出了图3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5示出了图3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反射罩组件取消弧面凸起的仿真示意图;
46.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反射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8.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9.100:加热组件;102:管体;1022:连接接口;104:加热元件;1042:第一延伸部;1044:第二延伸部;106:排气孔;108:接线组件;1082:接线端子;109:连接件;1092:第一导电片;1094:第二导电片;1096:导电棒;200:反射罩组件;202:反射罩本体;300:取暖设备;302: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53.实施例一
5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组件100,主要包括管体102以及设置在管体102内部的加热元件104,其中,管体102作为保护加热元件104的结构,可防止外力直接与加热元件104接触,以发生损坏,而加热元件104作为主要的发热体,位于管体102内,可保证发光发热的稳定性。具体地,加热元件104沿管体102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随着管体102形状的不同,加热元件104均可通过管体102向外释放光能和热能,需要强调的,通过采用片状的加热元件104,极大的提高正反面的面积,而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故而正反两侧面的辐射能量较高,厚度方向的辐射能力较低,在设置加热元件104时,将正反面朝向前方,以使得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55.当然,还可说明的是,根据使用需求,可以调整加热元件104的正反面的朝向,从而可实现不同的加热效果,而在调整时,只需要简单的转动机构,即可实现,后续更改难度较低,也可有效提高使用体验。
56.可以理解,管体102可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设置为长条形,也可以设置为如图6的环形。
57.实施例二
5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组件100,主要包括管体102 以及设置在管体102内部的加热元件104,其中,管体102作为保护加热元件104的结构,可防止外力直接与加热元件104接触,以发生损坏,而加热元件104作为主要的发热体,位于管体102内,可保证发光发热的稳定性。具体地,加热元件104沿管体102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随着管体102形状的不同,加热元件104均可通过管体102向外释放光能和热能,需要强调的,通过采用片状的加热元件104,极大的提高正反面的面积,而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故而正反两侧面的辐射能量较高,厚度方向的辐射能力较低,在设置加热元件104时,将正反面朝向前方,以使得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
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59.其中,对于加热元件104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元件104在管体102内的整体走向为沿管体102的延伸方向,更具体地,在管体102 内部的布置方式则呈蛇形,加热元件104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沿管体 102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部1042,其二为垂直于管体102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部1044,通过限制相互垂直的第一延伸部1042和第二延伸部1044依次连接,即可实现蛇形的布置方式。采用蛇形的布置方式,可提高加热元件104在管体102内的填充率,通过提高发热面积以实现提高发光以及发热效率的效果。
60.需要强调的,对于管体102而言,其延伸方向以及延伸长度可能存在差异,故而起始端可能为第一延伸部1042,也可能为第二延伸部1044,而位于端部的延伸部仅有一端与另一种类型的延伸部进行连接,故而仅需要限制存在一个第一延伸部1042的两端与第二延伸部1044相连,且至少存在一个第二延伸部10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042相连即可实现蛇形的布置结构。
61.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1042之间并不相邻,而是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即存在间隙,可减少相互之间的热量影响,以保证正常的发光发热效率。
6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间隙需要不小于0.5mm,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之间的空间较为宽裕,从而满足正常的散热空间,进而保证正常的发光发热效率。
63.更具体地,间隙设定为0.5mm。
64.实施例三
6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组件100,主要包括管体102 以及设置在管体102内部的加热元件104,其中,管体102作为保护加热元件104的结构,可防止外力直接与加热元件104接触,以发生损坏,而加热元件104作为主要的发热体,位于管体102内,可保证发光发热的稳定性。具体地,加热元件104沿管体102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随着管体102形状的不同,加热元件104均可通过管体102向外释放光能和热能,需要强调的,通过采用片状的加热元件104,极大的提高正反面的面积,而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故而正反两侧面的辐射能量较高,厚度方向的辐射能力较低,在设置加热元件104时,将正反面朝向前方,以使得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66.其中,如图5所示,管体102的横截面为矩形,使得管体102的形状与加热元件104的形状相适配,可减少不必要的管体102体积,便于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和使用需求。
67.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管体102,并限制管体102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与加热元件104的厚度方向相平行,以便于通过管体102 即可直接分辨加热元件104前后面的朝向,利于后续的设计和使用调整。
68.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在管体102上还设置排气孔106,以便于在外接设备时,将管体102内抽真空,同时也便于通过排气口向管体102内部填充气体。
6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管体102和加热元件104内填充惰性气体,一方面可减少被空气中氧气进行氧化的时间,延长加热元件104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填充气体后还可根据使用需求转变显示颜色。
70.实施例四
7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组件100,主要包括管体102以及设置
在管体102内部的加热元件104,其中,管体102作为保护加热元件104的结构,可防止外力直接与加热元件104接触,以发生损坏,而加热元件104作为主要的发热体,位于管体102内,可保证发光发热的稳定性。具体地,加热元件104沿管体102的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随着管体102形状的不同,加热元件104均可通过管体102向外释放光能和热能,需要强调的,通过采用片状的加热元件104,极大的提高正反面的面积,而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故而正反两侧面的辐射能量较高,厚度方向的辐射能力较低,在设置加热元件104时,将正反面朝向前方,以使得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72.进一步地,还设置有接线组件108,可实现与外界电源的联通。具体地,接线组件108包括两个接线端子1082,分别连接在加热元件104的两端。可以理解,其中一个接线端子1082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以实现外部电源对加热元件104的供电,保证加热元件104的正常使用。
73.其中,整个管体102以及加热元件104通过两个接线端子1082实现封装,保证密封。
7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接线端子1082和加热元件104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109,即接线端子1082通过连接件109连接至加热元件104,可有效提高封装强度,具体地,第一导电片1092可以为镍片,第二导电片 1094可以为钼片,导电棒1096则可以为钼棒,三个结构之间可以通过压铆的方式进行连接,极大的提高连接强度,简化加工工艺,操作方便。
75.其中,镍片,钼片具有较高的强度,保证封装的稳固,而钼棒则由于其熔点较高,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能力,在高温环境下具有抗氧化能力高和强度大的优点,从而便于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76.此外,在管体102的两端设置专门的连接接口1022,将第二导电片1094 和导电棒1096设置在连接接口1022内,以利于提高连接接口1022的连接强度以及密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第一导电片1092设置在加热元件104和第二导电片1094之间,可保证正常的电连接。
77.实施例五
78.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反射罩组件200,包括反射罩本体 202以及加热组件100,由于加热组件100内的加热元件104呈片状,一般地,可将加热组件100设置在反射罩本体202的前侧,也即反射罩本体202 朝向开口的一侧,在此基础上,限制加热元件104的厚度沿反射罩本体202 的轴线方向设置,此时加热元件104的前后面即朝向前侧,以便于增强对前侧用户或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
79.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反射罩组件200内设有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00,故而具有上述加热组件100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0.实施例六
81.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取暖设备300,包括支撑座302和反射罩组件200,其中,反射罩组件200主要用于将热量集中向外反射,以保证所处环境的温度。此外,由于反射罩组件200设置在支撑座302上,还可根据不同的支撑座302实现转动或固定取暖,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取暖设备300内设有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反射罩组件200,故而具有上述反射罩组件200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2.需要强调的是,取暖设备300包括但不限于小太阳、小暖炉等对所处环境可以进行
升温的设备。
8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石墨烯加热元件104,该加热元件104为片状结构,密封在石英管中,石英管中填充惰性气体。其中,石墨烯加热管由石墨烯片、石英管、镍片、钼片、钼棒、接线端子1082、瓷头等组成。
84.进一步地,选择石墨烯片作为发热元件;石英管为封装件,将石墨烯片封装到石英管中,封装好后,还要抽真空,并填充惰性气体,故石英管上有排气口;发热元件和接线端子1082连接采用了镍片、钼片、钼棒组成;镍片、钼片、钼棒彼此之间都是通过压铆方式连接而成,且连接部分都在石英管两端压瘪处,连接牢靠。
85.瓷头在钼棒、接线端子1082连接处,起到绝缘作用。
86.在一个更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石墨烯发热元件为片状结构,a为发热元件宽度(类似于发热丝的直径),b为空隙(b≥0.5mm,一般取0.5mm),当发热体发热的有效长度l确定时,可以通过调整a的宽度来确定发热体的功率。一般情况a≥1mm(a太小,发热片容易断裂)。当电压一定,材料阻值和发热体总长度相同的情况下,a越大,发热体总电阻越小,发热体的功率越大。
87.通过上述实施例,石墨烯加热管发热元件为片状结构,正反面面积大,辐射能量占比高,两侧面面积小,辐射能量占比小,将正/反面直接朝向用户,大部分热量直接辐射道用户身上,或者经过反射罩一次反射出来,辐射能量利用率高,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发热体的朝向,实现不同的辐射加热效果。
88.在使用碳钎维发热管作为发热元件时,连接位置加工方式主要是在发热元件与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钼棒与镍片的连接部分采用焊接方式,此方式操作不便,且单点焊接不牢靠。而采用石墨烯发热管作为发热元件时,可直接将发热元件与接线端子间采用压铆方式,操作方便,且连接牢靠。
8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石墨烯加热管包括石墨烯片和石英管,石墨烯片穿在石英管内,石英管起支撑、保护及发热作用。石墨烯加热管利用石墨烯片加热,传热方式为热辐射,穿透力强,发热定向好,石墨烯加热管的特点是外形小巧美观,热传递快,发热定向性好。
9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组件、反射罩组件和取暖设备,通过片状的加热元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将一部分热量会直接向用户辐射,另一部分热量仅需经过一次反射即可向前辐射出,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也提高使用体验。
9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