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2.空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炎热夏天的人们带来了凉爽的空气,使人们在适宜的温度下生活,这样他们的心情、睡眠、工作、学习都处在一个正常的状态。然而,常期在空调屋中的人,容易患上“空调病”。这是由于目前的空调室内机多为一个出风口,送风方式为凉风直吹,凉风直接吹在人身上,使人不舒服,甚至生病。虽然目前有些空调室内机,例如柜机,通过微动电机控制风栅上下、左右摆动来实现扫风功能,但是只能向上下、左右的有限范围内吹风,即只有左、右、前等常规的送风模式,出风方式比较单一,无法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送风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可防止凉风直吹,且可提供不同的送风模式,进而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送风体验。
4.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关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的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包括第一出风口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的前部。所述出风风道设置于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以向所述第一出风口输送气流。
5.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缝隙,每个所述缝隙从其内端向前倾斜延伸至其外端。
6.可选地,所述缝隙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
至 35
°
。所述缝隙的宽度为1.5mm至2.5mm;所述缝隙的数量为12个至14个。
7.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还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壁的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出风风道还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以向所述第二出风口输送气流。
8.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还包括滑板和驱动装置。所述滑板具有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位置和封堵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装置配置成使所述滑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9.可选地,所述出风风道的前导风壁连接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临近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一端。所述出风风道的后导风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端。
10.可选地,包括两个贯流风机,所述出风风道由所述贯流风机的涡壳和涡舌限定出,所述涡舌处于所述涡壳的后侧。
11.可选地,所述滑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处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内侧。所述出风风道的后导风壁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所述滑板的端部的安装槽。所
述滑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时,处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内。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还包括多个竖摆叶,沿所述出风风道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的出口处,每个所述竖摆叶绕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每个所述竖摆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在闭合状态时呈朝外侧拱起的弯曲状。多个所述竖摆叶在闭合状态时封堵所述出风风道。
13.可选地,所述滑板在滑道组件的引导下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所述滑道组件包括第一滑道、第二滑道、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一滑道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道的前端临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前端。所述第二滑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滑道的前端的背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滑道从其前端向后并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延伸其后端。所述滑板的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在所述第一滑道上移动。所述滑板的另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在所述第二滑道上移动。
14.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由于具有两个出风部,两个出风部左右对称设置,每个出风部均包含一个出风口,能够实现环抱送风,可防止凉风直吹,且可提供不同于常规送风模式的环抱送风模式,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送风体验。
15.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由于第一出风口具有多个特殊的缝隙,能够实现环抱送风且为柔风,即形成环抱柔风模式,使用户更加舒服。在环抱柔风模式下,空调风从出风风道吹出,经过竖摆叶的导流作用,最后从空调室内机的两侧出风口吹出,这样使得空调风分别向两侧送风的角度更大。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而言,两侧气流会在中间区域形成两个回流区,身处其中既可以感受舒适柔和的凉风,又可以避免冷风直吹。
1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每个出风部均包含两个出风口,每个出风部的两个出风口分别位于空调室内机的侧壁的前部和前部的一侧,通过调节各个出风口的开启或闭合状态,可实现关闭状态、前送风、双向风、左独立出风、右独立出风、环抱柔风、左独立柔风、右独立柔风八种出风模式。因此,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模式,进而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送风体验。
17.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1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19.图1至图8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八种出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
20.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出风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参照图1至图9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
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2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4.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5.图1至图8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八种出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出风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关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的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第一出风部包括第一出风口和出风风道22。第一出风口设置于壳体10的一个侧壁的前部。出风风道22设置于壳体10内,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以向第一出风口输送气流。工作时,可通过两个出风风道22向两个第一出风口送风,实现环抱送风。环抱送风可防止凉风直吹,且不同于常规的送风模式,进而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送风体验。
2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缝隙 30,每个缝隙30从其内端向前倾斜延伸至其外端。由于第一出风口具有多个特殊的缝隙30,能够实现环抱送风且为柔风,即形成环抱柔风模式,使用户更加舒服。在环抱柔风模式下,空调风从出风风道22吹出,经过竖摆叶70的导流作用,最后从空调室内机的两侧出风口吹出,这样使得空调风分别向两侧送风的角度更大。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而言,两侧气流会在中间区域形成两个回流区,身处其中既可以感受舒适柔和的凉风,又可以避免冷风直吹。进一步地,多个缝隙30排列组合也可使壳体10侧壁更加美观,同时,倾斜的缝隙30也有防尘的效果。
28.优选地,如图9所示,缝隙30为直线型,缝隙30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
至35
°
。缝隙30的宽度为1.5mm至2.5mm,优选为 2mm。缝隙30的数量为12个至14个。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缝隙30为曲线型,缝隙30内端与外端开口大小一致,或者缝隙
30开口为外端小、内端大。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还包括第二出风口23,第二出风口23设置于壳体10的前壁的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出风风道22还与第二出风口23 连通,以向第二出风口23输送气流。第二出风口23的设置,使得空调不仅可以向侧前方吹送空调风,而且可向正前方吹送空调风。
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还包括多个竖摆叶70,沿出风风道22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于出风风道22的出口处,每个竖摆叶70绕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每个竖摆叶70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在闭合状态时呈朝外侧拱起的弯曲状。多个竖摆叶70在闭合状态时封堵出风风道22。竖摆叶70的主要作用是导流和封堵出风风道22。例如,当空调处于柔风模式时,控制竖摆叶70转动到对应位置以引导气流向第一出风口吹送。当空调处于非柔风模式时,控制竖摆叶70 转动到对应位置以引导气流向第二出风口23吹送。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或者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中的一个不需要吹送风时,对应的多个竖摆叶70呈朝外侧拱起的弯曲状,并且封堵对应出风风道22,使得对应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3均没有风吹送。
31.通过调节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3的开启或闭合状态以及调节竖摆叶 70,使得空调处于不同的送风模式,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32.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出风部还包括滑板24和驱动装置。滑板24具有封堵第一出风口的第一位置和封堵第二出风口23的第二位置,也就是说滑板 24可以移动到第一位置封堵第一出风口,也可移动到第二位置封堵第二出风口 23。驱动装置配置成使滑板2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通过控制滑板 24的位置实现调节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3的开启或闭合状态,使得空调处于不同的送风模式。
33.例如,如图1所示,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即处于初始状态时,滑板24 封堵第二出风口23,出风风道22处于封堵状态。此时,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3均没有风吹送。
34.如图2所示,当空调处于前送风模式时,滑板24封堵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23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从第二出风口23正前方吹送。
35.如图3所示,当空调处于双向风模式时,滑板24封堵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23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从第二出风口23侧前方吹送。如图4所示,当空调处于左独立出风模式时,左侧的滑板24封堵左侧的第一出风口,左侧第二出风口23处于开启状态,右侧第二出风口23处于封堵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从左侧第二出风口23侧前方吹送。如图5所示,当空调处于右独立出风模式时,右侧的滑板24封堵右侧的第一出风口,左侧第二出风口23处于封堵状态,右侧第二出风口23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从右侧第二出风口23侧前方吹送。
36.如图6所示,当空调处于环抱柔风模式时,滑板24封堵第二出风口23,第一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通过出风风道22从第一出风口吹送。
37.如图7所示,当空调处于左独立柔风模式时,左侧的滑板24封堵左侧的第二出风口23,左侧第一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通过出风风道 22从左侧第一出风口吹送。如图8所示,当空调处于右独立柔风模式时,右侧的滑板24封堵第二出风口23,右侧第一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调节竖摆叶70,风通过出风风道22从右侧第一出风口吹送。
38.当空调处于前送风、双向风模式时,空调可向前方吹送出大风量,以满足大风量、
快速降温的需求。当空调处于左、右独立出风模式时,空调可向前方一侧吹送出较大的风量,以满足较大风量、快速降温的需求,并且单侧独立出风,使得空调功耗降低,更加环保节能。当空调处于环抱柔风模式时,风分别向左、右两侧送风的角度更大,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而言,两侧气流会在中间区域形成两个回流区,身处其中既可以感受舒适柔和的凉风,又可以避免冷风直吹。当空调处于左、右独立柔风模式时,适用于房间内怕冷怕热者共存且怕冷风直吹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单侧独立出风,使得空调功耗降低,更加环保节能。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个贯流风机50、蒸发器91。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92。出风风道22由贯流风机50的涡壳和涡舌限定出,涡舌处于涡壳的后侧。贯流风机50的涡壳和涡舌以自身结构限定出出风风道22,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无其他冗余部件,更加安全可靠。工作时,在贯流风机50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经过进风口92进入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0内部,与蒸发器91 完成强制对流换热后,形成热交换风,然后经过出风风道22排出。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22的前导风壁41连接于第二出风口23的临近第二出风部的一端,出风风道22的后导风壁42连接于第一出风口的后端。前导风壁41、后导风壁42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3 配合,且出风方便。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板24处于第一位置处时,处于第一出风口的内侧。如图2所示,出风风道22的后导风壁42的连接于第一出风口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滑板24的端部的安装槽60。也就是说,滑板24处于第一位置处时,处于第一出风口的内侧,滑板24一端刚好卡装在安装槽60内。结构紧凑,使得第一出风口不会漏风,且引导风吹向第二出风口23。滑板24处于第二位置处时,处于第二出风口23内。优选地,滑板24厚度与壳体10的前面板厚度相同,可使滑板24的内壁与前面板的内壁平齐,滑板24的外壁与前面板的外壁平齐;滑板24的长度与第二出风口23的长度相适应,以确保前面板上不出现明显的缝隙为依据,这样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前表面更加的美观。并且滑板24刚好完全封堵第二出风口23,使得吹向第一出风口的风不会从第二出风口23泄漏,进而使得空调的制冷效果更好。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滑板24在滑道组件的引导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滑道组件包括第一滑道81和第二滑道82。第一滑道8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滑道81的前端临近对应的第一出风口的前端。第二滑道 82的前端位于第一滑道81的前端的背离第一出风口的一侧,第二滑道82从其前端向后并向第一出风口延伸其后端。滑板24的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83,第一移动结构83在第一滑道81上移动。滑板24的另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移动结构84,第二移动结构84在第二滑道82上移动。
43.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结构83和第二移动结构84均为牵引轮,其中,第一移动结构83为主动轮,第二移动结构84为被动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装置驱动主动轮沿第一滑道81滚动,被动轮被动沿第二滑道82跟随主动轮滚动,进而带动滑板24运动。
44.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