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6876发布日期:2022-06-25 13:4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建筑的通风都是靠打开窗户来实现自然通风,但打开窗户后自然通风使建筑外的空气进入建筑内,建筑内空气的湿度,根据建筑外进入建筑内的空气湿度情况而变化,不便于调节建筑内的湿度情况。
3.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存在建筑内空气的湿度,根据建筑外进入建筑内的空气湿度情况而变化,不便于调节建筑内的湿度情况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8.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包括贯穿墙体安装的通风外壳,所述通风外壳的内中间位置安装有排风扇,所述通风外壳一端安装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排风扇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连接有加湿机构,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安装有第一滤网罩,所述通风外壳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排风扇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连接有除湿机构,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上安装有第二滤网罩。
9.优选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加湿板和第一移动板,所述加湿板安装在通风外壳内,所述加湿板包括加湿板外层和海绵层,所述加湿板外层包裹在海绵层的外表面,所述加湿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在第一电动伸缩杆上,所述第一移动板靠近加湿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移动板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侧与第一通孔相适配。
10.优选的,所述除湿机构包括除湿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除湿板安装在通风外壳内,所述除湿板包括除湿板外层和干燥板,所述除湿板外层包裹在干燥板的外表面,所述除湿板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移动板连接在第二电动伸缩杆上,所述第二移动板靠近除湿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移动板上开设有与第二连接管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侧与第三通孔相适配。
11.优选的,所述通风外壳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储水盒,所述储水盒的顶部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在储水盒的内底部,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在海绵层处,所述软管内设置有棉线。
12.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外壳的顶部另一侧安装有电源箱,所述电源箱内安装有蓄电池和逆变器,所述电源箱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
13.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外壳底部一侧安装有湿度传感器。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
16.(1)在通风外壳内的加湿机构和除湿机构,通过排风扇启动,使外界空气经过第二滤网罩进入通风外壳内,经过加湿机构和除湿机构从第一滤网罩排出,需要加湿时,加湿机构对空气进行加湿,除湿机构不动,需要除湿时,加湿机构不动,除湿机构对空气进行除湿,不需要改变时,加湿机构和除湿机构不动,可根据情况进行湿度的调控。
17.(2)该加湿机构需要加湿时,第一移动板离开加湿板,海绵层吸收足够的水分,空气经过第一通孔,带走海绵层中的水分子,对空气进行加湿,除湿机构需要除湿时,第二移动板离开除湿板,空气经过第三通孔,空气中的水分子被干燥板吸附,对空气进行除湿。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储水盒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加湿机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除湿机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加湿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加湿机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除湿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的除湿机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中:通风外壳1,第一侧板11,第一滤网罩111,第二侧板12,第二滤网罩121,排风扇2,第一电动伸缩杆3,加湿机构4,加湿板41,加湿板外层411,海绵层412,第一通孔413,第一移动板42,第一连接管421,第二通孔422,第二电动伸缩杆5,除湿机构6,除湿板61,除湿板外层611,干燥板612,第三通孔613,第二移动板62,第二连接管621,第四通孔622,储水盒7,软管71,电源箱8,太阳能电池板9,湿度传感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包括贯穿墙体安装的通风外壳1,通风外壳1的内中间位置安装有排风扇2,排风扇2启动使空气流动,通风外壳1一端安装有第一侧板11,第一侧板11靠近排风扇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3,第一电动伸缩杆3连接有加湿机构4,能够对空气进行加湿,第一侧板11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上安装有第一滤网罩111,第一滤网罩111能够拦截空气中灰尘,通风外壳1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侧板12,第二侧板12靠近排风扇2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5,第二电动伸缩杆5连接有除湿机构6,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第二侧板12上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上安装有第二滤网罩121,第二滤网罩121 能够拦截空气中灰尘;
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加湿机构4包括加湿板41和第一移动板42,加湿板41安装在通风外壳1内,加湿板41包括加湿板外层411 和海绵层412,加湿板外层411包裹在海绵层412的外表面,加湿板4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13,第一移动板42连接在第一电动伸缩杆3上,第一移动板 42靠近加湿板41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21,第一移动板42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管421连通的第二通孔422,第一连接管421的外侧与第一通孔413 相适配,第一移动板42与加湿板41配合时,不对空气进行加湿,第一移动板42与加湿板41分离时,对空气进行加湿;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除湿机构6包括除湿板61和第二移动板62,除湿板61安装在通风外壳1内,除湿板61包括除湿板外层611 和干燥板612,除湿板外层611包裹在干燥板612的外表面,除湿板6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613,第二移动板62连接在第二电动伸缩杆5上,第二移动板 62靠近除湿板61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21,第二移动板62上开设有与第二连接管621连通的第四通孔622,第二连接管621的外侧与第三通孔613 相适配,第二移动板62与除湿板61配合时,不对空气进行除湿,第二移动板62与除湿板61分离时,对空气进行除湿;
3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通风外壳1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储水盒7,储水盒7的顶部连接有软管71,软管71的一端在储水盒7的内底部,软管71的另一端在海绵层412处,软管71内设置有棉线,棉线通过虹吸将储水盒7内水向海绵层412输送水;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通风外壳1的顶部另一侧安装有电源箱8,电源箱8内安装有蓄电池和逆变器,电源箱8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9,太阳能电池板9、逆变器和蓄电池配合向该装置供电,且能够在蓄电池中储存电量备用;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通风外壳1底部一侧安装有湿度传感器10,湿度传感器10检测建筑内空气湿度,便于对湿度进行调控。
3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建筑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时,如图1-8 所示,该装置整体由通风外壳1、第一侧板11、第一滤网罩111、第二侧板 12、第二滤网罩121、排风扇2、第一电动伸缩杆3、加湿机构4、加湿板41、加湿板外层411、海绵层412、第一通孔413、第一移动板42、第一连接管421、第二通孔422、第二电动伸缩杆5、除湿机构6、除湿板61、除湿板外层611、干燥板612、第三通孔613、第二移动板62、第二连接管621、第四通孔622、储水盒7、软管71、电源箱8、太阳能电池板9和湿度传感器10组成,太阳能电池板9、逆变器和蓄电池配合向该装置供电,且能够在蓄电池中储存电量备用,排风扇2启动使外界空气经过第二滤网罩121进入通风外壳1内,从第一滤网罩111排出,进行通风,湿度传感器10检测建筑内空气湿度,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3和第二电动伸缩杆5,需要加湿时,除湿板 61与第二移动板62配合,第一电动伸缩杆3收缩使第一移动板42离开加湿板41,海绵层412吸收足够的水分,空气经过第一通孔413,带走海绵层412 中的水分子,对空气进行加湿,需要除湿时,加湿板41与第一移动板42配合,第二电动伸缩杆5收缩使第二移动板62离开除湿板61,空气经过第三通孔613,空气中的水分子被干燥板612吸附,对空气进行除湿,湿度合适不需要调控时,除湿板61与第二移动板62配合,加湿板41与第一移动板42配合,进行通风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