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70600发布日期:2022-07-23 10:3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气增氧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


背景技术: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的海拔普遍偏高,例如西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高于4000米,青藏高原拥又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青藏高原上流动人口也逐渐增多。但是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的人们进入到青藏高原的时候,一时间会很难适应青藏高原上低压、低氧与低温的环境,甚至出现高原反应,严重的影响了工作以及学习。
3.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最主要的是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人呼吸急促,并且会引起头痛和神智不清等症状。二氧化碳在新鲜空气中含量约为0.03%,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内,一般是不会受到危害的,但是如果室内聚集着很多人,而且空气不流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增高,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地区短时间难以适应低氧、低温的环境;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包括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补氧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其中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连接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侧,补氧装置连接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另一侧;
7.补氧装置包括制氧机与连接管道;制氧机通过连接管道与气体混合装置连接;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包括壳体、加热板与二氧化碳吸收板;若干二氧化碳吸收板与若干加热板交错布置在壳体内部,其中,二氧化碳吸收板与壳体内上部连接,加热板与壳体内下部连接;交错布置的二氧化碳吸收板与加热板在壳体内形成s型通道;
8.气体混合装置包括箱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设置在箱体的两侧;第一连接件与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连接,第二连接件与补氧装置连接;箱体内部设置有空腔,第一连接件内部设置有第一气道,第二连接件内部设置有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向上倾斜15
°
~30
°
,第二气道向下倾斜15
°
~30
°
;第一气道连通至箱体空腔,第二气道连通至箱体空腔。
9.进一步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法兰连接,补氧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法兰连接。
10.进一步地,二氧化碳吸收板的主要材料为固态胺。
11.进一步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内设置有吸气风扇,在吸气风扇侧边还设置有过滤板。
12.进一步地,第一气道内设置有加速风扇。
13.进一步地,在箱体内后部设置有扰动风扇,在箱体内前部设置有吹气风扇。
14.进一步地,第一气道的内径大于第二气道的内径。
15.进一步地,箱体的前部设置有防尘罩。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设置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在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内部还设置有加热板,可以将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温并且吸收掉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得室内密闭保温的同时不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的升高从而使得人体的健康受到影响。
18.设置有气体混合装置,气体混合装置是连接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与补氧装置,将过滤掉二氧化碳的室内空气与制氧机产生的高浓度氧气混合。气体混合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内设置有其一气道,第二连接内设置有哦第二气道,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都通向箱体的空腔内,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将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室内空气从第一连接件输送进空腔内,氧气装置将高浓度氧气输送进空腔内,通过扰动装置的搅拌使得吸收了二氧化碳的空气与高浓度的氧气迅速混合,最终被吹气风扇吹到室内进行扩散。使得在对室内进行补氧的时候不会改变室内的舒适度,同时由于在空腔内预先进行了空气与氧气的混合,使得室内不会出现富氧区。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混合装置内部示意图。
22.图中标记:1-壳体,2-加热板,3-过滤板,4-吸气风扇,5-二氧化碳吸收板,6-第一连接件,7-第一气道,8-加压风扇,9-箱体,10-扰动风扇,11-第二连接件,12-第二气道,13连接管,14-制氧机,15-吹气风扇,16-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
25.如图1或图2或图3所示,一种高海拔地区室内增氧设备,包括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补氧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其中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连接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侧,补氧装置连接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另一侧;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吸收掉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补氧装置用于提供氧气。
26.如图1或图2所示,补氧装置包括制氧机14与连接管道13;制氧机14通过连接管道13与气体混合装置连接;制氧机14制造出氧气之后,通过连接管道13传输到气体混合装置之中。
27.如图1或图2所示,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包括壳体1、加热板2与二氧化碳吸收板5;若
干二氧化碳吸收板5与若干加热板2交错布置在壳体1内部,其中,二氧化碳吸收板5与壳体1内上部连接,加热板2与壳体1内下部连接;交错布置的二氧化碳吸收板5与加热板2在壳体1内形成s型通道;室内的空气进入壳体1后,通过s型通道时,加热板2会对室内空气加温,具体加温到20℃~45℃,同时二氧化碳吸收板5会吸收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掉二氧化碳的室内空气进入气体混合装置,用于稀释制氧机14产生的高浓度氧气。
28.如图1或图2所示,气体混合装置包括箱体9、第一连接件6与第二连接件11;第一连接件6与第二连接件11设置在箱体9的两侧;第一连接件6与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连接,第二连接件11与补氧装置连接;箱体9内部设置有空腔,第一连接件6内部设置有第一气道7,第二连接件11内部设置有第二气道12;第一气道7向上倾斜15
°
~30
°
,第二气道12向下倾斜15
°
~30
°
;设置倾斜角度是为让气体从第一气道7以及第二气道12进入箱体9的空腔内后气流会发生旋转,便于气体混合。第一气道7连通至箱体9空腔,第二气道12连通至箱体9空腔。
29.如图1或图2所示,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将室内空气吸收掉二氧化碳之后传输到第一连接件6的第一气道7中,再经过第一气道7传输到气体混合装置的空腔内。制氧机14制造的高浓度氧气同样经过连接管道13进入到第二气道12当中,随后经过第二气道12传输至箱体9的空腔内。被吸收掉二氧化碳的室内空气与高浓度氧气在箱体9的空腔内混合。
3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2或图3所示,壳体1的右侧设置有法兰盘,连接管道13的右侧设置有法兰盘,第一连接件6的左侧设置有法兰盘,第二连接件11的右侧设置有法兰盘。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法兰连接,补氧装置与气体混合装置法兰连接。
31.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二氧化碳吸收板5的主要材料为固态胺,具体的,二氧化碳吸收板5为树脂基固态胺,科学研究表明树脂基固态胺在25摄氏度至40摄氏度左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比较强。
32.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内设置有吸气风扇4,在吸气风扇4侧边还设置有过滤板3。设置吸气风扇4加速室内的空气入二氧化碳过滤装置之中,使得二氧化碳过滤装置及时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设置过滤板3用于过滤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杂质。
33.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气道7内设置有加速风扇8,室内空气通过s型通道后流速大幅度降低,设置加速风扇8,加速被吸收掉二氧化碳的室内空气进入箱体9的空腔内,加速后的空气进入空气后由于惯性的作用会产生旋转,有利于室内空气与高浓度氧气混合。
34.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在箱体9内后部设置有扰动风扇10,在箱体9内前部设置有吹气风扇15,扰动风扇10可以加速室内空气进入箱体9空腔后的旋转,使得室内空气与高浓度氧气混合充分。
35.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第一气道7的内径大于第二气道12的内径,制氧机14制造的氧气浓度比较高,在气体混合装置内进行混合时,所需要的室内空气远大于氧气,所以第一气道7的内径要比第二气道12的内径大,用于在相同时间内流过更多的室内空气。
36.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3所示,箱体9的前部设置有防尘罩16,防止室内的杂质从箱体9空腔的前部进入到空腔内。
37.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吸气风扇4、加速风扇8、扰
动风扇10与吹气风扇15均采用钢筋或者钢条之类固定,节省安装空间。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