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除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0690发布日期:2022-07-01 21:3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空气除湿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除湿系统。


背景技术:

2.转轮除湿机在工作过程中,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并吸附空气中的水汽至转轮装置,将除湿后的空气排至室内,再引入气流并利用加热装置对气流加热至一定温度,高温气流反向吹向转轮装置,从而将转轮装置上吸附的水汽带走,并最终排至室外。现有技术中,仅依靠加热装置对气流进行加热升温,能耗较大。因此,需提出一种能够降低能耗的空气除湿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除湿系统。通过借助冷凝器与气流的热交换对气流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后的气流再经过加热装置进一步加热以达到能够带走转轮装置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从而降低加热装置工作的能耗,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除湿系统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端开设有送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送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排风口;预冷装置,所述预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转轮装置,所述转轮装置贯穿所述隔板,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预冷装置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通过管路闭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的管路上设置有膨胀阀;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送风口;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排风机,所述排风机设置于所述排风口。
5.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预冷装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6.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多块第一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7.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8.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多块第二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9.可选地,所述转轮装置包括:支撑框架;转轮轮体,所述转轮轮体与所述支撑框架
可转动连接;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轮轮体驱动连接,驱动所述转轮轮体转动。
10.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箱体的底部外壁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蒸发风机,所述蒸发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靠近所述蒸发器设置。
12.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靠近所述冷凝器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且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压缩机的管路上设置有阀门。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除湿系统,通过借助冷凝器产生的冷凝热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对气流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后的气流再经过加热装置进一步加热以达到能够带走转轮装置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降低了加热装置的工作能耗。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气除湿系统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空气除湿系统的转轮装置的侧视图。
18.附图标记:
19.1:箱体;2:预冷装置;3:转轮装置;31:支撑框架;32:转轮轮体;33:驱动件;34:转轴;35:传动带;4:制冷装置;41:压缩机;42:冷凝器;43:蒸发器;44:膨胀阀;5:送风机;6:加热装置;7:排风机;8:隔板;9: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11:第一进风口;12:送风口;13:第二进风口;14:排风口;15:第一过滤组件;16:第二过滤组件;17: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气除湿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空气除湿系统的转轮装置的侧视图。
2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空气除湿系统包括箱体1、预冷装置2、转轮装置3、制冷装置4、送风机5、加热装置6和排风机7。
23.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所述箱体1分隔为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所述第一腔体9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所述第一腔体9的第二端开设有送风口12,所述第二腔体10在所述送风口12的同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3,所述第二腔体10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的同一端开设有排风口14;所述预冷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腔体9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转轮装置3贯穿所述隔板8,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且设置于所述预冷装置2朝向所述送风口12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
二腔体10内;,所述制冷装置4包括通过管路闭环连接的压缩机41、冷凝器42和蒸发器43;所述压缩机41与所述蒸发器43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3朝向所述送风口12的一侧;所述冷凝器4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0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3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13的一侧;连接所述冷凝器42与所述蒸发器43的管路上设置有膨胀阀44;所述送风机5设置于所述送风口12;所述加热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0内,且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3与所述冷凝器42之间;所述排风机7设置于所述排风口14。
24.使用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3均连通室外,所述送风口12连通室内,所述排风口14连通室外。在所述送风机12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9,气流经过所述预冷装置2时,与所述预冷装置2进行热交换,温度降低至接近湿度饱和温度,降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气流中的水汽被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3上,除湿后的气流流动至内部有冷媒的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蒸发器43再次进行热交换,使气流温度降低至舒适温度后,由所述送风机5通过所述送风口12送入管道,最终经管道送入室内。
25.同时,在所述排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0,经过所述冷凝器42时,与所述冷凝器42进行热交换,利用所述冷凝器42产生的冷凝热进行升温,升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6,与所述加热装置6进行热交换,气流进一步升温,升温后的气流温度达到了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从而在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时,高温气流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并由所述排风机7通过所述排风口14排出至室外。
26.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除湿系统,通过借助所述冷凝器42产生的冷凝热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对气流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后的气流再经过所述加热装置6进一步加热以达到能够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降低了所述加热装置6的工作能耗。
2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箱体1为空心长方体,所述隔板8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中心位置,将所述箱体1平均分为下部的所述第一腔体9与上部的所述第二腔体10。图1中所述第一腔体9的左端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述第一腔体9的右端开设有所述送风口11,所述送风口11处设置有所述送风机5,所述第二腔体10的右端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13,所述第二腔体10的左端开设有所述排风口14,所述排风口14处设置有所述排风机7。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气流在所述第一腔体9与所述第二腔体10内的流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冷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11的一端,采用水介质进行降温,具体设置为连通外部水源的水盘管,低温水流在水盘管内循环,进而与流经水盘管外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吸收流经气流的热量,使气流降温。所述转轮装置3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中部,下半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上半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0内,所述转轮装置3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吸附水汽的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制冷装置4设置于图1中靠近所述箱体1的右端,同样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膨胀阀44具体设置为电子膨胀阀,通过调节所述膨胀阀44的开启程度,可以调整经所述冷凝器42流入所述蒸发器43的制冷剂的多少,进而调整所述蒸发器43与流经气流的热交换效率,调整最终由所述送风口12排出的气流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6采用电加热器,依靠电能对流经气流进行加热,并将气流加热至足以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加热后的高温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并经所述
排风口14排出至室外。经过所述冷凝器42与所述加热装置6的双重加温后,所述第二腔体10内的气流温度升高,高温气流流经所述转轮装置3,会使所述转轮装置3有一定程度的升温,所述转轮装置3在所述第一腔体9及所述第二腔体10内一直处于转动状态,因此,在所述第一腔体9内,经所述预冷装置2冷却后的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吸附水汽后,气流温度也有一定程度升高,因此,在所述转轮装置3与所述送风口12之间设置有所述蒸发器43,借助所述蒸发器43吸收气流中的热量,使气流降温至舒适温度后,再由所述送风口12排出至室内。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箱体1的形状尺寸、所述转轮装置3的型号规格及所述制冷装置4的型号规格均可以调整,所述预冷装置2可以采用水介质降温以外的其他降温形式,例如循环风冷降温,所述加热装置6也可以采用电加热器以外的其他加热形式。
28.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15,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与所述预冷装置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9的气流先进行粉尘颗粒过滤,去除杂质,再进行后续的除湿过程,既能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送至室内,避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能保护所述第一腔体9内的所有装置免受粉尘颗粒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与所述预冷装置2之间的中间位置,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腔体9的四周内壁均抵接,以对流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的所有气流都进行充分过滤。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第一过滤组件15可以采用任意过滤形式,只要能够过滤粉尘颗粒,进而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送入室内即可。
30.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包括多块第一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的整体结构,便于组装。
31.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沿所述第一腔体9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壁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腔体9的四周内壁均抵接。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过滤规格随粉尘颗粒的粒度大小进行调整,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过滤规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2.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16,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0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3与所述冷凝器42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0的气流先进行粉尘颗粒过滤,去除杂质,再进行后续的升温过程及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过程,能够保护所述第二腔体10内的所有装置免受粉尘颗粒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3与所述冷凝器42之间的大约中间位置,且垂直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内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四周内壁均抵接,以对流经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的所有气流都进行充分过滤。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第二过滤组件16可以采用任意过滤形式,只要能够过滤粉尘颗粒,进而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流经整个所述第二腔体10即可。
34.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包括多块第二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的整体结构,便于组装。
35.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沿所述第二腔体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内壁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0的四周内壁均抵接。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的过滤规格随粉尘颗粒的粒度大小进行调整,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的过滤规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6.可选地,所述转轮装置3包括支撑框架31、转轮轮体32和驱动件33。所述转轮轮体32与所述支撑框架31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33与所述转轮轮体32驱动连接,驱动所述转轮轮体32转动。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转轮装置3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框架3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与所述箱体1大小匹配,转轴34贯穿所述转轮轮体32的轴心,并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31,所述转轮轮体32可绕所述转轴34转动。所述驱动件33选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轮轮体32的周向套设传动带35,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所述传动带35传动,所述传动带35传动带动所述转轮轮体32绕所述转轴34转动,实现所述驱动件33与所述转轮轮体32的驱动连接。所述转轮轮体32由涂有分子筛涂料的薄膜材料绕制而成,薄膜的截面类似瓦楞纸截面,进而加大了相邻薄膜之间的间隙,便于气流流经相邻薄膜之间的间隙时,气流中的水汽充分吸附至薄膜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轮体32用于吸附气流中的水汽,涂料选用适合的a型分子筛,例如3a、4a或5a型分子筛。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支撑框架31的形状尺寸均可以调整,只要能为所述转轮轮体32提供转动支撑即可,所述驱动件33可以采用电机以外的其他驱动装置,所述驱动件33与所述转轮轮体32也可以采用传动带传动以外的其他驱动连接方式。
38.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底座17,所述底座17与所述箱体1的底部外壁连接。设置所述底座17,为所述箱体1提供更好的支撑。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7设置为长方体,设置于图1中所述箱体1的底部,所述底座17的长度与所述箱体1相同。
40.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蒸发风机(未示出),所述蒸发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9内,且靠近所述蒸发器43设置。此种设置,加速了所述蒸发器43处的空气流动,有利于提高气流与所述蒸发器43之间的换热效率。
41.所述蒸发风机可以选用市售的能够满足加速所述蒸发器43处空气流动的任意规格型号。
42.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冷凝风机(未示出),所述冷凝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0内,且靠近所述冷凝器42设置。此种设置,加速了所述冷凝器42处的空气流动,有利于提高气流与所述冷凝器42之间的换热效率。
43.所述冷凝风机可以选用市售的能够满足加速所述冷凝器42处空气流动的任意规格型号。
44.可选地,所述空气除湿系统还包括储液器(未示出),所述储液器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41连接,且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压缩机41的管路上设置有阀门。此种设置,便于为所述制冷装置4补充制冷剂。
45.所述制冷装置4中流动的制冷剂在气液转换过程中会有损耗,所述储液器内储存有制冷剂,能够在损耗到达设定值时,开启所述阀门,为所述制冷装置4补充制冷剂。
46.下面结合图1进一步介绍所述空气除湿系统的工作过程:
47.使用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3均连通室外,所述送风口12连通室内,所述排风口14连通室外。在所述送风机12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9,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5,经过滤作用,气流中的粉尘颗粒被拦截,过滤后的气流经过所述预冷装置2时,与所述预冷装置2进行热交换,温度降低至接近湿度饱和温度,降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气流中的水汽被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3上,除湿后的气流流动至内部有冷媒的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蒸发器43再次进行热交换,使气流温度降低至舒适温度后,由所述送风机5通过所述送风口12送入管道,最终经管道送入室内。
48.同时,在所述排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0,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6,经过滤作用,气流中的粉尘颗粒被拦截,过滤后的气流经过所述冷凝器42时,与所述冷凝器42进行热交换,利用所述冷凝器42产生的冷凝热进行升温,升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6,与所述加热装置6进行热交换,气流进一步升温,升温后的气流温度达到了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从而在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3时,高温气流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并由所述排风机7通过所述排风口14排出至室外。
49.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除湿系统,通过借助所述冷凝器42产生的冷凝热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对气流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后的气流再经过所述加热装置6进一步加热以达到能够带走所述转轮装置3上吸附的水汽的温度,降低了所述加热装置6的工作能耗。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