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7448发布日期:2022-05-11 15:43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柜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空调中的出风组件以及风扇组件安装和拆卸比较麻烦,出风组件的安装效率低,换热效率低;出风不柔和,让人感到不舒适;同时空调柜机的内部结构排布不够紧凑,导致空调柜机的稳定性能不高。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柜机的内部结构排布不够紧凑,导致空调柜机的稳定性能不高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内,所述出风组件包括风道安装体和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风道安装体上,在所述风道安装体上设置安装空间组件,所述安装空间组件包括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结构。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一方面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还会形成三角出风的形式,从而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的中心连线形成等边三角形。
9.该设置一方面等边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柜机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该设置还增大了壳体组件的横截面,使得空调器的下面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摆放更稳定。
10.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可拆卸连接。
11.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12.进一步的,在所述风道安装体上设置卡槽组件,在所述壳体组件上设置卡扣组件,所述卡槽组件与所述卡扣组件相配合使得风道安装体滑动卡接在所述壳体组件上。
13.该设置便于风道安装体与壳体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4.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风道安装体可拆卸连接。
15.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
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16.进一步的,在风道安装体上设置第一旋转安装部,在风扇组件上设置第二旋转安装部,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安装部相配合使得风扇组件旋转卡接在风道安装体上。
17.该设置便于风道安装体与风扇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8.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本体和风扇防护罩,所述风扇本体安装在所述风扇防护罩上,在所述风扇防护罩的内侧设置风扇格栅,在所述风扇格栅上设置凸起散风结构。
19.凸起散风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换热风与自然风发生多次碰撞,进而使得换热风与自然风混合均匀,从而提高空调器出风的柔和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凸起散风结构对气流进行打散扩散,从而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此外,风扇本体吹送的空气经过凸起散风结构后,不会集中直接冲击到前面板上,也就不易与前面板冲击产生噪音,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的噪音。
20.进一步的,所述凸起散风结构的形状设置为球形。
21.该设置可降低风阻,提高空气的流通性能,风速加快,提高风量。
22.进一步的,在所述风扇组件上安装风扇电机,在所述风扇电机上安装电机压盖,所述电机压盖与所述风扇电机可拆卸连接。
23.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2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任意一项使用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
25.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结构,一方面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还会形成三角出风的形式,从而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
27.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在风扇格栅上设置凸起散风结构,凸起散风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换热风与自然风发生多次碰撞,进而使得换热风与自然风混合均匀,从而提高空调器出风的柔和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凸起散风结构对气流进行打散扩散,从而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此外,风扇本体吹送的空气经过凸起散风结构后,不会集中直接冲击到前面板上,也就不易与前面板冲击产生噪音,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的噪音。
28.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风道安装体滑动卡接在壳体组件上,便于风道安装体与壳体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29.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风扇组件旋转卡接在风道安装体上,便于风道安装体与风扇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30.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电机压盖与所述风扇电机可拆卸连接,提高
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安装空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安装空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安装空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安装空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为图1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的部分正视结构示意图;
45.图15为图1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6.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7.图17为图1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8.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道安装体与风扇组件装配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9.图19为图18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0.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防护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防护罩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52.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防护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53.图23为图22中a处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24为图22中a处的放大正视结构示意图;
55.图25为图22中a处的放大正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56.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电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压盖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58.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压盖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59.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电机与电机压盖的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60.附图标记说明:
61.1、空调器;10、壳体组件;12、中框;14、前面板;18、卡扣组件;181、卡扣部;182、导向部;20、前壳体;22、侧面板;24、上面板;26、下面板;30、后壳体;40、热交换器;46、鼓风单
元;50、风扇组件;52、风扇本体;54、风扇电机;541、定位凸起;542、走线部;55、电机压盖;551、第三定位孔;552、走线槽;553、第三安装孔;554、加强凸块;60、风扇防护罩;64、风扇格栅;641、凸起散风结构;6411、第一凸起;6412、第二凸起;6413、第三凸起;642、第一区域;643、第二区域;644、第三区域;65、电机安装部;651、安装柱;72、外罩;73、第二旋转安装部;731、第一卡孔;732、第二卡孔;733、第二安装孔;734、第三卡块;74、第三连接件;75、安装凸边;80、风道安装体;81、第一安装空间;82、第二安装空间;83、第三安装空间;84、避让槽;85、卡槽组件;851、定位部;852、卡槽部;853、安装凸块;86、加强结构;861、第一加强筋;862、第二加强筋;87、把手组件;871、第一把手;872、第二把手;88、安装空间组件;881、第一定位孔;882、限位挡块;883、第二定位孔;884、第一翻边;885、第二翻边;886、第一旋转安装部;8861、第一卡块;8862、第二卡块;8863、第一安装孔;8864、第二加强凸起;8865、限位凸边;8866、第一加强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6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6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64.实施例1
6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柜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空调中的空调柜机的内部结构排布不够紧凑,导致空调柜机的稳定性能不高;出风不柔和,让人感到不舒适;出风组件以及风扇组件安装和拆卸比较麻烦,出风组件的安装效率低。
66.现有技术中申请号cn201980061545.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组件10、热交换器40,位于壳体组件10的内部;以及风扇组件50,位于热交换器40后面。该专利设置分隔构件以及第一流动路径、第二流动路径的设置使得从第一流动路径、第二流动路径吹出的风温差较大,让使用这感到不舒适;在竖直方向上分布三个风扇组件,使得出风不柔和,让人感到不舒适;空调柜机的内部结构排布不够紧凑,导致空调柜机的稳定性能不高;出风组件以及风扇组件安装和拆卸比较麻烦,出风组件的安装效率低。
67.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出风组件,如图1-图29所示,所述出风组件包括风道安装体80和风扇组件50,所述出风组件设置在前面板14与热交换器40之间,如图3所示,所述风扇组件50设置在前面板14的后面,所述风扇组件50设置在热交换器40的前面,在所述出风组件的下方设置鼓风单元46,所述出风组件将从热交换器40里出来的空气、鼓风单元46里吹来的空气进行混合后吹到前面板14。
68.具体的,如图8所示,在风道安装体80的下方设置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便于从鼓风单元46里吹来的空气进入出风组件的内部。
69.具体的,所述出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1的壳体组件10内,所述出风组件包括风道安
装体80和风扇组件50,所述风扇组件50安装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上,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上设置安装空间组件88,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安装空间组件88包括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
70.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一方面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1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此外,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会形成三角出风的形式,正面的吹风感减弱,降低直吹效果,从而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1的舒适性;而且三角出风的形式还可以增大气流扩散范围,提高了空调器1制冷的效果。
71.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组件10形成空调器1的外观。壳体组件10可以包括前面板14、中框12、前壳体20和后壳体30。前壳体20包括位于前面板14和后壳体30之间的一对侧面板22、形成壳体组件10的上表面的上面板24以及形成壳体组件10的下表面的下面板26。在所述壳体组件10上设置空气进口,所述空气进口设置在后壳体30上。
72.具体的,所述风扇组件50包括第一风扇组件、第二风扇组件和第三风扇组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相配合,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相配合,所述第三风扇组件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相配合。
73.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上,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上,所述第三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上。
74.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上的位置不做限定。
75.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上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下侧;或者,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下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上侧;或者,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右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左侧;或者,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左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右侧。
76.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下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上侧。
77.该设置使得空调器1下侧的重量大于上侧,从而使得空调器1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
78.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均处于空调器1的同一高度,可使对应的第二风扇组件、第三风扇组件在壳体组件10内的安装高度相同,即第二风扇组件、第三风扇组件的重心均处于同一高度,从而使得空调器1整体的结构紧凑,重心下移,进而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79.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的大小关系不做限定。
80.更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相等;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还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不相等。
8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相等。
82.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相等,提高了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
83.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等边三角形。
84.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等边三角形,一方面等边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1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柜机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该设置还增大了壳体组件10的横截面,使得空调器1的下面板26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摆放更稳定。
85.具体的,如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10可拆卸连接。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86.更具体的,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与所述壳体组件10可拆卸连接。
87.更具体的,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上设置卡槽组件85,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所述壳体组件10上设置卡扣组件18,所述卡槽组件85与所述卡扣组件18相配合使得风道安装体80滑动卡接在所述壳体组件10上。
88.该设置便于风道安装体8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89.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卡槽组件85包括定位部851和卡槽部852,所述定位部851与所述卡槽部852连通,所述定位部851和卡槽部852设置在安装凸块853上。
90.定位部851的设置对风道安装体8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安装起到定位的作用,还可以将风道安装体80预固定在壳体组件10上。安装凸块853的设置加强了卡槽组件85的结构强度。
91.更具体的,所述定位部851设置为定位槽。
92.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凸块853设置在避让槽84上,如图10所示,所述避让槽84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两侧。该设置为风道安装体8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
93.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所述避让槽84内还设置加强结构86,所述加强结构86包括第一加强筋861和第二加强筋862。该设置加强了风道安装体80的结构强度,也加强了壳体组件10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整体的结构强度。
94.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所述安装凸块853的下方设置第一加强筋861,所述第一加强筋861与所述安装凸块853贴合设置。该设置加强了卡槽组件85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
了风道安装体8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95.具体的,如图12所示,所述卡扣组件18包括导向部182和卡扣部181,所述导向部182与所述卡扣部181连接,所述导向部182与所述卡扣部181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0的内部。
96.所述卡槽部852与所述卡扣部181卡接。
97.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在风道安装体80上设置把手组件87。把手组件87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将风道安装体80安装在壳体组件10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风道安装体80的结构强度。
98.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把手组件87设置在风道安装体80靠近前面板14一侧的的中心位置上。该设置便于风道安装体80在与壳体组件10安装的过程中受力均衡。
99.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把手组件87包括第一把手871和第二把手872,所述第一把手871、第二把手872对称设置在风道安装体80靠近前面板14一侧的中心位置的左右两侧。
100.风道安装体80与壳体组件10安装时,通过把手组件87先把风道安装体80向下放置,使得风道安装体80的定位部851安装在卡扣组件18上进行预固定,然后通过把手组件87将风道安装体80向上滑动,使得所述卡扣部181与所述卡槽部852卡接。
101.风道安装体80从壳体组件10上拆除时,先通过把手组件87将风道安装体80向下滑动,使得所述卡扣部181从所述卡槽部852脱离,这时卡扣组件18进入定位部851,再通过把手组件87将风道安装体80整体向上抬起使得风道安装体80从壳体组件上10拆除。
102.具体的,如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和图19所示,所述风扇组件50与所述风道安装体80可拆卸连接。
103.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104.具体的,如图13所示,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上设置安装空间组件88,所述风扇组件50旋转卡接在安装空间组件88上。
105.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安装空间组件88包括第一定位孔881,在所述第一定位孔881内设置限位挡块882,在所述限位挡块882上设置第二定位孔883。
106.在风扇组件50安装在风道安装体80上的安装空间组件88时,第一定位孔881起到定位的作用,对风扇组件50进行预固定。限位挡块882对风扇组件50的安装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二定位孔883的设置便于风扇本体52从风道安装体80的后侧露出。
107.具体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孔88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883同心设置。第一定位孔881以及第二定位孔883的设置便于热交换器40里出来的空气流动到风道安装体80内。
108.具体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所述第一定位孔881的周边设置第一翻边884。该设置用于加强第一定位孔88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第一翻边884与风扇组件50的外罩72相配合,从而便于风扇组件50安装在风道安装体80上。
109.具体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所述第一翻边884的周边设置第二翻边885。
110.具体的,如图15所示,在风道安装体80上设置第一旋转安装部886,如图17所示,在风扇组件50上设置第二旋转安装部73,如图18和图19所示,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886与所述
第二旋转安装部73相配合使得风扇组件50旋转卡接在风道安装体80上。
111.该设置便于风道安装体80与风扇组件50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12.具体的,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886、第二旋转安装部73的数量不做限定。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6所示,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886、第二旋转安装部73的数量设置为四个。该设置使得旋转角度小于90度,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13.第一旋转安装部886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边885上。该设置用于加强第一旋转安装部886的结构强度。
114.具体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886包括第一卡块8861、第二卡块8862和第一安装孔8863。所述第一安装孔8863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块8861、第二卡块8862之间。
115.更具体的,如图15所示,在所述第一卡块8861靠近第一安装孔8863的一端设置第一加强凸起8866。该设置一方面加强了第一卡块886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抬高了第一卡块8861的高度,便于第一卡块8861与第一卡孔731进行卡接。
116.更具体的,如图15所示,在所述第二卡块8862远离第一安装孔8863的一端设置第二加强凸起8864。该设置一方面加强了第二卡块886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抬高了第二卡块8862的高度,便于第二卡块8862与第二卡孔732进行卡接;还对风扇组件50的第二旋转安装部73的安装凸边75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117.更具体的,如图15所示,在所述第一安装孔8863的周边设置加强装置。
118.更具体的,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旋转安装部886还包括限位凸边8865,所述限位凸边8865设置在第二翻边885上,所述限位凸边8865朝向靠近前面板14的方向延伸。该设置用于加强第一旋转安装部886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第一翻边884与风扇组件50的外罩72相配合,从而便于风扇组件50安装在风道安装体80上。
119.具体的,如图16所示,所述风扇组件50包括风扇本体52和风扇防护罩60。所述风扇本体52设置在所述风扇防护罩60上。
120.更具体的,如图16所示,所述风扇本体52设置在所述风扇防护罩60的内侧。
121.具体的,如图16所示,所述风扇防护罩60包括外罩72,外罩72设置在风扇组件50的外侧。
122.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风扇防护罩60上设置第二旋转安装部73。
123.更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外罩72上设置安装凸边75,在所述安装凸边75上设置第二旋转安装部73。
124.所述第二旋转安装部73包括第一卡孔731、第二卡孔732和第二安装孔733,所述第二安装孔733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孔731、第二卡孔732之间。
125.更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所述第二卡孔732中间设置第三卡块734。该设置一方面加强了第二卡孔73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便于第二卡块8862与第二卡孔732的第三卡块734进行卡接。
126.风扇组件50与风道安装体80在安装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先把风扇组件50放置在风道安装体80上的安装空间组件88的第一定位孔881中,再顺时针旋转风扇组件50上的第二旋转安装部73,使得第一卡块8861与第一卡孔731卡接,第二卡块8862与第三卡块734
卡接;当安装凸边75与第二加强凸起8864相接触时,旋转停止,最后通过第三连接件74穿过第二安装孔733、第一安装孔8863将风扇组件50固定在风道安装体80上。
127.风扇组件50与风道安装体80在拆卸时:先把第三连接件74从第二安装孔733、第一安装孔8863中拆除,再逆时针旋转风扇组件50上的第二旋转安装部73,使得第一卡块8861从第一卡孔731脱离,第二卡块8862与第三卡块734脱离;最后把风扇组件50从第一定位孔881中拿出。
128.具体的,如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在所述风扇防护罩60的内侧还设置风扇格栅64,所述风扇格栅64引导通过风扇本体52流动的空气。如图16所示,风扇格栅64设置在风扇本体52的前侧,以引导由风扇本体52吹送的空气。风扇格栅64的前表面面对前面板14,并且风扇格栅64的后表面面对风扇本体52。即,风扇格栅64可以将前面板14与风扇本体52分隔开。
129.更具体的,如图16所示,从壳体组件10的前面看,风扇格栅64可以从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弯曲。风扇本体52可以具有从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弯曲的叶片。因为风扇格栅64的弯曲方向与风扇本体52的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反,所以当穿过风扇格栅64时,由风扇本体52吹送的空气可进一步直线移动。
130.具体的,如图22、图23、图24和图25所示,在风扇组件50上设置凸起散风结构641。
131.凸起散风结构641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换热风与自然风发生多次碰撞,进而使得换热风与自然风混合均匀,从而提高空调器1出风的柔和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凸起散风结构641对气流进行打散扩散,从而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1的舒适性;此外,风扇本体52吹送的空气经过凸起散风结构641后,不会集中直接冲击到前面板14上,也就不易与前面板14冲击产生噪音,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的噪音。
132.具体的,如图22、图23、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设置在所述风扇格栅64上。
133.具体的,如图23所示,所述风扇格栅64靠近外罩72的一侧设置为第一区域642,所述风扇格栅64的中心区域设置为第二区域643,所述风扇格栅64靠近风扇防护罩60中心的一侧设置为第三区域644。
134.具体的,如图23、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包括第一凸起6411、第二凸起6412和第三凸起6413。所述第一凸起6411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642上,所述第二凸起6412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643上,所述第三凸起6413设置在第二区域643。
135.具体的,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的形状不做限定。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的形状可以设置为棱锥形,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球形。
136.优选的,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散风结构641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球形。球形的设置,可降低风阻,提高空气的流通性能,风速加快,提高风量。
137.所述第一凸起6411的直径设置为d1,所述第二凸起6412的直径设置为d2,所述第三凸起6413的直径设置为d3。
138.具体的,如图23、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第一凸起6411、第二凸起6412和第三凸起6413的大小不做限定。
139.更具体的,第一凸起6411的直径设置为d1=d2*1/2+0.4,第三凸起6413的直径设
置为d3=d2*1/2+d1*1/2。该设置一方面进一步便于换热风与自然风发生多次碰撞,进而使得换热风与自然风混合均匀,从而提高空调器1出风温度的柔和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有利于对气流进行打散扩散,从而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提高空调器1出风速度的柔和性,进而提升空调器1的舒适性;此外还进一步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空气冲击前面板14的噪音。
140.第一安装空间81、第二安装空间82和第三安装空间83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与凸起散风结构641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者共同配合,一方面进一步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提高空调器1出风温度和速度的柔和性,进而提升空调器1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还进一步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空气冲击前面板14的噪音;此外,还可以增大气流扩散范围,提高了空调器1制冷的效果。
141.具体的,如图26、图27、图28和图29所示,在所述风扇组件50上安装风扇电机54,在所述风扇电机54上安装电机压盖55,所述电机压盖55与所述风扇电机54可拆卸连接。
142.该设置使得任意结构损坏时,可将该结构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无需整体进行更换,大大节约维修成本。
143.更具体的,如图26所示,在所述风扇防护罩60上设置电机安装部65,所述风扇电机54安装在电机安装部65内。
144.更具体的,如图26所示,在所述电机安装部65内设置安装柱651,所述安装柱651对称设置在所述风扇电机54的两侧。
145.更具体的,如图26所示,在所述风扇电机54上设置定位凸起541,所述定位凸起541设置在所述风扇电机54上靠近电机压盖55的一侧,所述定位凸起541朝向靠近前面板14的方向延伸设置。该设置一方面便于风扇电机54与电机压盖55的安装,另一方面定位凸起541不被电机压盖55所包覆,便于风扇电机54的散热。
146.更具体的,如图26所示,在所述风扇电机54上还设置走线部542。该设置便于风扇电机54的走线。
147.更具体的,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所述电机压盖55上设置第三定位孔551,所述第三定位孔551与所述定位凸起541相配合。
148.更具体的,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所述电机压盖55上设置第三安装孔553,所述第三安装孔553与所述安装柱651相配合。该设置提高了电机压盖55和风扇电机54的安装稳定性。
149.更具体的,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所述电机压盖55上设置走线槽552,所述走线槽552与所述走线部542相配合。设置便于风扇电机54的走线。
150.在所述第三定位孔551上设置加强凸块554。该设置提高了电机压盖55和风扇电机54的安装稳定性。
151.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一种出风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结构,一方面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的重心下移,不易发生意外倾倒或摆放不稳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还会形成三角出风的形式,从而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
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
15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在风扇格栅上设置凸起散风结构,凸起散风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换热风与自然风发生多次碰撞,进而使得换热风与自然风混合均匀,从而提高空调器出风的柔和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凸起散风结构对气流进行打散扩散,从而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无风感散风效果,进而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此外,风扇本体吹送的空气经过凸起散风结构后,不会集中直接冲击到前面板上,也就不易与前面板冲击产生噪音,有助于降低无风感模式下的噪音。
154.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风道安装体滑动卡接在壳体组件上,便于风道安装体与壳体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55.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风扇组件旋转卡接在风道安装体上,便于风道安装体与风扇组件之间的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56.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电机压盖与所述风扇电机可拆卸连接,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157.实施例2
158.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出风组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还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不相等。
159.更具体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的半径可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半径的1/2。该设置使得空调器1整体的结构紧凑,进而提高空调器1的结构稳定性。
16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82、所述第三安装空间83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右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空间81设置在所述风道安装体80的左侧。
161.该设置还增大了壳体组件10的横截面,使得空调器1的下面板26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摆放更稳定。
162.实施例3
163.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使用如实施例1或实施例2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出风组件。
164.对于所述空调器而言,除了包括所述出风组件结构之外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冷交换器、膨胀阀等其他相关部件,鉴于其相关部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的装配关系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165.所述一种空调器与上述一种出风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66.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