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16466发布日期:2022-06-25 03:2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新风模块中,通常采用打螺钉的方式将蜗壳固定至壳体内,在运行过程中,风扇产生的震动会传递至蜗壳上,而蜗壳会进一步将震动传递至壳体以及空调室外机上,从而引起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其能够降低运行噪音。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新风模块的空调器。
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新风模块,其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
7.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底面上;
8.抽风组件,所述抽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抽风组件包括:
9.蜗壳,所述蜗壳具有吸风口及排风口,所述蜗壳安装于所述弹性连接件上,所述排风口连通至所述出风口;
10.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蜗壳的外侧,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至所述蜗壳内;以及
11.风扇,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并对应设于所述吸风口的位置处。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侧底面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弹性连接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外部;
13.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外周开设有环形卡槽,所述蜗壳的外侧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套设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外,且卡合于所述环形卡槽内。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橡胶件。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口及所述排风口均设于所述蜗壳的底面上,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蜗壳的顶面上。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
17.下半壳,所述吸风口及所述排风口均开设于所述下半壳的底面上,所述连接环设于所述下半壳的外周;以及
18.上半壳,所述上半壳盖合连接于所述下半壳上,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上半壳的顶面上。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半壳与所述上半壳之间采用卡接和/或螺接。
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同一侧设置,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21.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控组件沿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所述蜗壳设于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
2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过线口,所所述过线口与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同一侧设置。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及所述过线口均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上。
2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底面上设有减震垫。
25.一种空调器,其包括:
26.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出风管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
27.其中,所述新风模块通过所述壳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顶部,所述出风管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连,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连。
28.本技术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新风模块用于可拆卸地安装至空调室外机顶部,且新风模块中的蜗壳通过弹性连接件安装至壳体上,而不与壳体直接接触,在运行过程中,弹性连接件能够有效缓冲电机及风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从而大幅度减少传递至壳体上的震动,进而减小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噪音。
附图说明
29.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30.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36.图7是根本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0、新风模块;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定位柱;14、过线口;15、线卡;16、底座;17、上罩;2、弹性连接件;21、环形卡槽;3、抽风组件;31、蜗壳;311、连接环;312、上半壳;313、下半壳;314、吸风口;315、排风口;32、电机;33、第一卡扣;34、第二卡扣;35、连接孔;36、风扇;4、电控组件;5、减震垫;6、过滤组件;20、空调室外机;30、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9.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另外,本技术中,将空调室外机安装于外墙上,将新风模块安装于
空调室外机的顶部,靠近墙壁的一侧为“后”,背离墙壁的一侧为“前”。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40.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41.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
42.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43.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44.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新风模块10,其用于可拆卸安装至空调室外机20的顶部,该新风模块10包括:壳体1、弹性连接件2及抽风组件3,壳体1具有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弹性连接件2安装于壳体1的内侧底面上,抽风组件3设于壳体1内。
45.具体地,抽风组件3包括:蜗壳31、电机32及风扇36,蜗壳31具有吸风口314及排风口315,蜗壳31安装于弹性连接件2上,排风口315连通至出风口12,电机32安装于蜗壳31的外侧,且电机32的输出轴伸入至蜗壳31内,风扇36安装于电机32的输出轴上,并对应设于吸风口314的位置处。
4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蜗壳31通过弹性连接件2安装至壳体1上,而不与壳体1直接接触,也并非如传统那样直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运行过程中,弹性连接件2能够有效缓冲震动,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少传递至壳体1的震动,进而减小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噪音。
4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如图3-图6所示,壳体1的内侧底面上设有定位柱13,弹性连接件2套设于定位柱13外部;弹性连接件2的外周开设有环形卡槽21,蜗壳31的外侧设有连接环311,连接环311套设于弹性连接件2外,且卡合于环形卡槽21内。具体装配过程中,先将蜗壳31、电机32风扇36及弹性连接件2装配成整体,再将该整体放置于壳体1上,使弹性连接件2与定位柱13适配相接即完成装配,装配简单。
48.示例性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弹性连接件2为橡胶件。
49.如图5、图6所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吸风口314及排风口315均设于蜗壳31的底面上,电机32安装于蜗壳31的顶面上,能够合理利用壳体1内的空间。
50.更具体地,继续参阅附图5、6所示,蜗壳31包括:下半壳313及上半壳312,吸风口314及排风口315均开设于下半壳313的底面上,连接环311设于下半壳313的外周,上半壳312盖合连接于下半壳313上,电机32安装于上半壳312的顶面上;具体装配过程为:先将电机32安装于上半壳312上,电机32的输出轴向下伸入至上半壳312下侧,将风扇36安装于电机32的输出轴上,再将上半壳312与下半壳313固定相连,装配简单。
51.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上半壳312的外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卡扣33,在下半壳313的外周相对于各第一卡扣33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卡扣34,第一卡扣33与第二卡扣34配合卡接;另外,在上半壳312的外周、以及下半壳313的外周间隔设置有若干连接孔35,上半壳312与下半壳313之间中各连接孔35配合相对,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上半壳312与下半壳313之间采用卡接与螺接的方式固定相连,保证安装的稳定性,且拆装方便。
5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为了使得各部件紧凑设置于壳体1内,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沿壳体1的同一侧设置,新风模块10还包括:电控组件4,电控组件4与电机32电连接,电控组件4设于壳体1内,电控组件4沿壳体1相对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的一侧设置,蜗壳31设于电控组件4与进风口11之间。电控组件4、抽风组件3及进、出风口12沿横向依次间隔设置,横向空间利用率高,无需整体加高新风模块10的纵向高度。
53.另外,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有过线口14,过线口14与进风口11、出风口12沿壳体1的同一侧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各部件在壳体1内紧凑布置;且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位于电控组件4与过线口之间设有若干线卡15,电控组件4与电机32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且电控组件4还连接有外接电源线,电线及外接电源线卡合于线卡15上,且均沿若干线卡15的布置方向布线,外接线从过线口14穿出。
5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出风口12及过线口均开设于壳体1的底面上,将新风模块10安装于空调室外机20顶部时,设置有进风口11、出风口12及过线口14的一端凸出于空调室外机20的一侧设置,便于接线、接管,且保证进风顺畅,结构紧凑。
5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运行噪音,在壳体1的底面上设有减震垫5;在将新风模块10安装至空调室外机20的顶部时,通过设置于壳体1底面与空调室外机20之间的减震垫5能够进一步缓冲震动。
56.示例性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底座16及上罩17,各功能部件均安装于底座16上,且上罩17盖合于底座16的上方。
57.另外,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的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组件6,在将新风导入至室内前,先经过滤组件6进行过滤、除臭等,保证新风质量。
58.具体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其包括:空调室外机20、空调室内机(附图中未具体示出)、出风管30及如上述任一项的新风模块10;其中,新风模块10通过其壳体可拆卸地安装于空调室外机20的顶部,出风管的一端连接至空调室外机20的出风口处,出风管的另一端连接至空调室外机20。将新风模块10可拆卸安装于空调室外机20上,能够合理利用室外空间来安装新风模块10,且新风模块10作为一种独立结构,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安装或不安装。
59.综上,本技术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及空调器,新风模块10用于可拆卸地安装至空调室外机20的顶部,且新风模块10中,蜗壳31通过弹性连接件2安装至壳体1上,而不与壳体1直接接触,在运行过程中,弹性连接件2能够有效缓冲震动,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少传递至壳体1的震动,进而减小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噪音。
60.本说明书参考附图来公开本技术,并且还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技术,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采用合适的材料以及使用任何结合的方法。本技术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并且包括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实例。只要此类其他实例包括并非不同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字面语言的结构元件,或此类其他实例包含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字面语言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等价结构元件,则此类其他实例应当被认为处于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