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62935发布日期:2022-09-08 00:0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热交换器(100),所述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第一层(10)和多个第二层(20),所述多个第一层(10)分别具有多条作为微通道的第一流路(12),所述多个第二层(20)分别具有多条作为微通道的第二流路(22),并且,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构成层叠体(110),并且液体在所述第一层(10)的所述第一流路(12)和所述第二层(20)的所述第二流路(22)中的一者中蒸发且气体在另一者中冷凝的同时进行热交换,在所述层叠体(110)上形成有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第二液体流通孔(112),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与所述多个第一层(10)各自的多条所述第一流路(12)相通,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与所述多个第二层(20)各自的多条所述第二流路(22)相通,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中的一个或两者中的每一个内布置有分配部件(40、50),所述分配部件(40、50)用于向所述多个第一层(10)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层(20)均匀地分配供给流体,所述流体包括蒸发源的液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部件(40、50)由管部件构成,所述管部件布置在一端构成所述流体的流体流入部(115)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中的一个或两者中的每一个内,在所述管部件与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之间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间隙(116),所述管部件的两端被封闭,且在所述管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靠近所述流体流入部(115)的一端侧和远离所述流体流入部(115)的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返回孔(41、51)和折返孔(42、5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孔(41、51)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折返孔(42、52)的开口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部件(40、50)由管部件构成,所述管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中的一个或两者中的每一个内,在所述管部件与所述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之间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间隙(116),所述管部件的一端构成所述流体的流体流入部(43、53)且另一端被封闭,并且,在所述管部件上沿着长度方向留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开口(44、5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开口(44、54)以所述多个开口(44、54)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另一端侧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开口(44、54)以所述多个开口(44、54)的开口面积随着接近另一端侧而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体(110)以所述多个第一层(10)各自的多条所述第一流路(12)和所述多个第二层(20)各自的多条所述第二流路(2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层(10)和所述第二层(20)内流动的流体均是氟利昂类制冷剂或自然制冷剂。
9.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100)。

技术总结
在热交换器(100),具有多条作为微通道的第一流路(12)的第一层(10)和具有多条作为微通道的第二流路(22)的第二层(20)构成层叠体(110)。在层叠体(110)上形成有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第二液体流通孔(112),第一液体流通孔(111)与多个第一层(10)各自的多条第一流路(12)相通,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与多个第二层(20)各自的多条第二流路(22)相通。第一液体流通孔(111)和第二液体流通孔(112)中的一个或两者中的每一个上布置有分配部件(40、50),分配部件(40、50)用于向多个第一层(10)和/或多个第二层(20)均匀地分配供给流体,所述流体包括蒸发源的液体。括蒸发源的液体。括蒸发源的液体。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豊 沼田光春 广川智己 藤野宏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2.10
技术公布日:2022/9/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