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22858发布日期:2022-05-31 23:0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2.为满足用户的舒适性需求,现有技术公开多种具有除湿和加湿功能的空调装置,其中依托传统的制冷系统的处理方法只能以温度或者湿度的其中之一作为控制目标。在控制过程中,建筑空间容易出现温度超调或者湿度超调的情况,随之必然导致温度或湿度负荷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作为这一问题的改进,转轮吸附脱附可以实现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并且可以实现除湿和加湿功能。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154808c)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加湿装置将圆板状的加湿转轮配置在外壳内。该加湿转轮是将硅胶、沸石、氧化铝等吸附材料成形为例如蜂窝状或多孔多利状而制成,并利用加湿转轮用马达以轴为中心转动。另外,用隔板将外壳内部分割,形成经过加湿转轮各部分的吸湿通道和加湿通道。”为保证湿度调节效果,设置有转轮的空调装置通常安装于室内。空调装置运行时,其中的电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长期噪声会使人疲劳,影响工作和睡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运行模式,在驱动风机和转轮动作的同时,配置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与电机反馈电流对应的校正转速,以使得电机转速与负载匹配,在满足设备运行的基本条件的同时,控制整机的机械噪音最小。
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具备: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和排风口;风机,风机配置为在壳体内形成空气流路,空气流路为:将空气自进风口引入至壳体内并自排风口排出壳体;转轮,转轮包括吸附元件,吸附元件设置于空气流路中,吸附元件部分地与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接触以吸附水分和/或部分地与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接触以脱去水分;电机,电机设置于壳体中;空调装置还具备:转速调整部,转速调整部配置为调整电机的运行转速;空调装置具有第一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与电机反馈电流对应的校正转速。
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蓄水部,蓄水部设置于壳体的侧壁处;蓄水部上形成有蓄水空腔;泵,泵配置为排出蓄水空腔中的水;电机配置为驱动泵。
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运行模式具备:驱动风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
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运行模式具备:驱动风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的边界阈值大于第二电机反馈电流的边界阈值,第一校正转速大于第二校正转速,第一校正转速小于运行转速。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有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
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第一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第二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反馈电流采样部,反馈电流采样部配置为在转速调整部将电机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校正转速或第二校正转速后缩短电机反馈电流的采样周期并按照缩短后的电机反馈电流采样周期采样电机反馈电流。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配置为将室外新风引入壳体。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配置为将处理后的排风自壳体排出至室外。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配置为将室内回风引入壳体。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二排风口,第二排风口配置为将处理后的送风自壳体排出至空调房间。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一风机,第一风机配置在壳体内形成第一空气流路,第一空气流路为:将室外新风自第一进风口引入至壳体,在壳体内处理后的送风自第二排风口排出壳体。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第二风机,第二风机配置在壳体内形成第二空气流路,第二空气流路为:将室内回风自第二进风口引入壳体,在壳体内处理后的排风自第一排风口排出壳体。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全热交换芯体,第一空气流路内的空气和第二空气流路内的空气在全热交换芯体中热交换。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吸附元件部分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中,部分设置于第二空气流路中。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备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压缩机配置为压缩制冷剂;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配置为与第一空气流路内的空气热交换;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配置为与第二空气流路内的空气热交换;和节流装置,节流装置配置为膨胀制冷剂。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第三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压缩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与电机反馈电流对应的校正转速。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具有第四运行模式;第四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压缩机和转轮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在多个校正转速之间调整以使调整后的校正转速与电机反馈电流对应。
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循环还具备第三换热器;全热交换芯体、第一换热器和吸附元件依次布设在第一空气流路中。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第二换热器、吸附元件和第三换热器依次布设在第二空气流路中。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循环还具备旁通支路。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旁通支路与第三换热器并联设置,旁通支路上设置有旁通阀。
28.附图说明
29.图1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空气流路的示意图;图5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的示意图;图6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空气流路的示意图;图7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和第二空气流路的示意图;图8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制冷循环的循环回路示意图;图10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降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是如图10所示的降噪组件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壁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空调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是表示空调装置运行模式的图表;标号说明:10:空调装置;11:壳体;12:第一进风口;13:第二进风口;14:第一排风口;15:第二排风口;16:电器盒;17:全热交换芯体;18:第一风机;19:第二风机;20:第二换热器;21:转轮;22:第三换热器;23:第一换热器;24:压缩机;25:四通阀;26:储液器;27:节流装置;28:旁通支路;29:旁通阀;30:框体组件;31:板元件;32:安装位;33:降噪组件;34:第一壁元件;35:圆形安装槽;36:壁板支架;37:减振元件;38:电机支架;39:承载支架;40:第二壁元件;41:消音腔体;42:驱动电机;43:孔;44:蓄水部;45:泵:46:管元件;47:护板;48:蓄水空腔;49:转速调整部;oa:室外新风;ra:室内回风;sa:室内送风;ea:室外排风;a:第一空气流路;b:第二空气流路。
30.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0的外观主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具备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的壳体11。壳体11中设置有风机。风机由电机和风扇等构成,风机的设置位置将在下文中予以详细介绍。风机配置为在壳体11内形成空气流路。空气流路为,将空气自进风口引入至壳体11内并自排风口排出壳体11,即风机从进风口吸入空气并将空气引导至壳体11内;进一步引导空气使其流过壳体11内的核心处理部件,并将处理后的空气自排风口排出壳体11。
36.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另外,在壳体11内设置有转轮21。转轮21配置为调节空气流路中的空气湿度。转轮21具有吸附元件,吸附元件可以吸附空气流路中的空气中的水分,或者通过蒸发水分再生;容易理解的是,吸附元件中的水分蒸发时(脱附)相应的可以增加空气流路中空气的水分。吸附元件整体上可以通过卷绕或者其它的构型方式支撑圆板形状。通常在圆板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以便于安装轴和/或轴承以实现旋转。吸附元件可以采用多种材质制成,通常为具有气孔的材质,例如分子筛、沸石、纳米碳素球等。转轮21置于空气流路中,转轮21在驱动电机42的驱动下通过齿轮或者皮带轮等部件传动旋转,使得吸附元件部分地与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接触以吸附水分,或者部分地与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接触以脱去水分,或者同时的部分吸附水分,部分脱去水分。
37.当配置为实现部分吸附水分、部分脱去水分的功能时,转轮21配套配置有支架或者隔板(图中未示出)。通过支架或者隔板将吸附元件划分为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其中一者是空气流路中空气通过并吸附水分的区域,另一个是空气流路中空气通过并脱去水分的区域。随着转轮21的旋转,相应的区域交替的切换。
38.在空调装置10中设置有转速调整部49。转速调整部49配置为调整电机的运行转速。即在空调装置10处于正常的湿度调节运行时,转速调整部49可以以优先级更高的方式生成中断,对电机的运行转速进行干预。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空调装置10具有以下的第一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为: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电机反馈电流对应的校正转速;也即,与电机负载对应的校正转速。通过这样的干预运行模式,能够将电机的转速修正为与负载对应的转速,避免电机一直在满负荷状态
下工作,辐射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可以是转轮21的驱动电机,也可以是风机中的电机,还可以是泵45的执行电机。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机也可以同时是转轮21的驱动电机、风机电机和泵45的执行电机。第一运行模式触发启动,触发条件可以基于传感器的检测生成、也可以基于控制终端的输入指令生成,也可以基于远程平台的算法模型生成。
39.壳体11由金属或者其它硬质材料制成,空调装置10的控制芯片设置在电器盒16中。电器盒16固定设置于壳体11的一侧。控制芯片优选由单片机实现,也可以由其它的等效集成电路或者芯片实现。控制芯片具有多路输入输出端口。控制芯片设置在主板上。从硬件角度,转速调整部49的转速控制功能可以由变频器实现。当设置有变频器时,主板上还设置有与变频器匹配的电源电路,以及必要的通信接口。
40.以下对本实施方式采用第一运行模式控制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图14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空调装置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在壳体11的侧壁处设置有蓄水部44以承接壳体11内的冷凝水。蓄水部44以盘装的结构嵌入壳体11的侧壁中。蓄水部44上形成有蓄水空腔48。图14和图15仅为蓄水部44和蓄水空腔48的结构示例,在满足工业设计空间的要求下,蓄水部44和蓄水空腔48也可以形成其它的形态。
41.蓄水空腔48中设置有泵45。泵45由电机驱动。泵45整体设置在护板47之间,泵45与管46的一端连接。管46的另一端伸出至壳体11外侧,以引导排出的水流出壳体11。泵45的执行电机可以是可运行在多个转速档位的电机。蓄水空腔48中设置有排水触发部,排水触发部配置为在蓄水状态满足排水触发条件时触发泵45的执行电机按照运行转速运行进行排水。
42.在本实施方式中,泵45固定在蓄水部44中并通过螺纹固定。
43.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触发部的排水条件可以是流量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或者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满足排水水位。
44.排水触发部还配置为在蓄水状态满足排水终止条件时触发泵45的执行电机停止工作中止排水。排水终止条件可以是流量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或者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低于最小水位。
45.运行转速为允许运行的最高转速。参见图16所示,在应用于泵45的执行电机时,第一运行模式具备两种子模式:其一为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运行转速时,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电流状态。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满水状态转为高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运行转速自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小于运行转速的第一校正转速。
46.其二为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其中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的边界阈值大于第二电机反馈电流的边界阈值。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满水状态转为低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运行转速自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
馈电流区间对应的小于第一校正转速的第二校正转速。
47.壳体11内冷凝水的生成速度不均,在应用于泵45的执行电机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还配置空调装置10具有以下的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也对应的具有两种子模式,其一为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第一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第一校正转速时,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高位残水状态转为低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自第一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48.其二为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第二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流反馈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第二校正转速时,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低位残水状态再次积聚至高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风机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自第二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49.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触发后,在一段时间后开设采样泵45的执行电机实时反馈电流,并进行相应的转速控制。空调装置10还具备反馈电流采样部,反馈电流采样部配置为在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校正转速或第二校正转速后缩短电机反馈电流的采样周期,例如从5分钟(min)缩短为2分钟(min)。高频次的监控电流并按照电流调整转速,使泵45的执行电机的转速始终于排水负荷匹配,在满足排水需要的同时,噪音最小。
5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0也可以仅具备湿度调节作用,对应设置一个进风口和一个排风口,利用一个空气流路实现湿度调节。
51.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0也可以实现温湿度同时调节的功能。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0中空气流路的示意图。空气流路分为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气流路a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气流路b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0中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的示意图。在调节湿度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0还具备调节温度和新风功能。在设置过滤部件、杀菌部件的基础上,空调装置10还可选地具备空气洁净度的调节功能。过滤部件可以选用过滤网。杀菌部件可以选用紫外灯或者其它类似的空气杀菌模块。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3至图7所示,壳体11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第一排风口14和第二排风口15。第一进风口12配置为经由管路连接室外环境,第一排风口14配置为经由管路连接室外环境,第二进风口13配置为经由管路连接空调房间,第二排风口15配置为经由管路连接空调房间。壳体11内,在邻近第二排风口15处设置有第一风机18,在邻近第一排风口14处设置有第二风机19。第一风机18和第二风机19配置为分别形成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第一风机18和第二风机19可以选用轴流风机。
53.参见图1所示,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3可以形成在壳体11的一侧端部。第一排风口14和第二排风口15可以形成在壳体11的另一侧端部。参见图8所示,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3也可以形成在壳体11的两侧,第一排风口14和第二排风口15形成在壳体11的一侧端部。电器盒16设置于第一排风口14和第二排风口15之间。
54.参照图5所示,第一风机18按照设定方向旋转运行时,第一空气流路a为,将室外新
风oa自第一进风口12引入至壳体11,在壳体11内经过温度、湿度的处理后的送风sa自第二排风口15排出壳体11送入空调房间。即第一进风口12配置为将室外新风oa引入壳体11,第二排风口15配置为将处理后的室内送风sa自壳体11排出至空调房间。
55.参照图6所示,第二风机19按照设定方向旋转运行时,第二空气流路b为,将室内回风ra自第二进风口13引入壳体11,在壳体11内处理后的排风ea自第一排风口14排出壳体11。即第二进风口13配置为将室内回风ra引入壳体11,第一排风口14配置为将处理后的室外排风ea自壳体11排出至室外。
56.参照图4和图7所示,第一风机18和第二风机19同时按照设定方向旋转运行时,壳体11内同时形成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
57.参照图3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空调装置10中,另外壳体11中还设置有全热交换芯体17。同时形成的第一空气流路a内的空气和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在全热交换芯体17中热交换。全热交换芯体17配置为利用室内回风ra的余热(也称废热)。全热交换芯体17设置于邻近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3的一端,引入壳体11内的室外新风oa和室内回风ra在全热交换芯体17中热交换。
58.吸附元件部分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a中,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空气流路b中。例如通过隔板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并分别置于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中。通过这种结构,室外新风oa和室内回风ra经过全热交换芯体17进行顺流热质换热。以夏季制冷除湿模式为例,在顺流热质换热后,室外新风oa的温度和绝对湿度均下降,经调节后室外新风oa的状态可以进一步发挥吸附元件的吸湿能力。同时室内回风ra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升高,室内回风ra的状态可以进一步发挥吸附元件的脱附能力。
59.在本实施方式中,另外还设置有制冷循环以对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中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参见图9所示,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24、第一换热器23、第二换热器20和节流装置27,其中,压缩机24配置为压缩制冷剂,第一换热器23配置为与第一空气流路a内的空气热交换。第二换热器20配置为与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热交换。节流装置27配置为膨胀制冷剂。制冷循环包括一些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第一空气流路a和第二空气流路b中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
60.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24,压缩机24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冷媒气体。所排出的冷媒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冷媒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61.节流装置27(以电子膨胀阀为例)使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冷媒,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返回到压缩机24。
62.工作在制冷除湿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3用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0用作冷凝器。工作在制热加湿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3用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0用作蒸发器。第一换热器23和第二换热器20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25。四通阀25参考常规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63.参照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夏季制冷除湿时,全热交换芯体17、第一换热器23和吸附元件的部分(定义为处理部分)依次布设在第一空气流路a中。压缩机24工作使第一换热器23内(此时为蒸发器)处于超低压状态,第一换热器23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
吸收热量。在顺流热质交换后,第一空气流路a内的空气进一步与第一换热器23,即蒸发器热交换,空气遇到蒸发器的低温表面后形成冷凝水,温度和绝对湿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以利于最大化转轮21的吸附能力。第一空气流路a中的空气进一步流过吸附元件的处理部分,其中的水分被吸收,绝对湿度降低。另一方面,全热交换芯体17、第二换热器20和吸附元件的部分(定义为再生部分)依次布设在第二空气流路b中。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24加压后,在第二换热器20(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同样,在顺流热质交换后,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进一步与第二换热器20,即冷凝器热交换,温度升高,绝对湿度不变,相对湿度降低。较低相对湿度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最大化转轮21的脱附能力。第一空气流路a内的空气在被吸附后,绝对湿度降低,吸附过程产生的吸附热将空气加热,温度略微升高后,最后经由第二排风口15送入室内。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在吸附元件被脱附后,绝对湿度升高,脱附过程中空气本身的热量被吸收,温度降低,即可以排出室外。吸附元件的再生部分在脱附过程中得到再生,可以投入下一个循环的除湿运行。
64.与之对应的,冬季制热加湿时,压缩机24工作使第二换热器20内(此时为蒸发器)处于超低压状态,而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24加压后,在第一换热器23(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冬季温度较低的室外新风oa和温度较高的室内回风ra在全热换热芯体内进行顺流热质换热。在顺流热质换热后,室外新风oa温度升高,第一空气流路a内的空气进一步与第一换热器23,即冷凝器热交换,以利于最大化转轮21的脱附能力。第一空气流路a中的空气进一步流过吸附元件的再生部分,吸收吸附元件中的水分完成吸附元件的脱附以及空气的加湿,进一步送入空调房间。另一方面,在顺流热质交换后,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进一步与第二换热器20,即蒸发器热交换,温度降低,第二空气流路b内的空气进一步流过吸附元件的处理部分,其中的水分被吸收,进一步即可排出室外。通过旋转,处理部分在脱附过程中得到再生,可以投入下一个循环的制热加湿运行。
65.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制冷循环还包括第三换热器22。沿空气流路中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三换热器22设置在吸附元件的下游。即全热交换芯体17、第一换热器23和吸附元件依次布设在第一空气流路a中;全热交换芯体17、第二换热器20、吸附元件和第三换热器22依次布设在第二空气流路b中。第三换热器22与第二空气流路b内流动的、被脱附(制冷除湿模式下)的,或者第二空气流路b内流动的、被吸附(制热加湿模式下)的空气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提高整个装置的效率。
66.参见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还具有旁通支路28。旁通支路28与第三换热器22并联设置。旁通支路28上设置有旁通阀29。可以根据空调房间的目标环境温度和目标环境湿度调节旁通阀29的开闭或者开度,也可以根据制冷循环中的系统压力调节旁通阀29的开闭或者开度,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制冷循环中还设置有储液罐26。储液罐26的选型和设计遵循传统空气调节设备中的选型设计原则。
67.压缩机24可选的,设置于壳体11内,或者设置于壳体11外。壳体11整机安装于空调房间中,例如采用吊装的方式安装在天花板内。可以通过管路将第二排风口15连接不同房间的多个送风sa口。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可以独立驱动,即压缩机可以单独控制,以使得制冷循环可以与转轮21同时运行,或者转轮21单独运行。在此种状态下,空调装置10在第一运行模
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具有第三运行模式。
69.第三运行模式为: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与电机反馈电流对应的校正转速。
70.第三运行模式可应用于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转速为允许运行的最高转速。参见图16所示,在应用于泵45的执行电机时,第一运行模式具备两种子模式:其一为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运行转速时,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电流状态。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满水状态转为高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运行转速自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小于运行转速的第一校正转速。
71.其二为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其中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的边界阈值大于第二电机反馈电流的边界阈值。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满水状态转为低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的运行转速自运行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小于第一校正转速的第二校正转速。
72.壳体11内冷凝水的生成速度不均,在应用于泵45的执行电机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还配置空调装置10具有以下的第四运行模式。第四运行模式也对应的具有两种子模式,其一为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第一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第一校正转速时,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高位残水状态转为低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自第一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二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73.其二为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并且通过转速调整部49将电机的第二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流反馈区间对应的第一校正转速。当泵45的执行电机运行在第二校正转速时,若泵45的执行电机的实时反馈电流落入了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则反应出蓄水空腔48中的蓄水状态已经由低位残水状态再次积聚至高位残水状态,对应在驱动第一风机18、第二风机19、压缩机24和转轮21动作的同时,将泵45的执行电机自第二校正转速调整为第一电机反馈电流区间对应的第二校正转速。
74.通过上述改进,对空调装置10工作时的振动噪音进行控制和处理。
75.转轮21通过驱动电机42驱动皮带进行旋转。驱动电机42的选型遵循皮带轮电机的选型准则。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时对低频噪音进行干预,即在驱动电机42外侧还设置有降噪组件33。降噪组件33罩设在驱动电机42外侧。降噪组件33配置为在邻近驱动电机42处形成至少一个消音腔体41。通过这样的结构,驱动电机42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低频异音可以显著减少。尤其是,驱动电机42多形成100hz单频异音,这种结构可以弱化异音的空气传播路径,降低低频噪音对用户神经系统的影响。驱动电机42的外侧形成有用于安
装皮带的圆形固定槽35。圆形固定槽35位于降噪组件33外侧。
76.图10是本实施方式中降噪组件33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中降噪组件33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至图11所示,消音腔体41设置于驱动电机42的侧向两侧,以在水平方向的多个角度均弱化异音的空气传播途径。在壳体11内部空间满足设计需求的条件下,还允许在驱动电机42的后侧和上侧形成消音腔体41。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极大地提高低频噪音的限制效果。
77.具体来说,降噪组件33是将第一壁元件34和第二壁元件40结合在驱动电机42一侧形成消音腔体41。其中第一壁元件34远离驱动电机42设置,第一壁元件34保持连续平整,在隔音的同时起到支撑作用,使得降噪组件33的整体抗折、抗压强度保持在所需水平。第二壁元件40靠近驱动电机42设置,第二壁元件40上开设有若干个孔43。第二壁元件40利用自身的孔43隙,可以吸收低频噪音的能量进行噪音的自身消耗,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第一壁元件34和第二壁元件40共同围成消音腔体41。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驱动电机42的左侧设置一个第一壁元件34和一个第二壁元件40,二者围成一个消音腔体41,在驱动电机42右侧对称设置一个第一壁元件34和一个第二壁元件40,二者围成另一个消音腔体41;从而在驱动电机42的左右两侧分别阻碍低频噪音的传递路径,达到理想的降噪效果。
78.图13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元件40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二壁元件40的设计上,孔43优选呈矩阵阵列分布。孔43的孔径优选在1毫米(mm)至4毫米(mm)之间,例如2毫米(mm)。
79.在第二壁元件40的设计上,其本身厚度优选在1毫米(mm)至3毫米(mm),例如1.5毫米(mm)。
80.在消音腔体41的尺寸设计上,消音腔体41的宽度,即第一壁元件34和第二壁元件40之间的距离优选在5毫米(mm)至70毫米(mm)之间,例如45毫米(mm)。
81.在本实施方式中,降噪组件33安装在框体组件30上。框体组件30设置于壳体11中,框体组件30配置为区隔转轮21。框体组件30还可以进一步区隔其它部件,例如压缩机24、换热器(20、22和23)、储液器26、风机(18和19)等。框体组件30可选的由金属或者硬质高分子材料制成。
82.为承载并制成转轮21、驱动电机42等部件,框体组件30包括板元件31。板元件31用于安装驱动电机42,板元件31连续平整,确保安装后驱动电机42运行平稳,同时驱动电机42附近空气循环畅通,有利于驱动电机42正常散热。板元件31上还形成有转轮21的安装位32。
83.降噪组件33和板元件3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降噪组件33和板元件31之间设置有减振元件37。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等常见连接方式。降噪组件33和板元件31之间设置有减振元件37。通过这种结构,在驱动电机42的运行过程中,即使驱动电机42的转轮21负荷较大,驱动电机42运行产生的振动也可以传递到减振元件37上,进而降低振动传递到板元件31上的辐射低频噪音。
84.在本实施方式中,降噪组件33中还设置有壁板支架36。壁板支架36与第一壁元件34的端部固定连接。壁板支架36保持连续平整。考虑到气流循环以确保驱动电机42散热正常,壁板支架36的高度大于第一壁元件34的高度。降噪组件33的下方悬空,允许空气流动。
85.壁板支架36的下端与板元件3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减振元件37则由减振垫片实现,减振垫片沿与板元件31相同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壁板支架36和板元件31之间。减振垫片由高弹性高黏性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以橡胶为例,其卷曲分子构象变化产生弹性,橡胶
分子间相互作用妨碍分子链的运动,从而表现出黏性阻尼的特点。
86.在本实施方式中,悬空的降噪组件33通过电机支架38和承载支架39保持稳定。其中,电机支架38与驱动电机42固定连接,承载支架39与电机支架38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87.固定连接的承载支架39和电机支架38设置于与壁板支架36相对的一端,固定连接状态下,承载支架39和电机支架38的总体高度与壁板支架36大体一致(考虑减振垫片的形变量),以确保驱动电机42可以安装在水平面上,保持平稳工作,皮带处于正常的张紧状态。
88.电机支架38可设计为壁板支架36类似的连续完整的板状,并与壁板支架36可拆卸地螺栓连接。承载支架39则可设计为c型支架。多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吸收振动能量,优化减振效果。
89.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悬空的降噪组件33也可以直接通过电机支架38保持稳定,即电机支架38与板元件31直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单个部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效果。
90.通过上述结构,驱动电机自身所产生的低频异音,以及电机运转传递到板元件31上导致板元件31收到激励辐射出的低频噪音均可以被吸收,空调装置中驱动电机产生的低频噪音和异音基本消除。
9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