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488873发布日期:2022-06-22 01:0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空气净化器,不论是电净化静电原理还是滤网物理吸附原理来进行净化空气都具有一个痛点问题,即传统的空气净化器虽然可以吸附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但是最终都使得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收集在集尘构件表面,这样会造成后续用户在回收或者清洗集尘构件时有二次感染细菌病毒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空气净化器会在后续给用户带来二次感染细菌病毒的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4.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
5.电源模块;
6.放电模块,用于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
7.集尘杀菌模块,位于流经所述放电模块的空气的下游,包括间隔设置的杀菌部和集尘构件;
8.其中,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集尘模式,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控制所述放电模块放电且控制所述集尘构件吸附带电颗粒的第一控制模式;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杀菌模式,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控制所述杀菌部电离形成对所述集尘构件杀菌的等离子体的第二控制模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部和所述电源模块还被配置为当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所述集尘模式时,所述电源模块控制所述杀菌部与所述集尘构件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所述集尘构件运动的辅助电场。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部相对所述集尘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杀菌部受控仅可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杀菌部受控仅可与所述集尘构件形成所述辅助电场;
11.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所述杀菌模式,所述杀菌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所述集尘模式,所述杀菌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集尘模式时,所述电源模块向所述杀菌部施加处于所述集尘构件的电压和所述放电模块的电压之间的电压。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部包括极板,所述极板具有尖端部;
14.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所述杀菌模式,所述尖端部与所述集尘构件相对,且所述电源模块控制所述尖端部相对所述集尘构件呈高电势,以电离形成对所述集尘构件杀菌的等离子体。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板还具有平板部;
16.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所述集尘模式,所述平板部与所述集尘构件相对,且所述电源模块是否控制所述平板部与所述集尘构件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所述集尘构件运动辅助电场。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部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极板并驱动其相对所述集尘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8.所述极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尖端部与所述集尘构件相对,且所述平板部与所述集尘构件错开;所述极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尖端部与所述集尘构件相错开,所述平板部与所述集尘构件相对。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板相对所述集尘构件可自转地设置,且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下自转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尖端部设于所述平板部在与所述极板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
21.其中,所述平板部在与所述极板的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自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尖端部包括设于所述平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侧面的锯齿部,所述锯齿部沿所述极板的旋转轴线呈锯齿状延伸;
23.和/或,所述尖端部包括设于所述平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侧面的针刺部,所述针刺部沿所述极板的旋转轴线呈条状延伸,且其截面积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递减。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全部所述集尘构件沿与空气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25.相邻两个所述集尘构件之间设有一所述杀菌部。
26.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27.获取空气净化装置的当前模式;
28.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集尘模式,控制电源模块执行控制放电模块放电且控制集尘构件吸附带电颗粒的第一控制模式;
29.当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处于杀菌模式,控制电源模块执行控制杀菌部电离形成对所述集尘构件杀菌的等离子体的第二控制模式。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控制电源模块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31.控制杀菌部切换至第一状态;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杀菌部在所述电源模块的控制下能够电离形成对所述集尘构件杀菌的等离子体。
32.在控制电源模块执行第一控制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33.控制杀菌部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杀菌部在所述电源模块的控制下与所述集尘构件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所述集尘构件运动的辅助电场。
34.上述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集尘模式下,外界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内部,并先后流经放电模块和集尘杀菌模块,最后流出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在流经放电模块时,放电模块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当空气携带带电的颗粒经过集尘杀菌模块时吸附在集尘构件上,如此实现了空气的净化。在杀菌模式下,位于杀菌部附近的空气被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体子流动到集尘构件上并对集尘构件上细菌、病毒进行蚀刻灭活,达到杀菌的效果。在用户使用空气净化装置的集尘模式一段时间需要清洁集尘构件时,可以先启
动空气净化装置的杀菌模式,利用杀菌部对集尘构件进行杀菌,然后再拆卸集尘杀菌模块来进行清洁,防止清洁过程中用户二次感染细菌病毒。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在集尘模式下的示意图;
36.图2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7.图3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装置在杀菌模式下的示意图;
38.图4为图3所示空气净化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杀菌部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
40.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杀菌部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
41.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逻辑控制图;
42.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43.附图标记:
44.100、空气净化装置;10、电源模块;20、放电模块;21、钨丝;30、集尘杀菌模块;31、集尘构件;32、杀菌部;321、极板;321a、尖端部;321b、平板部;40、导线;50、架体;6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1.请参照图1和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电源模块10、放电模块20和集尘杀菌模块30,放电模块20用于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集成杀菌模块位于流经放电模块20的空气的下游,包括间隔设置的杀菌部32和集尘构件31。其中,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电源模块10处于控制放电模块20放电且控制集尘构件31吸附带电颗粒的第一控制模式,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杀菌模式,电源模块10处于控制杀菌部32电离形成对集尘构件31杀菌的等离子体的第二控制模式。
52.电源模块10通过导线40分别与放电模块20、集尘构件31和杀菌部32电连接。电源模块10可以包括直流电源、交流电源、高射频电源等中一种或多种,具体不限定,只要能够在第一控制模式能够控制放电模块20放电且控制集尘构件31吸附带电颗粒,并在第二控制模式下能够控制杀菌部32电离形成对集尘构件31杀菌的等离子体。
53.放电模块20是指在加压(加正压或加负压)状态下能够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电的装置。具体可以是:放电模块20包括钨丝21,钨丝21通高压后尖端放电并电离空气,使空气中产生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中的颗粒结合后使颗粒带电。当然,放电模块20的具体类型在此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够在加压状态下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电即可。
54.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如图1和图2所示),电源模块10处于第一控制模式。在第一控制模式下,电源模块10控制放电模块20放电其控制集尘构件31吸附带电颗粒。具体可以是:电源模块10向放电模块20施加正高压,并将集尘构件31接地(零电势),此时放电模块20加压后可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正电,带正电的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电势更低的集尘构件31流动,最后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实现集尘构件31集尘。还可以是:电源模块10向放电模块20施加负高压,并将集尘构件31接地(零电势),此时放电模块20加压后可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负电,带负电的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电势更高的集尘构件31流动,最后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实现集尘构件31集尘。
55.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杀菌模式(如图3和图4所示),电源模块10处于第二控制模式。在第二控制模式下,电源模块10不向放电模块20加压,并控制杀菌部32进行电离产生能够对集尘构件31上的细菌、病毒等进行蚀刻灭火的等离子体。其中,杀菌部32可以但不限于是等离子发生器件,电源模块10作为等离子发生器件的电源控制其产生等离子体,其产生的等离子释放到空气中对集尘构件31上的细菌、病毒等进行蚀刻灭活处理。等离子发生器件可以选用本领域常用的等离子发生器件,如电弧等离子发生器、高频感应等离子发生器等,其具体类型在此不进行限制和赘述。
56.集尘构件31可以是集尘板、集尘柱、集尘片等,其具体形态在此不进行限定。可理解地,集尘构件31具有导电性。
57.上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在集尘模式下,外界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内部,并先后流经放电模块20和集尘杀菌模块30,最后流出空气净化装置100。空气在流经放电模块20
时,放电模块20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当空气携带带电的颗粒经过集尘杀菌模块30时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如此实现了空气的净化。在杀菌模式下,位于杀菌部32附近的空气被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体子流动到集尘构件31上并对集尘构件31上细菌、病毒进行蚀刻灭活,达到杀菌的效果。
58.在用户使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集尘模式一段时间需要清洁集尘构件31时,可以先启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杀菌模式,利用杀菌部32对集尘构件31进行杀菌,然后再拆卸集尘杀菌模块30来进行清洁,防止清洁过程中用户二次感染细菌病毒。
5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杀菌部32和电源模块10被配置为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时,电源模块10控制杀菌部32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的辅助电场。
60.此时,杀菌部32被配置为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可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在该辅助电场的作用下,可加速空气中的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加速空气中颗粒物质的收集,也有助于提高颗粒物质的收集量,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6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0也可以不控制杀菌部32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当存在辅助电场时可加速集尘构件31集尘,但耗能高些,当不存在辅助电场时集尘效率稍差,但耗能低些,如此方便用户根据实际净化环境进行选择,增加空气净化设备可供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例如,电源模块10控制杀菌部32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的模式为加强集尘模式,电源模块10不控制杀菌部32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的模式为普通集尘模式。
62.辅助电场是在杀菌部32和集尘构件31之间具有电势差时形成。当放电模块20相对集尘构件31呈高电势时,空气中的颗粒带正电,则需要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也呈高电势,以在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使得带正电的颗粒加速朝集尘构件31运动的第一辅助电场。当放电模块20相对集尘构件31呈低电势时,空气中的颗粒带负电,则需要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也呈低电势,以在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使得带正电的颗粒加速朝集尘构件31运动的第二辅助电场。
63.当然,在集尘模式下,电源模块10也可以不控制处于第二状态的杀菌部32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
64.为了实现杀菌部32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既能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又能够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辅助电场,可以杀菌部32的结构可以是在现有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结构上增加在通电状态下可以集尘构件31形成辅助电场的极板321,极板321在杀菌模式下可以不通电。当然,杀菌部32的结构不限于此。
6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图1实施例中杀菌部32处于第二状态,图3实施例中杀菌部32处于第一状态),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的杀菌部32受控仅可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第二状态的杀菌部32受控仅可与集尘构件31形成前述辅助电场。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杀菌模式,杀菌部32处于第一状态,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杀菌部32处于第二状态。
66.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处于第一状态时,其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能够电力形成等离子体,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处于第二状态时,其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能够与集尘构件31形成辅助电场。如此,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或杀菌模式时,可
以利用同等的能耗来控制杀菌部32产生一个效力较强的效果(杀菌或加速集尘),相对在集尘模式和杀菌模式下杀菌部32同时产生两个效果,有助于提高能耗利用率。
6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不排除在在集尘模式和杀菌模式下杀菌部32同时产生两个效果(杀菌和加速集尘)的方案的可行性。
68.示例地,杀菌部32的结构是在现有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结构上增加在通电状态下可以与集尘构件31形成辅助电场的极板321。当仅控制等离子发生器通电时,杀菌部32处于第一状态。当仅控制极板321通电时,杀菌部32处于第二状态。当然,杀菌部3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的具体表现根据杀菌部32的具体构造而定,以上并不是对其限定。例如,在下述实施例中,杀菌部32的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错开而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对时,杀菌部32处于第一状态,杀菌部32的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而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错开时,杀菌部32处于第二状态。
69.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电源模块10向杀菌部32施加处于集尘构件31的电压和放电模块20的电压之间的电压。此时,辅助电场的强度小于放电模块20与集尘构件31之间的电场强度,不仅可降低能耗,还能够减小电场干扰。可选地,电源模块10施加在杀菌部32上的电压为施加在放电模块20上的电压的一半。
7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不排除电源模块10向杀菌部32和放电模块20施加相同电压的可行性。
7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6,杀菌部32包括极板321,极板321具有尖端部321a,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杀菌模式,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抵,且电源模块10控制尖端部321a相对集尘构件31呈高电势,以电离形成对集尘构件31杀菌的等离子体。
72.极板321具有导电性,并与电源模块10电连接。在杀菌模式下,当电源模块10向极板321施加高压时,并使得集尘构件31具有低电势时,极板321上的尖端部321a能够向集尘构件31放电并电离位于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的空气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对集尘构件31上的细菌、病毒蚀刻灭活,达到杀菌的效果。
73.此时,将集尘构件31与极板321组合在一起使用,使得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等离子体,相比直接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作为杀菌部32而言,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74.尖端部321a是指在于集尘构件31相对时,其朝向集尘构件31的一端呈尖刺状,即其端部面积很小。尖端部321a可以呈三棱柱形、针状等,具体不限定。
7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极板321还具有平板部321b,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电源模块10是否控制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的辅助电场。
76.辅助电场是可加速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的电场。当放电模块20相对集尘构件31呈高电势时,空气中的颗粒带正电,则需要极板321相对集尘构件31也呈高电势,以在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使得带正电的颗粒加速朝集尘构件31运动的第一辅助电场。当放电模块20相对集尘构件31呈低电势时,空气中的颗粒带负电,则需要极板321相对集尘构件31也呈低电势,以在极板321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使得带正电的颗粒加速朝集尘构件31运动的第二辅助电场。
77.在集尘模式下,当电源模块10向极板321加压时,由于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各处距离基本相等,在两者之间能够形成各处强度较为均衡
的电场(即辅助电场),在该电场下可加速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
78.需要指出的是,平板部321b包括相对集尘构件31完全平行或相对集尘构件31基本平行。基本平行的情况可以是在平板部321b上具有曲率较小的起伏结构。也就是说,本技术中的平板部321b并不是限定为绝对平面。
79.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杀菌部32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连接基板并驱动其相对集尘构件3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极板321处于第一状态时,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对,且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错开,极板321处于第二状态时,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错开,且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
80.极板321在加压状态下,当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错开且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对,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之间无法形成辅助电场,避免辅助电场对尖端部321a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的影响。极板321在加压状态下,当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错开且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尖端部321a无法向集尘构件31放电而电离两者之间的气体,进而不会因放电影响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之间的辅助电场的稳定性。
81.此时,空气净化装置100在杀菌模式和集尘模式下,极板321仅具有一种效果,有助于避免平板部321b与尖端部321a的加压状态下相互干扰,降低杀菌或加速集尘的效果。
82.具体到实施例中,极板321相对集尘构件31可自转地设置,且在驱动部的驱动下自转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此时,极板321自转时实现了第二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相比移动切换的方式,可降低切换所需的空间,有助于实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小型化。
83.其中,驱动部可以是电机、马达等,当然不限于此。
84.可理解地,集尘杀菌模块30还包括架体50,杀菌部32和集尘构件31间隔安装在架体50上。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方案中,极板321通过轴承60可自转的安装在架体50上。
85.进一步到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尖端部321a设于平板部321b在与极板321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其中,平板部321b在与极板321的旋转轴线及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自身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86.此时,平板部321b的两侧均有尖端部321a,当一个极板321处于两个集尘构件31之间时,同一极板321的尖端部321a可以同时对集尘构件31相对,有助于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成本。同时,平板部321b呈条状,当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对时与集尘构件31的距离相比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时的距离要小,如此有助于降低极板321产生电离效果的电压,节省能耗。
87.进一步到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尖端部321a包括设于平板部321b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的锯齿部,锯齿部沿极板321的旋转轴线呈锯齿状延伸;和/或,尖端部321a包括设于平面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的针刺部,针刺部沿极板321的旋转轴线呈条状延伸,且其截面积沿第一方向逐渐递减。
88.也就是说,尖端部321a可以仅包括设于平板部321b上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相对侧面的两个锯齿部(如图5所示),也可以仅包括设于平板部321b上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相对侧面的两个针刺部(如图6所示),也可以包括设于平板部321b上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面的锯齿部及设于另一侧面的针刺部,具体不限定。
89.以上仅是极板321的可选方式,并不是对其方案的限定。例如平板部321b呈方块
状。
9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集尘构件31包括至少两个,全部集尘构件31沿与空气流动过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集尘构件31之间设有一杀菌部32。
91.与前述实施例结合,全部集尘构件31与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极板321所对应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可理解地,前述极板321所对应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对应极板321而言,当极板321转动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应也转动看待)。
92.如此在集尘杀菌模块30中设置多个集尘构件31及杀菌部32,可以将多个集尘构件31设置为同时集尘,提高净化效率。可以理解地,集尘杀菌模块3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集尘构件31,同样可实现净化及杀菌功能,对于集尘构件31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定。
93.优选地,每一杀菌部32均能够对相邻的两个集尘构件31进行杀菌。如此,可对集尘构件31的多个方向进行杀菌,杀菌效果更好。杀菌部32为等离子体发生器时,可以全面释放等离子体实现相邻两个集尘构件31的杀菌。杀菌部32也可以通过采取上述实施例中的在平板部321b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尖端部321a来实现对相邻两个集尘构件31的杀菌。
94.参照图7,为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控制逻辑图。其中,模式a为集尘模式,模式b为杀菌模式,且杀菌部32的初始状态为与集尘模式对应的第二状态。用户选择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工作模式,若是集尘模式,则判断出不需要转换杀菌部32的状态,电源模块10执行相应的第一控制模式;若是杀菌模式,则先转换杀菌部32的状态,而后电源模块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
95.基于相同的申请构思,请参照图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96.s100、获取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当前模式;
97.s200、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控制电源模块10执行控制放电模块20放电且控制集尘构件31吸附带电颗粒的第一控制模式;
98.s300、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杀菌模式,控制电源模块10执行控制杀菌部32电离形成对集尘构件31杀菌的等离子体的第二控制模式。
99.当前模式可以基于用户的操作获取,利用用户触发模式按钮时生产的电位信息获取。也可以基于预设值来获取。具体不限定。
100.当当前模式是集尘模式时,电源模块10处于第一控制模式。在第一控制模式下,电源模块10控制放电模块20放电其控制集尘构件31吸附带电颗粒。具体可以是:电源模块10向放电模块20施加正高压,并将集尘构件31接地(零电势),此时放电模块20加压后可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正电,带正电的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电势更低的集尘构件31流动,最后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实现集尘构件31集尘。还可以是:电源模块10向放电模块20施加负高压,并将集尘构件31接地(零电势),此时放电模块20加压后可使得空气中的颗粒带负电,带负电的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电势更高的集尘构件31流动,最后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实现集尘构件31集尘。
101.当当前模式时杀菌模式时,电源模块10处于第二控制模式。在第二控制模式下,电源模块10不向放电模块20加压,并控制杀菌部32进行电离产生能够对集尘构件31上的细菌、病毒等进行蚀刻灭火的等离子体。其中,杀菌部32可以但不限于是等离子发生器件,电
源模块10作为等离子发生器件的电源控制其产生等离子体,其产生的等离子释放到空气中对集尘构件31上的细菌、病毒等进行蚀刻灭活处理。等离子发生器件可以选用本领域常用的等离子发生器件,如电弧等离子发生器、高频感应等离子发生器等,其具体类型在此不进行限制和赘述。
102.此时,在集尘模式下,外界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内部,并先后流经放电模块20和集尘杀菌模块30,最后流出空气净化装置100。空气在流经放电模块20时,放电模块20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当空气携带带电的颗粒经过集尘杀菌模块30时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如此实现了空气的净化。在杀菌模式下,位于杀菌部32附近的空气被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体子流动到集尘构件31上并对集尘构件31上细菌、病毒进行蚀刻灭活,达到杀菌的效果。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电源模块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104.控制杀菌部32切换至第一状态;其中,位于第一状态的杀菌部32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能够电离形成对集尘构件31杀菌的等离子体。
105.在控制电源模块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106.控制杀菌部32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位于第二状态的杀菌部32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与集尘构件31之间形成加速带电颗粒朝向集尘构件31运动的辅助电场。
107.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处于第一状态时,其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能够电力形成等离子体,杀菌部32相对集尘构件31处于第二状态时,其在电源模块10的控制下仅能够与集尘构件31形成辅助电场。
108.如此,当空气净化装置100处于集尘模式或杀菌模式时,可以利用同等的能耗来控制杀菌部32产生一个效力较强的效果(杀菌或加速集尘),相对在集尘模式和杀菌模式下杀菌部32同时产生两个效果,有助于提高能耗利用率。
109.具体地,控制杀菌部32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步骤包括:控制驱动部驱动极板321自转至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极板321的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相对;
110.控制杀菌部32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步骤包括:控制驱动部驱动极板321自转至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极板321的平板部321b与集尘构件31相对。
111.此时,极板321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平板部321b和尖端部321a,通过转动极板321来改变平板部321b与尖端部321a与集尘构件31的相对位置,进行实现极板32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
112.平板部321b与尖端部321a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特征,在此不赘述。
113.本技术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100及其控制方法,在集尘模式下,外界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内部,并先后流经放电模块20和集尘杀菌模块30,最后流出空气净化装置100。空气在流经放电模块20时,放电模块20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当空气携带带电的颗粒经过集尘杀菌模块30时吸附在集尘构件31上,如此实现了空气的净化。在杀菌模式下,位于杀菌部32附近的空气被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体子流动到集尘构件31上并对集尘构件31上细菌、病毒进行蚀刻灭活,达到杀菌的效果。在用户使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集尘模式一段时间需要清洁集尘构件31时,可以先启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杀菌模式,利用杀菌部32对集尘构件31进行杀菌,然后再拆卸集尘杀菌模块30来进行清洁,防止清洁过程中用户二次感染细菌病毒。
11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