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2958发布日期:2022-07-13 00:4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0003]
热风设备所涉及领域在各地各行各业当中都占据一席之地,热风设备种类繁多,污染也随之严重,热风设备加热冷风过程中所需燃煤、天然气等燃烧物,燃烧物加热冷风过程燃烧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给空气环境造成很大程度污染,是本领域亟需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
[000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其包括:
[0006]
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金属筒、金属散热器、云母编织高温线、进风口及出风口;
[0007]
所述金属桶的一端设置有冷风进入的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后热风吹出的出风口;
[0008]
所述金属筒内壁固定连接有分散散热的金属散热器,外表面缠绕有一组或多组云母编织高温线;
[0009]
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连接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并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进行加热控制。
[0010]
所述金属散热器为若干组环状结构的金属片构成,每组环状结构的外侧与所述金属筒内壁固定连接。
[0011]
所述若干组环状结构的金属片形成中空的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进入的冷风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时,被所述金属散热器加热;加热后的热风通过所述出风口排出。
[0012]
所述金属散热器的每组环状结构上均设置有若干供气流通过的孔洞。
[0013]
所述金属筒的外层包裹有耐高温保温棉。
[0014]
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缠绕在所述耐高温保温棉外层。
[0015]
单组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对应单组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并能够单独控制加热。
[0016]
两根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连接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上的整流桥一。
[0017]
还包括配电控制柜;所述配电控制柜延伸出的三根火线与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中的整流桥二连接。
[0018]
所述金属桶的外壁包裹套接设置有非金属圆筒;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缠绕在所述非金属圆筒外层。
[0019]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其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金属桶的一端设置有冷风进入的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后热风吹出的出风口;所述金属筒内壁固定连接有分散散热的金属散热器,外表面缠绕有一组或多组云母编织高温线;
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连接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并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进行加热控制。
[0020]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与缠绕耐高温保温棉上的云母编织高温线通电后使金属筒体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金属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使金属产生热能。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金属筒后与金属筒和金属散热器产生的热能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冷风快速加热的效果。金属散热器能够快速将其所吸收的热能散发至周围空气中,当冷风穿过金属筒时冷转热效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7%。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冷转热的方式,达到了绿色产能零排放有害气体,实现了彻底解决传统燃煤、天然气、液化气等通过燃烧加热冷空气过程中所大量产生有害气体的历史。
附图说明
[0021]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2]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4]
附图标记:1:进风口;2:耐高温保温棉;3:金属散热器;4:金属筒;5:出风口;6:云母编织高温线;7:整流桥一;8: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9:整流桥二;10:火线;11:配电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6]
实施例一
[0027]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2,所述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可以包括:
[0028]
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金属筒4、金属散热器3、云母编织高温线6、进风口1及出风口5。
[0029]
金属桶4的一端设置有冷风进入的进风口1,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后热风吹出的出风口5。
[0030]
金属筒4内壁固定连接有分散散热的金属散热器3,外表面缠绕有一组或多组云母编织高温线6。
[0031]
云母编织高温线6连接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并通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进行加热控制。
[0032]
金属散热器3为若干组环状结构的金属片构成,每组环状结构的外侧与所述金属筒4内壁固定连接。
[0033]
若干组环状结构的金属片形成中空的气流通道,进风口1进入的冷风通过所述气
流通道时,被金属散热器3加热;加热后的热风通过所述出风口5排出。
[0034]
金属散热器3的每组环状结构上均设置有若干供气流通过的孔洞。
[0035]
金属筒4的外层包裹有耐高温保温棉2。
[0036]
云母编织高温线6缠绕在所述耐高温保温棉2外层。
[0037]
单组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6对应单组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并能够单独控制加热。
[0038]
两根所述云母编织高温线6连接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上的整流桥一。
[0039]
配电控制柜11延伸出的三根火线10与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中的整流桥二9连接。
[0040]
整流桥一与整流桥二可以是两相整流桥。
[0041]
金属桶4的外壁可以包裹套接设置非金属圆筒;云母编织高温线6缠绕在非金属圆筒外层。非金属圆筒可以设置在金属筒4的外层包裹的耐高温保温棉2 的外层。
[0042]
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冷风加热装置,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8与缠绕耐高温保温棉2上的云母编织高温线6通电后使金属筒4 体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金属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使金属产生热能。冷空气从进风口1进入金属筒4后与金属筒4和金属散热器3产生的热能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冷风快速加热的效果。因为金属散热器3能够快速将其所吸收的热能散发至周围空气中,所以当冷风穿过金属筒4时,冷转热效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7%。
[0043]
本方案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冷转热的方式,达到了绿色产能零排放有害气体,完全实现取代传统大、中、小热风设备在冷风加热过程中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污染。本方案在电热冷风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
[0044]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0045]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0046]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0047]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
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0048]
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0049]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
[005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作出若干改进、修改、和变形,这些改进、修改、和变形都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