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88486发布日期:2022-10-12 15:0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对于木材进行砍伐之后,需要将木材干燥除湿,设置到适宜的湿度。木材除湿干燥的方法比较多,比如炉气加热常规干燥、蒸汽加热常规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以及近年来流行的热水与高温水循环加热的常规干燥等。现在的干燥除湿方式要么需要的时间较长,要么就是在干燥过程中会出现木材裂纹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包括若干干燥除湿单元,所述干燥除湿单元包括邻接设置的加热机构和移出机构;
4.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壳体,加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木材的加热腔体,在加热壳体上设置有朝向加热腔体的微波加热器;
5.所述移出机构包括移出腔体,在移出腔体内设置有风压,在移出腔体上设置有移出通道;
6.所述加热壳体和移出机构内分别设置有进给部。本技术采用加热机构进行加热,移出机构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移出杂质和水质等物质,另一方面则是移出热量,由于微波加热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分内外的同时加热,若出现水份积聚的现象,容易导致木材自身开裂,而采用本技术的处理方式既可以保证干燥效果,还有助于防止木材开裂。另外,本技术实际上可以采用罗列设计的方式,即加热机构-移出机构-加热机构-移出机构
‑……‑
的设计方式,以提高处理能力(木材处理量)和处理效果(避免单次干燥的水含量差距过大导致木材开裂)。
7.优选的,所述进给部包括环形设置的链板,所述链板包括卡接设置的单体,在链板的两侧分别固设有动力链条,在动力链条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单体套接设置,在链板两端分别设有输送辊,所述链板套装在输送辊上,至少一个输送辊与动力电机动力相连,在输送辊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齿轮,动力链条与驱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单体包括单体本体,在单体本体的两侧设有若干连接头,在连接头上设有若干用于穿设支撑杆的连接孔,相邻单体本体的连接头之间交替插装设置。本技术采用该种链条结构,主要是因为在移出机构当中存在风压,风压的存在容易使得承接部发生承接不稳的现象,本技术采用链板作为主体,承压能力非常好,不会因为操作条件的苛刻带来结构的不稳定甚至是损坏。
8.优选的,所述加热壳体的上侧和/或下侧和/或左侧和/或右侧都设置有由微波加热器组成的微波模块;
9.所述移出通道包括位于上方的水汽导出通道以及位于下方的杂质导出通道。杂质导出通道采用链板的方式进行外输即可,水汽导出通道采用在顶部设置排出管道,并将排出管道与负压产生的机构相连通即可。
10.优选的,所述微波模块包括不少于4个微波加热器,所述微波加热器的发射头为矩形;所述微波模块包括呈环形设置的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第四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的长轴和第二加热器、第四加热器的长轴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加热器的长轴和第二加热器、第四加热器的长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第四加热器的中心连线后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第四加热器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加热器,所述中心加热器的发射头为正方形;
11.所述第一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30-40
°
;所述第二加热器和第四加热器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30-40
°
;所述中心加热器的方向垂直朝下设置。本技术对于微波加热器的布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所选用的微波加热器单体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的设计方式在对于木材进行干燥加热时,可以提高10%以上的加热效率,相应的也就是可以节能10%以上,具体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该种方式结合其与木材之间的位置关系,能量均布的效果较好,基本上不产生死角,重复重叠的区域也相对较少。
12.优选的,在加热机构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加热启闭门,在移出机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移出其闭门。
13.优选的,所述风压包括若干风压柱体,所述风压柱体由在移出腔体的内壁上设置的若干风刀形成;所述风刀设置在移出腔体的上部。
14.优选的,所述风刀包括一与移出腔体的内壁固连设置的导出管道,在导出管道上设置有若干朝向移出机构内部的片状开口,所述导出管道通过一连接管道与一涡流增压风机相连;所述导出管道垂直于进给部的进给方向。本技术实际上对于风压形成的原因并不用加以限制,只要是可以形成一个单向的风即可,其可以将风直接作用到木材之上,从而可以起到迅速的带走水份、杂质以及热量的作用,继而完成整体的干燥作业,采用风刀的特点是风刀自身结构相对简单,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片状开口的设计,使得可以更好的符合所加工木材的特点。
15.优选的,所述干燥除湿单元的数量不少于两个。本技术可以采用多个干燥除湿单元并列设置的方式,也就是加热机构-移出机构-加热机构-移出机构
‑……‑
的设计方式。
16.另一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7.将木材置于加热机构内,经过加热机构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
18.在加热机构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加热;
19.在移出机构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移入到移出机构内,然后利用风压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
20.优选的,在加热机构中,操作温度为70-80℃,加热时间为8-12min;
21.在移出机构中,风刀的风速30-40m/s,风压时间为8-12min。
22.本技术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23.1.本技术采用加热机构进行加热,移出机构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移出杂质和水质等物质,另一方面则是移出热量,由于微波加热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分内外的同时加热,若出现水份积聚的现象,容易导致木材自身开裂,而采用本技术的处理方式既可以保证干燥效果,还有助于防止木材开裂。
24.2.本技术对于微波加热器的布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所选用的微波加热器单体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的设计方式在对于木材进行干燥加热时,可以提高10%以上的加热效率,相应的也就是可以节能10%以上,具体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该种方式结合其与木材之间的位置关系,能量均布的效果较好,基本上不产生死角,重复重叠的区域也相对较少。
25.3.本技术实际上对于风压形成的原因并不用加以限制,只要是可以形成一个单向的风即可,其可以将风直接作用到木材之上,从而可以起到迅速的带走水份、杂质以及热量的作用,继而完成整体的干燥作业,采用风刀的特点是风刀自身结构相对简单,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片状开口的设计,使得可以更好的符合所加工木材的特点。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带有导出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微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进给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进给部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两组干燥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34.本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使用方法也是依托该装置进行的使用方法,因此通过下述实施例进行具体结构的说明。
35.如图1-6所示,一种木材快速除湿干燥装置,包括一个干燥除湿单元1,干燥除湿单元1包括邻接设置的加热机构2和移出机构3;加热机构2包括加热壳体4,加热壳体4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木材的加热腔体5,在加热壳体4上设置有朝向加热腔体5的微波加热器6;移出机构3包括移出腔体7,在移出腔体7内设置有风压8,在移出腔体7上设置有移出通道;加热壳体4和移出机构3内分别设置有进给部9。进给部9包括环形设置的链板10,链板10包括卡接设置的单体11,在链板10的两侧分别固设有动力链条12,在动力链条12之间设有支撑杆13,支撑杆13与单体11套接设置,在链板10两端分别设有输送辊14,链板10套装在输送辊14上,至少一个输送辊14与动力电机(图中未示出)动力相连,在输送辊14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齿轮16,动力链条12与驱动齿轮16配合设置;单体11包括单体本体17,在单体本体17的两侧设有若干连接头18,在连接头18上设有若干用于穿设支撑杆13的连接孔19,相邻单体本体17的连接头18之间交替插装设置。加热壳体4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都设置有由微波加热器6组成的微波模块20,当然也可以在一面、两面或者三面设置,微波模块20按照上下左右500mm距离进行间隔设置;移出通道包括位于上方的水汽导出通道21以及位于下方的杂质导出通道22。微波模块20包括不少于4个微波加热器6,微波加热器6的发射头为矩形;
微波模块2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第一加热器23的长轴和第二加热器24、第四加热器26的长轴垂直设置;第三加热器25的长轴和第二加热器24、第四加热器26的长轴垂直设置,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的中心连线后为正方形;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加热器27,中心加热器27的发射头为正方形,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以及中心加热器27全部都是同功率的加热器;第一加热器23和第三加热器25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30-40
°
;第二加热器24和第四加热器26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30-40
°
;中心加热器27的方向垂直朝下设置。在加热机构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加热启闭门28,在移出机构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移出其闭门29。风压8包括若干风压柱体30,风压柱体30由在移出腔体7的内壁上设置的若干风刀形成;风刀设置在移出腔体7的上部。风刀包括一与移出腔体7的内壁固连设置的导出管道31,在导出管道31上设置有若干朝向移出机构3内部的片状开口,导出管道31通过一连接管道与一涡流增压风机(图中未示出)相连;导出管道31垂直于进给部9的进给方向。
36.采用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来检验效果。
37.(1)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设置为30
°
,将φ110mm的含水量为55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38.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8min;
39.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8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40m/s,风压8时间为8min。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16wt%。
40.(2)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设置为40
°
,将φ105mm的含水量为57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41.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2min;
42.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8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30m/s,风压8时间为12min。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15wt%。
43.对于微波加热器6,全部设置为垂向设置方式,然后做如下干燥试验:
44.(3)将φ112mm的含水量为55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45.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2min;
46.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8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30m/s,风压8时间为12min。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28wt%。
47.对于微波加热器6,停用中部的微波加热器6,然后做如下干燥试验:
48.(4)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设置为40
°
,将φ
109mm的含水量为58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49.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2min;
50.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8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30m/s,风压8时间为12min。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25wt%。
51.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干燥除湿单元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也就是加热机构2-移出机构3-加热机构2-移出机构3。
52.(5)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设置为40
°
,将φ160mm的含水量为56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53.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8min;
54.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8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40m/s,风压8时间为8min。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加热机构2-移出机构3。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12wt%。
55.(6)第一加热器23、第二加热器24、第三加热器25、第四加热器26设置为40
°
,将φ162mm的含水量为51wt%木材置于加热机构2内,经过加热机构2之后再置入到移出机构3;
56.在加热机构2中,先将木材置于进给部9内,然后将木材置于加热壳体4内,然后利用微波加热器6加热;在加热机构2中,操作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2min;
57.在移出机构3中,先将木材从加热机构2移入到移出机构3内,然后利用风压进行降温和除杂,并从移出通道移出。在移出机构3中,风刀的风速30m/s,风压时间为12min。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加热机构2-移出机构3。得到的木材的水份为10wt%。
5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