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和冰蓄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10247发布日期:2022-11-09 05:1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和冰蓄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蓄冰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和冰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2.蓄冷技术就是在电力负荷低的夜间,用电动制冷机通过制冷将冷量以冷水或者其他介质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电力高峰期的白天,不开或少开冷机,充分利用夜间储存的冷量进行供冷,从而达到电力移峰填谷的目的。
3.目前市场上蓄冷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水蓄冷、冰蓄冷及相变蓄冷。对于中央空调的蓄冷系统是利用水蓄冰槽进行蓄冷处理。
4.现有技术中,冰蓄冷式蓄冰槽冷媒在盘管内流动,把盘管外的水结成冰,当接触盘管的水结成冰(冰包管)时,冷媒热传导效率降低;热媒在盘管内流动,吸收盘管外冰的冷量后,通过板式交换器把冷量释放给末端,当接触盘管的冰融,成水(水包管)时,放冷速度降低,不能满足用冷需求,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和冰蓄冷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
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蓄冰槽冷媒在盘管内流动,把盘管外的水结成冰,当接触盘管的水结成冰(冰包管)时,冷媒热传导效率开始降低;热媒在盘管内流动,吸收盘管外冰的冷量后,通过板式交换器把冷量释放给末端,当接触盘管的冰融,成水(水包管)时,放冷速度降低,不能满足用冷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底端固接有一组立柱;所述槽体内壁底端固接有环形盘管;所述槽体侧壁上固接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环形盘管的进水口和第一进水管相互连通,环形盘管的出水口和第一出水管相互连通;所述槽体顶端中心处固接有第二进水管;所述槽体底端中心处固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槽体侧壁上固接有水泵;所述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和水泵相互连通;利用水泵带动槽体内的水流流动,对结冰的环形盘管表面进行融冰处理,避免冰层的加厚,同理在热媒在环形盘管内流动时,为了避免环形盘管被水包管,影响放冷速度,利用水的流动状态,冷水经过放冷板式交换器释放出冷量后,变成10℃左右的水,冲在冰层上融冰,融冰后再变回冷水,保证对环形管道内热媒的放冷量,满足冷需求。
8.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水管内通过转动件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底端伸入入环形盘管中心处,且第一转动轴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外侧壁上固接有一组搅拌板;能够充分对环形盘管整体进行流动,保证其均匀散热性,也能够进一步
避免冷媒蓄冷时,进一步提高融冰效率。
9.优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环形槽;所述第二进水管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转动轴外侧壁上固接有一对转动柱,且转动柱滑动连接在环形槽内;所述第一转动轴位于第二进水管的轴上固接有螺纹叶片;在第二进水管通过水泵的水流冲击力,能够保证对第一转动轴后旋转力的保持,进而保证第一转动轴上的转动状态。
10.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轴侧壁上;所述第二转动轴外侧壁上固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进水管底端管壁上固接有固定柱,且固定柱底端固接有环形齿条;所述环形齿条和第一齿轮相互啮合;通过环形齿条和第一齿轮相互啮合,进而让第二转动轴自转,进而能够保证在热媒流动过程中,冰水能够更好的混合进行放热处理。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进水口处固接有过滤网;所述第一转动轴底端固接有刮板,且刮板底端和过滤网相互贴合;利用刮板对过滤网上冰进行清扫,避免冰块对过滤网的堵塞。
12.优选的,所述刮板的截面为倒三角形;工作时,设有刮板的截面为倒三角形,能够提高对过滤网的清扫效果。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通过利用水泵带动槽体内的水流流动,对结冰的环形盘管表面进行融冰处理,避免冰层的加厚,同理在热媒在环形盘管内流动时,为了避免环形盘管被水包管,影响放冷速度,利用水的流动状态,冷水经过放冷板式交换器释放出冷量后,变成10℃左右的水,冲在冰层上融冰,融冰后再变回冷水,保证对环形管道内热媒的放冷量,满足冷需求。
15.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通过环形齿条和第一齿轮相互啮合,进而让第二转动轴自转,进而能够保证在热媒流动过程中,冰水能够更好的混合进行放热处理。
1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冰蓄冷系统,包括上述的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所述槽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还包括双工况制冷主机、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乙二醇泵和放冷泵;所述槽体的出水口、放冷泵、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槽体的进水口相互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槽体的第一出水管、乙二醇泵、双工况制冷主机、槽体的第一进水管相互连接形成回路。
17.优选的,还包括补液罐;所述补液罐连接在所述乙二醇泵和所述槽体的第一出水管之间。
18.优选的,还包括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所述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与所述补液罐、乙二醇泵以及双工况制冷主机相互连接形成回路。
19.本发明的冰蓄冷系统通过设置双工况制冷主机,可选择给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或蓄冰装置进行制冷,进而用户可选择采用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或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来进行空调供冷,比现有的冰蓄冷系统更省钱、蓄放冷效率更高、放冷速率和水蓄冷一样的快,且蓄冰容积约为水的八分之一,结构简单。
20.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的立体图;
22.图2是本发明的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的剖视图;
23.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24.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
25.图5是本发明的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的俯视剖视图;
26.图6是本发明的冰蓄冷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7.图中:1、槽体;11、立柱;12、环形盘管;13、第一进水管;14、第一出水管;15、第二进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水泵;18、进水口;19、出水口;2、第一转动轴;21、第二转动轴;22、搅拌板;23、环形槽;24、转动柱;25、螺纹叶片;26、固定柱;27、第一齿轮;28、环形齿条;3、过滤网;31、刮板;4、双工况制冷主机;5、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6、乙二醇泵;7、放冷泵;8、补液罐;9、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空心”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包括槽体1;所述槽体1底端固接有一组立柱11;所述槽体1内壁底端固接有环形盘管12;所述槽体1侧壁上固接有第一进水管13和第一出水管14;所述环形盘管12的进水口和第一进水管13相互连通,环形盘管12的出水口和第一出水管14相互连通;所述槽体1顶端中心处固接有第二进水管15;所述槽体1底端中心处固接有第二出水管16;所述槽体1侧壁上固接有水泵17;所述第二进水管15和第二出水管16均和水泵17相互连通;现有技术中,蓄冰槽冷媒在盘管内流动,把盘管外的水结成冰,当接触盘管的水结成冰(冰包管)时,冷媒热传导效率开始降低;热媒在盘管内流动,吸收盘管外冰的冷量后,通过板式交换器把冷量释放给末端,当接触盘管的冰融,成水(水包管)时,放冷速度降低,不能满足用冷需求;为此本发明在工作时,在槽体1
内的盘管设为环形盘管12,同时设有水泵17和第二出水管16和第二进水管15,在蓄水管进行蓄冷时,此时冷媒在环形盘管12内流动,为了避免此时环形盘管12表面的水冻结成冰,影响冷媒传导效率,利用水泵17带动槽体1内的水流流动,对结冰的环形盘管12表面进行融冰处理,避免冰层的加厚,同理在热媒在环形盘管12内流动时,为了避免环形盘管12被水包管,影响放冷速度,利用水的流动状态,冷水经过放冷板式交换器释放出冷量后,变成10℃左右的水,冲在冰层上融冰,融冰后再变回冷水,保证对环形管道内热媒的放冷量,满足冷需求。
32.所述第二进水管15内通过转动件设有第一转动轴2;所述第一转动轴2底端伸入入环形盘管12中心处,且第一转动轴2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转动轴21;所述第二转动轴21外侧壁上固接有一组搅拌板22;工作时,在水泵17工作时,此时第二进水管15是进水状态,利用水流的流动能够通过转动件带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能够方便对槽体1内的蓄水进行转动,能够充分对环形盘管12整体进行流动,保证其均匀散热性,也能够进一步避免冷媒蓄冷时,进一步提高融冰效率。
33.所述转动件包括环形槽23;所述第二进水管15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槽23;所述第一转动轴2外侧壁上固接有一对转动柱24,且转动柱24滑动连接在环形槽23内;所述第一转动轴2位于第二进水管15的轴上固接有螺纹叶片25;工作时,在水流从第二进水管15进水后,此时利用螺纹叶片25进行转动对第一转动轴2进行转动,进而让转动柱24在环形槽23内转动,在第二进水管15通过水泵17的水流冲击力,能够保证对第一转动轴2后旋转力的保持,进而保证第一转动轴2上的转动状态。
34.所述第二转动轴21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轴2侧壁上;所述第二转动轴21外侧壁上固接有第一齿轮27;所述第二进水管15底端管壁上固接有固定柱26,且固定柱26底端固接有环形齿条28;所述环形齿条28和第一齿轮27相互啮合;工作时,在第二转动轴21围绕第一转动轴2转动时,此时因环形齿条28通过固定柱26固定在第二进水管15底端上,此时环形齿条28处于固定状态,但是第二转动轴21处于围绕第一转动轴2转动状态,然后通过环形齿条28和第一齿轮27相互啮合,进而让第二转动轴21自转,进而能够保证在热媒流动过程中,冰水能够更好的混合进行放热处理。
35.所述第二出水管16进水口处固接有过滤网3;所述第一转动轴2底端固接有刮板31,且刮板31底端和过滤网3相互贴合;工作时,设有过滤网3能够避免冰水混合物通过第二出水管16进入水泵17内,影响水泵17的工作,同时利用刮板31对过滤网3上冰进行清扫,避免冰块对过滤网3的堵塞。
36.所述刮板31的截面为倒三角形;工作时,设有刮板31的截面为倒三角形,能够提高对过滤网3的清扫效果。
37.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蓄冰槽冷媒在盘管内流动,把盘管外的水结成冰,当接触盘管的水结成冰(冰包管)时,冷媒热传导效率开始降低;热媒在盘管内流动,吸收盘管外冰的冷量后,通过板式交换器把冷量释放给末端,当接触盘管的冰融,成水(水包管)时,放冷速度降低,不能满足用冷需求;为此本发明在工作时,在槽体1内的盘管设为环形盘管12,同时设有水泵17和第二出水管16和第二进水管15,在蓄水管进行蓄冷时,此时冷媒在环形盘管12内流动,为了避免此时环形盘管12表面的水冻结成冰,影响冷媒传导效率,利用水泵17带动槽体1内的水流流动,对结冰的环形盘管12表面进行融冰处理,避免冰层的加厚,同理
在热媒在环形盘管12内流动时,为了避免环形盘管12被水包管,影响放冷速度,利用水的流动状态,冷水经过放冷板式交换器释放出冷量后,变成10℃左右的水,冲在冰层上融冰,融冰后再变回冷水,保证对环形管道内热媒的放冷量,满足冷需求;在水泵17工作时,此时第二进水管15是进水状态,利用水流的流动能够通过转动件带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能够方便对槽体1内的蓄水进行转动,能够充分对环形盘管12整体进行流动,保证其均匀散热性,也能够进一步避免冷媒蓄冷时,进一步提高融冰效率;在水流从第二进水管15进水后,此时利用螺纹叶片25进行转动对第一转动轴2进行转动,进而让转动柱24在环形槽23内转动,在第二进水管15通过水泵17的水流冲击力,能够保证对第一转动轴2后旋转力的保持,进而保证第一转动轴2上的转动状态;在第二转动轴21围绕第一转动轴2转动时,此时因环形齿条28通过固定柱26固定在第二进水管15底端上,此时环形齿条28处于固定状态,但是第二转动轴21处于围绕第一转动轴2转动状态,然后通过环形齿条28和第一齿轮27相互啮合,进而让第二转动轴21自转,进而能够保证在热媒流动过程中,冰水能够更好的混合进行放热处理。
38.如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冰蓄冷系统,包括上述的中央空调用冰蓄冷式蓄冰槽、双工况制冷主机4、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5、乙二醇泵6、放冷泵7、补液罐8、主机供冷板式交换9;
39.所述槽体设有进水口18和出水口19;所述槽体的出水口19、放冷泵7、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5、槽体的进水口18相互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槽体的第一出水管14、乙二醇泵6、双工况制冷主机4、槽体的第一进水管13相互连接形成回路;所述补液罐8连接在所述乙二醇泵6和所述槽体的第一出水管14之间;
40.所述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9与所述补液罐8、乙二醇泵6以及双工况制冷主机4相互连接形成回路。
41.本发明的冰蓄冷系统通过设置双工况制冷主机,可根据不同时段选择给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或蓄冰装置进行制冷,进而用户可选择采用主机供冷板式交换器或蓄冰槽供冷板式交换器来进行空调供冷,比现有的冰蓄冷系统更省钱、蓄放冷效率更高、放冷速率和水蓄冷一样的快,且蓄冰容积约为水的八分之一,结构简单。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