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871857发布日期:2023-01-07 04:47阅读:39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空调系统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后,室外换热器组件会结霜。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采用逆向除霜的方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通过使制热中的冷媒逆向流动,将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供给室外换热器组件,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逆向除霜时空调系统停止对室内制热,并且还需要室内换热器从室内吸收一部分热量,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向组件、第二换向组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组件和除霜支路。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换向组件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排气口相连,第四阀口与吸气口相连,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一个换向导通,第四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第二换向组件具有第一至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排气口相连,第二端口与吸气口相连,第三端口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中的一个换向导通;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室外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相连,第二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三端口相连,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节流阀,第二部分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节流阀;除霜支路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除霜支路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节流阀与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之间的管路上,除霜支路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使室外换热器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空调系统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利用除霜支路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二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或者关闭第二部分,使第二部分不参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而使从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一部分,进而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空调系统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可以利用第二换向组件换向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一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可以避免空调系统除霜过程中对室内的温度产生影
响,使室内可以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利用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从而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的除霜速度和可靠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正上方。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正下方。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组件为四通换向阀;和/或,第二换向组件为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其中,当第二换向组件为四通换向阀时,第二换向组件还包括第四端口,第四端口截止,且第四端口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均为电子膨胀阀。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器,或者,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同一个换热器的两部分。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具有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液体进口与第四阀口相连,气体出口与吸气口相连;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气液分离器加热。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过冷装置和第二过冷装置,第一过冷装置连接于第一节流阀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二过冷装置连接于第二节流阀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14.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除霜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空调系统,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除霜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其中一个进行除霜;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进行除霜;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退出第二除霜模式;其中,在制热模式,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导通,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导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节流,第一通断阀关闭;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全关,第二节流阀节流,第一通断阀打开;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全开,第一通断阀关闭。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利用除霜支路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二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空调系统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可以利用第二换向组件换向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一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可以避免空调系统除霜过程中对室内的温度产生影响,使室内可以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利用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
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从而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的除霜速度和可靠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且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其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的温度tg1≥tgo1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和/或,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的第二端的温度tg2≥tgo2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其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的第二端的温度tg2≥tgo2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和/或,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的温度tg1≥tgo1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和加热装置,气液分离器具有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液体进口与第四阀口相连,气体出口与吸气口相连;加热装置用于对气液分离器加热;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在空调系统退出第二除霜模式后,控制空调系统运行制热始动模式;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制热始动模式结束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退出制热始动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其中,在制热始动模式下,控制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节流,第一通断阀关闭,加热装置打开;在制热模式,加热装置关闭。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制热始动模式退出条件为:室内换热器的温度tg3≥tgo3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正上方,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且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正上方,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且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
21.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该除霜控制方法是基于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正上方的空调系统的方法。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除霜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其中一个进行除霜;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进行除霜;判断空调系统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若满足,控制空调系统退出第二除霜模式;其中,在制热模式,控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导通,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导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节流,第一通断阀关闭;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全关,第一通断阀打开;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导通,第一节流阀节流,第二节流阀全开,第一通断阀关闭。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利用除霜支路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此时,关闭第二部分,使第二部分不参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而使从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一部
分,进而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空调系统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可以利用第二换向组件换向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一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可以避免空调系统除霜过程中对室内的温度产生影响,使室内可以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利用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从而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的除霜速度和可靠性。此外,由于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正上方,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通过将第二节流阀全关,使第二部分不作为蒸发器使用,从而可以避免在对第一部分除霜的过程中,因第二部分作为蒸发器使用而导致第一部分的化霜水滴落到第二部分上,使第二部分存在结冰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三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四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5.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五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6.附图标记:
37.100、空调系统;1、压缩机;11、吸气口;12、排气口;2、第一换向组件;21、第一阀口;22、第二阀口;23、第三阀口;24、第四阀口;3、室内换热器;31、第一截止阀;32、第二截止阀;33、室内风扇;4、室外换热器组件;41、第一部分;411、第一部分温度传感器;42、第二部分;421、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3、第一节流阀;44、第二节流阀;45、室外风扇;46、第一过冷装置;47、第二过冷装置;5、第二换向组件;51、第一端口;52、第二端口;53、第三端口;6、除霜支路;61、第一通断阀;7、气液分离器;71、液体进口;72、气体出口;73、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43.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向组件2、第二换向组件5、室内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组件4、除霜支路6。
44.请继续参阅图1,压缩机1具有吸气口11和排气口12。具体地,压缩机1的吸气口11用于吸气,冷媒通过吸气口11进入到压缩机1的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再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压缩机1,进而进入到空调系统100内进行冷媒的循环。
45.示例性的,压缩机1可以为涡旋压缩机、转子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其它类型的压缩机。
46.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和第四阀口24。第一阀口21与排气口12相连。第四阀口24与吸气口11相连。第一阀口21可以与第二阀口22和第三阀口23中的一个换向导通,第四阀口24可以与第二阀口22和第三阀口23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时,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时,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
47.示例性的,第一换向组件2可以为四通换向阀。当对四通换向阀上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对四通换向阀断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示例中,当对四通换向阀断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对四通换向阀上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
48.请继续参阅图1,第二换向组件5具有第一端口51、第二端口52和第三端口53。第一端口51与排气口12相连。第二端口52与吸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53与第一端口51和第二端口52中的一个换向导通。也就是说,第三端口53可以与第一端口51导通,第三端口53也可以与第二端口52导通。
49.示例性的,第二换向组件5可以为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其中,当第二换向组件5为四通换向阀时,第二换向组件5还包括第四端口,第四端口截止,且第四端口与第一端
口51和第二端口52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当对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上电时,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当对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断电时,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示例中,当对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上电时,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当对三通换向阀或四通换向阀断电时,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
50.请继续参阅图1,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22相连。
51.请继续参阅图1,室外换热器组件4包括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23相连。由此,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三阀口23导通,可以通过第一换向组件2换向控制第一部分41与第三阀口23之间的通断,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
52.请继续参阅图1,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三端口53相连。由此,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三端口53导通,可以通过第二换向组件5换向控制第二部分42与第三端口53之间的通断,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
53.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节流阀43。第一节流阀43可以起到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一节流阀43还可以起到控制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节流阀43的开度可调。第一节流阀43可以具有全开状态(开度为100%)、全关状态(开度为0)和节流状态(开度介于0~100%之间)。在第一节流阀43的全关状态,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不导通。在第一节流阀43的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且在节流状态,第一节流阀43可以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54.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节流阀44。第二节流阀44可以起到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二节流阀44还可以起到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流阀44的开度可调。第二节流阀44可以具有全开状态(开度为100%)、全关状态(开度为0)和节流状态(开度介于0~100%之间)。在第二节流阀44的全关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不导通。在第一部分41的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且在节流状态,第二节流阀44可以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55.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开闭控制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打开开度对流经第一节流阀43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节流阀44的开闭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打开开度对流经第一节流阀43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6.请继续参阅图1,除霜支路6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2相连。除霜支路6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节流阀43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的管路上。除霜支路6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61。第一通断阀61可控制除霜支路6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除霜支路6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节流阀43和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除霜支路6中的冷媒可以避开第一节流阀43直接进入第一部分41,可以避免第一节流阀43影响除霜支路6上的冷媒的状态,从而可以保证位于除霜支
路6上的冷媒的处于高温高压的状态。另一方面当第一部分41上有霜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61打开,使从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沿着除霜支路6进入第一部分41,从而利用压缩机1排气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同时当无需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通断阀61关闭,从而可以避免从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除霜支路6,以此影响空调系统100的正常工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
5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的控制过程和冷媒的流向进行详细说明。
58.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
59.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三阀口23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三阀口2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内充分换热后变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然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一节流阀43进行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内充分换热后变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然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进行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以及经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室内换热器3,并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最后依次通过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空调系统100的制冷循环。
60.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
61.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分别流向第一节流阀43和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最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
62.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三端口53与第二端口
52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打开。
63.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最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对第一部分41的除霜冷媒循环。
6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
65.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从除霜支路6的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与从第一节流阀43节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对第一部分41的除霜冷媒循环。
66.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当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控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
67.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部分42内冷却为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对第二部分42的除霜冷媒循环。
68.由此,空调系统100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利用除霜支路6旁通压缩机1的排
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此时,第二部分42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或者关闭第二部分42,使第二部分42不参与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而使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一部分41,进而继续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空调系统100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可以利用第二换向组件5换向旁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42,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42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41,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此时,第一部分41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3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可以避免空调系统100除霜过程中对室内的温度产生影响,使室内可以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从而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100的除霜速度和可靠性。
69.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部分41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由此,可以合理设置除霜支路6,有利于降低成本。
70.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第一部分41也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下方。由此,可以合理设置除霜支路6,有利于降低成本。
71.示例性的,沿第一部分41的长度方向,第一部分41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左侧或者第一部分41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右侧。
72.请参阅图5,第一节流阀43和第二节流阀44可以为电子膨胀阀。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运行速度和准确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阀43和第二节流阀44也可以为热力膨胀阀。
7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可以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器。由此,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可以避免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中的一个发生损坏时,空调系统100停止工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空调系统10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也可以分为同一个换热器的两部分。这样设置便于空调系统100的装配,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装配效率。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断阀61可以为电磁阀。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7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断阀61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77.请继续参阅图5,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截止阀31,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截止阀32。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31和第二截止阀32,便于对空调系统100进行维护和检修。具体而言,室内换热器3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可以将第一截止阀31和第二截止阀32关闭,从而可以对室内换热器3进行更加方便的维修,无需将整个空调系统100的冷媒排出。
78.示例性的,空调系统100可以为多联机系统。空调系统100包括多个室内机。每个室内机内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3。多个室内机并联设置。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均可以连接于第一截止阀31。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均可以连接于第二截止
阀3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示例中,空调系统10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室内机。
79.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气液分离器7设置于压缩机1与第一换向组件2之间。气液分离器7具有液体进口71和气体出口72。液体进口71与第四阀口24相连。气体出口72与吸气口11相连。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7,可以对进入到压缩机1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作用,避免对压缩机1产生液击问题,从而有利于保护压缩机1。
80.请继续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加热装置73,加热装置73用于对气液分离器7加热。这样设置可以使气液分离器7中积累的液态冷媒蒸发,并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7的气体出口72的气态冷媒的压力与温度,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排气压力与排气温度,从而可以加快空调系统100的除霜速度。
81.示例性的,加热装置73可以设置于气液分离器7的底部。
82.请继续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过冷装置46和第二过冷装置47。第一过冷装置46连接于第一节流阀43和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第二过冷装置47连接于第二节流阀44和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由此,可以将第一部分41与第二部分42隔离开,从而可以避免空调系统100在进行除霜时,第一部分41靠近第二部分42的一端与第二部分42靠近第一部分41的一端存在除霜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空调系统100在节流过程中产生的闪发气体,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冷量,并且也可以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3.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一侧可以设有室外风扇45。这样设置可以提高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换热效率。
84.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3的一侧可以设有室内风扇33。这样设置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85.基于上述空调系统100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方法有四种。下面对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86.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7.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
88.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89.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三端口53与第二端口52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打开。此时,第一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
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最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90.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91.s4: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92.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此时,第二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部分42内冷却为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93.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94.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节流,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95.由此一来,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始终未换向,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功耗,并且空调系统100可以实现不间断制热,可以使室内始终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第一除霜模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第二除霜模式利用第二换向组件5换向旁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42,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42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41,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9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且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由此,当第一部分41位
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时,在对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过程中,通过先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完成之后,再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有利于确保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效果,防止因先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再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第一部分41的化霜水滴落到作为蒸发器的第二部分42上时,会使第二部分42的结冰,导致第二部分42的除霜效果变差的问题。
97.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室外风扇45设置于第一部分41的远离第二部分42的一侧,在步骤s4中,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室外风扇45开启,从而可以在对第二部分42除霜的过程中向第一部分41送风。这样,第一部分41除霜完成后,室外风扇45开启可以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从而可以在空调系统100完成除霜后对室内侧可以快速出风,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判断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之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和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若,ta≤a、te1/tg2≤b,且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的持续运行时间达到第一设定时长,则判定调系统满足除霜条件。由此,空调系统100可以准确判断是否进行除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除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99.示例性的,可以在空调系统100的外侧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设置第一部分te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21,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7℃<a<7℃。例如,室外环境温度ta的阈值a的取值可以为-6℃、-5℃、-4℃、-3℃、-2℃、-1℃、0℃、1℃、2℃、3℃、4℃、5℃或6℃等。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5℃≤b≤0℃。例如,te1/tg2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5℃、-4℃、-3℃、-2℃、-1℃或0℃等。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长≥10min。例如,第一设定时长的取值可以为10min、11min、12min、13min或14min等。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温度tg1≥tgo1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一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104.示例性的,在图8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设置第一部分温度传感器411,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第一端的温度tg1。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tgo2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10℃≤tgo1≤25℃。例如,tgo1的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一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10℃≤tgo2≤25℃。例如,tgo2的取值可以为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二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二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110.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其中,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是基于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
111.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2.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
113.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二节流阀44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114.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此时,第一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从除霜支路6的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与从第一节流阀43节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15.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16.s4: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117.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此时,第二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部分42内冷却为高压
中温的液态冷媒,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18.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19.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节流,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120.由此一来,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始终未换向,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功耗,并且空调系统100可以实现不间断制热,可以使室内始终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第二除霜模式利用第二换向组件5换向旁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42,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42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41,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并且,由于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通过将第二节流阀44全关,使第二部分42不作为蒸发器使用,从而可以避免在对第一部分41除霜的过程中,因第二部分42作为蒸发器使用而导致第一部分41的化霜水滴落到第二部分4上,使第二部分42存在结冰的问题。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且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由此,由于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在对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过程中,通过先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完成之后,再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有利于确保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效果,防止因先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再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第一部分41的化霜水滴落到作为蒸发器的第二部分42上时,会使第二部分42的结冰,导致第二部分42的除霜效果变差的问题。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室外风扇45设置于第一部分41的远离第二部分42的一侧,在步骤s4中,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室外风扇45开启,从而可以在对第二部分42除霜的过程中向第一部分41送风。这样,第一部分41除霜完成后,室外风扇45开启可以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从而可以在空调系统100完成除霜后对室内侧可以快速出风,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判断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之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和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若,ta≤a、te1/tg2≤b,且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的持续运行时间达到第一设定时长,则判定调系统满足除霜条件。由此,空调系统100可以准确判断是否进行除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除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124.示例性的,可以在空调系统100的外侧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设置第一部分te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21,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
125.在一些实施例中,-7℃<a<7℃。例如,室外环境温度ta的阈值a的取值可以为-6℃、-5℃、-4℃、-3℃、-2℃、-1℃、0℃、1℃、2℃、3℃、4℃、5℃或6℃等。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5℃≤b≤0℃。例如,te1/tg2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5℃、-4℃、-3℃、-2℃、-1℃或0℃等。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长≥10min。例如,第一设定时长的取值可以为10min、11min、12min、13min或14min等。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温度tg1≥tgo1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一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129.例如,在图8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设置第一部分温度传感器411,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第一端的温度tg1。100的外侧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设置第一部分te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21,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g2≥tgo2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131.在一些实施例中,10℃≤tgo1≤25℃。例如,tgo1的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一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10℃≤tgo2≤25℃。例如,tgo2的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134.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二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135.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第三种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136.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三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7.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
138.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全开,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139.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此时,第一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
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部分42内冷却为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40.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41.s4: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三端口53与第二端口52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打开,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142.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三端口53与第二端口52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打开。此时,第二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最后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43.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44.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145.由此一来,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始终未换向,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功耗,并且空调系统100可以实现不间断制热,可以使室内始终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第二除霜模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第一除霜模式利用第二换向组件5换向旁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二部分42,并使冷媒在第二部分42中冷却为高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并使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部分41,从而可以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146.此方法的技术效果与结束条件与上述第一种除霜控制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147.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第四种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148.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四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中,第四种除霜控制方法是基于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
149.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0.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
151.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全开,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152.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一端口51与第三端口53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61关闭。此时,第一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第二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流向第二换向组件5的冷媒经过第一端口51流入第二换向组件5,并且从第三端口53流出第二换向组件5。从第三端口53流出的冷媒流向第二部分42,使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部分42内冷却为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利用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部分41。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53.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54.s4:若空调系统100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二节流阀44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155.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第一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二换向组件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全关,第一通断阀61打开。此时,第二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别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和除霜支路6,流向除霜支路6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的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第一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第一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两相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阀43,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从除霜支路6的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与从第一节流阀43节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156.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157.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158.此方法的技术效果与结束条件与上述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159.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五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上述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步骤s6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60.s61:在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二除霜模式后,控制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始动模式。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始动模式时,控制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加热装置73打开。
161.由此,在制热始动模式下,保持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3导通;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61关闭,加热装置73打开。
162.s62: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制热始动模式结束条件;s63:若空调系统100满足制热始动模式结束条件,控制加热装置73关闭,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制热始动模式,运行制热模式;
163.由此一来,通过加热装置73对对气液分离器7加热,可以将气液分离器7中积累的液态冷媒蒸发,从而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7的气体出口72的气态冷媒的压力与温度,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排气压力与排气温度,使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二除霜模式后可以提高启动高低压压差建立速度,从而可以避免影响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周期能力,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热能力。
164.在一些实施例中,制热始动模式的退出条件为:室内换热器的温度tg3≥tgo3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制热始动模式的退出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制热始动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16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室内风扇33,室内风扇33可以位于室内换热器3的一侧。其中,室内风扇33在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可以关闭。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效果。
166.在一些实施例中,10℃≤tgo3≤40℃。例如,tgo3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20℃、25℃、30℃、35℃或40℃等。
167.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三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三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1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