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98890发布日期:2022-12-17 14:4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空调系统由于其所使用制冷剂特性导致其普遍不能在高温环境中使用,超过其允许最大环境温度时,会导致压力过高,排气温度过高,制冷剂经冷凝后不能液化,空调报故障,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压缩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以解决空调器换热效果不佳以及压缩机润滑效果差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包括:
5.冷媒主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增焓压缩机、室外换热单元以及室内换热单元;
6.冷媒辅助循环回路,包括毛细管,所述毛细管围绕于所述增焓压缩机外壁,所述毛细管的一端与所述增焓压缩机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和室内换热单元之间。
7.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器换热系统还包括:
8.发热件,缠绕于所述毛细管外壁,所述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毛细管以及所述增焓压缩机。
9.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器换热系统的运行工况模式包括待机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10.对应于所述待机模式或所述制热模式,所述发热件处于开启状态;
11.对应于所述制冷模式,所述发热件处于关闭状态。
12.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器换热系统还包括:
13.绝缘套,所述绝缘套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发热件和所述毛细管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14.保护套,套设于所述发热件外部,所述保护套缠绕于所述毛细管外壁。
15.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毛细管分别设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毛细管的第一管口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和所述室内换热单元之间;
16.冷媒辅助循环回路包括:开关单元,一端与所述毛细管的第二管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增焓压缩机连通。
17.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媒辅助循环回路还包括:
18.第一节流装置,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和所述室内换热单元之间,另一端与所述毛细管连接,所述毛细管位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开关单元之间。
19.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20.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媒主循环回路包括制冷主循环回路、制热主循环回路以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切换所述制冷主循环回路或制热主循环回路之一与所述冷媒辅助循环回路连通,以使得所述空调器换热系统对应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21.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制冷辅助开关和制热辅助开关,所述制冷辅助开关和所述制热辅助开关分别对应于所述制冷模式和所述制热模式择一开启。
22.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增焓压缩机具有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出口和所述第一入口分别与所述切换装置连通;
23.对应于所述制热模式,所述制热辅助开关的一端与毛细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
24.对应于所述制冷模式,所述制冷辅助开关的一端与毛细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25.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以及第四连接口;
26.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增焓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增焓压缩机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单元的第二端口连通;
27.所述四通阀切换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相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相连通,或者,所述四通阀切换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相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相连通。
28.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为电磁阀或温控开关。
29.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通过设置冷媒主循环回路以及冷媒辅助循环回路,其中,冷媒主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增焓压缩机、室外换热单元以及室内换热单元,冷媒辅助循环回路包括毛细管,通过将毛细管围绕于所述增焓压缩机外壁,当冷媒经过毛细管内时,可以与增焓压缩机换热,且毛细管的一端与增焓压缩机连通,毛细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和室内换热单元之间,从而当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辅助循环回路中的冷媒可以通过毛细管通过与增焓压缩机充分换热,从而可以改善增焓压缩机高温运行的现象,可以避免增焓压缩机高温退磁,从而有利于提升增焓压缩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换热系统的制热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换热系统的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7.请参考图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包括冷媒主循环回路100以及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
38.冷媒主循环回路100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增焓压缩机10、室外换热单元20以及室内换热单元30。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单元30包括依次连通的气体截止阀32、室内换热器31以及液体截止阀33;室内换热单元30包括依次连通的室外换热器21以及第二节流装置22。室外换热器21以及气体截止阀32分别与增焓压缩机10连通,第二节流装置22与液体截止阀33连通。
39.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包括毛细管40,毛细管40围绕于增焓压缩机10外壁,毛细管40一端与增焓压缩机10连接,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单元20和室内换热单元30之间。其中,增焓压缩机10为喷气增焓压缩机10。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换热系统中包括有冷媒主循环回路100以及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冷媒主循环回路100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增焓压缩机10、室外换热单元20以及室内换热单元30,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包括毛细管40,通过将毛细管40围绕于所述增焓压缩机10外壁,当冷媒经过毛细管40内时,可以与增焓压缩机10换热,且毛细管40的一端与增焓压缩机10连通,毛细管4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单元20和室内换热单元30之间,从而当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的冷媒可以通过毛细管40通过与增焓压缩机10充分换热,从而可以改善增焓压缩机10高温运行的现象,可以避免增焓压缩机10高温退磁,从而有利于提升增焓压缩机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换热系统还包括发热件50。发热件50,缠绕于毛细管40外壁,发热件50用于加热毛细管40以及增焓压缩机10。
42.其中,发热件50可以是电阻式发热件50或电磁式发热件50等电热元件,具体地,发热件50可以是电热丝或发热片等。以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热件50为电磁式发热件50为例,电磁式发热件50通电,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即电磁式发热丝内部产生高温,从而可以起到对增焓压缩机10或者冷媒的加热作用。
43.具体地,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是感应加热电源产生的交变电流通过加热丝产生交变磁场,加热管置于其中切割交变磁力线,从而在物体内部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物体内部的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管的效果。即是通过把电能转化为磁能,使被加热的加热管感应到磁能而发热的一种加热方式。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换热系统的运行工况模式包括待机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对应于待机模式或制热模式,发热件50处于开启状态。对应于制冷模式,发热件50处于关闭状态。
45.具体地,空调器换热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与发热件50电性连接。对应于待机模式或制冷模式,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第一温度时,发热件50处于开启状态。其中,第一温度为-20
°
至-5
°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当本技术实施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待机模式状态下,此时增焓压缩机10不工作,其中制冷辅助开关61以及制热辅助开关62均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发热件50通电开启状态,发热件50对增焓压缩机10进行预热工作。当本技术实施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热模式状态下,发热件50通电处于开启状态,在发热件50的加热下毛细管40发热,进而毛细管40可以对冷媒进行加热,由于与冷媒的接触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毛细管40对冷媒的加热效率,从而经过毛细管40蒸发后低压气态冷媒进入增焓压缩机10可以实现补气增焓,进有利于提升制热效果。
46.而当本技术实施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冷模式状态下,此时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发热件50处于关闭状态,即发热件50不发热,从而可以避免在发热件50的加热下造成增焓压缩机10损坏。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换热系统还包括绝缘套(图未示)和保护套(图未示)。绝缘套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发热件50和毛细管40位于绝缘套的容置腔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保护套由气凝胶毡制成。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毛细管40分别设有第一管口401和第二管口402,毛细管40的第一管口401连接于室外换热单元20和室内换热单元30之间。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管口401为冷媒入口,对应地,第二管口402为冷媒出口101。
49.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包括开关单元60,一端与毛细管40的第二管口402连接,另一端与增焓压缩机10连接。开关单元60用于根据空调器换热系统的运行工况模式有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或如3所示,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70,第一节流装置70的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单元20和室内换热单元30之间,另一端与毛细管40连接,毛细管40位于第一节流装置70和开关单元60之间。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70为电子膨胀阀。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节流装置70为电子膨胀阀,从而本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的电子膨胀阀的阀前过冷度,进而可以根据运行工况模式和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的积液或者提高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的过冷度。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可以根据运行工况模式和阀前过冷度对第一节流装置70的开合度进行调节,能够避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有利于提高制热效率以及保证系统稳定性。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冷媒主循环回路100包括制冷主循环回路120、制热主循环回路110以及切换装置80,切换装置80切换制冷主循环回路120或制热主循
环回路110之一与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连通,以使得空调器换热系统对应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开关单元60包括制冷辅助开关61和制热辅助开关62,制冷辅助开关61和制热辅助开关62分别对应于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择一开启。
53.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当本技术实施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热模式运行状态下,在冷媒主循环回路100的制热主循环回路110中,冷媒先从增焓压缩机10的出口101经由切换装置80流向室内换热单元30的气体截止阀32并进入室内换热器31,再经由室内换热器31以及液体截止阀33回到室外换热单元20,即经过室内换热器31冷凝的高压液态冷媒依次经过室外换热单元20中的第二节流装置22以及室外换热器21中,最后冷媒经由切换装置80回到增焓压缩机10,由此实现制热主循环回路110的冷媒循环。其中,通过冷媒主循环回路100中的其中一部分冷媒进入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第一节流装置70开启,第一节流装置70的开合度根据冷媒进入毛细管40蒸发过程的过热度进行调节,此时处于制冷辅助开关61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制热辅助开关62以及发热件50通电处于开启状态,因此,冷媒从第一节流装置70流入毛细管40,再经由制热辅助开关62回到增焓压缩机10中,由此实现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的冷媒循环。在此过程中,在发热件50的加热作用下,经过毛细管40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进入增焓压缩机10时可以实现补气增焓,从而有利于提升低温条件下的制热效果。
54.如图3所示,当本技术实施的空调器换热系统处于制冷模式运行状态下,在冷媒主循环回路100的制冷主循环回路120中,由增焓压缩机10的出口101流出的冷媒经切换装置80依次流向室外换热单元20中的室外换热器21以及第二节流装置22,接着流向室内换热单元30进行蒸发并经由切换装置80回到增焓压缩机10,由此实现制冷主循环回路120的冷媒循环。对应地,通过冷媒主循环回路100的冷媒其中一部分进入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此时第一节流装置70开启,同时第一节流装置70的开合度根据冷媒进入毛细管40蒸发过程的过热度进行调节,此时,制冷辅助开关61通电处于开启状态,同时发热件50以及制热辅助开关62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冷媒从第一节流装置70流入毛细管40,再经由制冷辅助开关61回到增焓压缩机10中,由此实现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的冷媒循环。在制冷模式运行状态下,冷媒经过与增焓压缩机10吸热降温形成低压气态冷媒再经由气液分离器回到增焓压缩机10。
55.因此,当高温环境条件下,在冷媒主循环回路100的控制下,冷媒主循环回路100中的冷媒通过与增焓压缩机10换热,从而可以改善压缩机高温运行现象,避免增焓压缩机10高温退磁,进而有利于提升增焓压缩机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增焓压缩机10具有出口101、第一入口102和第二入口103,出口101和第一入口102分别与切换装置80连通。
57.结合图1和图2,对应于制热模式,制热辅助开关62的一端与毛细管40连接,另一端与增焓压缩机10的第一入口102连通。具体地,制热辅助开关62与毛细管40的第二管口402连接,毛细管40中的冷媒经由第二管口402流向制热辅助开关62,再经由与制热辅助开关62连接的第一入口102流回增焓压缩机10。此时,通过冷媒主循环回路100中的其中一部分冷媒进入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中,此时,毛细管40的第二管口402一节流装置70开启,此时处于制冷辅助开关61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制热辅助开关62以及发热件50通电处于开启状态,在发热件50的加热作用下,经过毛细管40蒸发后低压气态冷媒进入增焓压缩机10实现补气
增焓,从而有利于提升低温条件下的制热效果。
58.结合图1和图3,对应于制冷模式,制冷辅助开关61的一端与毛细管40连接,另一端与增焓压缩机10的第二入口103连通,具体地,制冷辅助开关61与毛细管40的第二管口402连接,毛细管40中的冷媒经由第二管口402流向制冷辅助开关61,再经由与制冷辅助开关61连接的第二入口103流回增焓压缩机10。此时,通过冷媒主循环回路100的冷媒其中一部分进入冷媒辅助循环回路200,此时第一节流装置70开启,同时第一节流装置70的开合度根据冷媒进入毛细管40蒸发过程的过热度进行调节,制冷辅助开关61通电处于开启状态,同时发热件50以及制热辅助开关62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冷媒经过与增焓压缩机10吸热降温形成低压气态冷媒再经由气液分离器回到增焓压缩机10。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装置80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包括第一连接口801、第二连接口802、第三连接口803以及第四连接口804,其中,第一连接口801与增焓压缩机10的出口101连通,第二连接口802与室外换热单元20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三连接口803与增焓压缩机10的第二入口103连通,第四连接口804与室内换热单元30连通。
60.四通阀切换第一连接口801与第二连接口802相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803与第四连接口804相连通,或者,四通阀切换第一连接口801与第四连接口804相连通以及第三连接口803与第二连接口802相连通。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单元60为电磁阀或温控开关。当开关单元60中包括多个开关时,相比于机械式开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60可以通过判断空调器换热系统的运行工况模式,从而开关单元60可以有选择地与对应的运行工况模式下的冷媒辅助循环回路连通,从而便于提高对应模式的工作能效。
6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6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