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89555发布日期:2023-02-04 07:5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新风机广泛被应用,在工作时,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全热交换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且室外新风入口处常设置净化模块,提供新风质量。
3.夏季运行时,新风从室内回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冬季运行时,新风从室内回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这样,通过全热交换芯体的全热换热过程,让新风从室内回风中回收能量。
4.在现有多联机空调系统中,若用户引入新风机,新风引入后会造成室内空气温湿度波动,用户产生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联机新风系统,将新风机和多个室内单元多联机化,解决新风负荷对室内温湿度波动的影响,提高用户体验度,同时降低室内负荷,节能能耗。
6.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联机新风系统,被配置为用于多个房间,包括:多个室内单元,被配置为可安装于多个房间内,用于对各房间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室外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冷媒配管与各室内单元连接;新风机,其连接于所述室外单元和多个室内单元通信的通信总线上,通过所述通讯总线,所述新风机能够获知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和设定湿度;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风机,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过其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通过所述新风出风口输出新风气流;全热交换芯体,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之间,用于对流经其气流进行能量交换;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通过冷媒配管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通过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转,对流经其的新风气流进行温度调节;室外新风通道,其位于所述新风机的一侧,通过所述室外新风通道引入室外新风,用于调整进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温度和新风湿度;混风部,其位于所述新风机的一侧,用于使新风出风口输出的气流,与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进行混合;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
在对至少一个房间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模式下,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或设定湿度,通过对所述室外新风和新风机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风部进行处理,使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或其湿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湿度;在对至少一个房间内空气进行制热的第二模式下,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通过对所述室外新风和新风机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风部进行处理,使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7.本技术提供的多联机新风系统,新风机如室内单元一样类似为室内单元,能够实现与室外单元的通讯并通过冷媒管路实现与新风机中热交换器连通。
8.如此,可以在室外单元工作时,能够使室内单元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使新风机引入新热风或新冷风,且由于新风机能够获取室内单元的设定温度/设定湿度,因此,通过混合部混合处理新风出风口处输出的新风气流和室外新风,将混风引入房间内,使进入房间内的新风的温度等于房间内设定温度或湿度等于房间内设定湿度,降低新风引入时对室内温度/湿度负荷的影响,节能,且同时避免房间内温度/湿度较大波动,提高用户体验。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对房间内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模式下,同时也会对新风进行除湿。
10.在第一模式下,基于所获取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湿度中最小设定湿度或设定湿度中最小设定湿度,控制新风机输出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等于最小设定温度或新风湿度等于所述最小设定湿度,且通过对所述室外新风和新风机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风部进行处理,使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或其湿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湿度。
11.如此,在第一模式下,基于所选择的对湿度的调整或对温度的调整,对应控制新风出风口处的新风温度或新风湿度,使混风进入房间内的气流不对房间内气流造成波动。
12.在第二模式下,基于所获取各开机室内单元的设定温度中最大设定温度,控制新风机的新风出风口处的新风温度等于最大设定温度,通过对所述室外新风和新风机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风部进行处理,使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13.如此,在第二模式下,基于所选择的对温度的调整,对应控制新风出风口处的新风温度,使混风进入房间内的气流不对房间内气流造成波动。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新风机向多个房间内通入新风,所述混风部包括:多条混风通路,其数量等于开机状态下的室内单元的数量,每条混风通路用于混合所述新风出风口处输出的新风气流与所述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风通路具有互相连通的三个通风口,所述三个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和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处设置第一风量调节元件,用于调整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输出的新风气流的流量;所述第二通风口处设置第二风量调节元件,用于调整从所述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的流量;所述新风气流量和室外新风量混合后通过所述第三通风口输送至对应室内单元
所属的房间内。
16.具体在夏季制冷模式下,选择控制新风温度还是控制新风湿度,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新风系统还包括:附加室外热交换器,其与所述室外单元通过节流装置连接,且位于所述新风机的送风通道内,所述附加室外热交换器位于且位于所述热交换器远离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一侧,用于对房间内空气除湿时对经过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体进行能量交换后,且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冷气流进行预热。
18.根据需求,在不需要制冷且高湿的过渡季节下,多联机新风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下,即室内单元制冷、经过新风机中热交换器也吹出冷风,则为了避免冷风给用户带来不舒适感,热交换器吹出的冷风经过附加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预热,降低不舒适冷感。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以调整流经所述附加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流量。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新风系统还包括:空气净化单元,其设置在新风机的新风通道内且靠近新风机的新风进风口。
21.新风机对室外新风首先进行净化后,再引入新风机内,从而再引入房间内。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单元包括:紫外杀菌灯,用于向所述新风机的新风通道内照射紫外光;和/或粗效过滤器,其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设置;和/或负离子发生器;和/或微静电模块。
23.采用不同形式的空气净化单元及其组合,能够确保引入房间内的新风的质量。
附图说明
24.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的架构图;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多联机新风系统的一种结构图;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基于温度控制的原理图;图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夏季基于温度控制时的分配单元的结构图;图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夏季基于湿度控制时的分配单元的结构图;图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冬季基于温度控制时的分配单元的结构图;图7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多联机新风系统的另一种结构图;图8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进行除湿后预热的原理图;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新风系统中新风机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7.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1.[多联机新风系统]参见图1,多联机新风系统包括室外单元100、多个室内单元(其中仅标出室内单元300)、新风机200、室外新风通道和混风部。
[0032]
多个室内单元分别被配置为位于多个房间内,即,每个房间内设置有一个室内单元,用于对房间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制冷或制热)。
[0033]
为了提高房间内空气质量,引入的新风机200被配置为多个房间共用,即,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会被分支为若干个送风分支,送风分支的数量与房间的数量是相同的。
[0034]
其中,新风机200包括位于送风通道230内的热交换器280,参见如下描述。
[0035]
新风机200和多个室内单元300分别与室外单元100通讯,且新风机200中的热交换器280和多个室内单元300分别与室外单元100通过冷媒配管连接。
[0036]
即,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相当于一个室内单元。
[0037]
在室外单元100制冷时,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用作蒸发器,在室外单元100制热时,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用作冷凝器。
[0038]
如下,描述室外单元100和多个室内单元300形成的空调机组的工作原理。
[0039]
空调机组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机组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0040]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冷媒气体。所排出的冷媒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冷媒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0041]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冷媒,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冷媒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机组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0042]
空调空调机组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的部分,空调机组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的部分,并且节流装置(如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0043]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机组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机组执行制冷模式。
[0044]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机组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0045]
空调机组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单元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单元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0046]
空调机组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0047]
在空调机组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时,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用作冷凝器,引入热新风,辅助空调机组制热;在空调机组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时,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用作蒸发器,引入冷新风,辅助空调机组制冷。
[0048]
本技术涉及的新风机200具有新风(带有热回收)功能、温度调节功能和湿度调节功能。
[0049]
新风功能用于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温度调节功能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即,调
节进入室内新风的温度)、湿度调节功能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即,调节进入室内新风的湿度)。
[0050]
如上所述的新风机200的湿度调节功能指的是伴随制冷时送风通道230中热交换器280所进行的除湿调节功能。
[0051]
热交换器280通过冷凝降温的方式以使室外空气凝露从而实现除湿。
[0052]
参见图2,新风机200包括壳体(未示出)、全热交换芯体210和热交换器280。
[0053]
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280参与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循环,其与室外单元100中室外热交换器(未示出)通过电子膨胀阀280'连接。
[0054]
新风机200包括排风风口ea、排风风机270、壳体、全热交换芯体210、回风风口ra、新风进风口oa、新风出风口sa和新风风机260。
[0055]
壳体上设有排风风口ea、回风风口ra、新风出风口sa和新风进风口oa。
[0056]
排风风口ea处设有排风风机270,新风出风口sa处设有新风风机260。
[0057]
全热交换芯体210设置在壳体内部,且将壳体内的空间分为均与全热交换芯体210连通的四个通道。
[0058]
四个通道包括新风通道220、送风通道230、回风通道240和排风通道250。
[0059]
新风通道220是从新风进风口oa到全热交换芯体210一侧的通路。
[0060]
送风通道230是从全热交换芯体210一侧到新风出风口sa的通路。
[0061]
回风通道240是从回风风口ra到全热交换芯体210一侧的通路。
[0062]
排风通道250是从全热交换芯体210一侧到排风风口ea的通路。
[0063]
新风机200进行换热时,来自回风风口ra的回风与来自新风进风口oa的新风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10热交换。
[0064]
在制冷时,室外单元100用作冷凝器,室内单元300和热交换器280用作蒸发器;在制热时,室外单元100用作蒸发器,室内单元300和热交换器280用作冷凝器。
[0065]
新风机200和室内单元300分别连接于通讯总线上,如此,新风机200能够获知到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例如通过线控器设定的)设定温度和设定湿度。
[0066]
为了避免新风引入对室内气流造成干扰,引起用户不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进入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的新风温度和新风湿度,降低所引入新风对室内负荷产生的波动。
[0067]
由于新风机200能够获知室内单元300的设定温度,因此,新风机200能够基于该设定温度(例如参见图3中a房间内设定温度a),控制进入热交换器280内的冷媒冷量,实现经过热交换器280后处理后、从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a,降低因引入新风而造成对房间内温度的影响。
[0068]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200为至少两个房间提供新风,且同时避免为多个房间供新风时对个房间内负荷的影响。
[0069]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以新风机200为三个房间(记为a房间、b房间和c房间)提供新风为例进行说明。
[0070]
因此,不能仅考虑一个房间内的设定温度,需要综合考虑三个房间的设定温度。
[0071]
[第一模式]如上所述的,对应三个房间,也会对应设置三个室内单元,分别用于调节三个房间
内的室内空气。
[0072]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夏季室外环境温度高,需要对房间内空气进行制冷调节,此时需要进入制冷模式,即,室内单元300和室外单元100形成的空调机组进行制冷循环。
[0073]
此时,室内单元300用作蒸发器。
[0074]
由于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与室外单元100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因此,此时,送风通道230内的热交换器280也用作蒸发器,将送风通道230内引入的新风制冷。
[0075]
因此,本技术中涉及的第一模式即为制冷模式。
[0076]
在新风机200针对多个房间送冷风时,为确保降低对室内负荷的影响,还设置有室外新风通道,其位于新风机200的一侧,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室外新风,用于调整进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温度和新风湿度。
[0077]
此外,多联机新风系统还被配置为具有混风部,其位于新风机的一侧,可以位于新风机和多个室内单元之间,用于使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气流与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进入混合。
[0078]
多联机新风系统中的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如下。
[0079]
在对至少一个房间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模式下,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或设定湿度,通过对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机200在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合部进行处理,例如调整待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使进入各房间内的气流的温度等于房间内设定温度、或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湿度等于房间内设定湿度。
[0080]
在夏季制冷的同时还会进行除湿,针对新风机200,在采用热交换器280进行制冷的同时也会进行除湿,如何确保所引入的新风在温度和湿度上不影响室内负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0081]
在夏季制冷时,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难以兼顾。
[0082]
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条件判断来选择基于温度的控制还是基于湿度的控制,或者也可以在夏季制冷时设置基于湿度的控制的优先级高于基于温度的控制的优先级等。
[0083]
如下,以基于条件判断来进行基于温度的控制或基于湿度的控制的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0084]
[基于温度的控制1]基于温度的控制,指基于所获取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中最小设定温度,控制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等于最小设定温度,且通过对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机200在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合部进行处理,例如调整待引入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所属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使进入各房间内的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0085]
基于温度的控制,以控制送风温度t
231'
为目标,使送风温度t
231'
等于第一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处于第一室内预设温度范围内。
[0086]
其中第一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第一室内预设温度范围为由新风机200供应新风的各房间内最小设定温度。
[0087]
其中,送风温度t
231'
可以通过设置在新风出风口sa处的温湿度传感器231'检测。
[0088]
在基于温度的控制中,制冷剂流路如下介绍。
[0089]
参见图2,室外单元100排出液态冷媒,随后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80'和配管,进入热交换器280内蒸发吸热,变为气态,热交换热器280出来的冷媒经过配管、再被吸入室外单元100中的压缩机压缩,完成制冷循环。
[0090]
在此循环中,热交换热器280用作蒸发器。
[0091]
与此同时,室内单元300也用作蒸发器。
[0092]
参见图2,在引入新风时,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处进入全热交换芯体210,在全热交换芯体210内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再经过热交换器280的冷却降温,最后由新风风机260从新风出风口sa处送出,进入室内,完成冷新风引入的过程。
[0093]
为了实现使送风温度t
231'
较快达到第一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第一室内预设温度范围内,在此模式中对新风风机260的风速(即,档位)进行控制。
[0094]
如上所述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200向多个房间内供应新风。
[0095]
为此,参见图4,混风部包括多条混风通路,其数量等于开机状态下的室内单元的数量,每个混风通路用于混合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和从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输出的新风气流。
[0096]
该混风部还包括处理单元。
[0097]
该处理单元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新风机200的新风送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以及室外新风的室外新风温度,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从室外新风通道待引入各房间内的室外新风的流量和从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输出的待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
[0098]
并且之后所调整后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气流在对应该房间的混风通路中混合,进而引入该房间内,使得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0099]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新风机200为三个房间a/b/c提供新风。
[0100]
参见图4,混风通路具有互相连通的三个通风口,该三个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和第三通风口。
[0101]
在第一通风口处可以设置第一风量调节元件(例如风量阀),用于调整从新风出风口sa处引入该混风通路的新风气流的流量。
[0102]
在第二通风口处可以设置第二风量调节元件,用于调整从室外新风通道引入该混风通路的室外新风的流量。
[0103]
第三通风口连通房间。
[0104]
将第一通风口处调整输出的新风气流和第二通风口处调整输出的室外气流混合,并之后在第三通风口处通入房间,此时进入房间内的气流的温度等于该房间内的设定温度。
[0105]
假设,a房间、b房间和c房间的设定温度分别为a、b和c,且a>b>c,且三个房间均开启空调机组。
[0106]
对应如上三个房间,应设置有三条混风通路。
[0107]
控制单元获取三个房间的设定温度的最小设定温度,即c,作为新风机200的设定温度。
[0108]
假设,室外新风温度为x。
[0109]
由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室外新风温度x高于房间内最大设定温度a。
[0110]
基于最小设定温度c,新风机200控制冷风引入的过程,使得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温度等于c。
[0111]
混合部的处理单元对房间a/b/c的设定温度a/b/c、以及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温度c和室外新风温度x进行综合处理,获取到对应各条混风通路中需要待引入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
[0112]
之后,调整对应混风通路上的风量调节元件。
[0113]
针对房间a,在第一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2的开度,引入新风温度为c的新风气流的流量q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1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温度为x的室外新风的流量q2,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风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为a,从而输出至房间a。
[0114]
如此,房间a内未产生温度波动。
[0115]
针对房间b,在第二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4的开度,引入新风温度为c的新风气流的流量q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3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温度为x的室外新风的流量q2',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风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温度为b,从而输出至房间b。
[0116]
如此,房间b内未产生温度波动。针对房间c,在第三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6的开度全开并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5的开度为零,直接引入新风温度为c的新风气流,从而输出至房间c。
[0117]
如此,房间c内未产生温度波动。
[0118]
如此,实现在夏季基于温度的制冷控制时,实现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降低对室内负荷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空调机组的负荷。
[0119]
[基于湿度的控制]基于湿度的控制,指基于所获取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湿度中最小设定湿度,控制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湿度等于最小设定湿度度,且通过对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机200在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合部进行处理,例如调整待引入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所属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使进入各房间内的气流的湿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湿度。
[0120]
基于湿度的控制,以控制送风湿度φ231'为目标,使送风湿度φ231'等于第一室内预设湿度φset'或处于第一室内预设湿度范围内。
[0121]
其中第一室内预设湿度φset'或第一室内预设湿度范围为由新风机200供应新风的各房间内的最小设定湿度。
[0122]
其中,送风湿度φ231'可以通过设置在新风出风口sa处的温湿度传感器231'检测。
[0123]
如上所述的,在制冷的同时通过冷凝的方式进行除湿,因此,基于湿度的控制中,制冷剂流路与如上相同。
[0124]
该混风部的处理单元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湿度、新风机200的新风送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湿度、以及室外新风的室外新风湿度,对数据进行处
理,以获取从室外新风通道待引入各房间内的室外新风的流量和从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输出的待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
[0125]
并且之后所调整后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气流在对应该房间的混风通路中混合,进而引入该房间内,使得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湿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湿度。
[0126]
参见图5,假设,a房间、b房间和c房间的设定湿度分别为r1、r2和r3,且r1>r2>r3,且三个房间均开启空调机组。
[0127]
控制单元获取三个房间的设定湿度的最小设定湿度,即r3,作为新风机200的设定湿度。
[0128]
假设,室外新风湿度为r。
[0129]
对应如上三个房间,应设置有三条混风通路。
[0130]
由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室外湿气大,因此,室外新风湿度r高于房间内最大设定湿度r1。
[0131]
基于最小设定温度r3,新风机200控制除湿的过程,使得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湿度等于r3。
[0132]
混合部的处理单元对房间a/b/c的设定湿度r1/r2/r3、以及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湿度r3和室外新风湿度r进行综合处理,获取到对应各条混风通路中需要待引入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
[0133]
之后,调整对应混风通路上的风量调节元件。
[0134]
针对房间a,在第一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2的开度,引入新风湿度为r3的新风气流的流量h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1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湿度为r的室外新风的流量h2,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风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湿度为r1,从而输出至房间a。
[0135]
如此,房间a内未产湿度波动。
[0136]
针对房间b,在第二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4的开度,引入新风湿度为r3的新风气流的流量h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3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湿度为r的室外新风的流量h2',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湿度为r2,从而输出至房间b。
[0137]
如此,房间b内未产湿度波动。针对房间c,在第三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6的开度全开并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5的开度为零,直接引入新风湿度为r3的新风气流,从而输出至房间c。
[0138]
如此,房间c内未产湿度波动。
[0139]
如此,实现在夏季基于湿度的制冷控制时,实现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湿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湿度,降低对室内负荷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空调机组的负荷。
[0140]
在基于湿度的控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由于新风机200制冷除湿时温度降低较多,即,尽管对房间内进行除湿控制,但是从新风机200吹出的新风温度却相对较低,造成用户不适。
[0141]
因此,为了避免吹出的冷新风对用户造成的不适感,参见图7,在送风通道230内且在热交换器280的下游设置由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
[0142]“下游”指热交换器280远离全热交换芯体210的一侧。
[0143]
该附加室外热交换110器通过第二节流装置120(例如电子膨胀阀)与室外单元10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连通。
[0144]
在夏季制冷时,室外单元100中室外热交换器和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均用作冷凝器。
[0145]
在基于湿度的控制中,制冷剂流路如下介绍。
[0146]
室外单元100排出液态冷媒,随后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120和配管进入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且同时室外单元100排出的液态冷媒也会进入第一节流装置280'和配管,再进入热交换器280内蒸发吸热,变为气态,热交换热器280出来的冷媒经过配管、再被吸入室外单元100中的压缩机压缩,完成制冷循环。
[0147]
在此循环中,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用作冷凝器,热交换热器280用作蒸发器。
[0148]
在引入新风时,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处进入全热交换芯体210,在全热交换芯体210内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再经过热交换器280的冷却降温,完成新风机的除湿降温过程。
[0149]
之后,冷气流经过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进行预热,提升冷气流的温度,最后由新风风机260从新风出风口sa处送出,进入室内,此过程兼顾新风的除湿和温度两个方面,确保用户舒适性。
[0150]
由此,可以在制冷除湿的同时,适度提高新风温度,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0151]
如上所述的控制过程可适用于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且对除湿要求严格的过渡季节。
[0152]
例如参见图8,以新风机200基于设定湿度r',控制除湿,使得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湿度等于r'为例进行说明。
[0153]
(1)对室外新风湿度r的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oa引入全热交换芯体210。
[0154]
(2)新风机200接收预设的设定湿度r',控制制冷除湿。
[0155]
(3)获取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湿度为r'。
[0156]
(4)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对新风湿度为r'的冷气流进行预热,提高冷气流温度。
[0157]
(5)在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舒适出风。
[0158]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检测经过热交换器280交换后的冷气流的温度t1和新风机200的设定温度t2(即,房间内设定温度)之差,来调节第二节流装置120(例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节经过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内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预热冷气流的水平,使得新风机200在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温度t等于设定温度t2。
[0159]
如上描述了夏季制冷模式的多联机新风系统的控制,如下将描述冬季制热模式的多联机新风系统的控制。
[0160]
[第二模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冬季室外环境温度低,需要对房间内空气进行制热调节,此时需要进入制热模式,即,室内单元300和室外单元100形成的空调机组进行制热循环。
[0161]
此时,室内单元300用作冷凝器。
[0162]
由于新风机200中热交换器280与室外单元100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因此,此时,送风通道230内的热交换器280也用作冷凝器,将送风通道230内引入的新风制热。
[0163]
因此,本技术中涉及的第二模式即为制热模式。
[0164]
在冬季制热时,只考虑温度控制。
[0165]
因此,在选择基于温度的控制时,基于所获取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中最大设定温度,控制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等于最大设定温度,且通过对通过室外新风通道引入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机200在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在混合部进行处理,例如调整待引入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所属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使进入各房间内的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0166]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温度的控制中,通过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而关闭室外单元10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入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的流路,此时,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不起作用。
[0167]
[基于温度的控制2]基于温度的控制,以控制送风温度t
231'
为目标,使送风温度t
231'
等于第二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处于第二室内预设温度范围内。
[0168]
其中第二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第二室内预设温度范围为由新风机200供应新风的各房间内的最大设定温度。
[0169]
其中,送风温度t
231'
可以通过设置在新风出风口sa处的温湿度传感器231'检测。
[0170]
在基于温度的控制中,制冷剂流路如下介绍。
[0171]
室外单元100排出液态制冷剂进入热交换器280,在热交换器280内部热交换后冷凝放热,成为液态冷媒,随后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80'节流至低温低压气液两态,随后进入室外单元100内蒸发吸热,变为气态,并最后被吸入室外单元100中压缩机压缩,完成制热循环。
[0172]
在此循环中,热交换器280用作冷凝器。
[0173]
与此同时,室内单元300也用作冷凝器。
[0174]
参见图2,在引入新风时,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oa处进入全热交换芯体210,在全热交换芯体210内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再经过热交换器280的加热,最后由新风风机260从新风出风口sa处送出,进入室内,完成热新风引入的过程。
[0175]
为了实现使送风温度t
231'
较快达到第二室内预设温度tset'或第二室内预设温度范围内,在此模式中对新风风机260的风速(即,档位)进行控制。
[0176]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新风系统包括混风部。
[0177]
该混风部的处理单元基于各室内单元在开机状态下的设定温度、新风机200的新风送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以及室外新风的室外新风温度,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从室外新风通道待引入各房间内的室外新风的流量和从新风机200的新风出风口sa输出的待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气流的流量。
[0178]
并且之后所调整后的室外新风和新风气流在对应该房间的混风通路中混合,进而引入该房间内,使得进入各房间内气流的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
[0179]
参见图6,假设,a房间、b房间和c房间的设定温度分别为a'、b'和c',且a'>b'>c',且三个房间均开启空调机组。
[0180]
对应如上三个房间,应设置有三条混风通路。
[0181]
控制单元获取三个房间的设定温度的最大设定温度,即a',作为新风机200的设定温度。
[0182]
假设,室外新风温度为x'。
[0183]
由于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室外新风温度x'低于房间内最小设定温度c'。
[0184]
基于最大设定温度a,新风机200控制热风引入的过程,使得新风出风口sa处的新风温度等于a'。
[0185]
混合部的处理单元对房间a/b/c的设定温度a'/b'/c'、以及新风出风口sa处输出的新风温度a'和室外新风温度x'进行综合处理,获取到对应各条混风通路中需要待引入的新风气流的流量和室外新风的流量。
[0186]
之后,调整对应混风通路上的风量调节元件。
[0187]
针对房间a,在第一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2的开度全开且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1的开度为零,引入新风温度为a'的新风气流,从而输出至房间a。
[0188]
如此,房间a内未产生温度波动。
[0189]
针对房间b,在第二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4的开度,引入新风温度为a'的新风气流的流量q1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3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温度为x'的室外新风的流量q21',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风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为b',从而输出至房间b。
[0190]
如此,房间b内未产生温度波动。
[0191]
针对房间c,在第三条混风通路上,通过控制第一风量调节元件sw6的开度,引入新风温度为a'的新风气流的流量q11'',并通过控制第二风量调节元件sw5的开度,引入室外新风温度为x'的室外新风的流量q21'',使得混合后在该条混风通路的第三通风口处的新风气流的新风温度为c',从而输出至房间c。
[0192]
如此,房间c内未产生温度波动。
[0193]
如此,实现在冬季基于温度的制热控制时,实现引入各房间内的新风温度等于各房间内设定温度,降低对室内负荷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空调机组的负荷。
[0194]
在冬季基于温度的制热控制中,通过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而关闭室外单元10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入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的流路,此时,附加室外热交换器110不起作用。
[0195]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多联新风系统还可以包括室外环境检测单元(未示出),其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检测室外环境。
[0196]
在新风机200工作后,可以通过检测室外环境是否满足新风要求,而控制关闭新风机200或继续保持开启新风机200。
[0197]
室外环境检测单元可以为用于检测外环境的co2浓度的传感器,可以为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co2浓度和pm2.5浓度的传感器、也可以为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pm2.5浓度的传感器等。
[0198]
室外环境检测单元获取的信息(例如室外环境中pm2.5浓度大小)可以衡量室外环境质量的好坏。
[0199]
可以设定pm2.5浓度限值。
[0200]
即,可以在室外新风满足新风要求(例如,所检测的室外环境pm2.5浓度小于等于pm2.5浓度限值)时,表示室外空气质量较优,适合引入室外新风,此时,可以使新风机200工作。
[0201]
而在室外新风不满足新风要求(例如,所检测的室外环境pm2.5浓度大于pm2.5浓度限值)时,表示室外空气质量较差,不适合引入室外新风,此时,使新风机200不工作。
[0202]
因此,新风机200工作的前提是:室外环境满足新风要求。
[0203]
即,所检测的室外环境pm2.5浓度小于等于pm2.5浓度限值。
[0204]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为了实现对室外空气的的净化,还设置有空气净化单元290。
[0205]
空气净化单元290设置在新风通道220内,对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oa进入新风通道220并经过空气净化单元290净化后,送入全热交换芯体210,进而进入送风通道230。
[0206]
全热交换芯体210位于空气净化单元290的下游,新风风机260位于全热交换芯体210的下游,因此,能够避免室外新风中污染物对全热交换芯体210和新风风机260的影响,确保全热交换芯体210及新风风机260的工作可靠性。
[0207]
空气净化单元290可以包括紫外杀菌灯(未示出)、粗效过滤器(未示出)、负离子发生器(未示出)、微静电模块(未示出)中任一种或多种。
[0208]
以空气净化单元290包括紫外杀菌灯、粗效过滤器、负离子发生器和微静电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0209]
粗效过滤器可以靠近新风进风口oa设置,用于对经过的气流进行初步过滤。
[0210]
负离子发生器和微静电模块的结构及安装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可以根据需求独立/组合设置等。
[0211]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将负离子发生器和微静电模块进行组装安装,形成空气净化部。
[0212]
负离子发生器的原理是通过脉冲振荡电路,将低电压通过高压模块升压为直流负高压,经过碳素纤维电极尖端不断产生负直流高电晕,高速的发射出大量的电子。
[0213]
空气负离子具有除尘、灭菌、净化空气的作用。
[0214]
微静电模块是通过高压静电对颗粒物进行吸附,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对细菌病毒进行灭活,不仅达到空气净化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对空气进行消毒。达到除菌效果。
[0215]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将空气净化部安装至全热交换芯体210的朝向新风进风口oa的一侧上。
[0216]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负离子发生器和微静电模块沿新风通道220内气流方向上下游布置。
[0217]
粗效过滤器与负离子发生器之间需要保持预设距离,该距离可由用户设定且不应过小,以防粗效过滤器对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产生量产生不良影响。
[0218]
在空气净化单元290工作时,负离子发生器会高速向空气中释放电子,与空气中的颗粒物和细菌结合带电,并之后在经过后端的微静电模块中高压静电场时,受到高压电场力的作用,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将颗粒物及细菌吸附到电极上,实现除尘、杀菌的净化效果。
[0219]
紫外杀菌灯可以向新风通道220内照射紫外线,用于紫外杀菌。
[0220]
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多联机新风系统,能够在向室内提供净化后新风的同时,还避免对室内负荷产生影响,提高用户体验度,且同时由于降低了对室内负荷的扰动,节能系统能耗。
[022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222]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