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及送风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81985发布日期:2023-03-08 06:1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及送风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工厂送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及送风方法。


背景技术:

2.工厂通风系统一般有通风动力、通风网路、通风设备组成。传统的通风系统为一套总通风设备带动多组支管道通风,带来的缺点如下:每组支管道通风系统不能智能调节,只能随总通风设备进行启闭,同时并联的支管道在远离风机的一端风力较小,该区域内的通风去粉尘效率较差;若采用单独分体式通风系统,虽能每个独立控制,但成本较高不利于大型厂房建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效率高效且能自动调节风口大小的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及送风方法。
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包括风机、主管道、支管道及置于支管道内的出风扇叶结构;所述风机置于主管道一侧,所述支管道通过主管道并联,所述支管道内设置有粉尘测量传感器,所述粉尘测量传感器与cpu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出风扇叶结构包括下扇叶、中扇叶、上扇叶;所述下扇叶划分为十二组扇形区域,十二组所述扇形区域为八组扇形通风口,四组挡板组成,所述扇形通风口每隔两组设置有一组挡板;所述下扇叶中心设置有内中心杆;所述中扇叶为环形圈及四组挡板组成,所述中扇叶中心设置有中空心管,所述中空心管套设于内中心杆外部;所述上扇叶为环形圈及四组通风孔组成,所述上扇叶中心设置有外空心管,所述外空心管套设于中空心管外部;所述外空心管上部内侧设置有内齿轮,所述中空心管上部外侧设置有外齿轮,所述内齿轮与外齿轮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设置有驱动齿轮;优选的,所述十二组扇形区域大小一致且扇形角均为30度。
5.优选的,所述中扇叶的四组挡板扇形角为30度,所述中扇叶的四组挡板的位置与下扇叶中四组挡板逆时针旋转30度后的位置保持一致。
6.优选的,所述上扇叶的四组通风孔扇形角为30度,所述上扇叶的四组通风孔的位置与下扇叶中四组挡板的位置保持一致。
7.优选的,所述中空心管底部与内中心杆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外空心管底部与中空心管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内齿轮与外齿轮下方的中空心管与内中心杆、外空心管与中空心管之间设置有轴承。
8.优选的,所述驱动齿轮为齿轮盘及齿圈成,所述齿圈两端到齿轮盘中心的连线夹角为50-70度之间,所述驱动齿轮通过驱动轴与顶部电机连接,所述电机置于主管道上且与cpu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齿圈在转动的过程中内切内齿轮,外切外齿轮;所述齿圈初始位置位
于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
10.优选的,所述下扇叶的挡板与其逆时针的一个扇形区域对应的弧长两端及中扇叶的挡板之间的弧长两端设置有接近开关。
11.优选的,所述支管道的口径从风机一端至末端逐渐增大。
12.优选的,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的送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出风扇叶结构相互叠加后初始状态为四个扇形通风口;s2:在cpu控制系统中初设两组阈值分别为中浓度d1、高浓度d2;s3:粉尘测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支管道内的粉尘流量分别为s1、s2、s3……
sn;s4:当sn<d1时,电机顺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上扇叶旋转,将通风孔置于下扇叶扇形通风口的上方抵触到中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啮合状态,减少该支管道的风速;s5:当d1<sn<d2时,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上扇叶旋转,将通风孔置于下扇叶挡板的上方抵触到中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未啮合状态,四组扇形通风口打开;s6:当sn>d2时,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中扇叶旋转,将中扇叶挡板置于下扇叶挡板的上方抵触到下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啮合状态,八组扇形通风口打开,提高支管道风速。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对出风扇叶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一个电机驱动,即可完成小风、中风、大风三种风力的切换,结构相对简单,故障率低;同时通过cpu控制系统、粉尘传感器、出风扇叶结构、驱动装置相互配合,智能调节局部风速,优化送风效率,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出风扇叶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的下扇叶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中扇叶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发明的上扇叶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发明的小风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发明的中风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本发明的大风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发明的驱动齿轮与内齿轮、外齿轮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风机,2主管道,3支管道,4出风扇叶结构,5下扇叶,51扇形区域,52扇形通风口,6中扇叶,7上扇叶,8挡板, 9内中心杆,10环形圈,11中空心管,111外齿轮,12通风孔,13外空心管,131内齿轮, 14驱动齿轮,141齿轮盘,142齿圈,15接近开关,16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5.须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如图1-8所示,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包括风机1、主管道2、支管道3及置于支管道内的出风扇叶结构4;风机1置于主管道2一侧,支管道3通过主管道2并联,支管道3内设置有粉尘测量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粉尘测量传感器与cpu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粉尘测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支管道内的粉尘浓度将数值传输给cpu控制系统进而控制各个电机转动;出风扇叶结构4包括下扇叶5、中扇叶6、上扇叶7;下扇叶5划分为十二组扇形区域51,十二组扇形区域51为八组扇形通风口52,四组挡板8组成,扇形通风口52每隔两组设置有一组挡板8;下扇叶5中心设置有内中心杆9,内中心杆9可以吊装在主管道上或电机壳体上;中扇叶6为环形圈10及四组挡板8组成,无挡板处为中空形态,中扇叶6中心设置有中空心管11,中空心管11套设于内中心杆9外部;上扇叶7为环形圈10及四组通风孔12组成,上扇叶7中心设置有外空心管13,外空心管13套设于中空心管11外部;外空心管13上部内侧设置有内齿轮131,中空心管11上部外侧设置有外齿轮111,内齿轮131与外齿轮111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内齿轮131与外齿轮111之间设置有驱动齿轮14;驱动齿轮可以带动内齿轮与外齿轮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扇叶转动。
28.如图3所示,十二组扇形区域51大小一致且扇形角均为30度,保证每组扇形区域。
29.如图4所示,中扇叶6的四组挡板8扇形角为30度,中扇叶6的四组挡板8的位置与下扇叶5中四组挡板8逆时针旋转30度后的位置保持一致,保证顺时针旋转后其旋转至下扇叶挡板的上方。
30.如图5所示,上扇叶7的四组通风孔12扇形角为30度,上扇叶7的四组通风孔12的位置与下扇叶5中四组挡板8的位置保持一致,保证上扇叶未旋转时处于下扇叶挡板上方,顺时针旋转后其旋转至下扇叶扇形通风口的上方。
31.如图2所示,中空心管11底部与内中心杆9之间设置有轴承16,外空心管13底部与中空心管11之间设置有轴承,内齿轮与外齿轮下方的中空心管与内中心杆、外空心管与中空心管之间设置有轴承,轴承便于中空心管底部与内中心杆、外空心管与中空心管之间的转动。
32.如图9所示,驱动齿轮14为齿轮盘141及齿圈142成,齿圈两端到齿轮盘中心的连线
夹角为50-70度之间,仅需要保证驱动齿轮在旋转过程中同一时间只与外齿轮或内齿轮其中一个啮合,同时保证驱动齿轮带动外齿轮或内齿轮旋转角度达到30度即可,驱动齿轮通过驱动轴与顶部电机连接,电机置于主管道上且与cpu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33.如图9所示,齿圈142在转动的过程中内切内齿轮,外切外齿轮;齿圈初始位置位于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
34.如图3、4所示,下扇叶5的挡板8与其逆时针的一个扇形区域51对应的弧长两端及中扇叶6的挡板8之间的弧长两端设置有接近开关15,接近开关用于控制电机的启闭。
35.如图1所示,支管道3的口径从风机一端至末端逐渐增大,由于靠近风机的支管道得到的风速较大,因此缩小靠近风机的支管道口径,以增大远端的支管道的风速。
36.一种工厂用风量智能调节系统的送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出风扇叶结构相互叠加后初始状态为四个扇形通风口(中风状态);s2:在cpu控制系统中初设两组阈值分别为中浓度d1、高浓度d2;s3:粉尘测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支管道内的粉尘流量分别为s1、s2、s3……
sn;s4:当sn<d1时,电机顺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上扇叶旋转,将通风孔置于下扇叶扇形通风口的上方抵触到中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小风状态),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啮合状态,减少该支管道的风速;s5:当d1<sn<d2时,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上扇叶旋转,将通风孔置于下扇叶挡板的上方抵触到中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中风状态),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未啮合状态,四组扇形通风口打开;s6:当sn>d2时,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驱动齿轮旋转进而带动中扇叶旋转,将中扇叶挡板置于下扇叶挡板的上方抵触到下扇叶上的接近开关后停止(大风状态),此时驱动齿轮与内齿轮为啮合状态,八组扇形通风口打开,提高支管道风速。
37.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