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2.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空调室内机为了确保空调效果,需要保持室内环境封闭。由此,将导致室内环境中的微尘、烟雾、细菌等污染物不断增加,氧气含量不断降低,使得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不利于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空调室内机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健康、舒适以及环保等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5.出风主体,具有出风通道;
6.换热组件,具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风端连通于室内环境中,出风端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7.新风组件,具有彼此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于室外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第二流道连接于室外与所述换热组件之间,用于排出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冷凝水;
8.其中,所述第二流道中的冷凝水与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室外空气能够在两者重叠部分进行换热。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中的冷凝水与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室外空气在两者重叠部分的流动方向相反。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包括主体部及冷凝管,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内腔,所述内腔被构造为部分所述第一流道,所述冷凝管穿设于所述内腔,且所述冷凝管内部界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在所述内腔中呈螺旋状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杀菌组件,所述杀菌组件内部界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并与所述内腔连通;
13.和/或,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内部界定形成部分所述第一流道,并与所述内腔连通。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风阀组件,所述风阀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流道的通断以及所述第一流道内的风量。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连接于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用于将所述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第二流道中。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冷凝水出口下方,用于收集冷凝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接水盘内的水泵,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抽至所述第二流道。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出风主体、所述换热组件以及所述新风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21.判断制冷模式是否开启;
22.当制冷模式开启时,若新风功能设置为开,则开启空调室内机中的新风组件;若所述新风功能设置为自动,则获取环境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当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获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过温停机次数;
23.比较所述过温停机次数与预设停机次数,若所述过温停机次数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停机次数,则开启所述空调室内机中的所述新风组件。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
25.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时,获取所述新风组件中的杀菌组件的工作时间;
26.当所述杀菌组件的工作时间大于预设工作时间时,开启所述新风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流道。
27.上述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在通过换热组件对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进行换热并由出风通道实现出风的基础上,增加新风组件的结构,一方面,新风组件的第二流道能够排出换热组件中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残留在换热组件内而导致滋生细菌,另一方面,新风组件的第一流道能够实现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室外空气从第一流道进入出风通道内时,会经过第二流道中的冷凝水的降温,防止引入室外空气时影响空调室内机的降温效果;因此,通过设置新风组件,能够在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降温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除去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新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主体部及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00、空调室内机;10、出风主体;20、换热组件;30、新风组件;40、导流组件;50、壳体;21、进风端;22、出风端;31、第一流道;32、第二流道;33、主体部;34、冷凝管;35、杀菌组件;36、过滤组件;41、接水盘;42、水泵;331、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1.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出风主体10、换热组件20以及新风组件30。出风主体10具有出风通道(图中未示出),换热组件20具有换热通道(图中未示出),换热通道的进风端21连通于室内环境中,出风端22与出风通道连通。新风组件30具有彼此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流道31及第二流道32,第一流道31连通于室外与出风通道之间,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出风通道内。第二流道32连接于室外与换热组件20之间,用于排出换热组件20中的冷凝水。其中,第二流道32中的冷凝水与第一流道31中的室外空气能够在两者重叠部分进行换热。
42.需要说明的是,出风主体10是指,能够使空气流动以实现出风的部件。具体地,出风主体10可以包括驱动电机、风叶、蜗壳以及固定支架等结构,其中出风通道形成于蜗壳内部,并且将风叶可转动地装配于蜗壳内部,驱动电机用于驱动风叶转动,以在蜗壳内部产生气流。
43.当然,出风主体10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包括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
现出风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44.换热组件20是指,能够对空气进行换热,以根据需求(制冷或制热)调节气流温度的部件。换热组件20内部形成有换热通道,以供气流通过。室内环境中的空气从换热通道的进风端21进入,在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以形成符合需求的冷风或者热风,最终从换热通道的出风端22吹出。
45.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换热组件20包括肋片管式换热器(即蒸发器)及冷媒。当室内环境中的空气从换热通道的进风端21进入之后,与冷媒发生反应,气流温度降低,并从换热通道的出风端22吹出冷风,从而实现室内降温。
46.新风组件30能够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具体地,第一流道31连通于室外与出风通道之间,能够将室外的空气引入至出风通道,然后与经过换热通道换热之后的气流一并从出风通道吹出。
47.当室内空气进入换热通道并进行换热时,换热组件20将产生冷凝水。若冷凝水长期暂留在换热组件20中,将会滋生细菌,因此需要将冷凝水排出。
48.第二流道32连接于室外与换热组件20之间,从而能够将换热组件20中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确保换热组件20内部的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49.进一步地,使第一流道31与第二流道32有至少部分重叠,则在重叠部分,第一流道31内的室外空气可以与第二流道32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充分利用冷凝水,对进入出风通道内的室外空气进行降温,然后再和换热通道内经过换热后的气流一并吹出。
50.由此,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新风组件30的第二流道32可以将换热组件20中的冷凝水排出,保持换热组件20内部清洁,避免因冷凝水的暂留而滋生细菌。另一方面,新风组件30的第一流道31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至出风通道内,并且在第一流道31中通过冷凝水进行换热,实现降温。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冷凝水,还可以避免引入的室外空气影响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效果,在确保制冷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32中的冷凝水与第一流道31中的室外空气在两者重叠部分的流动方向相反。
52.第二流道32中的冷凝水与第一流道31中的室外空气在两者重叠部分进行换热,而两者在重叠部分的流动方向相反,能够增大冷凝水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换热温差,从而提高换热量,确保室外空气能够在冷凝水的作用下顺利降温。当室外空气在出风通道中与换热之后的室内空气一起排出时,能够防止因室外空气温度过高而导致制冷量下降的问题,从而提高舒适性。
53.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30包括主体部33及冷凝管34,主体部33具有一内腔331,内腔331被构造为部分第一流道31。冷凝管34穿设于内腔331,且冷凝管34内部界定形成第二流道32。
54.冷凝管34穿设于内腔331中,由此,冷凝管34与内腔331即为第二流道32与第一流道31的重叠部分。当室外空气进入内腔331中,即室外空气进入第一流道31中,此时室外空气可以与冷凝管34中的冷凝水进行换热,实现室外空气的降温。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管34在内腔331中呈螺旋状设置。将冷凝管34位于内腔331中的部分呈螺旋状设置,可以增加冷凝管34在内腔331中的总长度,从而增加冷凝水与内腔331中的室外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降温效果。
56.需要说明的是,冷凝管34在内腔331中的长度越长,则冷凝水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基于此,可以根据不同规格室内空调机的不同需求,调整冷凝管34在内腔331中的长度,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对室外空气的降温效果。
57.此外,冷凝管34可以采用铜管或者肋片管等结构,可以根据对室外空气的降温效果选择合适的材料,在此不做赘述。
58.请再次参看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30还包括杀菌组件35,杀菌组件35内部界定形成部分第一流道31,并与内腔331连通。和/或,新风组件30还包括过滤组件36,过滤组件36内部界定形成部分第一流道31,并与内腔331连通。
59.具体地,杀菌组件35沿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设置于主体部33的下游,即室外空气首先进入主体部33的内腔331中,然后再经过内腔331进入杀菌组件35中,并在杀菌组件35中实现消毒杀菌,确保进入出风通道内的室外空气是干净清洁的。
60.此外,杀菌组件35可以但不限于采用紫外线、净离子群以及银离子等方式对进入第一流道31中的室外空气进行杀菌消毒。
61.进一步地,过滤组件36沿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设置于主体部33与杀菌组件35之间,或者沿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设置于杀菌组件35的下游。室外空气经过过滤组件36的过滤之后,可以去除室外空气中的大体积污染物,例如粉尘及颗粒等污染物,提高进入出风通道中的空气的清洁性。
62.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过滤组件36内部可以设置滤芯,其中滤芯可以但不限于采用活性炭等过滤结构。
63.具体地,室外空气首先进入主体部33的内腔331中,在内腔331中通过冷凝水进行换热,实现降温。然后在杀菌组件35的作用下进行杀菌消毒,再经过过滤组件36的过滤后,与经过换热通道换热之后的室内空气一并进入出风通道内,并且排出至室内环境中。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30还包括设置于主体部33上的风阀组件(图中未示出),风阀组件用于调节第一流道31的通断以及第一流道31内的风量。
65.具体地,风阀组件可以打开或关闭第一流道31。当风阀组件关闭第一流道31时,室内空调机的新风功能关闭,即空调室内机100仅通过换热组件20实现室内空气的降温制冷,室内外空气不进行交换。
66.当风阀组件打开第一流道31时,则室内空调机的新风功能打开,从而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与此同时,当第一流道31打开时,风阀组件还可以调节第一流道31内的进风量,从而控制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风量大小。
67.需要说明的是,风阀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风阀,风阀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其中,风阀即为风量调节阀,可用于控制第一流道31的打开或关闭,以及调节进入第一流道31的风量大小。
68.请一并参看图2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导流组件40,导流组件40连接于换热组件20与第二流道32之间,用于将换热组件20内部的冷凝水导流至第二流道32中。
69.当换热组件20中产生冷凝水时,导流组件40可以对冷凝水进行导流,使其顺利流入至第二流道32中。由此,通过在换热组件20及第二流道32之间设置导流组件40,可以使换热组件20中的冷凝水排出得更加彻底,避免因冷凝水排出不彻底而导致换热组件20内部滋
生细菌。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40包括接水盘41,接水盘41设置于换热组件20的冷凝水出口下方,用于收集冷凝水。
71.接水盘41可以用于收集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泄漏至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结构中,确保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环境的干净清洁。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40还包括设置于接水盘41内的水泵42,水泵42用于将接水盘41内的冷凝水抽至第二流道32。
73.水泵42可以将冷凝水从接水盘41中抽出,并且使冷凝水顺利流入第二流道32中,最终从第二流道32排出。
7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壳体50,出风主体10、换热组件20以及新风组件30均设置于壳体50内部。壳体50可以对出风主体10、换热组件20以及新风组件30等结构进行罩设,使之形成一整体结构,并且能够对位于壳体50内部的所有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75.基于与上述空调室内机100相同的构思,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
76.基于与上述空调室内机100相同的构思,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77.s10:判断制冷模式是否开启。
78.具体地,当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模式开启时,则说明该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工作状态。而制冷模式关闭时,则说明该空调室内机100处于非工作状态。
79.s20:当制冷模式开启时,若新风功能设置为开,则开启空调室内机中的新风组件30。若新风功能设置为自动,则获取环境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当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获取空调室内机100的过温停机次数。
80.具体地,新风功能的设置可以在用户操作端的控制器上进行调节。由此,对新风功能的设置状态进行判断,可以确定用户对于新风功能的需求。
81.当新风功能设置为开,则说明用户需要运行新风功能,即需要进行室内外空气流通。
82.当新风功能设置为自动时,则根据环境因素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新风功能。具体地,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温度及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当环境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则说明环境温度过高,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
83.s30:比较过温停机次数与预设停机次数,若过温停机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停机次数,则开启空调室内机100中的新风组件30。
84.具体地,当环境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空调室内机将会暂停工作。在此期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当环境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温度时,空调室内机将重新启动开始工作,如此反复。
85.由此,空调室内机在上述过程中的暂停次数即为过温停机次数,当过温停机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停机次数时,则开启新风组件。
86.s40:当新风组件30开启时,获取新风组件30中的杀菌组件35的工作时间。当杀菌组件35的工作时间大于预设工作时间时,开启新风组件30中的第一流道31。
87.当新风功能开始运行时,新风组件30中的杀菌组件35同步开启工作,即进行预杀菌,对位于杀菌组件35内部的部分空气进行杀菌,确保进入第一流道31中的室外空气保持清洁。
88.因此,首先获取杀菌组件35的工作时间,当杀菌组件35的工作时间大于预设工作时间时,则说明预杀菌已完成,此时通过风阀组件打开第一流道31,使室外空气可以顺利经过第一流道31进入出风通道内。
89.本技术具体使用时,当开启空调室内机100时,室内空气在出风主体10的作用下从换热通道的进风端21进入换热通道内,并在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实现降温,随之进入出风通道内。
90.与此同时,换热组件20中所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收集至接水盘41中,并且通过水泵42抽出至第二流道32中,从第二流道32排出。
91.此时,若控制器新风功能的设置状态为开,或者空调室内机100的过温停机次数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停机次数时,首先开启新风组件30中的杀菌组件35。杀菌组件35首先对于自身内部的空气进行预杀菌,待杀菌组件35的工作时间大于预设工作时间时,则开启新风组件30的第一流道31。
92.第一流道31打开之后,室外空气首先进入主体部33的内腔331中,在内腔331中经过冷凝水的换热降温之后,在杀菌组件35的作用下进行杀菌消毒,并且通过过滤组件36进行过滤,确保进入出风通道中的空气保持清洁。
93.室外空气经由第一流道31进入出风通道,与从换热通道内进入出风通道的室内空气进行混合,一并通过出风通道排出,实现对室内环境的降温,以及室内外空气流通。
9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