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64562发布日期:2022-08-31 15:1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转轮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轮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2.转轮除湿技术包括除湿环节和再生环节。除湿环节:将水汽含量较高的除湿空气引入除湿转轮的处理区,水汽被除湿转轮的吸湿材料吸收,通过处理区后的空气即为干燥空气。再生环节需要热风加热除湿转轮的再生区,具体地,风机将加热器的热量吹向除湿转轮的再生区,除去吸湿材料中的水汽。随着转轮连续转动,水汽不断被除湿转轮吸收、去除。
3.随着目前家用新风产品的普及,对室内空气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普通的压缩机制冷除湿在夏天工况下,容易产生冷凝水,设备内部容易滋生细菌。而在家用或商用领域,除湿转轮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转轮吸收的水分,可以通过再生空气脱附后直接排到室外,过程中不产生冷凝水。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家用新风的转轮除湿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轮除湿装置,该转轮除湿装置能够用于夏季除湿降温和冬季加湿升温。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转轮除湿装置,包括:
7.半导体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中,其中一个为制热时,另外一个为制冷,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
8.进风连接件,所述进风连接件设置在半导体模块的进风侧处,所述进风连接件具有隔离的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道连通所述半导体模块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进风道连通所述半导体模块的第二换热通道;
9.转轮组件,所述转轮组件包括除湿转轮,所述除湿转轮划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除湿转轮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
10.中间连接件,所述中间连接件设置在除湿转轮的进风侧和半导体模块的出风侧之间,所述中间连接件具有隔离的第一中间风道和第二中间风道,所述第一中间风道分别连通半导体模块的第一换热通道和除湿转轮的第一区,所述第二中间风道分别连通半导体模块的第二换热通道和除湿转轮的第二区;
11.出风连接件,所述出风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除湿转轮的出风侧,所述出风连接件具有隔离的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连通除湿转轮的第一区,所述第二出风道连通除湿转轮的第二区。
12.优选地,所述转轮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一连接法兰用于将所述除湿转轮和中间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法兰将所述除湿转轮和出风
连接件连接在一起;
13.所述第一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用于隔开第一中间风道和第二中间风道排出的空气并使隔开的空气分别进入除湿转轮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二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用于隔开除湿转轮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排出的空气;
14.所述第一隔板设置有朝向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朝向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二固定轴,所述除湿转轮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孔。
15.优选地,所述转轮组件还包括转轮外框,所述转轮外框设置在所述除湿转轮的外周面上,所述转轮外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用于带动转轮外框和除湿转轮转动。
16.优选地,在需要除湿时,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一区为再生区,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二区为处理区;在需要加湿时,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一区为处理区,所述除湿转轮的第二区为再生区。
17.优选地,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
18.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内腔;
19.半导体片,所述半导体片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并将所述框架的内腔划分成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20.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并用于扩散半导体片的上表面的热量或冷量,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并用于扩散半导体片的下表面的热量或冷量。
21.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分别包括:安装板、多个散热管和多个间隔叠放的散热翅片,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贯穿两面的多个贯孔,所述散热管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且通过安装板的贯孔连接半导体片的一面。
22.优选地,所述散热管与半导体片的接触处设置有导热硅脂。
23.优选地,所述半导体模块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放置槽和线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半导体片,所述线槽用于供半导体片的导线穿过,所述固定板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将所述框架的内腔划分为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24.所述框架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板的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底设置有连通框架内外的线孔,所述线孔用于供半导体片的导线穿过;
25.所述框架包括两个半框,两个半框对接后形成所述框架。
26.优选地,所述转轮除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切换半导体片的正负极。
27.优选地,所述进风连接件的背向半导体模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圆口和第二进风圆口,所述第一进风圆口用于连通第一进风道,所述第二进风圆口用于连通第二进风道,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分别为渐扩风道;
28.所述第一中间风道和第二中间风道分别为渐扩风道;
29.所述出风连接件的背向半导体模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出风圆口和第二出风圆口。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1.本实用新型的转轮除湿装置通过设置半导体模块、进风连接件、转轮组件、中间连
接件和出风连接件,在需要除湿降温时(例如夏季)能够除湿降温,在需要加湿升温时(冬季)能够加湿升温,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制冷除湿,本实用新型的转轮除湿装置的体积更小,且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轮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的转轮除湿装置在需要除湿降温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34.图3是图1的转轮除湿装置在需要加湿升温时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的半框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中:10、进风连接件;10a、第一进风道;10b、第二进风道;11、第一进风圆口;12、第二进风圆口;20、半导体模块;20a、第一换热通道;20b、第二换热通道;21、框架;211、卡槽;22、第一散热器;221、安装板;222、散热管;223、散热翅片;23、第二散热器;24、固定板;241、放置槽;242、线槽;30、中间连接件;31、第一中间风道;32、第二中间风道;40、转轮组件;41、除湿转轮;411、固定孔;42、第一连接法兰;421、第一隔板;43、第二连接法兰;44、转轮外框;45、齿条;50、出风连接件;50a、第一出风道;50b、第二出风道;51、第一出风圆口;52、第二出风圆口。
具体实施方式
4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46.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47.参照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装置,包括:半导体模块20、进风连接件10、转轮组件40、中间连接件30和出风连接件50。
48.所述半导体模块20包括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中,其中一个为制热时,另外一个为制冷,所述半导体模块20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和出风侧分别位于半导体模块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49.具体地,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热时,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冷;或者,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冷时,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热。以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热、第二换
热通道20b用于制冷为例,当空气通过第一换热通道20a时,空气在第一换热通道20a被加热,当空气通过第二换热通道20b时,空气在第二换热通道20b被降温,由此通过半导体模块20实现空气的加热和制冷,使得半导体模块20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50.参照图4,所述进风连接件10设置在半导体模块20的进风侧处,所述进风连接件10具有隔离的第一进风道10a和第二进风道10b,所述第一进风道10a连通所述半导体模块20的第一换热通道20a,所述第二进风道10b连通所述半导体模块20的第二换热通道20b。
51.具体地,进风连接件10用于连接外部管道,第一进风道10a和第二进风道10b可以通过进风连接件10内的隔板隔开,第一进风道10a内的空气流向第一换热通道20a,第二进风道10b内的空气流向第二换热通道20b。
52.参照图4,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连接件10的背向半导体模块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圆口11和第二进风圆口12,第一进风圆口11和第二进风圆口12分别为圆形接口,方便管道连接和安装,所述第一进风圆口11用于连通第一进风道10a,所述第二进风圆口12用于连通第二进风道10b,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道10a和第二进风道10b分别优选为渐扩风道,渐扩风道结构的第一进风道10a和第二进风道10b有利于降低进入空气的流速,在进入半导体模块20进行换热以及经过转轮组件40进行干燥除湿或再生时,能够与半导体模块20、转轮组件40的干燥剂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和干燥除湿效果。
53.参照图11,所述转轮组件40包括除湿转轮41,所述除湿转轮41划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在需要除湿时,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为再生区,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为处理区;在需要加湿时,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为处理区,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为再生区。第一区和第二区的比例可以是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和第二区的比例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述除湿转轮41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
54.参照图9,所述中间连接件30设置在除湿转轮41的进风侧和半导体模块20的出风侧之间,所述中间连接件30具有隔离的第一中间风道31和第二中间风道32,所述第一中间风道31分别连通半导体模块20的第一换热通道20a和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第一换热通道20a内的空气通过第一中间风道31后流向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与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接触后排出,所述第二中间风道32分别连通半导体模块20的第二换热通道20b和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第二换热通道20b的空气通过第二中间风道32后流向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空气经处理后排出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
55.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第一中间风道31和第二中间风道32优选分别为渐扩风道,渐扩风道结构的第一中间风道31和第二中间风道32有利于降低进入空气的流速,在经过转轮组件40进行干燥除湿或再生时,能够与转轮组件40的干燥剂充分接触,提高干燥除湿效果。
56.参照图12,所述出风连接件50设置在所述除湿转轮41的出风侧,所述出风连接件50具有隔离的第一出风道50a和第二出风道50b,所述第一出风道50a连通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排出的空气通过第一出风道50a向外排出,所述第二出风道50b连通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排出的空气通过第二出风道50b向外排出。所述出风连接件50的背向半导体模块20的一侧优选设置有第一出风圆口51和第二出风圆口52,第一出风圆口51和第二出风圆口52分别为圆形接口,方便管道连接和安装。
57.由此,通过设置半导体模块20、进风连接件10、转轮组件40、中间连接件30和出风连接件50,可以实现夏季除湿降温和冬季加湿升温。
58.具体地,参照图2,在夏季时,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热,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冷。图中箭头为空气流动方向,室内回风作为再生空气,依次流经第一进风道10a、第一换热通道20a、第一中间风道31、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和第一出风道50a后向外排出,室内回风在第一换热通道20a内经过换热成为例如50~55℃的相对高温空气,并通过第一中间风道31进入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后使干燥剂干燥再生,经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后成为高湿空气并通过第一出风道50a后排出室外。
59.利用室外新风作为处理空气,依次流经第二进风道10b、第二换热通道20b、第二中间风道32、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和第二出风道50b后向外排出,室外新风在第二换热通道20b内经过换热成为例如20℃左右的相对低温空气,并通过第二中间风道32进入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后,空气中的水分被干燥剂吸附,相对低温空气的干燥除湿效果更佳,经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后成为舒适的低湿空气(例如相对湿度为50~55%rh)并通过第二出风道50b后送入室内,实现夏季室内除湿降温的目的。
60.参照图3,在冬季时,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冷,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热。图中箭头为空气流动方向,室内回风作为处理空气,依次流经第一进风道10a、第一换热通道20a、第一中间风道31、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和第一出风道50a后向外排出,室内回风在第一换热通道20a内经过换热成为相对低温空气,相对低温空气有利于干燥剂吸附水分,并通过第一中间风道31进入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后使干燥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经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后成为低湿空气并通过第一出风道50a后排出室外。
61.利用室外新风作为再生空气,依次流经第二进风道10b、第二换热通道20b、第二中间风道32、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和第二出风道50b后向外排出,室外新风在第二换热通道20b内经过换热成为相对高温空气,并通过第二中间风道32进入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后,相对高温空气带走干燥剂上吸附的水分,经除湿转轮41的第二区后成为高湿空气并通过第二出风道50b后送入室内,实现冬季室内加湿升温的目的。
6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轮组件40还包括第一连接法兰42和第二连接法兰43,所述第一连接法兰42用于将所述除湿转轮41和中间连接件30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法兰43将所述除湿转轮41和出风连接件50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法兰42和第二连接法兰43,便于安装除湿转轮41。
63.具体地,参照图10,所述第一连接法兰42上设置有第一隔板421,所述第一隔板421用于隔开第一中间风道31和第二中间风道32排出的空气并使隔开的空气分别进入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二连接法兰43上设置有第二隔板(未示出),所述第二隔板用于隔开除湿转轮41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排出的空气。第一隔板421有利于防止进入除湿转轮41前的两部分气体串扰,第二隔板有利于防止排出除湿转轮41后的两部分气体串扰。
64.所述第一隔板421设置有朝向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一固定轴(未示出),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朝向所述除湿转轮41的第二固定轴(未示出),所述除湿转轮41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孔411,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分别容置在除湿转轮41两侧的固定孔411内,从而使得除湿转轮41能够绕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转动,进行循环除湿。
65.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所述转轮组件40还包括转轮外框44,所述转轮外框44设置在所述除湿转轮41的外周面上,所述转轮外框4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齿条45,所述齿条45用于带动转轮外框44和除湿转轮41转动,通过设置齿条45,实现齿条传动。
66.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述半导体模块20包括:框架21、半导体片(未示出)、第一散热器22和第二散热器23。
67.具体地,框架21可以整体呈长方体结构,所述框架21具有内腔,框架21的两端具有开口。所述半导体片设置在所述框架21内并将所述框架21的内腔划分成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半导体片的两个表面分别各自朝向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所述第一散热器22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0a内并用于扩散半导体片的上表面的热量或冷量,所述第二散热器23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0b内并用于扩散半导体片的下表面的热量或冷量。当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热、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冷时,第一散热器22用于扩散热量,第二散热器23用于扩散冷量;当第一换热通道20a用于制冷、第二换热通道20b用于制热时,第一散热器22用于扩散冷量,第二散热器23用于扩散热量。上述结构的半导体模块20能够方便形成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且半导体片的能量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68.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所述第一散热器22和第二散热器23分别包括:安装板221、多个散热管222和多个间隔叠放的散热翅片223,所述安装板221上设置有贯穿两面的多个贯孔,所述散热管222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散热翅片223且通过安装板221的贯孔连接半导体片的一面。散热管222可以呈u型结构,散热管222的两边插入多个散热翅片223并与散热翅片223紧密结合,散热管222的底部与半导体片的一面紧密贴合,当散热管222的底部受热或受冷时,可以瞬间或快速地将热量或冷量传到散热翅片223中,空气再经过散热翅片223,完成换热,实现制取热空气和冷空气。
69.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管222与半导体片的接触处设置有导热硅脂(未示出),通过设置导热硅脂,能够提高散热管222与半导体片的导热效率。
7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所述半导体模块20还包括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上设置放置槽241和线槽242,所述放置槽241用于放置半导体片,所述线槽242用于供半导体片的导线穿过,所述固定板24沿所述框架21的长度方向将所述框架21的内腔划分为第一换热通道20a和第二换热通道20b,通过设置固定板24方便安装半导体片,通过设置线槽242便于半导体片的导线的引出。
71.参照图8,所述框架2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板24的卡槽211,所述卡槽211的槽底设置有连通框架21内外的线孔(未示出),所述线孔用于供半导体片的导线穿过,通过设置卡槽211,便于固定板24的安装,通过设置线孔便于半导体片的导线的引出。框架21包括两个半框,两个半框对接后形成所述框架21,通过设置两个半框,在组装半导体模块20时,可以先完成框架21内部件的安装,最后组装两个半框,因此,便于组装半导体模块20。
7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轮除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所述控制器用于切换半导体片的正负极,通过设置控制器,在进行夏季除湿降温和冬季加湿升温的切换时,通过控制器切换半导体片的正负极即可实现。
7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有的这些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