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较大限度地利用进入风槽中的气流,提高电磁炉的整体散热效果的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2.电磁炉又名电磁灶,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高效节能的厨具。然而,目前市场上已知的电磁炉,大多数的风道仅仅是通过一半圈的挡风结构配合风扇进行散热,这种结构,难以对气流的流向进行控制,为了克服前述问题,公告号cn100459838c,发明名称为一种散热风道结构的专利文件中,揭示了一种风道的改进结构,其实际是通过若干挡风结构错位设置,形成风道,对风扇带入的气流进行传输,这种结构,虽然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风道的顶端均为开口结构,气流从各个风道传输过程中,容易从各风道的顶端溢出,传输到电器元件的气流会大大减弱,整体散热效果较差。
3.另外,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炉之pcb主板上的散热器一般偏一边设置,常见的主要是偏左边设置,而为了对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配合散热器对pcb主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传散,通常会将风扇偏左设置,但这种结构,风扇推动的气流,无法直接作用到线圈盘,以至于对线圈盘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磁炉的导风结构,其导风结构使流动的气流更全面地对控制单元进行散热,较大限度地利用进入风槽中的气流,能更有效且直接地将线圈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传散,提高了电磁炉的整体散热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电磁炉的导风结构,包括一底座,该底座用以安装电磁炉部件,该底座其中一端设有风槽,该风槽与至少一风扇相连接,所述风槽其中一边顶面设有一挡风部,该挡风部用以减少风扇带入风槽中的气流外溢,于风槽另一边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主导风部和第二主导风部,于第一主导风部和第二主导风部之间设有至少二副导风部,各副导风部配合主导风部,形成若干导风通道,各导风通道将风槽中流动的气流分通道导向电磁炉中需散热的部件上,该风扇上方设有一线圈盘,该线圈盘用以和放置在电磁炉上的导磁性锅具产生涡流。
7.所述风扇与线圈盘为同轴设置,该线圈盘亦为风槽的挡风结构。
8.所述风槽底面设有一进风口,该进风口用以方便外界空气进入风槽中,该挡风部朝向风扇设置方向延伸。
9.所述第一主导风部和第二主导风部相向设置,形成一将气流聚拢并引导初级的气流导向结构。
10.所述各副导风部分布于第一主导风部和第二主导风部相对内侧设置,靠近第一主导风部设置的各副导风部之设置朝向与第一主导风部设置朝向相一致,靠近第二主导风部设置的各副导风部之设置朝向与第二主导风部设置朝向相一致。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在风槽一边设置挡风部,以减少风扇带入风槽中的气流外溢;同时,在风槽另一边设置第一主导风部和第二主导风部,形成初级的气流导向结构,为风槽中流动的气流形成初步的导向;再配合各副导风部形成若干风道,将气流输送到控制单元各个位置,使流动的气流更全面地对控制单元进行散热,特别是控制单元上的关键电子元件的工作热量传散,较大限度地利用进入风槽中的气流;其线圈盘设于风扇上方,特别是线圈盘和风扇同轴设置,风扇推动的气流,能更有效且直接地作用到线圈盘,将线圈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传散,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整体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 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圈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3 是本实用新型之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号说明:
16.1-底座;11-风槽;111-挡风部;12-第一主导风部;13-第二主导风部;14-副导风部;15-进风口;2-风扇;21-连接部;22-扇叶;3-控制单元;31-电路板;32-散热器;4-线圈盘。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磁炉的导风结构,包括一底座1,该底座1用以安装电磁炉部件,该底座1其中一端设有风槽11,该风槽11与至少一风扇2相连接,风槽11其中一边顶面设有一挡风部111,该挡风部111用以减少风扇2带入风槽11中的气流外溢,于风槽11另一边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于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之间设有至少二副导风部14,各副导风部14配合主导风部,形成若干导风通道,各导风通道将风槽11中流动的气流分通道导向电磁炉中需散热的部件上,风扇2上方设有一线圈盘4,该线圈盘4用以和放置在电磁炉上的导磁性锅具产生涡流;其中,该风槽11外侧两端分别设有螺柱(未图示),该风扇2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连接部21,各连接部21上开设有螺孔,各螺孔配合螺丝与对应的螺柱相连接,将风扇2固定于风槽11的顶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电磁炉部件包含有控制单元3,该控制单元3由电路板31以及设于电路板31上的电器元件(如igbt等)组成,此处的电器元件,已属于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予以赘述;电路板31上还设有一散热器32,该散热器32用以配合风扇2将电磁炉工作时候产生的热量传散到外界,而且,为了提升散热器32的热传导效果,还需在散热器32与电路板31的接触面涂覆导热硅胶。
19.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风扇2与线圈盘4为同轴设置,该线圈盘4亦为风槽11的挡风结构,能进一步减少风扇2带入风槽11中的气流外溢,而且,线圈盘4直接设于风扇2上方,由风扇2带动,进入风槽11中的部分气流,能更有效且直接地作用到线圈盘4,将线圈盘4工作
时产生的热量进行传散。
20.如图3所示,风槽11底面设有一进风口15,该进风口15用以方便外界空气进入风槽11中,该挡风部111朝向风扇2设置方向延伸;该挡风部111与风槽11为一体成型结构,以便于底座1的生产。
21.如图2-3所示,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相向设置,形成一将气流聚拢并引导初级的气流导向结构;控制单元3设于该初级的气流导向结构的出风一端;其中,该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均分别呈弧形结构,且该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的内弧面相对设置,以便于对流动的气体形成导向结构;该第一主导风部12、第二主导风部13与底座1为一体成型结构。
22.如图2-3所示,各副导风部14分布于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相对内侧设置,靠近第一主导风部12设置的各副导风部14之设置朝向与第一主导风部12设置朝向相一致,靠近第二主导风部13设置的各副导风部14之设置朝向与第二主导风部13设置朝向相一致;其中,各副导风部14亦呈弧形结构,靠近第一主导风部12设置的各副导风部14和靠近第二主导风部13设置的各副导风部14的内弧面相对设置,各副导风部14之间,既形成了气流导向通道,又通过弧形结构对气流定向传导,以便于从外界进入电磁炉中的冷气流将电磁炉内部件产生的热量向传散到外界,辅助散热器32实现对电磁炉各部件的散热效果;各副导风部14与底座1为一体成型结构。
23.使用时,开启电磁炉,风扇2转动,将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5带入风槽11中,进入风槽11的气流,由于风扇2之扇叶22的推动作用,向扇叶22周边推动,由于风槽11设置挡风部111一边之槽壁和挡风部111的挡风作用,使气流只向设置第一主导风部12和第二主导风部13一边流动,此时,流动的气流,通过第一主导风部12、第二主导风部13和各副导风部14形成的若干风道,分别流向控制单元3的各个位置,从而使流动的气流更全面地对控制单元3进行散热,加之,第一主导风部12、第二主导风部13和各副导风部14形成的若干风道均处于线圈盘4下方,即便部分经过风道的气流外溢,也能直接作用到线圈盘4上,因此,较大限定地利用了进入风槽11中的气流,从整体上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6.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如涉及异形件,均可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丝/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在此不再赘述。
27.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装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