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
背景技术:2.中央新风系统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将室内有毒有害气体、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同时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有效控制风量大小、增加能量回收,同时将环境噪音挡在室外,营造健康良好的室内高品质生活环境,为居民打造健康、节能住宅的环保系统。新风系统具有高效的换气效率,能够在数个小时之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全部更新为室外新鲜空气,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新鲜。
3.日常使用中,尤其是冬季,室内空气比较烦躁,易造成细菌的传播、易造成身体水分过度流失,感染疾病,加速衰老、易致家具、乐器等木质结构干裂变形,同时还容易引起静电导致身体不适及损坏电脑、电器等。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不仅能够向室内输入新风,还能够根据室内外温湿度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包括壳体、全热交换器、新风风机、加湿模块、排风风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新风进口和室风出口,另一端设置有新风出口和室风进口,壳体内具有新风通道、排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进口、全热交换器的一路、新风风机以及新风出口依次设置在新风通道上,室风进口构成回风通道的进口,回风通道具有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第一出口与加湿模块的加湿进口连接,第二出口与排风通道的进口连接,加湿模块的加湿出口与新风通道连接且连接处位于全热交换器一路与新风风机之间,全热交换器的第二路、排风风机以及室风出口依次设置在排风通道上。
6.进一步地,回风通道上设置有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第一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室风进口和全热交换器的第二路进口之间;新风通道上设置有第二温湿度传感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新风进口和全热交换器的一路进口之间,第一出口处设置有回风风阀,新风进口处设置有新风风阀,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还包括用于控制回风风阀和新风风阀开闭的电器盒,电器盒与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回风风阀以及新风风阀电连接。
7.更进一步地,排风通道上设置有第三温湿度传感器,第三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室风出口和全热交换器的第二路出口之间,室风出口处还是有排风风阀,电器盒与第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排风风阀电连接。
8.进一步地,新风通道上还设置有新风初效滤网,新风初效滤网位于新风进口和全热交换器之间。
9.更进一步地,新风通道上还设置有高效滤网,高效滤网设置于新风初效滤网和全热交换器之间。
10.进一步地,回风通道上还设置有回风初效滤网,回风初效滤网将回风通道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室风进口与第一腔连通,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二腔连通。
11.进一步地,隔板模块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一隔板自壳体的一端横向延伸至全热交换器的一侧从而将壳体与全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分隔呈上下设置的排风室和新风室,第二隔板、第三隔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分别自全热交换器的另一侧延伸至壳体的另一端,从而全热交换器另一侧与壳体另一端之间的空间分隔呈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送风室、加湿室、回风室,新风室、全热交换器的一路、加湿室、送风室形成进风通道,全热交换器的第二路、排风室形成排风通道,回风室形成回风通道,新风进口设置在新风室上,排风风机设置在排风室内,加湿模块设置在加湿室内,新风风机设置在送风室内。
12.进一步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口以及进水口加湿模块包括水箱、下侧位于水箱内的加湿机转轮、用于驱动加湿机转轮转动的旋转驱动源、连接水箱与进水口的进水管道和连接水箱与排水口的排水管道。
13.更进一步地,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泵,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水箱的侧部设置有用于探测水箱内水位的液位传感器
14.进一步地,加湿机转轮包括中心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网状内桶和湿膜,第一固定板垂直固定在中心轴的一端,第二固定板垂直固定在中心轴的另一端,网状内桶套设在中心轴的外侧且网状内桶的轴线与中心轴重合,网状内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湿膜套设在网状内桶的外侧。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加湿模块与新风系统集成为一体既能够对室内引入新风,又能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与传统模式中加湿系统与新风系统分别安装相比,节省了安装空间,减少了管道设置,减轻了安装难度,避免对墙体造成过多的破坏,节省了成本。
16.而且,本实用新型中在机器的几个关键位置设置了温湿度传感器,在室内空气湿气过低时,根据温湿度的探测值,通过回气风阀和新风风阀的设置,可以选择室内循环加湿、室外进气、室外进气加室内加湿等多种模式,使用户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17.同时,通过排风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和排风风阀的设置,能够较好的防止机器内部产生霜冻结露。
18.此外,加湿机转轮结构简单,通过网状内桶对湿膜进行支撑从而形成圆柱形湿膜结构,在水箱中旋转滚动润湿,取水方便,且采用多层结构的湿膜,蓄水能力强,空气一次性能够润湿的效果更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良好的加湿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的主视图。
24.图中,1为排风风阀,2为新风风阀,3为回风风阀,4为排风风机,5为新风风机,6为电器盒,7为新风进口,8为新风初效滤网,9为高效滤网,10为全热交换器,11为新风出口,12为室风进口,13为回风初效滤网,14为室风出口,15为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6为第二温湿度
传感器,17为第三温湿度传感器,18为液位传感器,19为中心轴,20为第一固定板,21为第二固定板,22为网状内桶,23为湿膜,24为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5为环状凸沿,26为压条,27为排水口,28为进水口,29为溢水口,31为排水泵,32为电磁阀,33为加湿机转轮,34为水箱,35为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后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包括壳体、隔板模块、全热交换器10、新风风机5、加湿模块、排风风机4、新风初效滤网8、高效滤网9、回风初效滤网13、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5、第二温湿度传感器16、第三温湿度传感器17、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排风风阀1以及电器盒6。
28.壳体的左端设置有新风进口7和室风出口14,右端设置有新风出口11和室风进口12,壳体内具有新风通道、排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进口7、全热交换器10的一路、新风风机5以及新风出口11依次设置在新风通道上,室风进口12构成回风通道的进口,回风通道具有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第一出口与加湿模块的加湿进口连接,第二出口与排风通道的进口连接,加湿模块的加湿出口与新风通道连接且连接处位于全热交换器10一路出口与新风风机5之间。全热交换器10的第二路、排风风机4以及室风出口14依次设置在排风通道上。
29.壳体的右端还设置有分别用于与水源连通的排水口27、进水口28以及溢水口29。
30.隔板模块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
31.第一隔板自壳体的左端横向延伸至全热交换器10的左侧,从而将壳体左端与全热交换器10之间的空间分隔呈上下设置的排风室和新风室,第二隔板、第三隔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并分别自全热交换器10的右侧延伸至壳体的右端,从而全热交换器10右侧与壳体右端之间的空间分隔呈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送风室、加湿室、回风室。
32.新风室、全热交换器10的一路、加湿室、送风室形成新风通道;全热交换器10的第二路、排风室形成排风通道;回风室形成回风通道。室风出口14设置在排风室的左端上;新风进口7设置在新风室的左端上;新风出口11设置在送风室的右端上;室风进口12设置在回风室的右端上;排风风机4设置在排风室内,加湿模块设置在加湿室内并位于加湿室的底部,新风风机5设置在送风室内。其中,新风自新风进口依次进入新风室、全热交换器10的一路后从加湿室上端侧部进入加湿室,直接从加湿模块的上方经过进入送风室,而不经过加湿模块的加湿。
33.新风初效滤网8和高效滤网9依照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在新风室内。
34.回风初效滤网13倾斜设置在回风室内,从而将回风室分成第一腔和第二腔,室风进口12与第一腔连通,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分别设置于第二腔的上端和左端。室内空气自室风进口12进入回风室后,先经过回风初效滤网13过滤,然后一部分室内空气经过第一出口,一部分空气进过第二出口。
35.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5设置在第一腔内。
36.第二温湿度传感器16设置在新风室内并位于壳体左端与初效滤网之间。
37.第三温湿度传感器17设置在排风室内。
38.回风风阀3设置在第一出口处。
39.新风风阀2设置在新风进口7处。
40.排风风阀1设置在室风出口14处。
41.电器盒6与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4、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5、第二温湿度传感器16、第三温湿度传感器17、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排风风阀1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5、第二温湿度传感器16、第三温湿度传感器17的反馈信号控制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4、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排风风阀1的开闭。
4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43.如图1-3所示,加湿模块包括包括水箱34、下侧位于水箱34内的加湿机转轮33、用于驱动加湿机转轮33转动的旋转驱动源、连接水箱34与进水口28的进水管道、连接水箱34与排水口27的排水管道、连接水箱34和溢水口29的溢水管道、设置在排水管道上并与电器盒6电连接的排水泵31、设置在进水管道上并与电器盒6电连接的电磁阀32、设置在水箱34的侧部并与电器盒6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18包括分别用于探测水箱34内水位是否在低、中、高位的低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高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触发,停止加水,负责及时补水;高位传感器触发强制排水,防止中位传感器损坏,导致水箱34溢水;低位传感器确认水位是否在低位,在低位时,水箱34内将排尽水。旋转驱动源为驱动电机35。
4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湿机转轮的主视图。
45.如图4和图5所示,加湿机转轮33的进风方向垂直于加湿机转轮的轴向。该加湿机转轮33包括中心轴19、第一固定板20、第二固定板21、网状内桶22和湿膜23,第一固定板20垂直固定在中心轴19一端,第二固定板21垂直固定在中心轴20另一端,网状内桶22套设在中心轴19外侧且网状内桶22的轴线与中心轴19重合,网状内桶2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上,湿膜23套设在网状内桶22的外侧。
46.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均为圆形固定板,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中心位置开有与中心轴19匹配的通孔,中心轴19的一端穿过第一固定板20的通孔且与第一固定板20固定连接,中心轴19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固定板21的通孔且与第二固定板21固定连接。具体的,中心轴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限位块,中心轴另一端插入第二固定板20的通孔内并且限位块抵靠在第二固定板20的内侧面上,然后将网状内桶22安装在中心轴19的外侧,第一固定板20通过通孔套设在中心轴19另一端且第一固定板20的内侧面抵靠在网状内桶22的一端,中心轴19端部在第一固定板20外侧的部分通过螺母或者卡环等锁紧固定,完成转轮框架的整体安装。
47.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4,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4的轴线与中心轴19重合并且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4的直径与网状内桶22的内径匹配,网状内桶22的两端套设在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4上。圆柱形框架固定件24可以对网状内桶22的两端端部进行限位固定,同时也能够对网
状内桶22的内壁形成支承,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网状内桶22的圆周面为网状或者条状镂空结构,使网状内桶22能够对湿膜形成有效支承的同时,并不会妨碍空气通过湿膜。
48.湿膜23由多层拉伸孔网层叠构成,湿膜23的外径与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直径匹配。湿膜23的外侧通过扎带缠紧固定,扎带可以将湿膜捆绑在网状内桶22的外侧并且保持湿膜整体的平整性。
49.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垂直于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环状凸沿25,并且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环状凸沿25均向内侧延伸,湿膜23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条压条26,压条26沿着中心轴19的轴向设置且压条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21的环状凸沿25上,若干条压条26沿着加湿机转轮33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在环状凸沿25上沿着周向均匀开设多个螺孔,压条26的两端也开设匹配的螺孔,压条26两端通过螺栓锁紧固定在环状凸沿25的螺孔内。压条26能够将湿膜完全限制在转轮内,避免湿膜凸出于转轮侧面,保持产品外管的协调和美观,且能够避免湿膜松散,保证湿膜的蓄水能力。湿膜23的厚度为40-100mm,因为湿膜的随着湿膜厚度的增加,空气的含湿量明显升高,但到达一定厚度含湿量不再变化,接近饱和含湿量,并且出口干球温度最低只能达到入口的湿球温度。湿膜的网状结构的气孔率为70%-97%,在保证不增加湿膜尺寸大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大湿膜的蒸发面积,所以需要紧密分布的网状结构,同时气孔率在70%-97%范围内可满足空气的顺利流通。空气通过湿膜的流速为2-4m/s,流速高会增加接触面的传热系数,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加加湿量,但是会缩短与湿膜的接触时间,导致加湿量降低。湿膜转速小于2r/min,能够保证送风充分与湿膜中的水分接触并带走送入室内。
50.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新风加湿一体机共有如下几种工作模式:
51.全热新风模式:新风风阀2、排风风阀1开启,回风风阀3关闭,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4开启,加湿模块不工作,室外新鲜空气通过室外新风进口7进入机器,经过新风初效滤网8、高效滤网9、全热交换器10,在全热交换器10内和室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经过新风出口11送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通过室风进口12,经过回风初效滤网13,全热交换器10,在全热交换器10内和室外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经过室风出口14排出室外。
52.室内单加湿模式(内循环模式):当检测到湿度超过第一预定值时,控制新风风阀2、排风风阀1关闭,回风风阀3开启,加湿模块开启,排风风机4不工作,新风风机5工作,室内潮湿空气经过室风进口12、回风初效滤网13、回风风阀3,经过加湿模块加湿、经过新风风机5、通过新风出口11,返回室内,达到对室内空气加湿的目的。只关闭加湿模块为内循环净化室内空气,不加湿。内循环即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室内,有防止机器内部产生霜冻结露的功能。
53.负压式单向流单排风模式:排风风阀1开启,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关闭,排风风机4工作,新风风机5不工作,加湿模块关闭,室外空气停止进入机器,只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有防止机器内部产生霜冻结露的功能。
54.正压式单向流单进风模式:排风风阀1、回风风阀3关闭,新风风阀2开启,排风风机4不工作,新风风机5工作,加湿模块关闭不进行加湿。
55.正压式单向流混风模式:排风风阀1关闭,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开启,排风风机4不工作,新风风机5工作,加湿模块关闭不进行加湿。
56.正压式单向流混风和室内回风加湿模式:排风风阀1关闭,新风风阀2、回风风阀3
开启,排风风机4不工作,新风风机5工作,加湿模块开启,加湿模块工作,对室内回风进行了加湿,然后和室外新风进行混风后,送入室内。
57.全热新风和室内回风加湿模式:新风风阀2、排风风阀1、回风风阀3开启,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4开启,加湿模块工作,室外新鲜空气通过室外新风进口7进入机器,经过新风初效滤网8、高效滤网9、全热交换器10,在全热交换器10内和室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经过新风出口11送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通过室风进口12,经过回风初效滤网13,全热交换器10,在全热交换器10内和室外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经过室风出口14排出室外。由于回风风阀3为开启状态,室内回风通过室风进口12,通过回风风阀3,经过加湿模块进行加湿,通过新风出口11进入室内,实现了室内回风加湿,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混风,室内回风同时也在排出室外的功能。
58.综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型保护范围不构成限制,采用等效替换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