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波除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声波除垢器的换能器罩。
背景技术:2.超声波除垢是现代高科技除垢防垢技术的典型代表,广泛应用于工业或民用换热设备,进行除垢防垢,超声波防垢除垢设备不仅能够解决长期困扰企业除垢的烦恼,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防垢的难题。在使用过程中将换能器安装在需要除垢的设备外侧,为了对换能器进行保护,常在换能器外侧设置保护罩。但是,目前的保护罩不具备缓冲减震效果,换能器长时间工作容易因为震动影响华能器的安装稳固性,甚至造成换能器掉落,使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超声波除垢器的换能器罩,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超声波除垢器的换能器罩,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为半管状结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宽度方向的侧面相铰接,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两端均设置有贯穿口,用于穿过换能器的工作端和连接线,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安装在待除垢设备外侧,所述上壳体活动的宽度侧面设置有锁紧件,用于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锁紧固定成管状结构;
6.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外圆面均设置有弹性撑顶件,所述弹性撑顶件的伸缩端向所述上壳体的轴线延伸且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在所述弹性撑顶件的驱动下将换能器定位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构成的圆管结构内。
7.采用上述一种超声波除垢器的换能器罩,使用时,将所述安装板连接在待除垢的设备外侧,使所述下壳体位于换能器下方,使位于所述下壳体外侧的所述弹性撑顶件撑顶所述定位板使所述定位板与换能器底面接触,旋转所述上壳体,并通过所述锁紧件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锁紧成管状结构,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包裹在换能器外侧,利用所述弹性撑顶件的弹力使所述定位板与换能器外侧接触,实现对换能器的弹性支撑,在换能器工作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作用,有效减少震动对换能器安装稳固性的影响,保证换能器稳定工作。
8.作为优选,所述锁紧件包括锁紧板和固定板,所述锁紧板和所述固定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活动的宽度侧面,所述锁紧板表面贯穿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锁紧板的侧面,所述固定板表面贯穿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部滑动安装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上端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通槽相对应,所述滑动杆底端连接有底板,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外侧套装有压紧弹簧。
9.作为优选,所述锁紧板表面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通槽垂直连通。
10.作为优选,所述锁紧件设置有多个且沿所述上壳体的轴向方向均匀分布。
11.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外侧均贯穿设置有若干导向孔,所述导向孔沿所述上壳体的轴线延伸,所述弹性撑顶件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孔内部,所述升降杆内端与所述定位板相连接,所述升降杆外端连接有拉板,所述升降杆外侧套装有拉簧,所述拉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板和壳体外侧连接,用于拉动所述拉板使所述升降杆伸入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构成管状结构内部。
12.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板呈弧形结构,且与换能器外侧相匹配。
13.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杆与所述导向孔的截面均为方形,且所述升降杆与所述导向孔间隙配合。
14.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对换能器进行缓冲支撑,有效减少震动对换能器安装稳固性的影响,保证换能器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
18.图3是弹性撑顶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1.1、下壳体;2、安装板;3、上壳体;4、弹性撑顶件;401、升降杆;402、拉簧;403、拉板;5、定位板;6、锁紧件;601、锁紧板;602、限位槽;603、通槽;604、压板;605、固定板;606、定位孔;607、压紧弹簧;608、底板;609、滑动杆;7、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3.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声波除垢器的换能器罩,包括上壳体3和下壳体1,上壳体3和下壳体1均为半管状结构,上壳体3和下壳体1宽度方向的侧面相铰接,上壳体3和下壳体1两端均设置有贯穿口,用于穿过换能器的工作端和连接线,下壳体1一端连接有安装板2,用于安装在待除垢设备外侧,上壳体3活动的宽度侧面设置有锁紧件6,用于将上壳体3和下壳体1锁紧固定成管状结构;
24.上壳体3和下壳体1的外圆面均设置有弹性撑顶件4,弹性撑顶件4的伸缩端向上壳体3的轴线延伸且连接有定位板5,定位板5在弹性撑顶件4的驱动下将换能器定位在上壳体3和下壳体1构成的圆管结构内。
25.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锁紧件6包括锁紧板601和固定板605,锁紧板601和固定板605分别连接在上壳体3和下壳体1活动的宽度侧面,锁紧板601表面贯穿设置有通槽603,通槽603贯穿锁紧板601的侧面,固定板605表面贯穿设置有定位孔606,定位孔606内部滑动安装有滑动杆609,滑动杆609上端连接有压板604,压板604与通槽603相对应,滑动杆609底端连接有底板608,滑动杆609位于固定板605和底板608之间的外侧套装有压紧弹簧607,这样设置,旋转上壳体3,使上壳体3与下壳体1构成管状结构,此时压板604与通槽603相对应,克服压紧弹簧607的弹力,向上顶起底板608,使滑动杆609带动压板604向上贯穿通槽603,旋转底板608,使压板604偏离通槽603,利用压紧弹簧607的弹力下压底板608,使压板604下压锁紧板601,实现对上壳体3和下壳体1的锁紧。
26.锁紧板601表面设置有限位槽602,限位槽602与通槽603垂直连通,这样设置,旋转底板608,使压板604与限位槽602相对应,利用压紧弹簧607的弹力下压底板608,使压板604进入限位槽602内部,通过限位槽602对压板604进行限位,保证压板604对锁紧板601的压紧稳固性。
27.锁紧件6设置有多个且沿上壳体3的轴向方向均匀分布,这样设置,能够保证锁紧件6对上壳体3和下壳体1的锁紧固定的稳固性。
28.上壳体3和下壳体1外侧均贯穿设置有若干导向孔7,导向孔7沿上壳体3的轴线延伸,弹性撑顶件4包括升降杆401,升降杆401滑动安装在导向孔7内部,升降杆401内端与定位板5相连接,升降杆401外端连接有拉板403,升降杆401外侧套装有拉簧402,拉簧402两端分别与拉板403和壳体外侧连接,用于拉动拉板403使升降杆401伸入上壳体3和下壳体1构成管状结构内部,这样设置,利用拉簧402的拉力拉动拉板403,使升降杆401带动定位板5向上壳体3的轴线移动,使定位板5与换能器外侧接触,对换能器进行缓冲支撑。
29.定位板5呈弧形结构,且与换能器外侧相匹配,这样设置,能够使定位板5与换能器充分接触,保证对换能器的支撑效果。
30.升降杆401与导向孔7的截面均为方形,且升降杆401与导向孔7间隙配合,这样设置,能够防止升降杆401在导向孔7内部旋转,保证定位板5角度不变,确保定位板5与换能器准确接触。
31.采用上述结构,使用时,将安装板2连接在待除垢的设备外侧,使下壳体1位于换能器下方,使位于下壳体1外侧的弹性撑顶件4撑顶定位板5使定位板5与换能器底面接触,旋转上壳体3,并通过锁紧件6将上壳体3和下壳体1锁紧成管状结构,使上壳体3和下壳体1包裹在换能器外侧,利用弹性撑顶件4的弹力使定位板5与换能器外侧接触,实现对换能器的弹性支撑,在换能器工作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作用,有效减少震动对换能器安装稳固性的影响,保证换能器稳定工作。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