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1893发布日期:2022-08-09 19:4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导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热泵的导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低温高湿以及下雪的环境中运行时,翅片式换热器易出现积雪结霜,除霜后的冷凝水易冻结成冰,甚至可以说是滴水成冰。而传统的机组通常并未考虑冷凝水的集中收集排放,因此容易导致机组内部以及周边积冰垒冰,在翅片式换热器附近的积冰会阻碍空气吸入而影响机组性能和机组可能报故障,同时积冰有可能顶到和撑坏翅片式换热器。机组内部积冰则会包裹系统件以及氟路件而影响机组的正常使用。因此,为机组设计合适的冷凝水收集导水结构也就成了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北方应用时亟待考虑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导水结构。
4.导水结构,包括平板引水槽、第一加热膜、接水槽和第二加热膜;
5.所述平板引水槽的输出端设有槽嘴;
6.所述第一加热膜覆盖设置在所述平板引水槽的底面上;
7.所述槽嘴与所述接水槽的输入端对接;
8.所述第二加热膜覆盖设置在所述接水槽的底面上。
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的导水结构可拆卸设置在空气源热泵机组上,通过设置相互对接的平板引水槽和接水槽,并在各槽体底面设置加热膜,实现可在超低温环境下进行集中排水,保证了热泵机组在低温高湿的恶劣环境中运行时翅片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顺畅;平板引水槽相对其他形状的水槽更节省空间,因此将平板引水槽设置在热泵机内部翅片换热器的短边下方;接水槽设置在热泵机内部翅片换热器的长边下方,并与平板引水槽对接,冷凝水经过平板引水槽以及接水槽的集中收集排放,不会再直接流到压缩机等系统件以及电子膨胀阀等元器件上,也就不会出现因积冰导致系统件和元器件被冰损伤的问题,解决了客户经常投诉的机组垒冰积冰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同时热泵机组内没有积冰,机组内部干净整齐美观;
11.(2)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将平板引水槽的宽度设置的比翅片换热器的宽度宽,使得翅片换热器滴落的水直接滴落到平板引水槽,顺着倾斜的平板引水槽排出,避免水滴落在其他的平面区域形成结冰。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膜包括粘性面、铝箔面和第一发热丝;所述第一发热丝位于所述粘性面和铝箔面之间;所述第一发热丝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发热丝和下发热丝;所述上发热丝沿所述第一加热膜的长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所述下发热丝呈直线布置。
13.进一步地,所述上发热丝的弯曲直径沿所述平板引水槽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
保持一致;或
14.所述上发热丝的弯曲直径沿所述平板引水槽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从大到小布置。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粘性面,便于直接粘贴设置第一加热膜;平板引水槽因水流量较小,水流初速度不大,故在发热丝布置时可选择将上发热丝弯曲直径从大到小布置,使水流在容易结冰部位有足够的热量不结冰。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膜包括粘性面、铝箔面和第二发热丝;所述第二发热丝位于所述粘性面和铝箔面之间;所述第二发热丝沿所述第二加热膜的宽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粘性面,便于直接粘贴设置第二加热膜;第二加热膜中的发热丝横向布置横向盘绕比纵向盘绕的发热更均匀,让从翅片式换热器上流下的冷凝水在进入到接水槽后不至于结成冰。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丝的入线端和出线端位于所述平板引水槽的同侧;所述第二发热丝的入线端和出线端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同侧;所述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的入线端和出线端处均设有保护套。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入线端和出线端位于对应水槽的同侧,更方便接线;通过设置保护套,可更好地保护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提高寿命。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的每米功率范围为30-40w,所述上发热丝的盘旋间隙为10-30mm;所述上发热丝和下发热丝之间的间隙为10-30mm;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盘旋间隙为10-30mm;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直径为2.6-7mm;所述第二发热丝的直径为2.6-7mm。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置,发热丝的发热量适中,发热丝表面不容易发黑碳化。
22.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所述平板引水槽的底部依次覆盖设有第一加热膜、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所述接水槽的底部依次覆盖设有第二加热膜、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
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提高平板引水槽和接水槽的保温效果,同时使平板引水槽和接水槽形成“三明治”式的夹层可拆卸的集中排水结构,有利于售后维护,在进行售后维护时,如果出现发热膜失效等特殊情况,售后维修人员可以灵活拆卸下相应的接水槽组件进行物料的更换维修,然后重新安装上去即可,最大程度地防止积冰对机组的不良影响。
24.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固定耳;所述固定耳的两侧设有固定部;固定耳在两个固定部之间凹陷形成谷部,所述谷部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水槽以及所述平板引水槽的底部固定;所述谷部的连接孔与对应的海绵固定板连接。
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耳连接接水槽以及海绵固定板,避免海绵固定板与接水槽或平板引水槽直接通过螺钉连接,进而避免螺钉打穿接水槽造成漏水,或者螺钉打穿损坏加热膜。
26.进一步地,所述平板引水槽和所述接水槽的上表面为水平设置,所述平板引水槽
和所述接水槽的下表面为倾斜设置;所述接水槽的输出端底部设有螺纹排水接头。
27.进一步地,所述接水槽的截面为v型。
2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板引水槽比v型接水槽更能节省机组空间,因此平板引水槽的截面设置成“一”字并安装在热泵机内部的翅片换热器下方;所述平板引水槽和所述接水槽倾斜设置,以及所述接水槽的截面为v型,方便大型机组集水。
29.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板引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热膜的第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热膜的第二侧面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热膜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平板引水槽、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的配合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槽、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的配合示意图;
4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槽、保温海绵和海绵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耳的结构示意图。
43.图中:10、平板引水槽;11、槽嘴;111、固定孔;20、第一加热膜;21、粘性面;22、铝箔面;231、上发热丝;232、下发热丝;30、接水槽;31、槽口;32、螺纹排水接头;40、第二加热膜;41、第二发热丝;50、保护套;60、保温海绵;70、海绵固定板;80、固定耳;81、固定部;82、谷部;821、连接孔;l、盘旋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
连”、“连接”、“空心”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7.请参阅图1~图8,本实施例的导水结构,包括平板引水槽10、第一加热膜20、接水槽30和第二加热膜40;
48.热泵机内部的翅片换热器具有短边和长边,短边下方的空间相对较小,平板引水槽10相对其他形状的水槽更节省空间,因此平板引水槽10设置在翅片换热器的短边下方,接水槽30设置在翅片换热器的长边下方;优选地,平板引水槽10的宽度可设置的比翅片换热器的宽度宽,保证翅片换热器滴落的水直接完整地滴落到平板引水槽10,避免水滴落在其他的平面区域形成结冰;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输出端设有槽嘴11,所述槽嘴11与所述接水槽30的输入端对接;优选地,参阅图2,所述槽嘴11可设置在平板引水槽10的输出端的一侧,接水槽30的输入端设置与槽嘴11搭接的槽口31,使槽嘴11搭接在该槽口31上,槽嘴11上设置固定孔111,并通过螺丝或螺钉穿过固定孔11,连接槽嘴11以及槽口31,实现平板引水槽10的水引流到所述接水槽30内,此时平板引水槽10和接水槽30成一定角度布置,例如成90度角设置,减少其占用空间;
49.所述第一加热膜20覆盖设置在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加热膜40覆盖设置在所述接水槽30的底面上。
50.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4,所述平板引水槽10和所述接水槽30的上表面为水平设置,所述平板引水槽10和所述接水槽30的下表面为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2~10度,优选4度;所述接水槽30的输出端底部设有螺纹排水接头32;所述接水槽30的截面为v型;平板引水槽10和所述接水槽30的下表面为倾斜设置,以及接水槽30的截面成v型,可使液体流到接水槽的表面时保持流动状态,不容易结成冰;
51.平板引水槽10比v型接水槽30更能节省机组空间,因此平板引水槽10的截面设置成“一”字并安装在热泵机内部的翅片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槽30的截面为v型,水流下接水槽30均为流动状态,非静止状态,不容易结冰,螺纹排水接头32设置在v型接水槽30的斜面最底部位置,用于将平面引水槽和v型接水槽30的水通过排水孔集中排除。
52.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参阅图5~图7,所述第一加热膜20包括粘性面21、铝箔面22和第一发热丝;所述粘性面21与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底面连接;所述第一发热丝位于所述所述第一加热膜20的铝箔面22以及粘性面21之间,所述第一发热丝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发热丝231和下发热丝232;所述上发热丝231沿所述第一加热膜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优选地,所述上发热丝231沿所述第一加热膜20的长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所述下发热丝232呈直线布置;参阅图5,所述上发热丝的弯曲直径沿所述平板引水槽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保持一致;另外,参阅图6,平板引水槽10因水流量较小,水流初速度不大,故在发热丝布置时也可选择将所述上发热丝231的弯曲直径沿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从大到小布置,使得输出端的发热丝布置较密,使水流在容易结冰部位有足够的热量不结冰;
53.参阅图8,所述第二加热膜40包括粘性面21、铝箔面22和第二发热丝41;所述粘性面21与所述接水槽30的底面连接;所述第二发热丝41位于所述第二加热膜40的铝箔面22以
及其粘性面21之间;所述第二发热丝41沿所述第二加热膜40的宽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所述第二发热丝41的盘旋直径可保持不变,也可沿接水槽30的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变小;第二加热膜40中的发热丝横向布置横向盘绕比纵向盘绕的发热更均匀,让从翅片式换热器上流下的冷凝水在进入到接水槽30后不至于结成冰。另外,所述第二发热丝41也可沿所述第二加热膜40的长度方向呈盘旋状布置,在此不作赘述。
54.在以上实施例中,参阅图5、图6和图8,所述第一发热丝的入线端和出线端位于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同侧,所述第二发热丝41的入线端和出线端位于所述接水槽30的同侧,使其更方便接线;所述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41的入线端和出线端处均设有保护套50,可更好地保护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41,提高寿命,所述保护套50可优选为pvc护线套。
55.在以上实施例中,参阅图5、图6和图8,所述第一发热丝和第二发热丝41的每米功率范围为30-40w,所述上发热丝231的盘旋间隙l为10-30mm;所述上发热丝231和下发热丝232之间的间隙为10-30mm;所述第二发热丝41的盘旋间隙l均为10-30mm;所述第一发热丝的直径为2.6-7mm;所述第二发热丝41的直径为2.6-7mm;通过上述设置,发热丝的发热量适中,发热丝表面不容易发黑碳化。
56.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参阅图9和图10,还包括保温海绵60和海绵固定板70;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底部依次覆盖设有第一加热膜20、保温海绵60和海绵固定板70;所述接水槽30的底部依次覆盖设有第二加热膜40、保温海绵60和海绵固定板70;通过设置保温海绵60,提高平板引水槽10和接水槽30的保温效果,避免第一加热膜20和第二加热膜40在低温情况下使用;通过设置海绵固定板70,避免保温海绵60使用时间久的情况下出现脱胶脱落的问题;另外,平板引水槽10和接水槽30形成“三明治”式的夹层可拆卸的集中排水结构,有利于售后维护,在进行售后维护时,如果出现发热膜失效等特殊情况,售后维修人员可以灵活拆卸下相应的海绵固定板70进行物料的更换维修,然后重新安装上去即可,最大程度地防止积冰对机组的不良影响。
57.在以上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加热膜20和第二加热膜40的热量在超低温环境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失,保温海绵60厚度为8mm以上。
58.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参阅图11~图13,还包括若干固定耳80;所述固定耳80的两侧设有固定部81;固定耳80在两个固定部81之间凹陷形成谷部82,所述谷部82上设有连接孔821;所述固定部81与所述接水槽30以及所述平板引水槽10的底部固定,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所述海绵固定板70上设有若干的通孔(图未示),所述谷部82的连接孔821与对应的海绵固定板70上的通孔通过螺钉(图未示)连接;
59.通过固定耳80连接接水槽30以及海绵固定板70,避免海绵固定板70与接水槽30或平板引水槽10直接通过螺钉连接,进而避免螺钉打穿接水槽30造成漏水,或者螺钉打穿损坏加热膜。
6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水结构可拆卸设置在空气源热泵机组上,通过设置相互对接的平板引水槽和接水槽,并在各槽体底面设置加热膜,实现可在超低温环境下进行集中排水,保证了热泵机组在低温高湿的恶劣环境中运行时翅片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顺畅;平板引水槽位于热泵机内部的翅片下方,接水槽位于热泵机外部与平板引水槽对接,冷凝水经过平板引水槽以及接水槽的集中收集排放,不会再直接流到压缩机等系统件以及电子膨胀阀等元器件上,也就不会出现因积冰导致系统件和元器件被冰损伤的问
题,解决了客户经常投诉的机组垒冰积冰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同时热泵机组内没有积冰,机组内部干净整齐美观。
6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例如,平板引水槽可通过截面为v型的引水槽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