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0003发布日期:2022-07-30 01:5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以纳米水离子作为空气净化原理的空调器中,一方面由于纳米水离子模块的主要净化因子是羟基自由基,杀菌效果较好,但是颗粒物净化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纳米水离子模块整体安装在空调内部,纳米水离子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到空调出风口,模块本身没有动力系统,仅依靠空调出风口风速产生的微量负压,将纳米水离子从模块中吸到空调出风口,由于羟基自由基的不稳定性,纳米水离子在传输过程中已经有较多的分解,而没有到达室内空气中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负氧水离子技术是指纳米级静电雾化水粒子,该技术是对尖端电极上的水滴进行高压放电,使其逐步分裂成水雾,分解成具有高活性的纳米级水离子,其中包含大量的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极高的氧化性,可以将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甲醛、voc等成分进行分解去除。
4.负氧水离子的产生过程中会逐渐消耗水分,现有的负氧水离子技术一种是使用半导体制冷技术,利用半导体制冷模块为发射电极降温,发射电极具有亲水性,被降温后的发射电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负高压在发射电极的发射尖端产生尖端放电,生成负氧水离子。这种利用发射电极降温产生冷凝水的供水方式,在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发射电极难以产生冷凝水,也就无法产生负氧水离子,并且受半导体制冷的影响,发射极作为接地极进行发射,对极使用正高压,因此造成产生的负氧水离子不含负离子成分,缺乏了负离子的功能效果。
5.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技术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半导体制冷模块不再用于为发射电极降温,而是用于产生冷凝水,然后利用发射电极的亲水性将冷凝水引至其发射尖端处,通过配管盒将风道内未经换热器换热的空气引向半导体制冷模块处,提高半导体制冷模块处的温度差,提高其产生冷凝水的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空气净化效果。
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9.室内机壳,其上设有回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上设有室内换热器;
10.配管盒,其设于所述室内机壳内,所述配管盒的内腔独立于所述风道;
11.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包括发射电极和半导体制冷部,所述半导体制冷部用于产生供所述发射电极电离使用的冷凝水;
12.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上游风道中的空气有一路不经所述换热器换热,而是直接经所述配管盒流向所述半导体制冷部。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管盒设于所述室内机壳的靠边侧,所述配管盒的后方在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上敞口形成所述配管盒的入风口;
14.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侧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同时连接于所述室内机壳的内底壁和所述室内机壳的前侧壁,以将所述配管盒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游风道隔开,所述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设于所述连接板上。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壳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室内机壳的内腔分隔成后腔和前腔;
16.所述后腔内设有风机,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后腔连通;
17.所述前腔内设有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配管盒,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前腔连通;
18.所述配管盒的后方在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敞口,所述敞口与所述换热器、所述分隔板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配管盒的入风口。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上部朝向所述出风口侧倾斜延伸,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机壳的内底壁以及所述室内机壳的前侧壁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半导体制冷部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发射电极的发射尖端露出的负氧水离子释放口;
21.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负氧水离子释放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22.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上游风道中的空气有一路直接经所述配管盒流入所述壳体内,再经所述负氧水离子释放口流出。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面上,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正对连通,所述配管盒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
2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安装口,所述壳体设于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配管盒内,所述壳体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侧;
25.所述壳体上在位于所述配管盒内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壳体上在位于所述出风口侧的侧壁上设有所述负氧水离子释放口。
2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隔板上设有供气体流通的开口;
27.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半导体制冷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28.所述第二安装腔中设有负高压电源部,所述负高压电源部为所述发射电极提供负高压。
2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盖体,底壳的侧边缘上设有走线口,所述盖体上设有所述负氧离子释放口,所述负氧水离子释放口呈喇叭口状。
3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之间具有储水间隙,所述发射电极具有亲水性,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产生的冷凝水存储于所述储水间隙内,所述发射电极将所述储水间隙内的冷凝水引至其发射尖端。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32.本技术所公开的空调器中,利用配管盒的空间区域,将风道内未经室内换热器换人的一部分上游空气经配管盒引向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用以提高半导体制冷部的周围空气的温度差,提高半导体制冷部产生冷凝水的能力,进而保证发射电极即使在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取到足够的用于尖端放电的水分以产生负氧水离子,提高空调器的空气净化效果。
33.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省略顶部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从另一视角观察到的省略顶部盖板和前侧壁后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气体流动路径示意图;
39.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内的气体流动路径示意图;
40.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的爆炸图;
42.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与连接板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3.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与连接板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4.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在出风口处的安装方向结构示意图一;
46.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在出风口处的安装方向结构示意图二;
47.图13为根据实施例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在出风口处的安装方向结构示意图三。
48.附图标记:
49.100-室内机壳,110-回风口,120-出风口,130-室内换热器,140-风机,150-分隔板,161-前腔,162-后腔,170-配管盒,171-入风口,180-连接板,181-第二通风口,182-安装口,190-内底壁;
50.200-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10-发射电极,220-半导体制冷部,230-负高压电源部,240-壳体,241-第一安装腔,242-第二安装腔,243-隔板,244-负氧水离子释放口,245-走线口,246-凸耳,247-底壳,2471-凸台,248-盖体,2481-卡扣,250-导电板,260-储水间隙,270-电极固定座,280-第一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6.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7.[空调器基本运行原理]
[0058]
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0059]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0060]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0061]
空调器的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0062]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0063]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0064]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机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机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0065]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0066]
[室内机]
[0067]
室内机的外部轮廓由室内机壳100形成,参照图1至图4,室内机壳100呈矩型结构,室内机壳100的一侧设有回风口110,另一侧设有出风口120,回风口110与出风口120前后正对连通,形成风道,回风口110与出风口120连通的风道上设有室内换热器130。
[0068]
室内空气经回风口110流入室内机壳100的内腔中,经室内换热器130换热后,再经出风口120流入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调节。
[0069]
室内机壳100内设有分隔板150,分隔板150将室内机壳100的内腔分隔成后腔162和前腔161。
[0070]
后腔1602内设有风机140,回风口110与后腔162连通。前腔161内设有室内换热器130,出风口120与前腔161连通。
[0071]
[配管盒]
[0072]
室内机壳110的内腔(具体为前腔161)中设有配管盒170,配管盒170用于安装吸水泵、水管走管、浮子开关等。
[0073]
配管盒170为现有室内机中的一个常见部件,现有技术中,配管盒170的后方与室内换热器130的上游风道连通,配管盒170的前侧封闭,从回风口110流入的空气会有一部分不经过室内换热器130,而是流入侧面的配管盒170内,由于配管盒170的前侧封闭,所以配管盒170内的空气不会继续向外侧流出,那么配管盒170内填充的空气大部分都为换热前的空气。
[0074]
本技术充分利用配管盒170这个空间区域,在配管盒170的前侧开设通风口,将配管盒170的前侧与出风口120连通,那么从回风口110流入的、未经室内换热器130换热的空气会有一部分流入配管盒170内,再经通风口流向出风口120处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
[0075]
[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
[0076]
继续参照图1至图4,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用于产生带负电的纳米水离子,纳米
水离子带有负电荷和电离水产生的羟基自由基。
[0077]
负电荷可以使空气中的颗粒物荷电,并促使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团聚,体积和重量增加后沉降到地面,或荷电后的颗粒物吸附到就近的零电位(大地)上,从而去除空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
[0078]
纳米水离子中高压电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当其与颗粒物表面的细菌病毒或者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接触时,羟基自由基从细菌的细胞壁中夺取氢元素,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使细胞失活,并因其强氧化作用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0079]
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设于出风口120处,产生的纳米水离子直接被吹入室内,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0080]
参照图5至图7,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包括发射电极210、半导体制冷部220以及负高压电源部230。
[0081]
半导体制冷部220用于产生供发射电极210电离使用的冷凝水,负高压电源部230为发射电极210提供负高压,以将发射电极210上的水分通过高压电离激发,产生带负电的纳米水离子。
[0082]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发射电极210具有亲水性,以便将半导体制冷部220所产生的冷凝水引至其发射尖端处,发射电极210通负高压电后,便可以在发射尖端处电离激发出带负电的纳米水离子。
[0083]
发射电极210可以由吸水材料制成,吸水材料内部可以添加银离子杀菌材料,以杀灭长期使用后,吸水材料内部滋生的细菌病毒等。
[0084]
半导体制冷部220的作用是用于产生冷凝水,参照图5,发射电极210的一端与半导体制冷部220之间具有储水间隙260,半导体制冷部220产生的冷凝水存储于储水间隙260内,发射电极210利用亲水性将储水间隙260内的冷凝水引至其发射尖端。
[0085]
半导体制冷部220产生冷凝水的能力与其周围空气的温度差有关,温度差越大,产生冷凝水的能力越强;相反,温度差越小,产生冷凝水的能力越弱。
[008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还包括壳体240,发射电极210、半导体制冷部220以及负高压电源部230均设于壳体240内。
[0087]
壳体240可以使用pp、pvc、尼龙、ptfe等绝缘材料制成,壳体240上设有供发射电极210的发射尖端露出的负氧水离子释放口244,负氧水离子释放口244朝向出风口120。
[0088]
负氧水离子释放口244呈喇叭口状,通过渐变式放大离子发射口可以有效避免壳体240上的静电累积,进而可以释放更高浓度的负氧离子。
[0089]
风道内的空气在经出风口120流出时,不会直吹发射电极210,避免影响出风温度影响半导体制冷部220对空气的冷凝作用。
[009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40的内腔中设有隔板243,隔板243将壳体240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安装腔241和第二安装腔242,隔板243上设有供气体流通的开口(未标示)。
[0091]
发射电极210和半导体制冷部220设于第一安装腔241内,负高压电源部230设于第二安装腔242内。
[0092]
壳体240上设有通风口(记为第一通风口280),第一通风口280与第二安装腔242连通。
[0093]
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外部的空气(也就是配管盒170内的空气)经第一通风口280流入壳体240的内腔中,依次流经第二安装腔242和第一安装腔241到达半导体制冷部220处,在半导体制冷部220处产生冷凝水,并供向发射电极210的发射尖端,高压电离激发出的负氧水离子经释放口244流出,将出风口120流入室内空间中。
[0094]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壳体240包括底壳247和盖体248,底壳247上设有凸台2471,盖体248上设有卡扣2481,通过卡扣2481与凸台2471之间的卡接,实现底壳247与盖体248之间的固定连接。
[0095]
底壳247的侧边缘上设有走线口245,盖体248上设有负氧离子释放口244。
[009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7,第一安装腔241内设有绝缘的电极固定座270,电极固定座270上设有插孔(未标示),发射电极210插设于插孔内。
[0097]
电极固定座270的顶部设有导电板250,导电板250上设有触爪(未图示),伸入插孔内,与发射电极210接触,导电板250与负高压电源部230电性连接。
[0098]
半导体制冷部220设于电极固定座270的底部,正对插孔,储水间隙260形成于半导体制冷部220与插孔的底部之间。
[0099]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8以及图9,室内机壳100的内腔中设有连接板180,与室内换热器130的一端连接,壳体240固定设于连接板180上,实现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在出风口120处的固定安装。
[0100]
由于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设于出风口120处,其周围空气的温度受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影响较大,会影响半导体制冷部220的凝水能力。
[0101]
所以本技术充分利用配管盒170这个空间区域,参照图4,在配管盒170的前侧开设通风口,将配管盒170的前侧与出风口120连通,那么从回风口110流入的、未经室内换热器130换热的空气会有一部分流入配管盒170内,再经通风口流向出风口120处的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
[0102]
配管盒170起到了分支导流的作用,将室内换热器130上游风道内的部分未经换热的空气经配管盒170导向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
[0103]
从回风口110流入风道内的空气,一部分经室内换热器130换热后,从出风口120流出;另一部分不经过室内换热器130,而是流入配管盒170内,再经第一通风口280流入壳体240的内腔中,到达半导体制冷部220处,这样,经过室内换热器130换热后的空气和直接从配管盒170流出的空气将在半导体制冷部220处产生温度差,从而提高半导体制冷部220的凝水能力,保证发射电极210即使在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取到足够的用于尖端放电的水分以产生负氧水离子,提高空调器的空气净化效果。
[0104]
在空调器执行制冷工作模式时,空调器的回风温度高于出风温度,出风口120处的温度较低,此时配管盒170内的空气温度高于出风口处120处的空气温度,两路空气在半导体制冷部220处产生温度差,进而提高半导体制冷部220处的温度差,提高其凝水能力。
[0105]
同样的,在空调器执行制热工作模式时,空调器的回风温度低于出风度,出风口120处的温度较高,此时配管盒170内的空气温度低于出风口120处的温度,两路空气在半导体制冷部220处产生温度差,进而提高半导体制冷部220处的温度差,提高其凝水能力。
[010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配管盒170设于室内机壳110的靠边侧,位于前腔161中,配管盒170的后方在朝向风道的一侧敞口,敞口与室内换热器130、分隔板150之
间的区域形成配管盒170的入风口171。
[0107]
室内换热器130的前侧设有连接板180,连接板180同时连接于室内机壳的内底壁190(实则为室内接水盘,用于盛接室内换热器130产生的冷凝水)和室内机壳110的前侧壁,以将配管盒170和室内换热器130的下游风道隔开,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设于连接板180上。
[0108]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室内换热器130在风道内倾斜设置,室内换热器130的上部朝向出风口120侧倾斜延伸,连接板180设于室内换热器130、室内机壳的内底壁190以及室内机壳110的前侧壁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0109]
[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的安装]
[011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10,壳体240上设有第一通风口280,连接板180上设有第二通风口181,壳体240设于连接板180朝向出风口120的一侧面上,第一通风口280与第二通风口181正对连通,以将配管盒170的内腔与壳体240的内腔连通管,配管盒170内的空气经第一通风口280和第二通风口181流入壳体内。
[0111]
壳体240上设有凸耳246,凸耳246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设于连接板180上。
[0112]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连接板180上设有安装口182,壳体240穿设于安装口182处,壳体240的一部分位于配管盒170内,壳体240的另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20侧。
[0113]
壳体240上在位于配管盒170内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口280,壳体240上在位于出风口120侧的侧壁上设有负氧水离子释放口244。
[0114]
配管盒170内的空气直接经第一通风口280流入壳体240的内腔中,再从释放口244流出。
[0115]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图11至图13示出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在出风口处的三种不同的安装方位示意图。
[0116]
图11中,发射电极210呈倾斜态,朝向出风口120侧倾斜。
[0117]
图12中,发射电极210呈水平态,正朝向出风口120。
[0118]
图13中,发射电极210呈竖直态,发射尖端朝下。
[0119]
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的上述任一种安装方位,都能够避免出风口120处的出风直吹发射电极210,避免影响出风温度影响半导体制冷部220对空气的冷凝作用。
[0120]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构思,充分利用配管盒170这个空间区域,在配管盒170的前侧开设通风口,配管盒170起到了分支导流的作用,将室内换热器130上游风道内的部分未经换热的空气经配管盒170导向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经过室内换热器130换热后的空气和直接从配管盒170流出的空气将在半导体制冷部220处产生温度差,从而提高半导体制冷部220的凝水能力,保证发射电极210即使在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取到足够的用于尖端放电的水分以产生负氧水离子,提高空调器的空气净化效果。
[0121]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构思,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设于出风口120处,发射电极210朝向出风口120,有效避免出风口120处的出风直吹发射电极210,避免影响出风温度影响半导体制冷部220对空气的冷凝作用。
[0122]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构思,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设于用于固定室内换热器130前端的连接板180上,连接板180同时起到了将配管盒170与负氧水离子发生模块200的内腔连通的作用,充分利用空调器现有结构,结构紧凑,减小装置的占用空间。
[012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24]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