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2.cn214664850u公开了一种利用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实现除湿功能的天花式除湿装置。除湿装置具有蒸发器、冷凝器及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下方,用于承接从蒸发器或冷凝器滴落的水的接水盘。
3.当需要对蒸发器或冷凝器进行清洗时,需要先将下方的接水盘拆卸再进行作业。在拆卸过程中,接水盘中尚未来得及被加热而排出的水就可能撒到用户身上,降低用户体验。另外,清洗过程中,污水从蒸发器或冷凝器直接向下方漏出,也有可能滴落到用户身上,并往室内喷溅,造成二次污染,降低用户体验。
4.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特提供一种可提高维护方便性,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的除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5.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包括:框体,构成所述除湿装置外壳;蒸发器,用于使热介质蒸发来吸收周围潜热以对周围空气进行冷凝产生冷凝液;接水盘,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竖直方向的下侧,用于接收所述冷凝液;所述接水盘包括:接水盘本体,用于容纳所述冷凝液;固定结构,包括螺栓或/和锁扣,用于将所述接水盘本体可拆卸固定于所述框体;活动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接水盘本体和所述框体连接,所述活动连接结构配置为在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框体拆卸状态下,使所述接水盘本体的设有所述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所述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用于排出所述接水盘本体中的液体;排液口密封件,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排液口。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的第一侧,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的第二侧,所述接水盘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接水盘本体第二侧相对;所述排液口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所述接水盘本体第一侧的活动连接结构,至少一个所述排液口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所述接水盘本体第二侧的活动连接结构。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装置还包括:冷凝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用于使热介质冷凝向周围释放潜热以对通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接水盘本体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竖直方向的下侧;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靠近所述冷凝器的第一侧;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靠近所述蒸发器的第二侧。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装置还包括:冷凝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用于使热介质冷凝向周围释放潜热以对通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
热;冷凝液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冷凝液以使冷凝液汽化并产生蒸汽;所述接水盘本体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竖直方向的下侧,从所述蒸发器竖直方向的下侧延伸至所述冷凝液加热器竖直方向的下侧;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靠近所述冷凝器的第一侧,以及至少一个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本体靠近所述冷凝液加热器的第二侧。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接结构,包括:活动连接结构本体,与所述框体连接,设置有沿所述活动连接结构本体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轨道和至少一个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的两端封闭设置;所述第二轨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开口,在所述活动连接结构本体长度方向上,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的远离第一轨道的一端且靠近所述接水盘本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轨道具有设定距离;第一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一轨道中滑动;第二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二轨道中滑动。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杆本体;上卡位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杆本体的第一端,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杆本体长度方向两侧延伸,用于插入所述第一轨道并在所述第一轨道中滑动;下卡位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杆本体的第二端,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杆本体长度方向两侧延伸,用于插入所述第二轨道并在所述第二轨道中滑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连杆包括:第二连杆本体;至少一个上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本体的第一端,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杆本体长度方向的相向两侧,用于与所述下卡位轴配合后形成铰接结构,使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连接;下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本体的与所述第二连杆本体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接水盘本体侧弯折,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接水盘本体可转动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弯折部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圆孔;所述接水盘本体上设有插入轴;通过将所述插入轴插入所述下弯折部的圆孔内,使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接水盘本体可转动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还包括:止挡扣位,设置于所述框体的与所述活动连接结构相对的位置,用于在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框体拆卸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连杆本体和第二连杆本体限位,所述止挡扣位包括:通过口,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杆本体、所述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通过;卡合块,配置为在所述止挡扣位为关闭状态时,遮挡所述通过口的一部分,使第二连杆本体和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可以穿过所述通过口,所述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不能穿过所述通过口,在所述止挡扣位为开启状态时,所述卡合块不遮挡所述通过口,使第二连杆本体、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可以穿过所述通过口;滑动轨道,设于所述卡合块的两侧,所述卡合块通过在所述滑动轨道中滑动,使所述止挡扣位切换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排液口设置成与靠近所述活动连接结构侧的接水盘本体侧壁相切。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排液口向所述接水盘本体底壁的底侧延伸设有圆柱状外壁。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设置活动连接结构,可以使接水盘在固定结构与框体拆卸时,相对水平方向倾斜,有效防止接水盘本体内的液体喷溅,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3中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是图3中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拆解示意图;
22.图6是沿图3的z方向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图6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图9中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拆解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除湿装置10、框体20、子框体21、顶壁22、侧壁23、底面通过口24、面罩30、除湿单元40(40’)、压缩机41、蒸发器42、冷凝器43、冷凝液加热器44、排湿风道45、取暖单元50、送风单元60、接水盘100、接水盘本体110(110’)、插入轴111、固定结构120、活动连接结构130(130’)、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131’)、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132’)、排液口140、第一排液口141、第二排液口142、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第一轨道210、第二轨道220、开口230、第一连杆300、第一连杆本体310、上卡位轴320、下卡位轴330、第二连杆400、第二连杆本体410、上通孔420、下弯折部430、圆孔431、止挡扣位500、通过口510、卡合块520、滑动轨道530。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垂直”、“水平”、“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术语“上游”和“下游”是相对于当除湿装置正常运转时,在除湿装置内部形成的气流而言。“上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的逆方向;“下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上游侧”是指位于上游方向的一侧;“下游侧”是指位于下游方向的一侧。
33.实施例一
34.参考附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装置,放置于天花板上方等用户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收纳空间中,并通过与通风
排水管连接,从而对各空间进行空气的除湿或温度调节。本实例所说的除湿装置的安装状态,指的是除湿装置安装于天花板上方时能够正常运行的状态。另外,除湿装置还可以同时包括对空气进行过滤、消毒等调节功能的其他功能组件。
3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中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拆解示意图。图6是沿图3的z方向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8对接水盘本体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进行了示意。
36.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37.除湿装置10包括:框体20、面罩30、除湿单元40、取暖单元50、送风单元60等部件,其中,框体20构成除湿装置10的外壳,框体内部还包括容纳除湿单元的子框体21,子框体21例如可以是从框体上延伸出的结构,子框体21可以与框体20可拆卸连接,或者子框体与框体固定连接。
38.框体20形成除湿装置10的的外壳,呈中空长方体箱状。框体20包括:顶壁22、从顶壁22的外周边缘垂直立设的四个侧壁23、以及与顶壁22相对设置而位于框体的底面上的底面通过口24。当除湿装置处于安装状态时,顶壁22是指位于框体的垂直上方的面,侧壁23是指垂直于顶壁的面。
39.底面通过口24位于框体20与顶壁22相对的一侧,是由4个侧壁23下边缘包围而成的通过口,室内的空气可经该底面通过口进入或吹出框体20。
40.面罩30呈平板状,其固定于框体20的底面通过口24下方,以将底面通过口24覆盖。
41.除湿单元40设置于框体20的子框体21处,包括用于压缩热介质(例如制冷剂)的压缩机41、用于通过使热介质蒸发来吸收周围潜热并对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凝的蒸发器42和用于使热介质冷凝并向周围释放潜热并对通过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冷凝器43,以及用于对冷凝液加热的冷凝液加热器44和排湿风道45。压缩机41、蒸发器42和冷凝器43通过用于热介质流动的通道互相连通。在需要利用除湿单元进行除湿时,空气先经过蒸发器42,并与蒸发器42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降低温度,释出冷凝液,冷凝液例如可以是冷凝水等;接着经过冷凝器43,并与冷凝器43中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升高温度,利用热介质循环的制冷循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除湿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冷凝器43设于蒸发器42的下游侧。冷凝液加热器可以加热冷凝液以使冷凝液汽化并产生蒸汽,蒸汽通过排湿风道流向室外,从而使除湿装置不需要安装排液管也可以将冷凝液及时排出。通过冷凝液加热器和排湿风道排出冷凝液的具体结构在背景技术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加热冷凝液,冷凝液加热器设置在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附近侧。
4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除湿单元40还包括接水盘100。接水盘100包括:接水盘本体110、固定结构120、活动连接结构130、排液口140和排液口密封件(图中未示出)。
43.接水盘本体110至少设置于蒸发器42下方,即接水盘100设置于蒸发器42竖直方向的下侧,以便接收空气经过蒸发器时所产生的冷凝液,防止冷凝液流向框体内的其它部件
而造成部件损坏。而且除湿装置10在进行除湿时,空气会从蒸发器方向往冷凝器方向吹出,这时可能会将少量冷凝液从蒸发器吹至冷凝器处,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盘本体110延伸设至冷凝器竖直方向的下方,从而接收吹向冷凝器处的冷凝液。又为了使冷凝水加热器可直接从接水盘本体110的上方直接插入接水盘本体内部的冷凝水中进行加热,接水盘本体110还延伸至冷凝水加热器44下方。即如图2所示,接水盘本体110位于冷凝器43竖直方向的下侧,且从蒸发器竖直方向的下侧延伸至冷凝液加热器44竖直方向的下侧。
44.固定结构120用于将接水盘本体110可拆卸固定于框体20,例如具体与框体20的子框体21进行固定,固定结构120可以只由螺栓组成,或只由锁扣组成,也可以由螺栓和锁扣共同组成,只要可以将接水盘本体可拆卸固定安装于框体内(例如除湿单元的子框体)的部件上即可。
45.活动连接结构130用于将接水盘本体110和框体20连接,具体地,与框体20的子框体21连接,活动连接结构130配置为在固定结构120与框体20拆卸状态下,使接水盘本体110的朝向设有活动连接结构130的一侧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例如,固定结构120与框体20拆卸状态下,活动连接结构130可以控制接水盘本体110与框体20之间的距离,使接水盘本体110的靠近活动连接结构130的一端移动的距离大于接水盘本体110的另一端的移动距离,接水盘本体11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使接水盘本体110内的液体朝向靠近活动连接结构130的一端流动,便于排出接水盘内的液体。
4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活动连接结构130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活动连接结构130设置于接水盘本体110的第一侧,至少一个活动连接结构130设置于接水盘本体110的第二侧,接水盘本体110的第一侧与接水盘本体110第二侧相对。例如,在接水盘本体110的第一侧设置一个活动连接结构130,在接水盘本体11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一个活动连接结构130。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接水盘本体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活动连接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多个。
4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排液口140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排液口140设置于接水盘本体110的底壁靠近接水盘本体第一侧的活动连接结构130,至少一个排液口140设置于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接水盘本体第二侧的活动连接结构130。
48.本实施例中以由两个2个螺栓和2个按压式锁扣构成的固定结构将接水盘本体固定在除湿单元的子框体上为例进行说明。螺栓和按压式锁扣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固定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49.活动连接结构130,设于接水盘本体的一侧,本实施例以设于接水盘本体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在固定结构120拆卸状态下,即解除螺栓和锁扣连接后,将接水盘本体110倾斜连接于框体20内的部件(例如除湿单元的子框体21)上。即,固定结构120相对于框体20拆卸后,接水盘本体110不会掉落,而是通过活动连接结构130连接在除湿单元的子框体21上,起到二重防跌落的效果。接水盘本体110的底壁靠近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设有排液口140和排液口密封件(图中未示出),其中,排液口140从底壁向下延伸,形成圆柱状外壁,在排液口密封件打开时,可以将外接的排水管套在圆柱状外壁上,从而连接排液口和排液管。
50.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连接结构130相对设置有2个。该2个活动连接结构例如分别为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且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设置于接水盘本体的相对两侧,具体地,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设于接水盘本体110
靠近冷凝器43的第一侧;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设于接水盘本体靠近冷凝液加热器44的第二侧。
51.如图3所示,接水盘设有两个排液口140,该两个排液口140例如分别为第一排液口141和第二排液口142。且第一排液口141和第二排液口142分别设于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的两侧。第一排液口141可以设置成与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侧的接水盘本体110侧壁相切;第二排液口142可以设置成与靠近第二活动连接结构侧的接水盘本体110侧壁相切。第一排液口密封件、第二排液口密封件,分别用于封闭第一排液口141和第二排液口142,阻挡在除湿装置正常使用时,冷凝液从第一排液口141和第二排液口142排出。第一、第二排液口密封件可以是胶塞等一般用于堵住排液口的部件。
52.长期使用除湿装置,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会积累在蒸发器和冷凝器表面,所以用户需要对蒸发器和冷凝器(下文简称为“两器”)进行清洁维护,以免灰尘吹向室内造成二次污染;冷凝水加热器经长期使用,表面将附着水垢等杂质,也需要清洁维护。对两器以及冷凝液加热器进行清洁维护时,首先卸下螺栓,然后按压住锁扣,使固定结构变成拆卸状态。
53.此时,通过其中一个活动连接结构130(如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将接水盘本体110朝向设有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的一侧向下倾斜连接于除湿单元40的子框体21上。接着将排水管的一端套在第一排液口141的圆柱状外壁处,再拆下第一排液口密封件使第一排液口打开,将排液管的另一端放置于水桶等容器内或者地漏附近让液体直接从接水盘本体流向地漏附近而通过地漏排走。排液管可以是软管、胶管等可以容纳液体在其内部流动的管道。由于第一排液口141位于接水盘本体110的底壁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的一侧,这样,第一排液口141就位于接水盘本体110的低点。此时,用户可以通过高压水枪或者花洒等对两器进行清洗,污水从接水盘上方的两器滴落到接水盘本体之后,将会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汇集到第一排液口的位置并通过排液管流动到水桶或地漏等,而不会在室内喷溅,节省用户清洁时间,提高维护方便性,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另外,第一排液口可以设置成与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侧的接水盘本体侧壁相切,这样,第一排液口就位于接水盘本体的最低点,可以确保接水盘本体中的水更快更多地排出。
54.如图4、图5和图8所示,活动连接结构130,包括设有第一轨道210和第二轨道220的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第一连杆300、第二连杆400。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与框体20连接,设置有沿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轨道210和至少一个第二轨道220,第一轨道210的两端封闭设置。第二轨道220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开口230,在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长度方向上,开口230设置于第二轨道220的远离第一轨道210的一端且靠近接水盘本体,开口230与第一轨道210具有设定距离。第一连杆300,用于在第一轨道210中滑动。第二连杆400,用于在第二轨道220中滑动。
55.示例性地,活动连接结构本体200包括两个相向设置,且在除湿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沿纵方向(竖直方向)延伸的两个长壁。每个长壁上分别设有两个高度不一致的长条状开孔,且高度较高的一组长条状开孔相对设置,形成第一轨道210,第一轨道210的两端封闭设置。高度较矮的一组长条状开孔相对设置,形成第二轨道220。第二轨道220位于第一轨道210的外侧,第二轨道220的最低点低于第一轨道210的最低点,且第二轨道220上端为封闭
设置,下端则形成开口230。开口230与第一轨道210的竖直方向的下端具有设定距离,该设定距离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
56.活动连接结构130,还包括第一连杆300、第二连杆400和止挡扣位500。
57.第一连杆300,呈“工”字形,包括第一连杆本体310、上卡位轴320和下卡位轴330。上卡位轴320位于第一连杆本体310的第一端,向垂直于第一连杆本体310长度方向两侧延伸,用于插入第一轨道210并在第一轨道210中滑动。下卡位轴330位于第一连杆本体310的第二端,向垂直于第一连杆本体310长度方向两侧延伸,用于插入第二轨道220并在第二轨道220中滑动。具体地,上卡位轴320从第一连杆本体上端水平向两侧延伸。下卡位轴330从第一连杆本体下端水平向两侧延伸,即上卡位轴320和下卡位轴330宽度大于第一连杆本体310的宽度。上卡位轴320插入第一轨道210内带动第一连杆本体310在第一轨道210之间滑动。由于第一轨道210两端均为封闭设置,所以第一连杆本体310只能在第一轨道210内滑动,不能脱离第一轨道210。
58.第二连杆400,设于第一连杆300竖直方向的下方,包括宽度与第一连杆本体宽度一致的第二连杆本体410、上通孔420和下弯折部430。
59.上通孔420例如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上通孔420设置于第二连杆本体410的第一端,垂直于第二连杆本体410长度方向的相向两侧,用于与下卡位轴330配合后形成铰接结构,使第一连杆300和第二连杆400铰接连接。即,第二连杆本体410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本体310的第二端铰接。下弯折部430设置于第二连杆本体410的与第二连杆本体410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朝向接水盘本体侧弯折,下弯折部430与接水盘本体110可转动连接。
60.例如,上通孔420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上通孔设于第二连杆本体上端的相对两侧,供第一连杆300的下卡位轴330插入后形成铰接结构从而使第一连杆300和第二连杆400铰接连接。下卡位轴330插入第二轨道220内带动第二连杆本体410在第二轨道220之间滑动。由于第二轨道220下端不是封闭设置,而是形成开口230,所以第二连杆400下降时可以从第二轨道下端离开第二轨道220。第二连杆400的下弯折部与接水盘本体110可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杆本体410的下端向内侧(即接水盘本体侧)弯折形成下弯折部430,下弯折部430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圆孔431,例如两个相向的圆孔;接水盘本体110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插入轴111,通过接水盘本体的插入轴111插入下弯折部43的圆孔431内,使第二连杆400和接水盘本体110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61.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止挡扣位500,设置于框体20的与活动连接结构130相对的位置,用于在接水盘100与框体20拆卸的状态下,对第一连杆本体310和第二连杆本体410限位。
62.如图4和图7所示,止挡扣位500包括:通过口510、卡合块520和滑动轨道530。
63.通过口510,用于使第二连杆本体410、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430、第一连杆300的下卡位轴330通过。卡合块520配置为在止挡扣位500为关闭状态时,遮挡通过口510的一部分,使第二连杆本体410和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430可以穿过通过口510,第一连杆300的下卡位轴330不能穿过通过口510。卡合块520还配置为在止挡扣位500为开启状态时,卡合块520不遮挡通过口510,使第二连杆本体410、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430以及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330可以穿过通过口510。滑动轨道530,设于卡合块520的两侧,卡合块520通过在滑动轨道530中滑动,使止挡扣位500切换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64.具体地,止挡扣位500的通过口大小大于第二连杆本体410、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430、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330,即该通过口510可供第二连杆本体410和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330穿过。卡合块520的两侧设有滑动轨道530,卡合块520通过在滑动轨道530中沿水平方向滑动,使止挡扣位500切换开闭状态。当卡合块520滑动至通过口510下方时,挡住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330,下卡位轴330不能穿过通过口510,但第二连杆本体410和第二连杆的下弯折部430仍然可以穿过通过口510,此时止挡扣位500为关闭状态。卡合块520向外侧滑动,不再挡住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330,下卡位轴330可以穿过通过口510,此时止挡扣位500为打开状态。在接水盘100的安装状态下,即在接水盘本体110通过固定结构120固定安装于除湿单元的子框体21上时,止挡扣位500为关闭状态,并位于第二连杆400的下方。
65.在实施例中,冷凝液加热器经长期使用,表面将附着水垢等杂质,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会积累在蒸发器和冷凝器表面,需要清洁维护。在对冷凝液加热器、蒸发器和/或冷凝器进行清洁维护时,需要将接水盘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
66.当除湿装置在日常使用的状态时,固定结构使接水盘固定在除湿单元的子框体,止挡扣位位于关闭状态,即止挡扣位的卡合块位于止挡扣位的通过口下方。此时,由于弯折部的插入轴与接水盘本体的圆孔之间的固定连接,使得接水盘本体支撑着第二连杆,第二连杆支撑着第一连杆,所以即使止挡扣位在关闭状态下,其通过口可以供第二连杆本体和下弯折部穿过,但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仍然不会向下滑动。当需要检查两器的状态或冷凝液加热器的状态以便确认是否需要清洁维护时,可以解除固定结构的连接,使固定结构处于拆卸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接水盘本体下降,带动第二连杆下降。由于止挡扣位的通过口大小大于第二连杆本体和下弯折部,所以第二连杆本体和下弯折部可以穿过通过口下降。卡合块滑动至通过口下方时,挡住第一连杆的下卡位轴,下卡位轴不能穿过被卡合块挡住的通过口,接水盘本体停止下降。此时接水盘本体和两器之间的空间,可以让用户对接水盘本体和两器的状态进行观察,确认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维护。如果不需要清洁维护,则将接水盘本体朝向竖直方向向上推动,将固定结构的锁扣重新扣上,拧紧螺栓,使接水盘本体恢复到原来状态。如果需要清洁维护,例如需要对冷凝器进行清洁维护时,则将排水管的一端套在第一排液口的圆柱状外壁处,再拆下第一排液口密封件使第一排液口打开,将排液管的另一端放置于水桶等容器内或者地漏附近让液体可以直接从接水盘本体流向地漏附近而通过地漏排走。然后将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的止挡扣位打开,即,将止挡扣位的卡合块沿滑动轨道向外侧移动,不再挡住止挡扣位的通过口,第一连杆下端的下卡位轴穿过通过口,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继续下降,直至第一连杆的上卡位轴滑动到第一轨道下端,被第一轨道下端卡住,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不能继续下降。接水盘本体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与靠近第二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相比,位于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的一侧位于更下方的位置,即接水盘本体朝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侧向下倾斜,此时可以利用接水盘本体和冷凝器之间的空间对冷凝器进行喷水清洁,污水从冷凝器滴落到接水盘本体,再在倾斜的接水盘本体的引导下,流向第一排液口,然后通过排水管排出到水桶或者地漏等。这样,污水就不会喷溅到室内,可以避免污水对室内造成污染,节省用户清洁时间,提高维护方便性,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67.实施例二
68.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的结构或步骤将不赘述。
69.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接水盘与活动连接结构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与实施例1中的除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除湿装置不包含冷凝液加热器和排湿风道。
70.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除湿单元40’的接水盘本体设置于冷凝器竖直方向的下侧以及蒸发器竖直方向的下侧。活动连接结构相对设置有2个。该2个活动连接结构130’例如分别为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且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设置于接水盘本体110’的相对两侧,具体地,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31’设于接水盘本体靠近蒸发器42的第一侧;第二活动连接结构132’设于接水盘本体靠近冷凝器43的第二侧。接水盘设有两个排液口,该两个排液口例如分别为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且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分别设于接水盘本体的底壁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和第二活动连接结构的两侧。第一排液口可以设置成与靠近第一活动连接结构侧的接水盘本体侧壁相切;第二排液口可以设置成与靠近第二活动连接结构侧的接水盘本体侧壁相切。第一排液口密封件、第二排液口密封件,分别用于封闭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阻挡冷凝液从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排出的排液口密封件和第二排液口密封件。第一、第二排液口密封件可以是胶塞等一般用于堵住排液口的部品。
71.在本实施例中,随着长期使用除湿装置,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会积累在蒸发器和冷凝器表面,所以用户需要对蒸发器和冷凝器进行清洁维护,以免灰尘吹向室内造成二次污染。
72.清洁维护的方法如实施例一中所述,采用同样的方法对蒸发器和冷凝器表面进行清洁维护,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73.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74.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
7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