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9068发布日期:2022-10-14 20:5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内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


背景技术:

2.市场现有柜式空调内机,普遍采用了固定式的下进风上出风结构。根据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的原理。当空调用来制冷的时候出风方向是科学的。因为冷气从上吹除,不断向下移动,人所在的层面会感觉很凉爽。然而,现在空调大都兼有制冷,制热双重功能,而且。多带有制热功能,为冷热两两用型。当空调用来制热时。仍采用上出风,就显得出风方向不够科学。吹出的热风,本来就在一米五以上。加之,热风吹出后会自然向上浮动(热空气密度小)。热空气多处于人头顶至天花板之间。
3.因而,人所在的层面热感不明显。特别是腿脚很难感受到热空气的温暖。用电不少,收效不好。为此设计一种可变出风方向的柜式空调内机结构。以达到制冷和制热出风方向都很科学合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解决目前空调内机在制热模式以及制冷模式时出风方向不合理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设置有前后贯通的方形通道,方形通道与外壳内部的上下端面以及前后侧面均保持间距,方形通道内部设置有风扇,风扇前侧设置有表冷器,方形通道的前端开口上下边缘分别转动连接有上活门以及下活门,上活门以及下活门的转轴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固定连接,上活门相邻的外壳内部上端面以及前侧面分别设置有竖直限位板以及水平限位板,下活门相邻的外壳内部下端面以及前侧面分别设置有竖直限位板以及水平限位板,外壳前侧面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上风口以及下风口。
7.进一步的,上风口与下风口处均设置有滤网。
8.进一步的,所述方形通道距离外壳内部的上端面、下端面、前侧面的距离相等。
9.进一步的,所述上活门以及下活门通过转轴与方形通道相转动连接,二者的转轴分别与方形通道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缘相平行。
10.进一步的,所述上活门以及下活门与转轴相固定连接,转轴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外壳上。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活门以及下活门为方形板状结构,当其保持竖直时,将方形通道与外壳内部上下端面之间的间隔所封闭,当其保持水平时,将方形通道与外壳内部前侧面的间隔所封闭。
12.进一步的,所述方形通道与外壳内部上端面之间的间隔,和上风口相对应;方形通道与外壳内部下端面之间的间隔,和下风口相对应。
13.进一步的,两个竖直限位板上下对应,并且两个竖直限位板位于方形通道的前侧
开口处。
14.进一步的,两个水平限位板均固定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前侧面上,并且分别与方形通道的上板以及下板相对应。
15.更进一步的,当上活门以及下活门转动到竖直状态时,分别与两个竖直限位板相接触;当上活门以及下活门转动到水平状态时,分别与两个水平限位板相接触。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可以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下调整出风方向,即制冷模式下下侧进风,上侧出风,而制热模式下,上侧进风,下侧出风,这样的进出风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电量。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向的剖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为外壳、2为方形通道、3为风扇、4为表冷器、5为上风口、6为下风口、7为上活门、8为下活门、9为转轴、10为竖直限位板、11为水平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25.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内机结构,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为竖直设置的方形壳体结构,外壳1内部设置有表冷器4,风扇3。
26.所述外壳1的前侧面上端设置有上风口5,下端设置有下风口6,上风口5与下风口6处均设置有滤网,通过所述上风口5以及下风口6将外壳1内部的风输出至外壳1外部。
27.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前后贯通的方形通道2,方形通道2与外壳1内部的上下端面以及前后侧面均保持一定的间距,方形通道2与外壳1的左右内壁相固定连接。方形通道2内部设置有风扇3,通过所述风扇3来进行方形通道2前后两侧的空气对流。
28.所述方形通道2距离外壳1内部的上端面、下端面、前侧面的距离相等。
29.所述表冷器4设置于方形通道2的前侧,并且位于上风口5与下风口6纸之间。风扇3将经过表冷器4后的气流从方形通道2的前侧吹响方形通道2的后侧。
30.所述方形通道2的前端入口处,在其上边缘以及下边缘分别设置有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所述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通过转轴9与方形通道2相转动连接,二者的转轴9分别与方形通道2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缘相平行。
31.所述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为方形板状结构,当其保持竖直时,将方形通道2与外壳1内部上下端面之间的间隔所封闭,当其保持水平时,将方形通道2与外壳1内部前侧面的间
隔所封闭。
32.所述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与转轴9相固定连接,转轴9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外壳1上,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来带动转轴9转动,进而带动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进行转动,
33.所述方形通道2与外壳1内部上端面之间的间隔,和上风口5相对应;方形通道2与外壳1内部下端面之间的间隔,和下风口6相对应。
34.所述外壳1内部分别设置有两个竖直限位板10以及两个水平限位板11。一个竖直限位板10固定于外壳1内部上端面上,一个竖直限位板10位于外壳1内部下端面上,两个竖直限位板10上下对应,并且两个竖直限位板10位于方形通道2的前侧开口处。两个水平限位板11均固定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前侧面上,并且分别与方形通道2的上板以及下板相对应。
35.上风口5位于上侧的水平限位板11上方,下风口6位于下侧的水平限位板11下方。
36.当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转动到竖直状态时,分别与两个竖直限位板10相接触,使其无法继续转动;当上活门7以及下活门8转动到水平状态时,分别与两个水平限位板11相接触,使其无法继续转动。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8.当整机调整为制冷模式时,如图3所示,上活门7在伺服电机的带动下转动至ob位置,下活门8在伺服电机的带动转动至oc位置。这样外界的热空气从下风口6进入外壳1内部,经过表冷器4的冷却后变为冷空气,冷空气在风扇3的作用下进入方形通道2的后侧,接着从方形通道2的上方流向上风口5处,最终从上风口5输出。这样就实现了热空气从下方进入外壳1内部,冷空气从上方输出。
39.当整机调整为制热模式时,如图4所示,上活门7在伺服电机的带动下转动至oa位置,下活门8在伺服电机的带动转动至od位置。这样外界的冷空气从上风口5进入外壳1内部,经过表冷器4的加热后变为热空气,热空气在风扇3的作用下进入方形通道2的后侧,接着从方形通道2的下方流向下风口6处,最终从下风口6输出。这样就实现了冷空气从上方进入外壳1内部,热空气从下方输出。
4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