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除湿机的蒸发器的底部设有接水盘,接水盘用于收集蒸发器生成的冷凝水后排至水箱,防止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对整机造成漏水现象。当除湿机运行时,室内空气形成气流吹入除湿机内部并依次穿过蒸发器及冷凝器后回流至室内,当气流穿过蒸发器的过程中,部分气流会从接水盘穿过,导致该部分空气未能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降低了热交换效率。为此,现有的接水盘的内部底壁凸设有支撑筋,支撑筋对风量形成一个障碍阻挡,通过减小穿过接水盘的风量来提高热交换率。
3.通常情况下,现有接水盘的支撑筋通常与进风方向相互垂直或倾斜设置。如图1所示,接水盘10的内部底壁设有两个与进风方向相互垂直且间隔设置的支撑筋101,支撑筋101的一端开设有缺口,利用横向设置的支撑筋101能够阻挡绝大部分的风量穿过接水盘10,但是该支撑筋101会阻碍接水盘10内的冷凝水流动,导致支撑筋101的底部容易产生积水,从而滋生细菌;且当接水盘10内存在冷冻的积水时,水汽容易在接水盘10底部产生凝露,凝露累积后滴落下方,可能导致整机漏水或者电气部件损坏甚至起火。如图2所示,接水盘10的内部底壁设有多个与进风方向呈一定倾斜角度且间隔设置的支撑筋101,此时接水盘10内的冷凝水流动畅顺,但风量容易从相邻两个支撑筋101之间的间隙穿过,导致支撑筋101对风量的阻挡效果较差,降低了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筋101难以引导冷凝水排出的同时阻挡风量穿过接水盘10,接水盘10容易出现积水或除湿机的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其能够引导冷凝水排出的同时,有效阻挡风量穿过接水盘,防止接水盘出现积水及保证除湿机的热交换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
6.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接水槽及与所述接水槽相连通的引流口;
7.多个第一支撑筋,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筋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接水槽的底壁,所述第一支撑筋包括依次连接的挡风段及引水段,所述挡风段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引水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引水段的前端与所述挡风段相连;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筋中,所述引水段的前端均连接至所述挡风段的左端或者均连接至所述挡风段的右端;所述挡风段用于阻挡进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引水段之间的风量,所述引水段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动至所述引流口;以及
8.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安装于所述接水槽的上方。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口设于所述接水槽的后侧,且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筋
均位于所述引流口的左侧或均位于所述引流口的右侧。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挡风段从远离所述引流口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后倾斜设置。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水段从前至后向逐渐靠近所述引流口的一侧倾斜设置。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水槽的底壁从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口邻近所述接水槽的左端或右端设置,所述接水槽的底壁从靠近所述引流口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上倾斜。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15.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设置于所述接水槽的底壁,所述引流口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筋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筋之间,将与所述第二支撑筋邻近的所述第一支撑筋定义为端部第一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与所述端部第一支撑筋呈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筋包括阻风段,所述阻风段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阻风段从背离所述引流口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后倾斜设置,所述阻风段用于阻挡进入所述第二支撑筋与所述端部第一支撑筋之间的风量。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水盘在所述接水槽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支撑部,所述蒸发器的两侧底部一一对应抵靠至各所述支撑部上。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水盘上还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水槽及排水口,所述引水槽的前端连通至所述引流口,所述引水槽的后端连通至所述排水口。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水槽的底壁从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除湿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0.第一支撑筋的挡风段有效阻挡风量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筋的引水段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减小穿过接水槽的风量,提高除湿机的热交换效率。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进入接水槽后,通过引水段将冷凝水快速排至引流口,随后冷凝水通过引流口快速排出至接水盘外,从而提高排水效率,防止接水槽内出现积水,避免接水盘滋生细菌,提高使用健康性,同时有效避免接水盘的底部产生凝露,防止出现漏水现象及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接水盘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为进风方向、虚线箭头为冷凝水流动方向;
22.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接水盘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为进风方向、虚线箭头为冷凝水流动方向;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为冷凝水流动方向;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接水盘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为进风方向、虚线箭头为冷凝水流动方向;
25.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图6的前视图;
28.图8是图6的右视图。
29.图中,
30.1、接水盘;11、接水槽;12、引流口;13、支撑部;14、引水槽;15、排水口;
31.2、第一支撑筋;21、挡风段;22、引水段;23、端部第一支撑筋;
32.3、第二支撑筋;31、阻风段;
33.4、蒸发器;
34.5、冷凝器;
35.10、接水盘;101、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请参考图3-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接水盘1、多个第一支撑筋2及蒸发器4,接水盘1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接水槽11及与接水槽11相连通的引流口12;多个第一支撑筋2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接水槽11的底壁,第一支撑筋2包括依次连接的挡风段21及引水段22,挡风段21沿左右方向延伸,引水段2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引水段22的前端与挡风段21相连;多个第一支撑筋2中,引水段22的前端均连接至挡风段21的左端或者均连接至挡风段21的右端;挡风段21用于阻挡进入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筋2的引水段22之间的风量,引水段22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动至引流口12;蒸发器4安装于接水槽11的
上方。
42.基于上述方案,第一支撑筋2的挡风段21有效阻挡风量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筋2的引水段22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减小穿过接水槽11的风量,提高除湿机的热交换效率。蒸发器4产生的冷凝水进入接水槽11后,通过引水段22将冷凝水快速排至引流口12,随后冷凝水通过引流口12快速排出至接水盘1外,从而提高排水效率,防止接水槽11内出现积水,避免接水盘1滋生细菌,提高使用健康性,同时有效避免接水盘1的底部产生凝露,防止出现漏水现象及提高使用安全性。
4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定进风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是指除湿机靠近用户的一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是指除湿机远离用户的一侧,前后方向为从除湿机靠近用户的一侧至除湿机远离用户的一侧。
44.从引流口12流出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管体排出接水盘1外,还可以在接水盘1内开设有与引流口12相连通的槽孔,将引流口12的冷凝水通过槽孔引流至接水盘1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为了提高除湿机的使用体验感,通常冷凝水通过除湿机的后部排出,如此引流口12设于接水槽11的后侧,且多个第一支撑筋2均位于引流口12的左侧或均位于引流口12的右侧。如此连接引流口12的管体或槽孔设置在接水盘1的后部,保证冷凝水从除湿机的后部排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5.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制挡风段21及引水段22在接水槽11内的具体结构或形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挡风段21从远离引流口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后倾斜设置,倾斜角度α1可以为3
°
、5
°
或10
°
等,如此使冷凝水经过挡风段21时从前往后流动过程中朝向引流口12的一侧快速流动,提高排水效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挡风段21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引水段22从前至后向逐渐靠近引流口12的一侧倾斜设置,倾斜角度α2可以为5
°
、10
°
或15
°
等,如此能够将冷凝水快速地排向引流口12,提高排水效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挡风段21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排水效率,如图8所示,接水槽11的底壁从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以使接水槽11内的冷凝水在高度差的作用下快速汇聚至接水槽11的后侧,然后通过后侧的引流口12快速排走,保证排水效率。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所示,引流口12邻近接水槽11的左端或右端设置,接水槽11的底壁从靠近引流口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上倾斜。可以理解的是,引流口12在接水槽11的左端或右端是根据具体使用环境适应性调整,以便于引流口12排出的冷凝水排出至接水盘1的外部。如此接水槽11的从靠近引流口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上倾斜,能够使冷凝水在高度差的作用下快速汇聚至引流口12,提高排水效率。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还包括第二支撑筋3,第二支撑筋3设置于接水槽11的底壁,引流口12位于第二支撑筋3与多个第一支撑筋2之间,将与第二支撑筋3邻近的第一支撑筋2定义为端部第一支撑筋23,第二支撑筋3与端部第一支撑筋23呈间隔设置,且第二支撑筋3包括阻风段31,阻风段3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阻风段31从背离引流口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向后倾斜设置,阻风段31用于阻挡进入第二支撑筋3与端部第一支撑筋23之间的风量。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支撑筋3的具体形状,例如第一支撑筋2可以呈直线状(图3所示),也可以为弯曲状(图4所示),其中弯曲状的第二支撑
筋3与第一支撑筋2的弯曲方向相反,以使第二支撑筋3的阻风段31有效阻挡进入第二支撑筋3与端部第一支撑筋23之间的风量,提高除湿机的换热效率。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水盘1在接水槽1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支撑部13,蒸发器4的两侧底部一一对应抵靠至各支撑部13上,支撑部13对蒸发器4起到支撑固定作用,避免蒸发器4挤压第一支撑筋2或第二支撑筋3,避免第一支撑筋2或第二支撑筋3出现磨损,且保证蒸发器4在除湿机内部的安装稳定性。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水盘1上还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水槽14及排水口15,引水槽14的前端连通至引流口12,引水槽14的后端连通至排水口15,将从引流口12排出的冷凝水通过引水槽14及排水口15排出至接水盘1的外部,保证排水顺畅,同时将冷凝水引导至接水盘1的后部,提高美观性。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水槽14的底壁从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以使引水槽14内的冷凝水在高度差的作用下快速汇聚至排水口15,提高排水效率。
53.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通过管路与蒸发器4相连接的冷凝器5,冷凝器5安装于接水盘1上并位于蒸发器4的后侧,以使除湿机内部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缩小除湿机的体积。
54.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湿机,其第一支撑筋2的挡风段21有效阻挡风量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筋2的引水段22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减小穿过接水槽11的风量,提高除湿机的热交换效率。蒸发器4产生的冷凝水进入接水槽11后,通过引水段22将冷凝水快速排至引流口12,随后冷凝水通过引流口12快速排出至接水盘1外,从而提高排水效率,防止接水槽11内出现积水,避免接水盘1滋生细菌,提高使用健康性,同时有效避免接水盘1的底部产生凝露,防止出现漏水现象及提高使用安全性。
5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