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无烟柴火炉。
背景技术:2.柴火炉是通过燃烧薪柴、木材、生物颗粒、木炭等燃料提供热能的取暖或炊事设备,是人们生活中尤其是在野外或农村常用的日常用具。
3.为了外出旅游携带方便,直接燃烧式柴火炉由于其柴火来源广,受到广大旅游人士的喜好,其具有结构简单、便携等优点。但是现在有些柴火炉的固态燃料燃烧不充分,会导致有较大的烟或是效能低。
技术实现要素:4.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无烟柴火炉,其不仅可增加燃料燃烧的充分性,提高效能,并且还可降低烟的产生。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高效节能柴火炉,其包括外炉体、内炉体、分流组件;所述外炉体包括外炉侧壁、外炉底壁,所述内炉体包括内炉侧壁;所述内炉体套设于外炉体内;
7.所述内炉侧壁的上端与外炉体的炉壁之间设有挡板;所述内炉侧壁的下端与外炉体的炉壁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内炉侧壁与外炉侧壁、挡板、支撑板之间围合成第一空腔;
8.所述内炉体的下端设有炉桥板;所述炉桥板与外炉侧壁、外炉底壁、支撑板之间围合成第二空腔;
9.所述分流组件包括风机、与风机连通的风道、调节组件,所述风道上设有第一气管、第二气管,所述第一气管穿过外炉侧壁与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二气管穿过炉桥板与内炉体的炉腔连通;
10.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调节板。
11.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内炉体由内炉侧壁围合而成,所述内炉侧壁上设有气孔。
12.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位于所述内炉侧壁上部的气孔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其下部的。
13.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外炉侧壁设有加柴口,所述加柴口位于炉桥板的上方;所述加柴口靠近炉桥板,所述加柴口上对应的设有第一盖体。
14.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外炉侧壁设有出灰口,所述出灰口位于炉桥板的下方,所述出灰口靠近外炉底壁,所述出灰口上对应的设有第二盖体。
15.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风机与风道之间设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出口与风道连通。
16.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风道内设有水平的调节板和隔板,所述隔板的远离出风管的一端固接在风道的右侧壁上;
17.所述调节板远离所述出风管的一端通过转动轴可上下转动的安装于风道内;
18.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风道的前壁上,其另一端穿出风道的后壁后连接有调节手柄;
19.所述第一气管的进气口位于调节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气管的进气口位于调节板的下方。
20.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隔板未固定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转动轴相对应的弧形槽,所述转动轴前后穿过弧形槽。
21.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调节板远离转动轴设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可适于地穿过风道左壁。
22.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炉桥板为格栅孔板。
23.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2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不仅通过风机调节气量进而对火力进行调节,并且通过调节组件对通入第一空腔和内炉体的炉腔的通气量的调节,可使得固态燃料一次燃烧后产生的烟再次与足够的空气量进行接触,以可进行充分进行燃烧,此不仅可使得固态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效,并且减少烟尘。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板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一;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二;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二。
35.图中:1、外炉体;2、内炉体;21、气孔;3、第一空腔;4、炉桥板;5、加柴口;6、出灰口;7、分流组件;71、风机;72、出风管;73、风道;74、调节手柄;741、手柄板;75、调节板;751、延伸板; 76、隔板;761、弧形槽;77、转动轴;8、第一气管;9、第二气管;100、挡板;101、支撑板;102、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40.实施例1:根据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高效无烟柴火炉,其包括外炉体 1、内炉体 2、分流组件7;所述外炉体1包括外炉侧壁、外炉底壁,所述内炉体2包括内炉侧壁;所述内炉体2套设于外炉体1内;
41.所述内炉侧壁的上端与外炉体1的炉壁之间设有挡板100;所述内炉侧壁的下端与外炉体1的炉壁之间设有支撑板101,所述内炉侧壁与外炉侧壁、挡板100、支撑板101之间围合成第一空腔3;
42.所述内炉体2的下端设有炉桥板4;所述炉桥板4与外炉侧壁、外炉底壁、支撑板101之间围合成第二空腔102;
43.所述分流组件7包括风机 71、与风机71连通的风道 73、调节组件,所述风道73上设有第一气管8、第二气管9,所述第一气管8穿过外炉侧壁与第一空腔3连通;所述第二气管9穿过炉桥板4与内炉体2 的炉腔连通;
44.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调节板75,所述调节板75上下转动可对通过第一气管8、第二气管9的通气进行调节。
45.如图3所示,所述内炉体2由内炉侧壁围合而成,所述内炉侧壁上设有气孔21。
46.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炉体2的内炉侧壁架设于支撑板上,其与挡板100的内环侧面相触接,以此可使得内炉体可拆卸的套设于外炉体的炉腔内。
47.位于所述内炉侧壁上部的气孔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其下部的,上部的气孔与下部的气孔的孔径一致。
48.本实施例中的气孔可采用圆形的,所述外炉体和内炉体均为柱形,所述气孔沿着内炉体的炉壁径向圆周等距阵列。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为:气孔分布密度比较大的上部的纵向的高度占整个内炉高度的1/4到1/3。
49.如图1和2所示,所述外炉侧壁设有加柴口5,所述加柴口5位于炉桥板4的上方;所述加柴口5靠近炉桥板4,所述加柴口5上对应的设有第一盖体。所述加柴口可便于向炉桥板上添加柴火或煤炭等固体燃料。
50.所述外炉侧壁设有出灰口6,所述出灰口6位于炉桥板4的下方,所述出灰口6靠近外炉底壁,所述出灰口6上对应的设有第二盖体,固体燃料经燃烧后的灰渣由炉桥板的格栅
孔落入第二空腔内,通过出灰口清除。
51.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风机71与风道73之间设有出风管72,所述出风管72的出口与风道73连通。
52.如图7所示,所述风道73内设有水平的调节板75和隔板76,所述隔板76的远离出风管的一端固接在风道73的右侧壁上;
53.具体的,所述隔板76和调节板75前侧面和后侧面均分别与风道的前后壁相触,以此可避免风从其隔板和调节板的前后侧壁流通。
54.所述调节板75远离所述出风管72的一端通过转动轴77可上下转动的安装于风道73内;
55.所述转动轴77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风道73的前壁上,其另一端穿出风道73的后壁后连接有调节手柄74;
56.所述第一气管8的进气口位于调节板75的上方,所述第二气管9的进气口位于调节板75的下方。
57.如图6所示,所述隔板76未固定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转动轴77相对应的弧形槽761,所述转动轴77 前后穿过弧形槽761。所述转动轴可适于地插入弧形槽761内,可避免风从隔板和调节板相对的端面之间的流通,而不利于对通入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风量的调节。
58.如图6所示,所述调节板75远离转动轴77设有延伸板751,所述延伸板751可适于地穿过风道73左壁,以此不仅通过调节板的上下转动,使得调节板与出风管的管口之间的缝隙进行调节,对分别通入至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气量进行调节,而通过延伸板穿过风道后,其端面位于风道的左壁内或是出风管内,以此可在上下调节过程中,具有可仅将使得通过出风管的风仅从第一气管或第二气管通过的状态,当然其实现方式不限上述,例如其还可通过调节板的水平长度大于风道高度的至少一半来实现。
59.如图5所示,所述出风管和风道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方形。
60.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如图7所示,当调节板位于水平状态时,出风管内的空气分别从调节板的上方和下方,经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分别送至第一空腔和内炉体2的炉腔内。
61.如图8所示,当调节板向上转动至延伸板的左端的上边缘线与出风管的管壁抵接,则出风管内的空气仅从调节板的下方,经第二气管通入内炉体2的炉腔内。
62.如图9所示,当调节板向下转动至延伸板的左端的下边缘线与出风管的管壁抵接,则出风管内的空气仅从调节板的上方,经第一气管通入第一空腔内。
63.进一步地,所述内炉体由高温导热金属材料制成。
6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管穿过炉桥板,其出口端位于炉桥板中间,高出炉桥板4cm。当通过第二气管向内炉体的炉腔内通入空气,位于炉桥板上的固体燃料与经过第二气管内通入的空气相触进行第一次高温裂解燃烧,产生可燃气体和一部分没有燃烧的烟,以此通过第一气管向第一空腔体内通入空气,经内炉体高温加热后形成高温气体,再经过内炉壁上部的气孔进入内炉体与没有完全燃烧的烟可充分融合后,实现完全燃烧,达到可减少烟尘量,实现无烟。
65.所述炉桥板4为格栅孔板。
66.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调节手柄741包括手柄板741,所述手柄板741上设有施力杆。
67.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的前壁上与手柄版741之间依次设有弹簧垫、压紧螺栓、锁紧螺栓,以此可利于在通过调节手柄通过转动轴控制调节板转动至合适的位置后,通过旋进螺栓来对调节板进行限位固定。
6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