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空气健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0695发布日期:2022-08-03 00:34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空气健康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健康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的空气健康器。


背景技术:

2.空气健康器是保证人们生活空气健康的设备,主要是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楼宇,目前空气净化器在设计时为了其美观性,大多设计为表面光滑的柱状,若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空气净化器进行移动,在移动时通常采用搬运的方式,但是空气净化器光滑的表面不便于人们搬起移动,并且人工搬运费时费力,导致空气净化器的移动效率较低,造成空气净化器的灵活性较低,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空气健康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空气健康器本体和支撑移动单元;
4.空气健康器本体:的下表面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内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板;
5.支撑移动单元:包括伸缩杆、万向轮、电机、弹簧、升降板、转动板、转动轮、蜗轮和蜗杆,所述伸缩杆设有四个,四个伸缩杆的上端与底座内顶部的四角固定连接,四个伸缩杆的下端与升降板上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下表面的四个角落均安装有万向轮,所述电机安装在底座内左侧面的上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蜗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右端与底座内右侧面的上侧转动连接,所述蜗轮设有两个,两个蜗轮后侧面的中部与两个固定板前侧面的下侧转动连接,且两蜗轮与蜗杆啮合,两个所述蜗轮前侧面的中部分别与两个转动板左端的后侧面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板右端的内侧面分别与两个转动轮前后侧面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弹簧设有两个,两个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底座顶部的前后两侧和升降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设置的支撑移动单元可使升降板上的万向轮移动出底座,使空气净化器能通过万向轮进行移动,使得空气净化器在移动时不需要人工的搬运,节省空气净化器移动时的体力和时间,提高空气净化器的移动效率和灵活性,便于空气净化器的移动。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为l型,且两个支撑杆分别固定在底座内顶部的前后两侧,两个支撑杆的下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板左端的前侧面转动连接,设置的支撑杆可对转动板提供支撑,提高转动板转动时的稳定性。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挡板和微动开关,所述挡板为l型,且挡板固定在底座内顶部的左侧,所述挡板下端的右侧面安装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与转动板对应,设置的挡板和微动开关可使转动板转动至竖直位置后电机能自动的停止工作,保证万向轮能准确的伸出至外部提供支撑。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上表面与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设置的橡胶圈可提高底座下表面的摩擦力,提高空气净化器静置时的稳定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硅胶环和支撑环,所述支撑环设有两个,两个支撑环的侧面分别与底座内侧面的中部和下侧固定连接,且两个支撑环位于升降板的上下两侧,所述硅胶环设有两个,两个硅胶环分别固定在升降板的上下表面,且两个硅胶环分别与两个支撑环对应,设置的硅胶环和支撑环配合可在升降板移动至最高处和最低处时能将升降板与底座之间缝隙密封,防止水或灰尘进入到底座的内部。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蜗杆转动,使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使蜗轮带动转动板转动,使转动板推动升降板向下移动,从而使升降板上的万向轮移动出底座,使空气净化器能通过万向轮进行移动,使得空气净化器在移动时不需要人工的搬运,节省空气净化器移动时的体力和时间,提高空气净化器的移动效率和灵活性,便于空气净化器的移动,通过支撑杆可对转动板提供支撑,提高转动板转动时的稳定性,通过挡板和微动开关可使转动板转动至竖直位置后电机能自动的停止工作,保证万向轮能准确的伸出至外部提供支撑,通过橡胶圈可提高底座下表面的摩擦力,提高空气净化器静置时的稳定性,通过硅胶环和支撑环配合可在升降板移动至最高处和最低处时能将升降板与底座之间缝隙密封,防止水或灰尘进入到底座的内部。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空气健康器本体、2底座、3固定板、4支撑移动单元、41伸缩杆、42万向轮、43电机、44弹簧、45升降板、46转动板、47转动轮、48蜗轮、49蜗杆、5支撑杆、6挡板、7微动开关、8橡胶圈、9硅胶环、10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1
1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空气健康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空气健康器本体1和支撑移动单元4;
17.空气健康器本体1:的下表面固定有底座2,底座2内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板3;
18.支撑移动单元4:包括伸缩杆41、万向轮42、电机43、弹簧44、升降板45、转动板46、转动轮46、蜗轮48和蜗杆49,伸缩杆41设有四个,四个伸缩杆41的上端与底座2内顶部的四角固定连接,四个伸缩杆41的下端与升降板45上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升降板45下表面的四个角落均安装有万向轮42,电机43安装在底座2内左侧面的上侧,电机43的输出轴与蜗杆48的左端固定连接,蜗杆48的右端与底座2内右侧面的上侧转动连接,蜗轮48设有两个,两个蜗轮48后侧面的中部与两个固定板3前侧面的下侧转动连接,且两蜗轮48与蜗杆48啮合,两个蜗轮48前侧面的中部分别与两个转动板46左端的后侧面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板46右端
的内侧面分别与两个转动轮46前后侧面的中部转动连接,弹簧44设有两个,两个弹簧44的两端分别与底座2顶部的前后两侧和升降板45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通过电机43带动蜗杆49转动,使蜗杆49带动蜗轮48转动,使蜗轮48带动转动板46转动,使转动板46推动升降板45向下移动,从而使升降板45上的万向轮42移动出底座2,使空气净化器能通过万向轮42进行移动,使得空气净化器在移动时不需要人工的搬运,节省空气净化器移动时的体力和时间,提高空气净化器的移动效率和灵活性,便于空气净化器的移动。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支撑杆5,支撑杆5为l型,且两个支撑杆5分别固定在底座2内顶部的前后两侧,两个支撑杆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板46左端的前侧面转动连接,通过支撑杆5可对转动板46提供支撑,提高转动板46转动时的稳定性。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挡板6和微动开关7,挡板6为l型,且挡板6固定在底座2内顶部的左侧,挡板6下端的右侧面安装有微动开关7,微动开关7与转动板46对应,通过挡板6和微动开关7可使转动板46转动至竖直位置后电机43能自动的停止工作,保证万向轮42能准确的伸出至外部提供支撑。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橡胶圈8,橡胶圈8的上表面与底座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橡胶圈8可提高底座下表面的摩擦力,提高空气净化器静置时的稳定性。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硅胶环9和支撑环10,支撑环10设有两个,两个支撑环10的侧面分别与底座2内侧面的中部和下侧固定连接,且两个支撑环10位于升降板45的上下两侧,硅胶环9设有两个,两个硅胶环9分别固定在升降板45的上下表面,且两个硅胶环9分别与两个支撑环10对应,通过硅胶环9和支撑环10配合可在升降板45移动至最高处和最低处时能将升降板45与底座2之间缝隙密封,防止水或灰尘进入到底座2的内部。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电机43和微动开关7与空气健康器本体1上的控制模块连接,在需要对空气健康器本体1进行移动时,可通过空气健康器本体1上的控制模块控制电机43工作,使电机43的输出轴带动蜗杆49转动,使蜗杆49同时带动两个蜗轮48转动,使两个蜗轮48带动两个转动板46转动,在两个转动板46向下转动时,两个转动轮47会与升降板45接触,随着转动板46的转动,转动轮47会推动升降板46沿着伸缩杆41的方向向下移动,使升降板41拉伸两个弹簧44,在转动轮47推动升降板45移动时,转动轮47会发生转动来减小转动轮47与升降板45之间的摩擦力,升降板45向下移动会带动四个万向轮42向下移动,使四个万向轮42与地面接触,随着升降板45的向下移动,四个万向轮42会将底座2和空气健康器本体1支撑离地,在转动板46转动至竖直位置时,左侧的转动板46会与微动开关7接触,并触发微动开关7,空气健康器本体1上的控制模块会自动的控制电机43停止工作,此时即可推动空气健康器本体1使万向轮42转动进行移动,由于蜗轮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在转动板46转动到位置切断电源后,升降板45和万向轮42的位置依旧会保持,便于空气健康器本体1断电后的移动,在空气健康器本体1移动到位置后,接通空气健康器本体1的电源,通过空气健康器本体1上的控制模块控制电机43反转,使转动板46转动至水平位置,此时升降板45会在两个弹簧44弹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升降板45带动万向轮42向上移动,使万向轮42移动至底座2内,在升降板45移动至最上侧和最下侧时,两个硅胶环9会分别与两个支撑环10接触,将升降板45与底座2之间的缝隙密封,防止水和灰尘进入到升降板45的上侧。
2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
25.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26.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