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热双蓄水蓄能罐。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的电发系统由火电、水电、风电或核电等几部分组成;而作为常规的发电类型以火电为主;
3.实际的使用阶段,发电系统白天会高负荷发电满足供电需求,但夜间为了保障发电系统及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大型发电设备也需按最低工况运行,无法实现适时的产能调整,由于电力目前还无法实现储存,这样就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极大浪费,尤其在冬季的北方热电联产地区,优先保障居民供暖,“以热定电”火电优先,夜间产能调整有限,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浪费更严重,利用低谷电进行水蓄能,将夜间多余的电量转换成冷热能储存供建筑白天使用是一种平衡电网负荷、降低运行成本、综合发挥电力资源的有效措施;其中,水蓄能系统中蓄能水箱作为关键的储冷储热装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现有技术中,蓄能罐只能单蓄冷或单蓄热,要实现冷热双蓄管路设置转换较繁琐;这样便造成的整体结构的复杂,一方面增加了整体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后续维修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双蓄水蓄能罐,该冷热双蓄水蓄能罐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双蓄水蓄能罐,包括:
7.筒体,用于存储蓄能介质,设置在使用地;
8.传输组,用于根据需要调整输送路径,向筒体输送介质或向终端输出筒体内的介质,一端穿设在筒体内;
9.进出液组,根据控制将传输组输入的介质排放到筒体内或使筒体内的介质进入到传输组,与传输组的一端连通。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若干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筒体上,且第一检测装置一端置于筒体内。
11.优选的,第一检测装置为7个,等间距设置在筒体上。
12.优选的,第一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设置在筒体上,且一端置于筒体内。
14.优选的,第二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
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16.数据显示装置,设置在筒体上,并与若干第一检测装置和/或第二检测装置连接。
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传输组包括:
18.第一传输管,一端穿设在筒体内,并与进出液组连通;
19.第二传输管,一端穿设在筒体内,并与进出液组连通;
20.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
21.供水管,与第一连接管连通;
22.回水管,与第二连接管连通;
23.且在第一连接管上的供水管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二连接管上的回水管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
2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出液组包括:
25.第一布水器,设置在筒体一端,并与第一传输管连通;
26.第二布水器,设置在筒体一端,并与第二传输管连通。
2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膨胀箱,设置在筒体的一端,并通过膨胀口与筒体连通。
2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筒体上设置传输组和进出液组,并在介质输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进出液组的控制实现向筒体内输送介质或者向筒体外输出介质,且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进出液组的控制,选择冷/热介质进出筒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可以通过对进出液组的调整实现单独使用冷介质或热介质,进而降低整体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整体成本的同时降低后续的维修难度。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冷热双蓄水蓄能罐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传输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筒体;2-传输组;21-第一传输管;22-第二传输管;23-第一连接管;24-第二连接管;25-供水管;26-回水管;271-第一控制阀;272-第二控制阀;273-第三控制阀;274-第四控制阀;31-第一布水器;32-第二布水器;4-第一检测装置;5-第二检测装置;6-数据显示装置;71-膨胀箱;72-膨胀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
中心
″
、
″
纵向
″
、
″
横向
″
、
″
长度
″
、
″
宽度
″
、
″
厚度
″
、
″
上
″
、
″
下
″
、
″
前
″
、
″
后
″
、
″
左
″
、
″
右
″
、
″
竖直
″
、
″
水平
″
、
″
顶
″
、
″
底
″
、
″
内
″
、
″
外
″
、
″
顺时针
″
、
″
逆时针
″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
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术语
″
第一
″
、
″
第二
″
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
第一
″
、
″
第二
″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
多个
″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冷热双蓄水蓄能罐,包括:
38.筒体1设置在使用地;通过筒体1存储蓄能介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蓄能介质为水,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通过筒体1进行水的存储;并根据需要使筒体1内蓄能后的水为外部终端使用;传输组2一端穿设在筒体1内,另一端与外部终端连接,通过传输组2的调整,根据需要调整输送路径,向筒体1输送介质或向终端输出筒体1内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传输组2邻近终端的位置设置有水泵,可以通过水泵进行水的输送;进出液组与传输组2的一端连通,通过进出液组根据控制将传输组2输入的介质排放到筒体1内或使筒体1内的介质进入到传输组2;
39.根据需要调整传输组2,选择使用冷/热水使用,并在连接传输组2的水泵作用下使水自进出液组进入或排出,完成水的使用;具体的,在使用时,通过传输组2控制后筒体1内的水进入到进出液组,并通过传输组2将水传送到终端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完成后的水通过传输组2返回到筒体1内,并通过进出液组排放到筒体1内;
40.如图2所示,传输组2包括第一传输管21和第二传输管22;其中,第一传输管21一端穿设在筒体1内,并与进出液组连通;第二传输管22一端穿设在筒体1内,并与进出液组连通;且第一传输管21和第二传输管22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23和第二连接管24连通;供水管25与第一连接管23连通;回水管26与第二连接管24连通;且在第一连接管23上的供水管25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271和第二控制阀272;第二连接管24上的回水管26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控制阀273和第四控制阀274;
41.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第一控制阀271和第四控制阀274为同一组,在使用时同时处于开闭状态;第二控制阀272和第三控制阀273为同一组,在使用时同时处于开闭状态;进而根据第一控制阀271、第二控制阀272、第三控制阀273和第四控制阀274的开闭操作,切换不同传输管的流向;
42.如图1所示,进出液组包括第一布水器31和第二布水器32,该第一布水器31设置在筒体1一端,并与第一传输管21连通;第二布水器32设置在筒体1一端,并与第二传输管22连通;通过第一布水器31分别进行热水进出筒体1,通过第二布水器32分别进行冷水进出筒体1;这样在配合第一控制阀271、第二控制阀272、第三控制阀273和第四控制阀274的开闭操作,实现热水或冷水的单独使用;
43.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特对不同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44.使用热水时,第一控制阀271和第四控制阀27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控制阀272和第三控制阀273为关闭状态;在水泵的作用下,筒体1内的热水通过第一布水器31进入到第一
传输管21,并随着第一传输管21传送至第一连接管23,由于第二控制阀27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热水经过第一连接管23后会进入到供水管25,通过供水管25传送到终端,进行热交换(热水中热量的使用);待热交换完毕后,通过水泵的循环,使失去热量的水进入到回水管26,并在回水管26的传送下进入到第二连接管24,由于第二控制阀272和第三控制阀273处于关闭状态,第四控制阀274处于开启装置,因此,失去热量的水会经过第二连接管24后进入到第二传输管22,并通过第二传输管22将失去热量的水送到第二布水器32,并通过第二布水器32将失去热量的水排出到筒体1内;
45.使用冷水时,第二控制阀272和第三控制阀273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控制阀271和第四控制阀274为关闭状态;在水泵的作用下,筒体1内的冷水通过第二布水器32进入到第一连接管23,由于第一控制阀271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冷水经过第一连接管23后会进入到供水管25,通过供水管25传送到终端,进行热交换(冷水中冷量的使用);待热交换完毕后,通过水泵的循环,使失去冷量的水进入到回水管26,并在回水管26的传送下进入到第二连接管24,由于第一控制阀271和第四控制阀274处于关闭状态,第三控制阀273处于开启装置,因此,失去冷量的水会经过第二连接管24后进入到第一传输管21,并通过第一传输管21将失去冷量的水送到第一布水器31,并通过第一布水器31将失去冷量的水排出到筒体1内;
46.通过上述方案的控制完成冷/热水选择性的使用,使整体使用更为灵活;需要说明的是,筒体1内的上部存储的为热水,下部存储的为冷水,在温差的作用下冷水与热水之间会形成斜温层,实现热水与冷水的分离;另外,斜温层的形成属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进一步阐述;而且在第一布水器31和第二布水器32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喷口,进而降低排水的水量,避免对筒体1内水的冲击而造成斜温层的破坏;
4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若干第一检测装置4,设置在筒体1上,且第一检测装置4一端置于筒体1内;其中,第一检测装置4为7个,等间距设置在筒体1上;这样通过第一检测装置4能够更好的获取筒体1内不同位置的情况,优选的,第一检测装置4为温度传感器;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获取筒体1不同高度的温度情况,进而可以了解筒体1内水温的情况,进行后续相应的处理;
48.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第二检测装置5,该第二检测装置5设置在筒体1上,且一端置于筒体1内;优选的,第二检测装置5为压力传感器;这样通过第二检测装置5能够实时检测筒体1内的压力情况,避免因为压力问题造成事故发生;
49.当然,通过设置第一检测装置4和第二检测装置5获取的数据可以外接设备显示,但是考虑到使用的便捷性,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设置有数据显示装置6,该数据显示装置6,设置在筒体1上,并与若干第一检测装置4和/或第二检测装置5连接;这样若干第一检测装置4和第二检测装置5检测后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显示装置6显示对应的内容;优选的数据显示装置6为显示屏;
50.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筒体1内部一直有水的存在,且会由于水在在热胀冷缩过程中的膨胀空间,水没有储满筒体1时至使筒体1顶部内壁区域与潮湿空气接触产生氧腐蚀,缩短罐体寿命,甚至影响运行安全,罐顶空间中存有空气会使罐内水含氧量增加,水在循环过程中会加速整个管路系统腐蚀;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设置有膨胀箱71,该膨胀箱71设置在筒体1的一端,并通过膨胀口72与筒体1连通;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可以在膨胀箱71内进行储水,而水在循环升温过程中体积膨胀进入膨胀箱71,水在循环降温过
程中体积缩小由膨胀箱71回流至筒体1内,依靠膨胀箱71解决水在升温降温过程中热胀冷缩的缓冲空间,筒体1内始终处于储满状态,避免出现筒体1顶部内部区域出现空隙的情况;进而提高整体的使用寿命。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